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叔 刘文叔
关注数: 10 粉丝数: 237 发帖数: 4,294 关注贴吧数: 41
【评选】东汉四大名将评选 侯选名单: 1、耿弇(堪比韩信的东汉名将,平郡四十二,破城三百,其强悍的战斗力罕逢敌手) 2、冯异(分别击败更始军和赤眉军主力,却从不争功,人称大树将军) 3、寇恂(曾任河内太守与冯异一起防守洛阳的更始军,高平斩使则表现了他的惊人决断力,世人比之为萧何) 4、吴汉(无终夺军坚实了他在刘秀集团的地位,后面更是参加了刘秀军团中所有战争) 5、岑彭(自投刘秀后,几乎参加了所有恶战,而就在讨伐公孙述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时候,被刺客所杀) 6、来歙(刘秀的表兄,在讨伐隗嚣、公孙述的战争中表现活跃,但被刺客所杀) 7、马援(论兵法常与刘秀同,在与外族的战争中表现活跃,平交趾,讨羌都取得了胜利) 8、祭遵(严厉的执法者,在讨伐张丰等人时表现活跃,后又多有战绩,死于军中) 9、陈俊(在讨伐河北诸军时表现活跃,任泰山太守期间,曾多次打败张步的进攻) 10、王霸(福将,在讨伐刘永和庞萌的过程表现活跃,并大获全胜) 11、班超(仅以少数人马便实现了汉朝在西域和统治,斩杀匈奴使团更表现了他的判断力和决断力) 12、虞诩(反其道使用孙子兵法,在对付外族的活动中表现活跃) 13、耿秉(率军击溃匈奴主力,并迫使匈奴人西迁) 14、窦固(在天柱山击败匈奴) 15、窦宪(北击匈奴,使匈奴人不敢南下,其功可比卫、霍) 16、段颎(在与羌人战争中表现活跃,并立下过赫赫战功) 17、皇甫嵩(在讨伐黄巾军的战斗中表现活跃) 18、耿纯(先知先觉,几次都将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 估计仓促间还有很多人没有列出来,请各位补充。另外,三国时期的尽量不要算进来,比如曹操孙坚等人,君主不要列入,比如刘秀。 有些人不想列上去,比如邓禹等人,战绩真不怎么样,有的人不好列上去,耿家的人太多了耿秉、耿夔、耿恭等,还有什么马防、祭肜、班勇家族都有代表了。还是像窦宪的人品,段颎的种族政策,吴汉的纵兵抢掠。不说了。
上将正传(仿阿QG正传) 第一章 序  我要给上将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接到传上将,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上将。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上将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上将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迭更司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上将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上将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⑼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⑽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上将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潘,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潘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上将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潘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上将到潘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上将,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上将不开口。  潘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潘么?”  上将不开口,想往后退了;潘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潘!——你那里配姓潘!”  上将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潘,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上将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潘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上将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上将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上将,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上将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仔细想:上将,阿凤还是阿尚呢?倘使他号凤仙,或者在凤凰山出生,那一定是阿凤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证明出生的帖子:写作阿尚,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高,那一定是阿尚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尚,也没有佐证的。其余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潘太爷的儿子潘璋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罗贯中办了《三国演义》提倡野史,所以正史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上将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上将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上将”,照古代流行的称呼写他为潘上将,略作上将。这近于盲从《三国演义》,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第四,是上将的籍贯了。倘他姓潘,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邺城,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邺城人,即使说是“邺城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将”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易中天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上将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