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dleleaf fiddleleaf
关注数: 9 粉丝数: 45 发帖数: 5,194 关注贴吧数: 7
詹青云舍身演绎她口中的“世俗的成功可以使人自由” 一则,能赢。能在现实世界的游戏中持续成功。当然她选择的也都是一些规则相对透明的“游戏”,这也是她能持续成功的前提。看她的履历,除了学业上一路开挂从贵州农村逆袭到哈佛法学院之外,她参加辩论赛和各种综艺节目也一直拿冠军或者最佳辩手。她说自己运气好,但能一直赢一定需要一种非凡的心性。这个属性对她将来的律师生涯而言也是至关重要。 二则,格局。已经拥有另一个世界的通行证,不必困在奇葩说这个小世界里。她之于辩论可以说既有天资,也有观众缘,第二次参加奇葩说就拿到BBKing(据路透),这是很多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办到第六季的奇葩说这些年来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但它无法改变詹青云的人生轨迹。詹青云是如今的奇葩说里最令人瞩目的斜杠青年。奇葩说的热闹和她在东京律所里第一年小律师的紧张生活简直像平行空间里的两个世界。那个律所里一半美国人一半日本人,她是唯一的中国人,律所里根本没人知道她在中国是个网红。 拥有两个世界的人当然可以更洒脱。 最近有蛮多人批判她,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人有两个世界有多么重要,你的职业如果建立在别人一时的好恶之上,简直比建立在流沙之上更让人虚无。她在微博上写过她在哈佛法学院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我也完全无法想象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她一边在东京做她那份需要早11晚10的律师工作,一边多次回国参加高强度对抗的奇葩说第六季是怎么做到的。在一次连线的节目里,邱晨跟马东说她太佩服詹青云了,在奇葩说备战期间,在律所晚上加班到11点回家,还会跟在台北的导师蔡康永打电话讨论辩题到半夜1点。 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你吃下去的苦上,这个鸡汤以前我没信过,现在我信了。不是吃苦就能成功,但对达成目标的执着是一种非凡的心性,那些看上去开了挂的人生的背后不会少了这一页。 我知道最近詹青云因为她一些观点的表述被质疑声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这里我想分享自己的最近才悟出来的一个观点: 对于特定辩题而言,辩手只负责呈现片面而真实的东西,而另外一面的真实需要由对方辩手负责呈现。 对于一个辩手而言,她的持方是随机的,她的片面性是一个既定的前提。她必须和对方辩友相互成全才获得一种真正的完整性。 从这个角度上说,要不要跟伴侣去大城市那题其实詹青云和黄执中都有特别精彩的论述,才算是把这道题讲透了。 詹青云的问题呢,在我看来,就是最近太能赢了,一些不太讨好的持方,她都能给说赢了。她表达方式和辩论技巧( 席瑞还说要报一个课题研究詹青云的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到对方,也无可避免地影响到对方观点被现场受众接纳的过程。 特别是二胎这题,其实就是不占理还给说赢了,坐在另一个持方的人肯定会反对她。这种强势势必会引发反弹甚至反噬。 仿佛未卜先知般的,在一年前第五季奇葩说结束时候她在微博里写道: 解开贪嗔痴,是太难的事。不在乎输赢很难,不计较评价也很难。有时候很快,有时候好久以后,会发现自己错了。可在当下,珍惜的方法,也只能是说出此刻心中的真实。不敢求所有人认同,也许见识和能力有限,可为了输赢而刻意隐瞒或歪曲,却也还不屑于为之。哈,这便是“嗔”了。 作为一个对詹青云有了好奇之后看过她微博、她的各种采访、辩论、综艺节目的人,我从来不怀疑她的真诚。她的一个重要且吸粉的特质就是她输出的价值观是非常一致而坚定的,她的输出内容是高度人格化的。她在辩论里提到的很多的个人故事,有心的朋友应该发现了她之前在微博和采访里都提到过,即使表述的角度不完全相同,但她在辩论中提到的自己的故事,和她在其他语境里提到的个人成长史是一致而自洽的。’ 就像一个创作歌手的粉丝会认为歌手写的歌都是他的人生一样,詹青云这样的 辩手她的输出最终我们都接受为她的真实观点。这算是一个双刃剑吧,只有一个人足够真实和强大才能撑得起这样的 人设,因为她只要一直有输出就需要一直自洽,否则她的粉丝会是最早幻灭的人。 我并不同意詹青云的每一个具体论点,但我同意她论证的基本框架。 我喜欢她人格化的价值输出,并不代表她的输出没有漏洞,我喜欢的仅仅是这些输出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 从心性上说詹青云还是那个“我偏要勉强”的少年,一直在象牙塔内生活,距离真正的圆融还差得远。一个天赋再强的少年,初入江湖也是要摔跟头的。 就像胡老师说的那句,阿詹不是人间理想,但有了阿詹,人间才是理想的。 大约是 因为现实的磋磨,我们这代人都不得不精致利己,不敢关心社会,不敢宏大命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而在詹青云这个负气的少年身上,我们罕见地找到了一种倔强的心气,她会说那些带着意识形态的东西,那些明显会激怒一些人的东西,那些也许不是终极真理但她此刻相信也想表述的东西,最终我们这些在现实中失去公共表达空间也慢慢失去了说话的欲望的人得到了一种安慰,人间尚有这样的少年,也许未来会好的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