琴曲儿 琴曲儿
关注数: 1 粉丝数: 36 发帖数: 6,190 关注贴吧数: 5
【漫天芦苇】今天看见风筝在天上飞很自然的想到了高山流水~~ 今天在自家阳台的窗外看到了风筝在天上飞,很自然的想到了高山流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于是又很自然的唱了出来,感觉很优美。记得小时候是班中唯一一个参加风筝比赛的女生,那时老师问我们谁家有风筝?谁想参加学校中的比赛?当时不知轻重的我突然举了手说:“我家有,我会放”。囧~~其实我家跟本没有,想想咱们小学的时候卖风筝的很少,真不知当时我是怎么想的?后来这个为难的任务交给了父亲,他虽然没说我什么但我心里的确有点过意不去,还好爸爸手巧,找来竹签,画笔,纸浆等材料给我做了一个风筝,记得那风筝好大啊!到了学校比赛那天小朋友们都在炫耀自已买的风筝多漂亮,看到我的风筝就说你这个是做的吧?我说:才不是呢,是买的。小朋友们又说:买的怎么这么大呢?我又说:反正就是买的,难道这个不能拿来比赛吗? 哈哈~~那时我第一次参加学校比赛,还好拿了第二名得了一条漂亮的小手娟,第一名的奖品是橡皮泥。 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原因所以我特别喜欢看人家放风筝,以前只是单纯的欣赏,脑海中没有声音,但自从看了茅茅演的《梁祝/高山流水/放风筝》那段之后,每当看到风筝高高在天上飞的时候都会很自然的在耳边响起那段自由自在任翱翔呢~~~
【漫天芦苇】≮来自越迷≯浅谈我眼中的茅威涛与她的新版《梁祝》 初识茅威涛,距今已有十余年的光阴了。记得那时我正上初中。一日中午,猛然间看到浙江卫视中正在演播越剧唱段,看到舞台上小生演员的动作表演如此潇洒飘逸,不免心中惊讶。也许因我刚刚听到越剧,很好奇,一下子被演员在台上的表演和唱腔迷恋住了。只听得“垫块石头就看得清……”,接下来,一段高亢凄悲的“浪迹天涯三长载”,我听呆了,于是,我迅速找来录音机将此段录下。当晚,便自我陶醉般跟着哼唱起来。遗憾地是,开头没有录下。但庆幸地是,我与越剧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后来得知,她,就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浙江戏曲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协会名誉理事,她的名字,与她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一样名扬四海,她就是两次夺得戏曲大奖“梅花奖”得主——茅威涛。从那一刻起,茅威涛的名字就被我挂到了嘴边,念到了心里,成了我心目中一位真真正正的越剧“偶像”! 迫于当时的学习压力,一段时间我不得不和茅威涛,和越剧难舍“分别”。时间如梭,光阴似箭,好容易时间到了2008年。这一年,央视的“空中剧院”似乎非常热闹。记得是个周六吧,我将频道调到了CCTV—11,这天,“空中剧院”恰好正上映经典剧目《陆游与唐琬》一剧,荧屏中的小生扮相又再次映入眼帘,神情还是那样的端庄,动作还是那样的潇洒自如、风度翩翩,啊,是我的偶像,我最最敬爱的恩师茅威涛又“回来”了。一曲“浪迹天涯”让人心痴神醉、荡气回肠。其中剧情让人潸然。从那时起,我便通过网络,了解了很多关于茅威涛的故事,跟她学了很多经典唱段。《五女拜寿•奉汤》、《何文秀•桑园访妻、算命》、《陆游与唐琬•浪迹天涯、钗头凤、茫茫晴天难补恨、咏梅》、《唐伯虎•一弯冷月、观棋》、《盘妻索妻•洞房》《西厢记•游学中原、玉宇无尘》……便由此正式拉开我对越剧,对茅氏尹派越剧的喜爱情怀。 2008年8月的北京,热闹非凡。这里,把全世界的目光聚集,正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迎接“百年奥运”的梦想与现实。而文化戏曲界,也正有一件大事——茅威涛率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此时进京汇报演出她的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这时,在得到专家组一致高票认同的评价下,茅威涛终于捧得了属于她的第三朵“梅花”大奖。5日,正值她的47岁生日,当晚的国家大剧院里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热烈场面。19:30,随着大幕的准时开启,茅威涛与她的新版《梁祝》与首都观众见面了。接下来,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除了掌声还是掌声,观众们与台上演员齐互动学唱,场面巍为壮观。整场演出下来,茅威涛的腰已经累得几乎站不住了,可她心中还是激动万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戏迷反映会如此热烈,令她难忘。以此种方式度过自己的47岁生日,她觉得意义非凡难忘,就算腰演得再酸也值得。在演出结束时茅威涛在剧院后台还接受了来自浙江卫视驻京记者站记者的独家专访,心中喜悦溢于言表。 可后来,事情便接踵而来。网络上、媒体里对茅威涛的新版《梁祝》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特别是茅威涛因新版《梁祝》获得的“梅花奖”还惹来一场官司,当时我得知觉得真是莫名其妙,一头雾水。我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堪称越剧“精品皇冠”。于是,我便把所有的越剧《梁祝》拿来一一对比。众所周知,“5•12”汶川大地震时,也是在央视的“空中剧院”里排演出了所谓“豪华阵容版”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仔细一听,可以说是完全改版了。里面的曲调、越韵已荡然无存。而后再听茅威涛新版的《梁祝》,曲调中有着自己明显的特色,范派中不失尹派味道,延绵跌宕,温婉飘洒,婉若和风扑面,清新自然。剧情改得巧妙,独巨匠心。可谓是一部精雕细琢的精品。 而原先的以吴凤花、陈飞为代表的范派和王派,在全国的越迷心中可以说是深深扎根,那份高亢、柔美、大气的伉俪唱和,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表达得淋漓尽致,余音绕梁。
【漫天芦苇】≮来自越迷≯浅谈我眼中的茅威涛与她的新版《梁祝》 初识茅威涛,距今已有十余年的光阴了。记得那时我正上初中。一日中午,猛然间看到浙江卫视中正在演播越剧唱段,看到舞台上小生演员的动作表演如此潇洒飘逸,不免心中惊讶。也许因我刚刚听到越剧,很好奇,一下子被演员在台上的表演和唱腔迷恋住了。只听得“垫块石头就看得清……”,接下来,一段高亢凄悲的“浪迹天涯三长载”,我听呆了,于是,我迅速找来录音机将此段录下。当晚,便自我陶醉般跟着哼唱起来。遗憾地是,开头没有录下。但庆幸地是,我与越剧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后来得知,她,就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浙江戏曲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协会名誉理事,她的名字,与她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一样名扬四海,她就是两次夺得戏曲大奖“梅花奖”得主——茅威涛。从那一刻起,茅威涛的名字就被我挂到了嘴边,念到了心里,成了我心目中一位真真正正的越剧“偶像”! 迫于当时的学习压力,一段时间我不得不和茅威涛,和越剧难舍“分别”。时间如梭,光阴似箭,好容易时间到了2008年。这一年,央视的“空中剧院”似乎非常热闹。记得是个周六吧,我将频道调到了CCTV—11,这天,“空中剧院”恰好正上映经典剧目《陆游与唐琬》一剧,荧屏中的小生扮相又再次映入眼帘,神情还是那样的端庄,动作还是那样的潇洒自如、风度翩翩,啊,是我的偶像,我最最敬爱的恩师茅威涛又“回来”了。一曲“浪迹天涯”让人心痴神醉、荡气回肠。其中剧情让人潸然。从那时起,我便通过网络,了解了很多关于茅威涛的故事,跟她学了很多经典唱段。《五女拜寿•奉汤》、《何文秀•桑园访妻、算命》、《陆游与唐琬•浪迹天涯、钗头凤、茫茫晴天难补恨、咏梅》、《唐伯虎•一弯冷月、观棋》、《盘妻索妻•洞房》《西厢记•游学中原、玉宇无尘》……便由此正式拉开我对越剧,对茅氏尹派越剧的喜爱情怀。 2008年8月的北京,热闹非凡。这里,把全世界的目光聚集,正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迎接“百年奥运”的梦想与现实。而文化戏曲界,也正有一件大事——茅威涛率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此时进京汇报演出她的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这时,在得到专家组一致高票认同的评价下,茅威涛终于捧得了属于她的第三朵“梅花”大奖。5日,正值她的47岁生日,当晚的国家大剧院里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热烈场面。19:30,随着大幕的准时开启,茅威涛与她的新版《梁祝》与首都观众见面了。接下来,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除了掌声还是掌声,观众们与台上演员齐互动学唱,场面巍为壮观。整场演出下来,茅威涛的腰已经累得几乎站不住了,可她心中还是激动万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戏迷反映会如此热烈,令她难忘。以此种方式度过自己的47岁生日,她觉得意义非凡难忘,就算腰演得再酸也值得。在演出结束时茅威涛在剧院后台还接受了来自浙江卫视驻京记者站记者的独家专访,心中喜悦溢于言表。 可后来,事情便接踵而来。网络上、媒体里对茅威涛的新版《梁祝》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特别是茅威涛因新版《梁祝》获得的“梅花奖”还惹来一场官司,当时我得知觉得真是莫名其妙,一头雾水。我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堪称越剧“精品皇冠”。于是,我便把所有的越剧《梁祝》拿来一一对比。众所周知,“5•12”汶川大地震时,也是在央视的“空中剧院”里排演出了所谓“豪华阵容版”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仔细一听,可以说是完全改版了。里面的曲调、越韵已荡然无存。而后再听茅威涛新版的《梁祝》,曲调中有着自己明显的特色,范派中不失尹派味道,延绵跌宕,温婉飘洒,婉若和风扑面,清新自然。剧情改得巧妙,独巨匠心。可谓是一部精雕细琢的精品。 而原先的以吴凤花、陈飞为代表的范派和王派,在全国的越迷心中可以说是深深扎根,那份高亢、柔美、大气的伉俪唱和,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表达得淋漓尽致,余音绕梁。
【漫天芦苇】≮来自越迷≯浅谈我眼中的茅威涛与她的新版《梁祝》 初识茅威涛,距今已有十余年的光阴了。记得那时我正上初中。一日中午,猛然间看到浙江卫视中正在演播越剧唱段,看到舞台上小生演员的动作表演如此潇洒飘逸,不免心中惊讶。也许因我刚刚听到越剧,很好奇,一下子被演员在台上的表演和唱腔迷恋住了。只听得“垫块石头就看得清……”,接下来,一段高亢凄悲的“浪迹天涯三长载”,我听呆了,于是,我迅速找来录音机将此段录下。当晚,便自我陶醉般跟着哼唱起来。遗憾地是,开头没有录下。但庆幸地是,我与越剧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后来得知,她,就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浙江戏曲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协会名誉理事,她的名字,与她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一样名扬四海,她就是两次夺得戏曲大奖“梅花奖”得主——茅威涛。从那一刻起,茅威涛的名字就被我挂到了嘴边,念到了心里,成了我心目中一位真真正正的越剧“偶像”! 迫于当时的学习压力,一段时间我不得不和茅威涛,和越剧难舍“分别”。时间如梭,光阴似箭,好容易时间到了2008年。这一年,央视的“空中剧院”似乎非常热闹。记得是个周六吧,我将频道调到了CCTV—11,这天,“空中剧院”恰好正上映经典剧目《陆游与唐琬》一剧,荧屏中的小生扮相又再次映入眼帘,神情还是那样的端庄,动作还是那样的潇洒自如、风度翩翩,啊,是我的偶像,我最最敬爱的恩师茅威涛又“回来”了。一曲“浪迹天涯”让人心痴神醉、荡气回肠。其中剧情让人潸然。从那时起,我便通过网络,了解了很多关于茅威涛的故事,跟她学了很多经典唱段。《五女拜寿•奉汤》、《何文秀•桑园访妻、算命》、《陆游与唐琬•浪迹天涯、钗头凤、茫茫晴天难补恨、咏梅》、《唐伯虎•一弯冷月、观棋》、《盘妻索妻•洞房》《西厢记•游学中原、玉宇无尘》……便由此正式拉开我对越剧,对茅氏尹派越剧的喜爱情怀。 2008年8月的北京,热闹非凡。这里,把全世界的目光聚集,正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迎接“百年奥运”的梦想与现实。而文化戏曲界,也正有一件大事——茅威涛率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此时进京汇报演出她的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这时,在得到专家组一致高票认同的评价下,茅威涛终于捧得了属于她的第三朵“梅花”大奖。5日,正值她的47岁生日,当晚的国家大剧院里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热烈场面。19:30,随着大幕的准时开启,茅威涛与她的新版《梁祝》与首都观众见面了。接下来,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除了掌声还是掌声,观众们与台上演员齐互动学唱,场面巍为壮观。整场演出下来,茅威涛的腰已经累得几乎站不住了,可她心中还是激动万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戏迷反映会如此热烈,令她难忘。以此种方式度过自己的47岁生日,她觉得意义非凡难忘,就算腰演得再酸也值得。在演出结束时茅威涛在剧院后台还接受了来自浙江卫视驻京记者站记者的独家专访,心中喜悦溢于言表。 可后来,事情便接踵而来。网络上、媒体里对茅威涛的新版《梁祝》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特别是茅威涛因新版《梁祝》获得的“梅花奖”还惹来一场官司,当时我得知觉得真是莫名其妙,一头雾水。我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堪称越剧“精品皇冠”。于是,我便把所有的越剧《梁祝》拿来一一对比。众所周知,“5•12”汶川大地震时,也是在央视的“空中剧院”里排演出了所谓“豪华阵容版”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仔细一听,可以说是完全改版了。里面的曲调、越韵已荡然无存。而后再听茅威涛新版的《梁祝》,曲调中有着自己明显的特色,范派中不失尹派味道,延绵跌宕,温婉飘洒,婉若和风扑面,清新自然。剧情改得巧妙,独巨匠心。可谓是一部精雕细琢的精品。 而原先的以吴凤花、陈飞为代表的范派和王派,在全国的越迷心中可以说是深深扎根,那份高亢、柔美、大气的伉俪唱和,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表达得淋漓尽致,余音绕梁。
【漫天芦苇】帅帅滴吴大人电晕了茅家小阿哥~ 1 电晕    昨天认真的看了茅茅的《胭脂》全剧,他那潇洒飘逸的动作真的把我个电晕了         作者:茅家小阿哥    2009-2-10 15:28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电晕    小阿哥,帖子最好按着格式发,让吧变得整齐一些,好看一些。  重发一个,好吗?         作者:行者_如风    2009-2-10 15:40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电晕    o !对不起哈!我不知道怎样的格式         作者:茅家小阿哥    2009-2-10 19:53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电晕    【漫天芦苇】电晕  标题写成这样就可以了         作者:行者_如风    2009-2-10 20:1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电晕    写字真节约,比我写的还少~~~         作者:茅茅家小七    2009-2-10 20:24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电晕    哈哈哈哈         作者:yuyu芳    2009-2-11 12:03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电晕    介个发贴之前吗??先点个序,就是先吼一声,然后按<漫天芦苇>的格式发贴.然后有时间呢就去盖一万句茅茅我爱你~~~~还有一万句谢谢您!茅茅老师!         作者:琴曲儿    2009-2-11 14:38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电晕    琴曲儿,你越来越茅了。  尽职尽责,兢兢业业。  茅家家法有罚,有没有赏?  spmhly         作者:90.135.208.*   2009-2-11 20:16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电晕    啊~~~~~~~~介个???介个实在不好意思拉!!!         作者:琴曲儿    2009-2-11 21:31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电晕    呵呵``谦虚         作者:最爱你小无赖    2009-2-11 21:31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电晕    一连串两个字的标题感情都是我儿子的杰作哈,儿子,看到茅氏家谱离对你的描述没?         作者:lwj3333    2009-2-12 21:09   回复此发言       --------------------------------------------------------------------------------  
【漫天芦苇】他想为他喜爱的越剧演员茅威涛量身定做拍一个大戏…… 天堂一定会有电影 日期:2008-10-22 作者:叶文玲 来源:文汇报 对于逝者来说,猝然离去,是连弥留的痛苦都可以免除的轻松,可对于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以及所有爱他的人来说,却是最大的残酷。 可是,逝者是谢晋。我相信,谢晋自己也会因这猝然,一百个不情愿。 因为,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就在上周,他还交代杭州的朋友一一去做他已经筹备多时的几项影事活动。这个坚强的中国男子汉,眼看着已从两个月前痛失爱子的巨大打击中走出来,他已经有心情再次单身出门,已经可以为母校的百年校庆再去奔波,已经能够为与老友相聚而开怀畅饮…… 与谢导自1980年结识交往至今,我多次想过要践诺——闲下心来为谢晋写部传记,就像我当初写秋瑾和常书鸿一样……2006年大年初二,应邀再次去上虞,是因为谢导让我帮他看看四川作者的那个剧本《江湖祭》,同时也是要与我商议,能否重拾十五年前旧话——他决心要拍《浪漫的黄昏》。在有着“东山谢氏”额匾的谢家小院,在大门口那块铭刻着徐锡麟史绩的老碑前,在那座业经修缮的谢氏老宅和祖传大书房中……谢晋兴致高昂地向我述说他心目中的上虞,他的家世……最后又说:叶文玲,我郑重向你保证:我一定要拍好这两部电影,你要用最快的速度改好剧本,我们要以《浪漫的黄昏》,再写一笔人性的辉煌! 在旁的谢衍,也以那副酷似父亲的笑容,重述了他们这一深思熟虑的计划。 我又一次感动得无以复加,我无法不热血沸腾!虽然二十七年前《心香》已成立摄制组却突遭撤班,虽然中篇小说《湍溪夜话》两次改编无果,虽然七届全国政协会议中,又一次因商议改编《浪漫的黄昏》而折腾得我昏天黑地,说到触电,真是千种苦辛,万般委屈……但是,只因为邀约的是谢晋!我又一次将以往的艰难周折全抛在了脑后。 于是,又一次陀螺般地旋转,又一次夜以继日地沉埋案头,半年中,一稿、二稿……直至第八稿,最后,再次请出曾经的合作者程蔚东,第九稿、第十稿!终于,谢晋绽出了灿烂的微笑。由老搭档们组成的摄制组,从初春到盛夏,温州、台州、临海、桃渚、玉环、楚门……一行白发苍苍人,红油白汗洒一路!玉环楚门为保存剧中要用的水果文旦,挖了地窖留到第二年初夏;玉环越剧团的演员,至今念叨因为谢晋的到来和那番慰勉,使她们的经费奖金都翻了番;在清港农业园,谢导与我“合作”题写的字,被对方精裱,至今张挂在店堂里头! 不曾想,这次依然受挫——受挫原因很简单:万事齐备,投资方原来允诺的资金泡了汤! 这些年来,我无数次亲睹谢晋因为沉浸电影界美好往事的追忆时那天真烂漫的欢喜;见过他或困于经费或廹于某些不由自主的限制而使拍摄“事与愿违”时怒发冲冠的愤怒;也无数次亲闻他因缺乏雄厚资金而“空欢喜、白等待”、许多设想都成画饼的懊恼……当亲见中国影坛中的这头雄狮,因为这种种个人难以克免的困难而痛心扼腕而作虎啸狮吼时,无力相助的我们,也只能慨然长叹! 于是,尽管个人再三再四遭遇挫折,我依然无愧无悔,因为,我总觉得与谢晋结识而被他认作朋友,实属平生幸运。是谢晋切切实实教我体味了在电影创作天地试飞的滋味,是谢晋这样一只鼓翼翚翚的雄鹰,曾经带领过我搏击电影创作的长空…… 就在上周,又有人认真转达了他对我的致意:替我问叶文玲好,我很对不起她,几次都没能完成与她的合作…… 我心头发烫,差点当场泪下。他自己现在心情如此还记着我!我黯然自责:虽然得闻他的巨大不幸时我人在外地,曾想打电话却又作罢,他耳聋重听,一个电话怎说得清?可是,已经过了这些日子,我怎么就没能赶到上海去看看他呢?于是我想:下个月,等我的新作《无忧树》出来时,我一定去上海,送他这本新作。我知道,这比说没用的劝勉话语强。他一定会高兴地拍着书,然后说上一通只有他才会对我说的话……
【漫天芦苇】茅威涛戏剧工作室启示录 茅威涛戏剧工作室启示录 2002年11月1日 “茅威涛戏剧工作室”,是我国第一个以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民营企业。它经营特殊的文化商品。虽然产品生产的过程非常艰难、纷繁,但往往是一些艺术精品,并且涉及甚广,如京剧、话剧、音乐剧、越剧、歌舞剧等。前不久,浙江省文化厅向“工作室”定购了5个剧目。 这在国内还是一件新鲜的事。 观察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工作室”创建初衷 已是下班时间了,记者一直在等待采访“工作室”的原始创建人——茅威涛。 在长廊,我听到越剧唱腔,声音似乎熟悉。办公室的朱小姐向我解释这是我们茅团长在练声,她经常这样…… 她的唱腔,勾魂摄魄,曾一度倾倒无数观众,难怪听来熟悉。 当茅威涛约见我时,一眼便瞧见她演《孔乙己》时的“光头”已经长出了缕缕青丝,还发现她喝的水杯里放有很多胖大海。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很多…… 茅威涛的名字,在戏剧界,可谓是人人皆知。她是我国一级演员,尹派第四代第子,浙江小百花越剧基金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她的主要作品有:《陆游与唐婉》、《西厢记》、《个人专场》、《寒情》,以及《孔乙己》等。有多部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文华奖。 记者:前几年,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整个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传统民族戏剧面临着影视、流行歌曲的挑战,人们对此有一种悲观的论调叫“戏剧消亡”,这使大量的戏剧人才转行或流失。而“工作室”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建的。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茅威涛:当时我有两种想法。 其一,“工作室”于1998年上半年创办,当时我是团里分管业务的副团长,也是主要演员。文革之后出来的一批青年苗子全部集中到“小百花”,可谓人才济济。后来由于国内改革开放20年的“大气候”影响,有的出国留学,有的经商,有的发展影视,整个格局发生了变化。当时我已经30多岁了,青春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我一直在居安思危,苦于没有更多的机会从艺术上去尝试更新的作品。自从进了“小百花”,平均3年才排一场戏,然后轮流等着排另一场戏。这样一等就是3年。3年时间有多长啊。长此下去,不能较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是我一生的遗憾。当时国内出现了多样化的“工作室”,我也就有了这种想法。 其二,其实在创建“工作室”之前,我就已经有了关于剧目如何运作的设想:以股份制的形式,引进资金,真正地与市场结合起来。由于这个动因,我曾与电视台谈过,开辟一个《茅茅专递》栏目,像今天的《杨澜视线》、《倪萍访谈》等栏目。 记者:为什么在“工作室”的前面加上“戏剧”两字?这样会不会给你的“工作室”今后的发展带来局限性呢? 茅威涛:我想不见得有局限性。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我们的经营范围是“文化策划”,这个范围很广。我们同样可以开展相关的文化经营活动。我是在“小百花”成长起来的,我的演艺生涯一直是演戏剧,对此有着浓厚的感情。当时我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也向其他人讨论过这个话题,最后还是定了“茅威涛戏剧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以来,创作的第一个剧目是越剧《孔乙己》,到目前为止,已演出了70多场,在观众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较好的评价,标志着“工作室”首次创作的成功。当时团里领导提出来要求我担任团长,我思想斗争很激烈。但通过对〈孔〉剧的成功运作,看问题更加全面了,才使我有信心去接受“小百花越剧团”团长的位置。我想利用工作实践中的管理经验,能够激活“小百花”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的一潭死水,盘活“小百花”的无形资产。 记者:有人说“小百花”是“工作室”的后花园。你认为这两者目前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漫天芦苇】茅威涛戏剧工作室启示录 茅威涛戏剧工作室启示录 2002年11月1日 “茅威涛戏剧工作室”,是我国第一个以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民营企业。它经营特殊的文化商品。虽然产品生产的过程非常艰难、纷繁,但往往是一些艺术精品,并且涉及甚广,如京剧、话剧、音乐剧、越剧、歌舞剧等。前不久,浙江省文化厅向“工作室”定购了5个剧目。 这在国内还是一件新鲜的事。 观察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工作室”创建初衷 已是下班时间了,记者一直在等待采访“工作室”的原始创建人——茅威涛。 在长廊,我听到越剧唱腔,声音似乎熟悉。办公室的朱小姐向我解释这是我们茅团长在练声,她经常这样…… 她的唱腔,勾魂摄魄,曾一度倾倒无数观众,难怪听来熟悉。 当茅威涛约见我时,一眼便瞧见她演《孔乙己》时的“光头”已经长出了缕缕青丝,还发现她喝的水杯里放有很多胖大海。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很多…… 茅威涛的名字,在戏剧界,可谓是人人皆知。她是我国一级演员,尹派第四代第子,浙江小百花越剧基金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她的主要作品有:《陆游与唐婉》、《西厢记》、《个人专场》、《寒情》,以及《孔乙己》等。有多部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文华奖。 记者:前几年,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整个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传统民族戏剧面临着影视、流行歌曲的挑战,人们对此有一种悲观的论调叫“戏剧消亡”,这使大量的戏剧人才转行或流失。而“工作室”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建的。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漫天芦苇】写意画像——记著名越剧演员茅威涛 文/冯洁对于画家,有两种选择是完全自己确定的:形似,或神似。 其实,对于写家,也同样。 写小说,这两种选择的纠缠,似乎淡一些。写专访,尤其写人的,形似或神似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采访过一些名人,也写。我的选择是舍形求神。为了这个选择,我常常采取电话采访的形式。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不见面,仅仅从彼此的语气中捕捉感觉。感觉有了,写在白纸上的黑字就会有灵性,就会无声地动作起来。没有感觉,再真再实的细节,也难铺排进个人的心灵轨迹。 尽管,与茅茅已经相识很久。 但我还是固执地选择了电话采访形式。我对茅茅说,我不习惯别人谈什么,我一字不拉地记什么。写完了让你过目。你如果觉得是那么回事,好就别计较我选的细节是否确实有。 电话那端的茅茅沉默片刻之后说,行。 于是,有了这篇“写意画像”。 “认识你自己。” 这句被刻在雅典神庙上的不朽名言,伴随着人类文明进化的脚步,款款走到了今天。 简简单单5个大字,不仅困扰过希腊的哲人,而且还困扰着普普通通的现代人。它象一个神秘的怪圈,始终笼罩着人类的精神历程。仅仅面对镜子,人,永远无法认识真正的自我;只有直面心灵,才有可能进入认识真我的轨迹。然而,这个过程偏偏又充满了彷徨、焦虑、苦涩、艰辛、惆怅、失落、寂寞、酸楚…… 作为一名演员,茅茅实在不知道自己究竟照过多少次镜子。面对光滑透亮的镜面,她也实在记不清自己多少次按照剧中人物的要求,不厌其烦地改变自己的本来面貌。一个新的人物造型会产生奇妙的陌生感。常常,她会不由自主地被崭新的,陌生的人物形象所俘虏,毫无怨言地用全身心去贴近、拥抱那个不哼不哈,被叫做艺术形象的精灵。 我想,一定有数不清的黄昏和黎明,数不清的酷暑与严寒,茅茅独自对着镜子笑,对着镜子哭,对着镜子唱,对着镜子念,对着镜子做,对着镜子久久默然…… 这样的时候,大概总是寂静无声的。空空荡荡的化妆室,幽幽柔柔的照明灯。脱下来的戏装悄悄立在一旁的衣架上。这些戏装带着茅茅的体温。这些戏装是茅茅最可信赖的隐形朋友。 有一次,我坐在剧场里看茅茅彩排。观众席几乎全是空着的。看着看着,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幻觉。幻觉中,四周的墙纷纷倒塌,眼前只见一片无人的旷野。一条很长很长的白色绸带,不知从何方蓦然飘落。白绸横过旷野,茅茅在白绸中无声地旋转。一圈,一圈,一圈……白绸紧紧裹住了她的女儿身。这时,锣鼓响了。这时续时断的锣鼓点中,茅茅渐渐由一个现代都市女孩,变成一个古代潇洒的书生。 这个幻觉让我自己感动了一阵。后来,我把幻觉描述给茅茅听。听了,她也激动。她说,你就按这个幻觉给我写出戏吧。那是个深秋的夜晚。外面下着雨。也许因了这个幻觉,茅茅在那个深秋的夜晚,对我讲了许多许多有关她自己的故事。临睡时,已是清晨4点。茅茅说,谢谢你听我讲自己,一瞬间,我发现茅茅真地成熟了。成熟的茅茅挺有意思。 现代的都市人,拥有很多很多财富和享乐。获得财富和享乐的同时,现代的都市人也拥有了很多很多驱不散的失落和苦恼。每个人的苦恼,其实也就是欢乐的替身。欢乐当然是人人向往的。那么,苦恼自然也就与人常伴了。 茅茅的苦恼是什么?在我的感觉中,茅茅的苦恼一定与镜子有关。是不是有一天,茅茅突然发现深深藏在心灵里的那个小人儿,与晃动的镜子中的真人儿,竟然是如此的不相象。更让她心悸和惶恐的是,一会儿,她觉得自己完全属于那个赤条条,坦坦然,一无所有的心灵小人儿;一会儿,她又觉得自己完全属于那个顶着国家一级演员,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副团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剧协理事、梅花奖、文化奖、白玉兰奖获得者等等,等等桂冠的镜中真人儿。心灵的真我与镜中的真我紧紧缠在一起,忽沉忽浮,彼此难分。这是一片模糊的精神泥淖。茅茅身不由主地陷了进去。她凭自己的悟性,苦苦挣扎着。久而久之,一种非常强烈,却又非常朦胧的渴望,在她的心底开始弥漫,逐渐升成。
【漫天芦苇】随忆“小百花”——21蓦然又回首——回忆茅茅专场兼说 大约10年以前,我写过一篇关于茅茅的随笔,“美丽越剧”今年做“风吹芦苇千层浪”茅茅专辑的时候,收录了那篇小短文,现在自己重读觉得很幼稚,但当时确确实实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少女的心声,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做梦都会梦见茅茅潇洒的身影,看见她就会莫名其妙地心跳加速,更是无比迷恋那一个个多情公子的形象,那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如果浙百的花儿朵儿们分别在不同的剧团,也许早就办了十个八个专场,但是因为都在“小百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量的发展。在我看来,浙百有几位演员是最有价值办专场的,其一是茅茅;其二是董柯娣,浙百有这么好的老生,应该在越剧老生行当多做一点儿贡献的;其三是一个现在不可能实现的奢望,我希望看见何赛飞和夏赛丽姐妹联袂的专场。幸而在10年以前就看到了茅茅的专场,一个至今仍然给我强烈震撼的专场,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假期的深夜,一个人坐在房中,看这台名为“蓦然又回首”的专场。茅茅的专场超越了一般展示技艺的目的,向我们抽丝剥茧地展露出一个越剧女小生走上舞台、献身舞台的心路历程,切入的角度与众不同,而表现的手法也有几个不一般的特点:采用了诗化的唯美意境;选用了一个局外人濮存昕来串场;精心设计的祭礼式的尾声;我想,一定意义上那专场也是茅茅演艺生涯中“才子佳人”的终结。“……有演出的日子,我总是在黄昏时分,急急忙忙走进剧场的化妆间。那儿,是很吵,很闹的。但有时,也会非常非常安静,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天色渐渐地暗下来。化妆间里的灯静静照着我。面对镜子,我开始描眉、画眼睛、勒头、缠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动作单调而又机械。但在无数次的重复中,我也会莫名地产生一种冲动。我仿佛觉得自己是在接受洗礼。正是这些单调、机械的动作,净化着我的心灵。它们帮助我,使我从一个平凡、世俗、琐碎的人,渐渐演化成为舞台上一个又一个,被观众所喜爱的角色形象。……”用《何文秀·桑园访妻》来开场并不意外,这是一个继承传统、节奏轻快的开场段子,茅茅也完成得轻松流畅,有的时候觉得茅茅蛮适合演独角戏的,偌大一个舞台,空间尽为所用,丝毫不显空旷,仿佛空气都随着她有生命地流动,就像台上十数位小生,不停地穿梭,却是有章有法,像串线的水珠,而她是自然的中心。尹派的骨子老戏是每一位尹派弟子的必修课,茅茅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印象中诸如《何文秀》、《盘妻索妻》、《沙漠王子》这样的传统戏她演的极少,早期偶尔演个折子,听过她录制的《何文秀》与《何文秀后传》的音带,声音是很清爽的那一种,甚至还可以听出一点点稚气,专场里的《访妻》已经褪去了那份青涩,变得挥洒自如。“……我相信,对茅威涛来说,不是女小生这门行当选择了她,而是她选择了女小生。她想改变自己的生命轨迹,她想拥有更加丰厚的人生经历,她甚至想获得一般女性很难获得的心理体验。于是,她走上舞台,在与各种不同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创造天地中,她发现自己渐渐变得充实了,渐渐变得强悍了。这种充实和强悍,又在无形中帮助她,一点一滴摆脱着童年记忆留下的恐惧感,帮助她一点一滴战胜着内心深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和软弱。这种改变,这种反差,这种自我摆脱,自我战胜的过程,就像一本装帧朴素的书。翻开它,我们用心去读一读。那儿一片精彩、神奇。……”《惜别离》走的是张茵、陈佩卿的戏路,但是因为有了那漫台的红绸,使整个意境忽然变得不是那么充满了离愁,反而弥漫着一股温馨、浪漫、甜蜜、陶醉的气氛,茅茅的表情确是极醉人的,不知道当她闭上眼睛的一刹那,是不是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女子。许多花旦与茅茅合作这一段,何赛飞、颜恝、陈辉玲……似乎她是比较偏爱的,经常会在戏曲晚会上,包括去年“梅花奖”的专场,选择这一段,但我还是觉得个人专场里的《惜别离》最为完美。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