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ming2005 fangming2005
关注数: 20 粉丝数: 2 发帖数: 1,587 关注贴吧数: 0
【知新爱阳】【随感】默默地爱你,直到永远 那天看到一句话,“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于是,玩味再三……谁不愿得到爱的回应呢?但如果无法进行爱的互动,那么放弃好了。只是放弃的,是对他回应的努力,却不放弃对内心心声的坚持。这是对自身情感的尊重,对自我的认同。前两天刚刚看了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很赞同“序”中对村上小说的理解,它也写出了我的心声:“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常常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不转变一下态度呢——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实质上这也是一种自我认同或曰对同一性的确认,一种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一种孤独自守、自娱、自得、自乐的情怀。”而这并不是自我封闭,有“出世”之心,也常作“入世”之举。那时,心依然健康、向上、热情,眼神依然清澈、淡定、怡然。最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第三年所作的词,表现了他不为外界环境改变而忧喜的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喜欢苏轼,不仅因为他的才气,更是因为他的为人。他兼具“入世”与“出世”的性格,他是个真性情的人,他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很喜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惊叹于诗人的才气和想象力,钟爱“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开阔意境,感叹“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深度。然而,一想起诗人曾很长时间摧眉折腰侍权贵,只因失宠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想到这里,不由得对这首诗,少了几分喜爱。做人,还是要平和、坦荡些好。由此,想到了朴新阳。喜欢他,不是因为他的外形多么吸引人,他的歌喉多么动听。诚然,他塑造的韩社长是众多女性梦中的王子,他的魅力是那样强烈的打动人心。当初,我也是一遍遍疯狂地看碟,被他的魅力所倾倒。看了他塑造的可亲可敬的俊伟GG和令人心伤的星杜,看了那部抒情唯美的《白色情人节》,看了感人至深、“纯情但不矫情”的《信》之男主角焕友,看了表演风格大有突破的《大佬斗和尚》、《双生警贼》、《汉城大劫案》,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仅是一个魅力四射的偶像型明星,而且更是一个演技出众的实力派演员。于是,喜爱更多了几分。再后来,通过各种新闻报道和影像资料更多地了解了他,知道了他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了解了他内心对操守、对真爱的坚持。比如:他给自己立规矩,永远不去和别人凑台走穴,不是为金钱而是为艺术去努力寻求突破。再如:他虽与多位美女大牌合作却没有绯闻,怀念初恋,追求完美的爱情,被人称为“不婚主义者”,直至34岁不顾巨大压力与一见钟情的贞结婚。由此,喜爱转化成了敬意,更点醒了自己在这个浮华人世中如何去选择、去坚守。善待自己,相信自己,坚持自己。喜欢看视频访问中的他,眼神中没有做作的热情,或者是扮酷。他的眼神因为自信淡泊而明朗清澈:诚恳中显露坚定,文雅中显露幽默,有些高贵的疏离,有些纯真的孩子气。原本以为自己这个年过三十的女人不会追星,原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会渐渐淡去。然而,直至今日,却由最初浓烈的迷恋,沉淀、升华成了平淡悠长的爱慕。是的,爱他——不管他是哪国人,不论他是否会到内地访问;也许永远不能亲眼看到他,也许永远只能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关注他。这就已足够。因为,是他明澈了我的眼神,清凉了我的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