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变了脾气 上帝变了脾气
当别人叫你爷的时候,别忘了你曾经也是孙子!!~!~
关注数: 131 粉丝数: 522 发帖数: 6,856 关注贴吧数: 35
真的有必要为了一场考试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扰乱嘛?   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的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中科院震惊调查:30年1000余高考状元下场悲惨,无一成为行业领袖。面对这种情况,提醒各位家长不要过分强求孩子注重考试成绩,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以及各种品质显得更加重要! 高考状元没能成为人才说明了什么?   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10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   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注: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   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家长应警惕起来   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这样的调查结果无疑给中国许多想要自己孩子金榜题名的家长如一当头棒喝,甚至是不敢相信。昔日的状元郎如今却成了“卖货郎”这样的结果对中国家长有这几点的提醒:  1、培养孩子读书,不能一味只注重他们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发展能力,不能定位在以成绩标榜的应该能力上。   2、从这些下场不好的状元身上发现一个特点:他们都视学习现成知识为一种享受,而对其它则看得比较淡漠,而这种思维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所以,需要培养孩子的各方面的兴趣,除了学习应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3、在这些下场不好的状元里发现有不少人性格上有缺陷,或是苛刻,或是极端,或是完美主义。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光从书本上下手,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其性格让其进行心灵教育。 反思: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那将会让孩子受用终身。   最后,还是想说那几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