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冰小飞鱼 冰冰小飞鱼
关注数: 0 粉丝数: 15 发帖数: 10,858 关注贴吧数: 7
当一个女人遇上一个伤她至深的男人…… 对一个女人来说,如果她从来没有遇过一个伤害她至深的男人,她便不会珍惜一个爱她的男人,也不会明白爱情。 一个令你伤痛的男人,在当时来说也许令你生不如死,但在你整个生命中,他不过是一个令你成长的考验,这个考验早来好过迟来,早来的话,女人可以找一个为她抚平创伤的男人,迟来的话,女人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男人的机会自然减少。 因为曾经被伤害,被背叛,被离弃,女人遇到好男人时,会好好珍惜,且会更懂得去爱别人。一个爱她的男人能够令她逐渐忘记那个令她受伤的男人。即使他回来,她也不会回到他身边。她会明白,那个男人如果能够那样伤害她,他并不是真正爱她,即使有爱,也爱得太少。她当时肝肠寸断,也不是因为爱他,而是突然被自己信任的人出卖,无法接受。 男人不同,男人天生犯贱。如果曾经有一个女人另他受伤至深,即使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而他也有一个对他很好的女人,他是依然无法忘记那个伤害过他的女人。 女人以为遇上坏男人是无可避免的事,男人却没有想过他居然会败在一个坏女人手上。她是他胸中永远的痛,是他永远的心灵缺憾。如果有机会,他仍然会再次追求她,再次把她追到手,证明他是最终胜利者,没有人可以抛弃他。 女人因此明白,要留住一个男人,不是寸步不离,而是忽冷忽热。要的到一个男人的心,不是全心全意爱他,而是尽情伤害他,成为他胸口永远的痛。 男人会敬重一个他永远无法征服的女人。
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一天…… 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一天…… 如果我的命仅仅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你会做我喜欢的事么? 如果我的生剩下1天了.你会开心还是悲哀呢?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那么你以后一定要过的非常的好!千万记得.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请你在说一次,要想我哦!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你以后在孤独的时候会想起我么?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我相信自己不管是天使还是恶魔,不管在天堂还是地狱我都一样的祝福你.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你一定要好好的照顾自己,不要什么事都憋在心里,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不要自己折磨自己了,说出来你会好过一点.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我愿意用我着生命的最后一点时间换去我们以前那美好的时光哪怕只有那么1分钟.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你愿意在像以前一样做我1天的女朋友么?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希望你没有烦恼,天天都在开心中度过.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希望你能胖一点,多吃点东西.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希望你不要把生死看的那么淡,因为这个世界毕竟有好的一面,就像你遇见了我.不就是最美丽的意外么?也许是对我来说的吧!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北京的冬天非常的冷千万要多穿点衣服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我真的好希望你一辈子都好幸福.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希望你没事不要总叹气,因为前方是绝路,转角是希望.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希望你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你老公会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等你回来一起吃.因为我知道这是你的向往..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就可以实现我的诺言了,一辈子都爱你一个人.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希望老天爷能让我做天上的一颗星星.永远的看着你.伸手摘星,未必如愿,但不会弄脏你的手.因为我和昀汉一样的痴心不改.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希望你心里最爱的那个男孩子会真正的爱上你!虽然我心里好痛因为我希望你快乐.如果我的生命仅仅剩下1天了.......
"龙" 骨 之 迷 半个多世纪前,营口河北苇塘里发现"龙"骨一事,轰动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 话题,直到今天,七十余岁的老营口,提起此事仍津津乐道。 1934年盛夏,多日伏雨之后,骄阳似火。辽河北岸连日空气中飘散着一种异样的腥臊气味,而且日益腥臭难闻。苇塘中群狗每天出出入入,空中的群鸦起起落落。8月8日,有人发现辽河转弯处的芦苇大片倒伏其间卧一巨大水族尸骸,皮肉均已糜烂,散发出强烈腐臭味。发现者大为骇异,迅即报告派出所。营口伪第六警察分署组织人力,将其尸骨分解后运到南岸,在西海关前空场上按原状摆放,任人参观。 这具骸骨全长3丈多,脊骨28节,每节盈尺。尤为奇者,头上竟生有两只角,长约4尺,不知为何种动物。有关方面曾普遍邀老渔民辨认,竟无人识得。不过在众多议论中,人们普遍认为是"龙",并推断是"遭了天谴而被雷击"后落到苇塘。西大庙附近善和堂药店八旬老掌柜叫它"驼龙",说它是"龙"的九子之一。奉天《盛京时报》派员采访的几次报道,也称其为"龙"或"天降龙"、"营川坠龙"以及"巨龙------"等,同时在报上配发了"龙"骨照片。后又报道说,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渔捞科张教授"判定":"确系蛟类"。由于雨多潮大,其溯河而上时搁浅在苇塘中。这件新奇事在传说中自然被添枝加叶,再经报上一番宣扬,更增加了茶余饭后谈论的资料和新奇气氛,不仅营口市民不避酷暑争相观览,就连附近城市专程来营参观者也络绎不绝,一时间购买往返营口的火车票都紧张起来。 然而,"龙"也好,"蛟"也罢,毕竟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那么,这个庞然大物究竟是什么呢?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迷镇山上娘娘庙 迷镇山海拔167.3公尺,屹立在大石桥镇西南处。常有好奇者,怀缅古之幽思,结伴攀登此山,寻觅娘娘庙遗址,重温天吉盛会,追溯美丽的传说。 这是很久以前了。这天刚放亮,一辆贩盐的花轱辘车离开渤海盐滩,吃力地向东而行,赶紧往岳州集市。正行间,薄雾突起,随即闪出三个女子,迎面拦路。年轻车夫不觉一惊,但见裙衫五颜,钗环斑斓,非俗家姊妹。半晌,他才欠身拱手问:"三位大姐,拦车有何吩咐?"大姐含笑上前,弯腰施礼道:"我姊妹仨远来投亲,正走得精疲力尽,求小施主捎脚。"车夫道:"车已超重,牲口又弱,再添三人恐难拉动。"这时三姐勃然抢前,挺胸叠肚道?quot;你这汉子好不识理。四海为家,同舟共济嘛!"说罢不容分说,纵身上了盐车,铺好"祥云横空"罗帕,居中盘腿而坐。大姐嗔三姐不要无礼;二姐也用羞眼嗔视三姐。三姐不予理睬,紧唤两个姐姐快快上车。车夫见状无可奈何地说:"那就都上车吧。"于是大姐拿出"雾托琼阁"手绢,二姐掏出"碧空如洗"丝帕,各自上了盐车。车夫扬起鞭子,赶车徒行。仨姊妹一再让他上车,他只好坐在车辕上。说来也奇,车夫一上车,浓雾便遮天盖地,对面不见人。他顿时觉得头晕耳鸣,犹如梦中腾空驾去一瞬之间,连车带人就飞过五十多里,来到迷镇山下,顷刻晨雾散尽,满目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仨姊妹就此下车,递赠赏银。车夫小心上前,俯首接过,刚要抬头道谢,眼前三位女子不见了。那姊妹仨,原来是琼霄、碧霄、云霄 、三位仙子。她们曾落脚于辰州(今盖州)辖地烟筒山,因失"小节"被小和尚凡眼瞧见,便另觅胜境。却说三霄仙子下车赠了银两,化做三股清风来到迷镇山顶。山顶有颗古树,干粗叶茂,树下有眼清泉,甘水汩汩。三霄仙子远眺四面八方,心旷神怡,赞口不绝。姐仨决计在此再度金身,继续接受人间香火,施善佑民。大姐琼霄指派三姐云霄查勘建寺基地,云霄便朝东南阳坡而下,相中山梁一个开阔处,这里奇葩生辉,异草繁衍,更有松柏参天,好一块风水宝地。可她发现有人已在此地埋鞋占领。便匆匆回山禀报。大姐琼霄听后眉头一皱便脱下一只绣鞋,嘱咐三姐如此这般。云霄去了,但好久未归。大姐甚为纳闷,便让二姐去看个究竟。碧霄下去一看,三姐云霄已洋洋得意地定坐正位。碧霄没顾分晓,连忙定坐在三姐东侧。大姐琼霄等得不耐烦了,光着一只脚寻下去,一见自己的座位被老三所占,就气哼哼地倒北脸坐到云霄的西侧。 三霄待要请师动工,一朵祥云从海上飘至,幻出一个仙人,乃龟神真武君。真武君以标记下的靴子为证,说他先占此地。三霄挖出靴子下的绣鞋,质问:"既然如此,那绣鞋怎能埋在靴子底下呢?quot;真武君明知有诈也有口难辩,只好悻悻地奔北六里远的猪龙山建"老塔寺"去了。 翌日起,迷镇山周围三天三夜烟雾弥漫,从雾中隐隐传出木石之声。待烟消雾散,三层殿的寺院如芙蓉出水,傲立在山梁上。这是鲁班仙师应三霄仙子之邀,率众圣徒突建而成。兽背飞檐。气势磅礴;硫瓦画栋、淌金溢彩;群像栩栩,姿态壮观。三霄仙子的金身坐在最后的娘娘殿上。后来,人间把这座寺宇称为"娘娘庙"。每年的庙会,热闹非凡。可惜,这座娘娘庙毁于战乱,从此断了香火,庙会也中止了,只留下残址和动人的传说。
詹天佑在营口建铁路 詹天佑,这个中国第一代铁路工程师的名字,以及他修筑京张铁路的贡献,几乎无人不知。可是他修建沟营铁路的事情,营口知道的人并不多。中日甲午战争后,沙俄以共同“防御”日本侵略为诱饵。攫取了中东铁路(满洲里至绥芬河)及其支线(哈尔滨至旅顺口)修筑权。英国不甘落后,主动借款给清政府兴修营榆铁路(营口至山海关)。詹天佑担任锦州段工程师,直接的指挥女儿河、大凌河铁路大桥工程。当铁路修至沟帮子时,清政府决定关外铁路直通新民屯(今新民市),然后再接奉天。从而把沟帮子至营口改为支线,詹天佑担任营口段工程师。 詹天佑(1860—1919),安徽婺源人。1871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理工学院铁路工程专业,于1881年回国。经过河北涞河大桥工程的京张铁路的修建,詹天佑已成为著名的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受命主持沟营铁路工程后,他从选线、勘测、设计直到施工指挥,“在事异常出力”。沟营铁路沿途人烟稀少,芦苇丛生,地质复杂,条件艰苦,詹天佑不避艰辛,往来跋涉,异常劳累。他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采用南北相向施工方法,重点精力置于盘山县双台河大桥工程,终于在1900年4月接轨通车。沟营铁路全长91.1公里,沿途有胡家窝棚、盘山、大洼至营口(河北)等车站(此铁路被日本侵略者于1943年拆除)。施工期间,詹天佑住在营口河北车站。 1900年8月5日,沙俄军队在镇压义和团运动时侵占营口,同时占去沟营铁路。詹天佑被迫离开营口河北站。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后,中俄又签订《交收关外铁路条约》。沙俄军队辽西各地撤军后,詹天佑回到营口河北,修复被俄军破坏的铁路。
姚幽兰与营口最早的文明婚礼 民国二年(1913年)初冬的一天,营口县第一淑慎女学校校长姚幽兰去参加友人的婚礼。新郎查富玑毕业于上海某校,时任营口县税捐征收局局长,与姚同乡,又是姚夫的朋友。婚礼是新式的文明结婚,这在营口尚无先例。 姚幽兰应邀做迎新伴姆(伴娘),还率领20余学生唱歌助兴。学生唱的是她编教的,洋溢着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文明新眷属,撇却旧繁嚣,喜画堂开处,自由平等皆欢笑”,“齐奏双鸾曲,欣然欢唱迎凤调”,“看云鬃翠袖姗姗玉骨新人貌,涂脂抹粉总徒劳,还是天然好”。 这种文明婚礼不坐花轿,不跪拜天地,证婚人讲话,伴姆陪新娘,不伏地叩头而弯腰鞠躬,踏风琴伴奏,女学生唱歌。来宾们大开眼界,啧啧称赞。然而也有评头品足不以为然者。 事后,令姚校长震惊的是,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已派人到学校和税捐局探听过,接着就收到劝学所责问的信函,说本城议事会议员反映她率女生“鼓琴唱歌,形同优令”,那些满口仁义道德、满脑龌龊思想的遗老们,正瞪圆双眼等着她难堪。第二天上午姚幽兰派人把一封信送到劝学所。信中指出:“名儒章太炎君完婚时,庆贺者女宾唱歌,男宾祝词,载在报章,敝校女生前亦在东商会大楼唱歌庆祝纪念,近数月未曾闻章君结婚以女子唱歌为耻者,亦未闻以敝校女生在东商会唱歌庆祝为非者。” 抗辩信有理有据,义正辞严,读来痛快淋漓。此事结果如何呢?自然是不了了之,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世态之点滴。
营 口 九 道 弯 九道弯,清朝时期遗留的地名,是营口市区西部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巷内共有九个弯路,人们俗称"九道弯",地址在今西市场办事处境内。  在营口,知道"九道弯"的人为数不少,但确切地说出具体地理方位的人则不多。九道弯线路是从东北往西南方向,自当时的邹家轿房(今明伟粮油店)往西南左拐右拐,经过九个拐弯,到老爷庙(立新浴池),便是九道弯全部线路,直线距离约380米,最宽处约5米,最窄处约2.5米。人称"九道弯",名不虚传。  九道弯有其历史形成过程。自清同治五年(1866年),奉锦山海关兵备道俊达征集民夫围绕埠内修筑土圩墙(东起东双桥,西至西潮沟),设置九门(得胜门、秩成门、阜有门、扬武门、启文门、通惠门、丰济门、履和门、绥定门),从此,营口城区雏形初步形成。房屋、道路建筑逐渐兴起,但没有统一的城区规划。当时,建筑楼房只注重北部辽河南岸一带,道路较宽,而埠内西南部则为平房陋舍,建房修路因地制宜,随弯就弯,把好端端的大片土地建成狭窄的巷间弯路。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旧时,为官者依仗权势,谁有钱谁是"大爷",没人敢惹。论建房,只顾个人得失,哪管他人方便与否,你抢前盖房,我就套个大院,这种无政府状态,致使房子越盖越挤,道路越挤越窄(商人中有些财东、掌柜的等有钱有势的人在这里建房),营口九道弯就是这样形成的。历史遗憾,值得汲取。  建国后,营口城建部门将原邹家轿房门前向西南拐弯处的土路,修建成柏油路,其余拐角处,铺成矿渣路。时隔百余年,九道弯的线路基本没有改变。后来,因老爷庙附近第八个弯路被一家居民砌墙挡住去路,无奈,第九个弯路只好从这家居民北侧直向西行出路口。九道弯名称至今仍为人们口头流传。  可喜的是,一条宽阔的新兴大街已从九道弯附近通过,随着营口市区西部的逐步改造,注重环境建设,那里的房屋、道路将会严格按照环保、绿化等方面的要求,建设的更新更好。
防守营口的九门 营口老地方称作"门"的不少,这是什么缘故?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营口开港后,清政府驻营口的奉锦山海关兵备道首任道员俊达,鉴于营口是座通商口岸,商业繁荣,时有海盗、土匪出没,更兼营口位居平原,无险可守,于1886年(清同治五年)征集民夫,修筑了东起东双桥(今辽河大剧院处),西止西潮沟土圩围墙。从西到东沿围墙设置德盛、秩成、阜有、扬武、启文、通惠、丰济、履和、绥定九门。130多年来,几经变乱,土圩早已倾圯,但有几个门的名字至今仍以地名沿用。这些门的老地方在何处?恐怕后来人多数不知道。  德盛门:今得胜桥西侧西八家里潮沟沿。取"德盛"二字有皇恩浩荡之意。为什么后来改称得胜门?因为出此门向西有条通往西炮台的官道,西炮台是营口的海防要塞,为期求其在防御上能旗开得胜,所以将"德盛"改称"得胜"。  秩成门:今西市区新民小学西的潮沟边即是该门所在地。秩成即秩序有成的简化。为何称此门为秩成?因清朝统治营口的衙门正南有一条通向处决"犯人"的大道,统治者期望杀了那些有碍秩序的"贼人",就可以天下太平了。后改称治成门,有治安有成之意。  阜有门:西市区新民小学东侧,当年有一条通往五台子村的便道,门外是一片苇塘,阜有即幻想物阜民丰之意。  扬武门:营口市第九中学北墙外的潮沟北岸是当年驻营口马步海防练军营所在地。扬武即宣扬武威之意。出扬武门向南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经五里楼通往大水塘村。  启文门:营口市食品公司正北大桥处。中国封建制度向以文东武西为秩,扬武门之东当为启文门。启文者,即以圣人之风启迪黎庶,以达教化之目的。出启文门南行至落马湖与扬武门小路汇合。  通惠门:原通惠门市场南面的潮沟边。出此门经大水塘村,可通向二道沟盐场,这条大道是当时南北交通要路。盐税和红白粮贸易税都是营口的大宗财源。通惠门就是营口通向丰惠利益之门。  丰济门:今楞严寺公园内的人工湖北侧即是丰济门原址。此门是营口的南大门,东部山区的运粮大车由此门进入营口粮市。丰是丰盈丰富之意;济是济世、济贫之意,富了要济世。  履和门:今营口市经委大楼与营口纺织厂北门潮沟西侧即履和门址。履和门即脚踏和平之门。百余年前,这里是土匪出入之区,故以门名镇慑之。  绥定门:原为营口东双桥处。此处当年是双桥,其一在今辽河大剧院东为安定桥;另一桥在该剧院西为绥定桥。绥即靖,靖则安,是安定的意思。此门是营口的东大门,甲午之役,日本侵略军即从此门侵占营口。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以后,日本人在今站前区中心地带开辟了"新市街",绥定门成为营口新、旧市街的交界地。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日本在营口建立伪政权。抗日义勇军为收复失地,曾多次攻打营口。日本人不得不再修围墙。此围墙比清同治五年的围墙有所扩大,开设八座围子门,即得胜门、治成门、扬武门、朝阳门、启文门、通惠门、望海门、福昌门。  1948年,国民党军队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营口,第三次修围墙,但未能挽救其覆灭的结局。
"三不管"与"一溜穷" "三不管"与"一溜穷",前者在营口辽河南岸,后者在营口辽河北岸,两个地方皆"穷"字相连,如今均已走上富路。  "三不管",得名于清光绪年间。早年,"三不管"在埠内东部偏僻野郊(今站前区原212医院一带),因当时官方无暇管治,人们都叫它"三不管"。起初,这里多是穷苦人家,拉大板车的,跑人力车的,"扛脚行"的,做小买卖的,皆以卖苦力为生。所住房屋均为土坯房,结构简陋。有的是用苇把子和泥夹的,有的是用泥脱成坯垒成的,惟一一所红砖房则被称为"红房子"。早年埠内街巷、建筑还没有发展到"三不管"一带,人烟稀少。随着局势变化,世道混乱,一些在社会上作贼抢窃的不法之徒,作案后便逃到"三不管",在此暂时隐蔽,待有时机再到社会上兴风作浪。官府衙门感到很棘手,也不追查惩办,使那些不法之徒逍遥法外。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本侵占营口后,以原营口电业局南北路为界建立交界地,把营口划分为新市街和旧市街。当时,"三不管"之地虽作为日本人的"满铁附属地",但"三不管"的名称仍然被人们所称呼。  "一溜穷"是清末时期遗留下来的。此地位于今营口河北渡口西北部,直线距离0.75公里,为南北窄条街,"一"字型排列。清末民初之前,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野,由于此处附近修建沟营铁路,路南又有美国人开设的"美孚行",从此便有姓崔的、姓胡的、姓丁的10余家人搬来。因为这些人家都穷,所以,人们称此地为"一溜穷"。穷人过的是穷日子,夏季靠抓"骚夹子"(蟹类的一种)、打苇叶、割草、打鱼摸虾维持生活。冬天靠卖柴、挑煤、捡煤渣餬口。平时有的给养苇塘大户和"美孚行"打短工,有的到外地码头"扛脚行",有的到沟营铁路和亚细亚火油公司仓库做零工,出卖苦力。他们居住的都是土坯矮平房,一进门就是坑,有的是用苇把子夹的墙,阴暗潮湿,十分简陋。  "一溜穷"名声虽不显赫,但它曾是我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1930年中共满洲省委为了加强党的地下工作,发展革命力量,特派沟帮子党支部书记欧阳强到营口河北沟营铁路机务段工作,担任营口特支书记。欧阳强来营口河北就住在"一溜穷",被欧阳强发展为党员的熊殿瑞也在此租房居住。他们在"一溜穷"发动群众,领导和组织河北车站铁路工人同铁路当局作斗争。  如今"一溜穷"已变成营口河北的富家街。种田的、经商的、养船的、打鱼的,八仙过海,勤劳致富。当年的矮小平房已很少见到,一排排、一栋栋水刷石罩面的楼座房整整齐齐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辰 州 书 院 古昔无学校之设,儿童求学者皆入私塾。继而学徒得肆业于书院。书院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据史料记载:唐明皇置丽正书院,集文学之士,讲学于其中。宋代尤盛,曾设有著名的白鹿。石鼓、应天、岳麓四大书院。元时书院遍及各路、州、府。明、清时书院益增,但多是士子准备科举的实习场所。 盖州的"辰州书院",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时知县姚承恩(天津人)关心文化,重视教育,与邑绅马绍伯,丁文浚,范显耀,通过倡捐办法,集资建院,大文昌宫后(今盖县一中附近)购民房改建而成。辰州书院,设山长(负责人),董事及讲师若干。受任者皆为县中名流,如张景福、于天墀、王郁云等都曾任过辰州书院山长。门德兴、郭允庆、金毓奎等任过董事。《苏武牧羊》歌的作者蒋荫棠,应聘为书院讲师时,学生闻之,纷至沓来,生徒之中多有成就。 辰州书院自创办以后,生童纷至,读书之声,日不绝耳。每月授课三次,评定名次,平时由生童自学。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知县何守谦(广东人,进士)对书院颇为关注,每值生童月课,悉心品题,多所指导,为当时士林称颂之。直至清末,由于兴办学校,书院废止,但辰州书院创办有近六十年的历史,为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造就大批文人雅士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老营口公园的文化味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光绪末年),营口当局建筑的营口公园,人们通称营口花园,位于原营口市政府大院及其东侧,北滨辽河,南临大街,东西长217米,南北宽93米。园内东边筑有石山,西置水亭,再西有茅亭一座,居中为八角亭,北边建有三间小楼,西北隙地设有秋千及浪木等,四周树木参差,广植花草。  这个公园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九年(1930年)经两次重修,显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主要表现在有很多楹联和题额。据《营口县志》记载:公园向南辟一大门,上横一题额曰"营口市公园",门外楹联为:"兴至即来游民胞物与老安少怀愿继横渠铭右座;公余无个事云淡风清花红柳绿且随明道过前川"。前处长、沈阳史靖寰并书。石山茅亭悬一题额曰"小蓬壶",为李家鼎所书。八角亭内悬一题额曰"拱荫亭",下挂一联云:"胞与触怀来看亭外城郭依稀烟火万家忧乐共;胸襟期远到指天外海山隐约乾坤一气古今浮"。均系前辽沈道尹、抚顺佟逃元所书。  水亭上题额曰"宛在亭",旁联云:"到此都为座上客;其人宛在水中央"。旁镌甲子六月江宁陈文学并书。又旁一联云:"倘愿是心如白水;不教此地有红尘"。沈阳史靖寰题。  北面楼房上题"枕流轩"三字,旁一联云:"此地有花石林泉亭台池沼;其人萃政绅军学工贾农商"。前市长曲廉本并书。其西茅亭横额曰"观潮"。旁书"乾斋"二字。  枕流轩内名人题联颇多,正中有前处长史靖寰悬一联云:"东西经济相逼而来染指大有人关心营市权利之竞争讵得不饮苦茹辛谋建设;南北贤豪多会于此触目能无感缅怀辽天风云之现象何忍再操戈拔剑阋萧墙"。前县宰陈文学一联云:"幸有此园亭每当退食余间与邦人岁时小憩;虽无多花木且看重新点缀比往年风景如何"。前道尹公署秘书、濠州蔡清禅一联云:"此中大有乐处;来者即是主人"。前盐运司使、双城翟文选一联云:"此地本天腴府海官山井灶万家谭乐利;设园成雅趣莳花种竹亭台四面护烟云"。前商埠警察厅长李家鼎题一联云:"重镇扼奉天形胜内关省治外涉邦交纵子细借箸筹安敢曰澄清今渤海;洪流看辽水朝宗近挹涛声远吞山色假公余举杯觅醉不知是否古营州"。又海关监督苏毓芳题联云:"地当辽水之冲看浩荡波涛万水朝宗归眼底;园外轮帆如织念交通欧美五洲大势注胸中"。此外尚有名联美不胜收。  日伪统治时期的1937年8月,为建筑伪市公署办公楼,遂收此公园夷为平地。  图为1920年之前北滨辽河的营口公园 立身供稿
辽河里的槽木帆船 据《营口市志·大事记》记载:1870年“往来营口的大小船只1.25万艘。其中宁波船1000艘,山东登州轴船500艘,牛船5500艘,雕船3600艘,杉船1000艘,燕飞船450艘,其余为各种驳船、花鞋船等。”1875年记载:“航行于辽河上游通江子(今昌图县通江口镇)至营口800里间,有大小船只7500艘。”那个年代,进入营口港和由营口港向往来航运的船只总计达2万余艘,用“帆樯林立”、“舳舻云集,日以千计”来概括当时辽河水运的繁忙景象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1870年所记载的是海船。此种船的船体大,吃水深,能压浪,载货多。据《营口港史》记载:“闽浙来港的帆船体积庞大,色彩鲜艳,样式美观。”其中宁波船“高帮、尖头、船前头有鱼眼睛一对。”船舱中“排十二席,朝外两张大烟榻(吸鸦片处),朝里两张方桌……和三间大厅一样……可见船舱的巨大”(引自《近代南通土布史》)。这种船的“大将军”(主桅杆)值三千两银子。这样的船吃水20尺,长100尺,可载重1000至2400石,船员30人。从宁波到营口航行半月左右,往返一次1个半月,每个航次可获利2000银子。 “燕飞”、“花鞋”都是小型帆船,载重不超过500石,环渤海运输。“燕飞”是说船快,像小燕飞似的。“花鞋”是在船帮上画有油彩。近海航行的还有“改巧”船、“瓜拉”船、“卫船”等等。 辽河上的河船都是平底,吃水浅,载重在100石以下,最小的船载重也在10石以上。载重百余石的都是平头平底吃水不超过2尺的横船。驳船类似槽船但没有帆,自己不能航行,需用拖船牵引,这种船是专为大海船过驳货物的。因为大海船吃水深,满载时出港困难,在河口外由驳船载货物。 随着历史的以展,时代的进步,木帆船逐渐被机帆船、进行而被轮船代替。又由于铁路的修建和铁路运输网络的形成,辽河中的木帆船到20世纪40年代所剩无几了。
从"洋人"在营口办"洋行"说起 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遂强以营口代替牛庄开埠。1861年营口开港后,"洋人"纷纷闯进营口,办"洋行",建码头,立海关,设领事馆,辽河两岸建起了"洋码头",唯一的一条大街(今辽河大街)布满了"十里洋行",营口的经济命脉被"洋人"所垄断。  "老营口"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英国首先在营口设立领事馆,随后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瑞典、荷兰、挪威等国也在营口设立领事馆或代办,营口"三义庙"(今站前区中兴里)一带几乎成了领事馆区。1864年(清同治三年)营口海关设立。这样,海关、领事权完全操纵在外国人手中,"洋人"们利用其特权不断扩大领事、海关业务范围,更加疯狂地通过营口港向中国倾销其剩余物,并以"洋药"为名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据《营口市志》记载:自1864年至1910年,"洋人"从营口港输入鸦片(减去复出口的净数)共37027司马担(每司马担60公斤),价值关平银1984万两。鸦片的输入给营口乃至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帝国主义的强盗本质,营口港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营口开港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营口港掠夺中国大量白银和他们急需的原料,大豆、钢铁、煤炭等是他们掠夺的主要物资。据《营口市志》记载:自1872年至1891年,"洋人"从营口港输出豆饼3101.9万担、豆油44.28万担、大豆及其他豆类4144.2万担,总值关平银6294.15万两,占20年输出贸易总额的77.2%。数字巨大,何等惊人!  "洋人"在营口建码头,办"洋行",垄断营口经济命脉,排挤营口民族工商业,不少业户遭到摧残,生意逐渐萧条,直至歇业。据有关史料记载:"洋人"在营口辽河两岸东自三家子,西至辽河口,建成"洋码头"有14处之多,多于中国商人,其中英国人、日本人建的码头最多。诸如英国的太古码头、远来码头、怡和码头、旗昌码头,日本的小寺码头、"满铁"码头,美国的美孚码头,德国的德士古码头,等等,对此"老营口"历历在目。  "洋人"在营口办"洋行"与建码头是并行的。营口开港后,英国、法国、俄国、德国、丹麦、荷兰、挪威等十几个国家相继来营口办"洋行","洋人"神气十足,"洋行"户数日增。"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营口,完全控制了营口的工商业。据《营口地方志》记载,1941年在营口的日商达360家。"洋人"在营口办"洋行",出名的是英商太古轮船公司,他家住伦敦,1890年在营口设立公司,干着海上输入输出的勾当,把营口作为倾销本国剩余物资、掠夺急需原料的基地。美商"美孚石油洋行",在辽河北岸建起输入输出煤油的装卸站,强买强卖,从中渔利。"三井洋行",是日本三井洋行物产株式会社的派出机构,专门收购东北的粮食,土特产品和木材等运往日本。这在当时都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有一种说法:太古轮船公司、美孚洋行、三井洋行等,有文化底蕴,主张挖掘这些"洋行"的"文化底蕴",这简直是拿历史开玩笑!"洋人"是根据不平等条约,施行"炮舰政策",来营口办"洋行"的,这分明是"洋人"们的强盗行径,哪里有什么"文化底蕴"。是非混淆,令人遗憾!这真像那个寓言故事:强盗杀了老子,丢下一把刀子,儿子拾起刀子,连声叫道:"好刀,好刀"!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段历史。  图为日本侵略者在"满铁"码头装运大豆。 营口市志办提供
【营 口 炮 台】 营口炮台,曾称营口大炮台、没沟营炮台。其遗址位于现渤海大街西端、得胜道办事处境内。又因该炮台座落在营口的西部故人们俗称"西炮台"。 据《营口县志》载:"光绪八年,北洋大臣奉旨,会同盛京将军扎饬营口海关道续昌,择度要塞地形,于辽河口沿海东岸建筑炮台一座,并修营房二百间,当由北洋大臣派官二员,兵百名,来营督修。旋加派毅军两营,奉军两营,道标一营。"修筑营口炮台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来入侵之敌。 营口炮台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竣工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历经6年,为清朝时期东北地区重要海防工程之一。 继营口海关道续昌之后,光绪八年(1882年)秋天,奉军前营步队管带(相当于现在的营长)乔干臣来营接替。增添兵力一倍,重新排列部队,分前、后、左、右、中和新兵、骑兵、副前、副后各哨驻守炮台,同时兼修炮台。清光绪十年(1884年)夏,清将领左宝贵(该人是回民)来营筹办海防,督修炮台。 此炮台呈扇面形,筑有炮台3座炮台上四周加筑围墙为掩体,高2米,围墙下有暗炮眼8处,围墙外挖掘长沟壕环绕。炮台内建营房200余间,设有军械库,后面中间有一处营门,两旁各有营门一,有水洞两处。炮台还有蓄水池、吊桥、火药库、电线库、哨楼、防潮坝等形成坚实的军事防御工程。炮台东侧修有62米长、10米多宽的坡道,直达台上。炮台顶围墙外修马道周长850余米,宽1米余。 当时,营口炮台有各种火炮共52门,其中口径10厘米的炮4尊,口径15厘米的炮4尊,口径21厘米的炮两尊,洋装炮36尊,三椤铜炮6尊,这些火炮有中国人制造的,也有德国人制造的。 营口炮台竣工6年后,甲午战争中该炮台被日军强占。之后清光绪十六年(1900年)俄军占领营口,将炮台内库中弹药、器械、服装损毁。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在炮台正中修建一座了望楼,围墙设置铁堡数个。1987年,为恢复炮台原貌,经辽宁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将了望楼和数个铁堡拆除。现营口炮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