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那头是异乡 巷子那头是异乡
关注数: 24 粉丝数: 49 发帖数: 5,354 关注贴吧数: 28
为甚麼大部分中国人喜欢在辩论中进行人身攻击? 作者∶胡鑫 我们来假设一个问题,如果欧几里得先生被证明是一个精神病患者,那麼几何学是否还成立?同样,假设牛顿先生后来被发现是一个罪犯,他的第一宇宙定律是否还成立?这样的问题似乎很可笑,但却是中国人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中国人认为一个观点(或者一个理论体系)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附著于於思考者的一种派生的“属性”,如果一个人被证明品质不好,那麼他的理论和观点自然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中国人对於人身攻击的兴趣远远大於对於观点本身的逻辑分析。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观点是否成立?那就是对其观点进行逻辑分析。这个对西方人来说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是中国人的大问题,因为中国人缺乏思维的工具来对一个理论进行证伪。西方文明以逻辑为基础,而逻辑一个严格的语言工具,它要求任何一个理论要达到内部的逻辑自洽,甚至是数学公式的一致性,然后才能进入实证领域。逻辑学有著严密的体系来对一个理论的内部结构进行梳理,所以西方人有著强大的工具来对任何一个理论本身进行分析,而不需要知道这个理论的提出者的个人信息,比如道德修养、学历职称、性取向等等。在逻辑学中,对观点提出者个人的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诡辩,并有专门的一个名称叫做“诉诸背景”,即将观点提出者个人的背景作为对其观点进行证伪的证据。 所以,西方人对於一个观点的批判的方式是∶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而中国人对於一个观点的批判方式是∶某某人的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无力对一个观点本身进行逻辑分析,而是热衷於把「一个人搞臭 」。「把一个人搞臭」是一种思维的无能,也是争论之源。中国人如果一直保持在一种普遍的低水平的逻辑能力上,那麼「把人搞臭」就会永远成为中国人不得不选择的「证伪工具 」。 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很可能发表一个自相矛盾的观点,而一个战争罪犯可能解决一个数学猜想, 所以一个理论是否成立并不取决于於这个理论提出者个人的道德水平,而是由理论自身内部的逻辑结构决定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中国人理解起来却难之又难。也许不是不能理解,而是实在难以掌握那个逻辑分析的工具吧。只有当所有的观点和理论都被置于於同样的逻辑标准下进行审视、只有所有的中国人都具有逻辑分析的能力去解析所有的理论和观点,理性的大厦才能够建立起来,平等的人的观念才能够深入人心。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