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刀落花 天刀落花
关注数: 33 粉丝数: 136 发帖数: 11,663 关注贴吧数: 37
青衣是如何成就元神的 话说青衣扬帆,武林盖世英雄。打遍天下,难逢敌手。但仍不停地练功。时闻有一高深功法,尚未传世,若能寻到,并能进入此法,必将练出天下无敌之武功。此功法名为“葵花宝典”,该书据说是世界武功最发达,最善用武功的超级大国的老祖宗们一起切磋留下传世的唯一经典。   青衣扬帆经过十有三年的努力,真正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不知花了多少金子,银子,好不容易,千山万水地总算找到那梦寐以求的绝本“葵花宝典”。真经到手,诸位,青衣扬帆剧烈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哪里还有耐心再等片刻?   那种想立刻功成名就的焦急,强烈地压迫着青衣扬帆。找了一处绝密的地方,绝无闲杂。独自一人,捧起宝书,兴奋地翻开第一页,八个大字赫然印入眼帘:   “欲成道基,必先搞基”。   青衣扬帆心头猛然一震,这是何等利害的功法。尚未开练,就要先付如此巨大代价?莫非是要考验练功人的心诚?要你自觉自愿地完成一个准入条件才能进入宝书再往下练功?此处,无人再可以商量,也绝不能和人商量。一生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为了这一步,花了我青衣扬帆多少心血?   捧着书,思过来,想过去,脑子里一片混乱。往日里,已根植于头脑中的一切真理,此时,在宝书面前,全部动摇。终于,实在按耐不住练成神功的强烈欲望,放下书,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出去搞基去也,回来后不顾菊花的痛苦,怀着沉重,悲壮,肃穆,景仰,羡慕,渴望的心情,含两眼泪水,再捧宝书,翻到第二页,但见又是八个大字:   “若不搞基,也能道基”   随着八字入眼,青衣扬帆浑身的血往头上一涌,顿时,手脚冰凉,那无以复加的悔恨心情,如昆仑崩塌,以扑天盖地之势,把一代英雄的精神就此彻底压垮,一口气都还没转过来,便当即昏死过去。可怜青衣扬帆,一躺便是数日。   如同去了一趟阴曹地府一样,慢悠悠,口里总算回过一丝阳气。脑子里想的还是宝书。事已如此,绝不能半途而废。好男人,当自强。菊,已残;功,还得练吧。缓缓抬起身,不顾几天未进滴水粒米,只有付出,毫无补进,早已体虚神弱,却还忍不住,再次捧起宝书,艰难地翻开第三页,又是八个大字:   “即使搞基,未必道基”。   这八个字不看则已,一看,青衣扬帆立刻心灰气丧至极,悲惨地又昏死过去。天见可怜,青衣扬帆,天下如此一条好汉,非败于敌手,却因鬼迷心窍,败于自残。   话说那青衣扬帆,昏昏沉沉,沉沉昏昏,似醒非醒,似睡非睡,此时身上那口阳气,已如游丝。可脑子里怎么也脱不开“葵花宝典”那个套子。为什么世上那么多人都想入练此法,总还是要有它一番道理在其中吧?对了,才只看了三页,何不把它看完。已经吃了大亏,真经也许还在后面,不看完,不得真经,这前面的大亏就白吃了不是?对,看完它,就是死去,也算对自己有个交代。   青衣扬帆便又勉强挣扎起身,颠抖地捧书翻页,这才发现,宝书内讲来讲去全是在讨论菊与基,基与菊,搞基与道基,道基与搞基的关系。其实,什么新鲜有用有利的功法一个字也没见着。好不容易翻到了倒数第二页,这才看到与全书内容完全不同意思的另外八个大字,实际是该书最后的结论:   “若要道基,不要搞基!”   青衣扬帆到此方才明白,这辈子一世的英名就算毁在这本世界武功强国老祖宗们合编的宝书上了。自己,算是自觉自愿地被他们彻底地蒙骗了。再翻,到最后一页,还有八个大字:   “若已搞基,快快自宫。”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