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的回忆 130的回忆
关注数: 1 粉丝数: 1 发帖数: 451 关注贴吧数: 19
从化建“第一旅游大道”直达机场 在9月3日的广州市规委会上,广州市从化副中心规划获得通过,从化将走“提质扩容”之路,在老城区的北部将建5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作为承接广州市都会区转移人口的主要地区。规划还提出,将预留新建机场东部快线北延段,作为机场直接联系从化的旅游景观大道,打造广州第一旅游大道。广州市规委会主任、市长陈建华主持昨日会议,副市长王东出席了会议。   “广州第一旅游大道”直达机场   据了解,交通方面,从化市域规划“二纵三横+轨道交通”的交通体系:一纵指京港澳高速与G106;二纵是指大广高速、G105、广从快速、钟太快速、机场东快速支线组成的南北向交通廊道; 一横是指汕湛高速;二横是指佛清从高速与增从高速;三横是指北三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地铁14号线,吸引中心区的人到从化度假和居住。规划预留新建机场东部快线北延段,作为机场直接联系从化的旅游景观大道,打造广州第一旅游大道。   同时在从化市域利用现有道路,建设联通各景区的旅游环线,包括广从快速路、G105、大岭山旅游观光大道、X287、G105-G106连接线、G106;建设快速路、产业联动,机场东部快线北延段带动鳌头,钟太快速路带动太平。区域内规划生态休闲慢行道,包括沿流溪河休闲观光带;环状的机动车、自行车横行道和步行道。   输送数公里温泉水建高端功能区受质疑   按照规划,从化将出现三个温泉片区:温泉历史文化名镇(1km2),规划要点为整治建筑和景观环境、保护和展示温泉文化、建设温泉博物馆、更新温泉旅游设施、编制整治规划;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29.28km2),规划要点为打造旅游服务核心区,建设以温泉养生、高端商务会议、度假休闲、赛马竞技为主的复合型旅游度假胜地,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山体植被;温泉高端功能区,结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对此规划,规委会专家质疑:“从化温泉资源到底有多少摸清楚没有,是利用不足还是不善?”   有专家还提出,在审议通过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规划时,就因为担忧温泉资源不足,将该区域的规模压缩。但现在从化又提出要建温泉高端功能区,其规模更大。而且要讲高端的话,温泉水应该是直接抽上来就用,但现在规划这个区域的温泉水要从10公里外引进,“这会不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呢?”   对此,陈建华表示:“新城还要不要打温泉这个牌存有争议。上次规委会上讨论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时,就说老温泉加上流溪温泉区就几乎已经把温泉量用尽了。而且还有相当部分的住宅还打着温泉的牌,新城虽然靠近温泉,但实际上可用温泉的量很少,而且输送距离最近也超过5公里,还是不要再打温泉牌了,就是一个中心主城区的扩容提质。”   此外,陈建华强调,老温泉本身还有提升价值,“4口温泉井,4000吨温泉水的小镇,能够有100多家宾馆、12000多个床位是很少见的,要花力气盘活”。
【墨染书香】失落的人不该回忆 失落的人是不应该回忆的,回忆会让人变的更加的脆弱,但常常,常常我忍不住要回忆。   回忆很温柔,我沉浸在回忆中,就像触摸一段细腻的丝绸,很柔和,很温情,使我不愿离去。我的心中装满了回忆,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柔情。我像在梦中,像漂在浮云上,所有的感觉都变的不真切。我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往昔的岁月,想起了以往的种种感动。但这种感觉不能永驻心间,当我猛然惊醒时,急速离去的记忆就像是一柄锋利的钢刀,划过我的心口,留下一道淌血的伤痕。我忽然发现记忆中的一切都已不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已改变,一种深深的失落冲击着我的心口,我明白我将再也回不到过去,再也回不到记忆中的世界和那些值得我回味的时刻。   回忆是一种温柔,但回忆过后的惊醒却是一把刀,它会伤的我很痛。回忆是一把温柔的刀,它会一刀刀割开我的心,把我那一点点虚掩的刚强割的粉碎,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我只是再一次的体会失落的感觉。回忆就是这样的。即使是那些充满厚爱的回忆也概莫能外,好象脑子里有一种无意识的愈合过程,尽管我们曾痛下决心永勿忘,但它依然能使创伤弥合。   我望着深蓝的天空,那有一颗明亮的星。闪烁着清冷的光泽,好象淌着大滴的眼泪~~~~~~~~`
为诗歌而生的人——朱湘 1927年的朱湘。  很多文史研究工作者提到朱湘的时候,总会说鲁迅曾喻他是“中国的济慈”,以示显赫,我对此颇有疑问。鲁迅和朱湘基本没有交集,再说了,中国的济慈也不是多么高的评价,好上天了,也不过第二,别人的影子。我真是奇怪朱湘的研究者们怎么如此津津乐道,大概研究现代文学的人,不攀上鲁迅的衣角,总觉得气短。   “中国的济慈”并非赞誉   “中国的济慈”一语出自鲁迅一九二五年写给向培良的一封信,结尾说:   《莽原》第一期上,发了《槟榔集》两篇。第三篇斥朱湘的,我想可以删去,而移第四为第三。因为朱湘似乎也已经掉下去,没人提他了虽然是中国的济慈。   这封信的文字之间带有一种对朱湘“批评”的笔调,为什么要删掉斥朱湘的文章呢?因为“朱湘似乎也已经掉下去,没有人提他了”。朱湘在鲁迅心中的位置,也就可想而知,于是,鲁迅又写了一句话“虽然是中国的济慈”,并且在前面加了一个破折号,这是明显表示“讽刺”的一个暗记,而“虽然是”三字,实则说明当时文坛有人认为朱湘是中国的济慈,鲁迅不过拿来一用而已,所以“中国的济慈”云云,并非赞誉。   我读到朱湘的第一首诗是《采莲曲》: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   那时候,正当青春年少,这种文字间极度的轻灵与柔美,一见之下,就被勾住了。如今回过头看,虽然不算差,但也不认为有多好。   民国旧人的新诗,我读过一些,朱湘的东西别有风味,他的诗歌,从旧 诗词里点化而出,五言七言、长短句,随意取用,而且安排得很妥当,营造出一种很好的意境,这是同时代 诗人所没有的。   《采莲曲》写于朱湘的婚姻生活时期,但文艺归文艺,生活归生活,大概是指腹为婚,接受过新思想的朱湘内心里有排斥,加上婚礼上其大兄要他按旧时的形式行跪拜礼,朱湘只肯鞠躬。大兄面子上挂不住,大闹洞房,龙凤喜烛也被打成了两截。朱湘一气之下,当即就搬到了二嫂薛琪英家里。自此,本是同根生的兄弟形同路人。   即便是剩下的几个兄弟姐妹,他们也不喜欢朱湘,始终把他看作外人。   与时代格格不入   和诗歌相比,朱湘的散文似乎还入不了上品。一来数量太少,二则个性不够太鲜明,对散文写作而言,见解、知识、阅历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字里行间的个性光芒。   朱湘的散文平静、秀美,偶尔也有可见洞察人世的地方,《北海纪游》、《烟卷》、《书》、《徒步旅行者》、《江行的晨暮》等几篇比较经典,也最能表现朱湘的风格,特别打动人心,尤其《北海纪游》里有这么一段:“……最后,白杨萧萧的叹起气来,惋惜舞蹈之易终以及墓中人的逐渐零落投阳去了;一群面庞黄瘪的小草也跟着点头,飒飒的微语,说是这些话不错。”这样的文字,清明澄澈中有一些萧瑟幽冷的气息。   朱湘喜欢写死亡,年纪轻轻就写有一首《葬我》的诗歌:   葬我在荷花池内,   耳边有水蚓拖声,   在绿荷叶的灯上   萤火虫时暗时明   葬我在马缨花下,   永做芬芳的梦
【轩月】★回文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此诗为回文诗,顺读、倒读皆可。 有趣的回文诗...... 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园林中的一枝奇葩,有著独特的音韵美。有些汉语诗, 不但可以顺读,也可倒读被称之为回文诗。这种修辞方式,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 为世界上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回文诗,虽有些文字游戏的味道,但从欣赏汉语的 文字美上看,则具有审美价值。茶余饭后,偶尔读几首回文诗,会令人情趣盎然。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回文为道原所创,后又失传。今所传最早的回文诗为 南朝时苏伯玉的妻子所作的《盘中诗》。《盘中诗》虽能屈曲成文,但是不能倒读, 还不是真正的回文。到了宋朝,有些诗人作的回文诗,不但可以使诗词字句回旋往 返,成义可诵,而且具有诗的意境。大文豪苏东坡留下了几首回文诗,很有趣味。 他在一首题为《记梦》的诗中写道: 空花落尽酒倾漾,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 龙团小辗斗晴窗。 这首诗如回读,则成为: 窗晴斗辗小团龙, 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 漾倾酒尽落花空。 无论是顺读还是回读,都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七言诗,写出了梦中火炉上温酒畅饮的 情趣。 回文诗中最有名的是宋代李禺写的《夫妻互忆回文诗》,顺读为“夫忆妻”: 枯眼望遥山隔水, 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 笔下难成和韵诗。 迷路阻人离别久, 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 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过来读为“妻忆夫”: 儿忆父兮妻忆夫, 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 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 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 水隔山遥望眼枯。 这首写情的回文诗把孤灯之下夫忆妻和妻忆夫的深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至今读 来仍让人鼻酸。律诗较难的是中间的两联需要对仗,而这首夫妻互忆回文诗无论顺 读还是倒读,中间两联的对仗都非常工稳。
《诗经》 国风·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撷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国风·召南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描写菊花诗句名句 ⑴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⑶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菊花》) 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郑谷《菊》) ⑸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⑹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⑺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刘克庄《菊》) ⑻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⑼ 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 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⑽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真《黄花》) 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中写道:“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踞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是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心境 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写下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代诗人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刘禹锡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菊 袁崧 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画法】画竹三字经 画干 画墨竹,先立竿。使中锋,如写篆。中间提,两头按。节节出,断中连。两节处,留节眼。 中渐长,根梢短。只弯节,不弯竿。逆锋上,势冲天。两竹立,分浓淡。三竿竹,交擦安。 勿对节,莫排竿。忌均长,忌匀短。间粗细,不成竿。似鼓架,最难看。 画节 竿立定,墨半干。以隶法,把节点。醮浓墨,写弧线。两头重,当中弯。勿太直,直则板。 勿太弯,弯则软。忌节大,似套环。忌节小,似勒线。 画枝 点完节,把枝添。似草书,势连绵。行笔疾,运笔端。中锋枝,劲且圆。拖笔枝,更挺健。 墨色润,不宜干。比竿浓,比叶淡。叶着枝,枝着竿。叶少仰,叶多弯。老枝瘦,新枝圆。 内画出,名并跳,枝梢尖。外画入,叫垛叠,枝梢圆。 画叶 墨竹叶,最为难。墨宜饱,勿滞粘。近者浓,远则淡。运指力,腕臂悬。下笔快,莫迟缓。 起笔圆,收笔尖。用力处,叶中间。用中锋,叶浑厚。用侧锋,叶劲险。忌柳长,忌桃短。 一叶仰,如弯月。二叶仰,鱼尾般。三叶仰,如飞雁。相交错,成一片。画偃叶,三笔个。 四笔分,五笔破。疏不空,密不乱。两片叶,勿并联。三四叶,忌井川。多种竹,四时观。 风竹 画风竹,贵势动。微风吹,凉意生。竿轻摇,枝叶动。狂来风,叶翻舞。枝竿倾,叶枝拢。 枝叶间,似有声。动不乱,层次清。 晴竹 凡画竹,多为晴。画偃叶,要生动。竿明朗,叶清净。画仰叶,意向上。笔半干,墨半浓。 枝竿直,叶舒挺。结顶处,大叶封。 雨竹 雨中竹,别有趣。枝竿斜,叶低垂。饱醮墨,多醮水。淋漓处,见雄厚。大雨注,风必随。 竿交互,叶乱飞。 雪竹 雪中竹,姿态寒。将熟宣,揉作团。成折皱。再铺展。墨要浓,笔要干。叶下压,空顶端。 大竿斜,空上边。枝叶破,竿不全。以淡墨,染空间。雪空出,白团团。雪正飞,将粉弹。 备注;竹---不是木本、草本,藤本;画大竿要求笔力刚健,正气磅礴。直线微带弧线,表达竿的弹性。画枝形态要求与竿成三角形。表达瘦挺。大叶小叶,长枝短枝,枝枝叶叶均以三角形丛丛配合。画面空处,皆以三角形组成。叶的传统名称很多---有横舟、偃月、片羽;两叶的叫法有;人字、娥眉,鱼尾,三叶的有;金鱼尾、燕尾、飞雁,四叶的有;落雁、惊鸦。 郑板桥云;“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的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胸无成竹必须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的。“天真出于意外”(米芾)。“画竹之法,不贵拘泥成局,要在会心人得神。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样不仅与别人的画异样,就是自己的画也不张张雷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