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来的神仙 东方来的神仙
关注数: 38 粉丝数: 27 发帖数: 2,928 关注贴吧数: 10
最新研究:迷你宇宙大爆炸不能形成时空旅行 宇宙大爆炸的迷你模拟实验是在实验室桌面上进行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在实验室建立的“玩具版”宇宙大爆炸根本不可能实现时空旅行。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美国马里兰大学伊戈尔·斯莫尔雅尼诺维(Igor Smolyaninov)和黄于居(音译)在不同方式下使用可弯曲光线的高级材料模拟宇宙诞生。该超材料装置显示“时间流向(arrow of time)”不能自身弯曲已发生的事件。 斯莫尔雅尼诺维称,迄今为止,时空旅行并不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并且一种新型材料也无法将时空穿梭转化为现实。 定位时空和空间的新型超材料 宇宙大爆炸模拟实验是非常微小的,仅有20微米直径。是交替状基于金和塑料条建造,然后拼凑组成超材料,这是一种可操纵光线的物质。近几年来,研究人员使用超材料实现了“科幻装置”,比如:隐形斗篷和超级透镜,可使科学家能够“看到”比可见光波长更小的物质结构。 同时,超材料的面世也吸引了科学家的兴趣,他们近期使用这种奇特物质制造出人造黑洞和多元宇宙模拟器。据斯莫尔雅尼诺维和黄于居称,超材料能够“合理地”代表我们的宇宙,尤其是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期的状态。 由于超材料可弯曲光线的独特方式,该方式下描绘的穿越时空的微粒类似于光子和叫做“等离振子”的量子运动,等离振子是由穿过物质的自由电子波形成的。斯莫尔雅尼诺维指出,这种类型的物质,其运动方式非常类似于闵可夫斯基空间微粒的运动方式。物理学家经常使用这种时空理论模型来研究宇宙。 超材料设备可作为四维宇宙空间模型,穿过超材料平面的水平方向运动大约类似于穿过太空三维的运动,而垂直运动则代表穿过时间。 宇宙过于混乱难以实现时间颠覆 在这项实验中,科学家使用一个绿色激光束激发超材料形成类似宇宙大爆炸的事件,该激光束导致金原子产生等离振子爆。 等离振子从一个端点向外辐射,科学家认为这些从一个端点向外辐射的物质粒子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发生的。科学家发现辐射等离振子的路径随着其进一步移动变得更加散漫,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符,该状态随着时光推移变得更加混乱无序。 科学家指出,这种混乱无序程度处于熵系统范围,因此另一种方法可以标识热力学第二定律——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宇宙中的熵值倾向于逐渐增强。 在“玩具模型”状态下,时间旅行等同于等离振子完成一次圆圈运动,其沿着之前完全相同的传播路径运行。然而一旦等离振子偏离该路径,将使等离振子的圆圈运行方式终止。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宇宙中的微粒可能无法逆向时间移动。 斯莫尔雅尼诺维承认这项实验并不完美,他说:“我并不确定这项研究对现实生活的实用性有多大。” 玩具版宇宙大爆炸过于简单化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宇宙学家安德里亚斯·阿布雷希斯(Andreas Albrecht)猜测,这种超物质可以非常精确地代表宇宙早期状态。 他说:“闵可夫斯基空间理论指出空间是没有物质,但在宇宙中充满了物质,因此我们知道真实的宇宙并非遵循着闵可夫斯基空间理论。”他称研究小组的宇宙大爆炸模拟实验是非常“酷”的,但他并不认为这项实验能告诉物理学家已知的宇宙任何观测数据或者有效的宇宙理论等式和计算机模拟模型。 阿布雷希斯称,我们能通过正常计算机建立更好的宇宙模型,因此我们并不认为该物质能够直观地提供洞悉宇宙的信息。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Krauss)也对迷你宇宙大爆炸实验产生了置疑,声称这项宇宙大爆炸实验过于简单化
在加拿大搭出租车被拒载 拦了市长的车 还被请吃饭 前不久,我和儿子去表姑家玩,表姑在加拿大维多利亚一所中文学校当老师。她带着我们游览了当地的海洋研究中心、博物馆和天文物理观察站。维多利亚市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省会,位于加拿大西南的温哥华岛的南端,是温哥华岛上最大的城市和不冻港。城市秀美宁静,素有“花园城市”之称。它还有一座综合性大学,学生1.5万多人,是很多人梦寐以求想进入的学校。所以,我和儿子决定去看看。 我们详细向表姑问清了路线,但出发时不小心搭错了车,到达目的地后,才发现根本找不到去维多利亚大学的路了。拦了出租车,但好几个司机嫌太远,都不愿意去。我和儿子焦虑地在路边走来走去。 儿子也不管那么多,看见车就去拦。这个开车的是一位面善慈祥的老人。儿子用简单的英语打了声招呼,然后用中文说:“爷爷,你可以载我们去维多利亚大学吗?” 老年人笑了,他抱了抱儿子,然后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那你告诉我,为什么要去那里呢?”儿子回答:“因为,我长大了,要去那里读书,所以想先去了解一下,我超级喜欢加拿大的。” “我也很喜欢中国啊,”老人笑着说,“我从小就向往着有一天能去中国,曾经想到中国留学,后来因为家中父母得重病,没去成,但我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忠实粉丝哦!每天晚上,我都要读一点中国的书籍才能睡得安心。”他还告诉我,他在安徽收养了一个女儿,长得很漂亮也很可爱。 当得知老人就是维多利亚市市长福廷时,我立刻吓出了一
地球磁极弱化或为日地震主因              13英尺海啸冲击日本沿海地带 近年来全球各地的密集地震引发了人类的恐慌,甚至出现了“小冰河期”即将到来的预言。而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林中斌则认为发生这一系列灾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磁引起的。他认为目前地球的磁极的确在弱化,处于“磁极翻转”的雏形阶段。 按照科学家计算,平均每20万年,地球“磁极翻转”一次,上次“磁极翻转”是78万年前,因此许多人认为,地磁再翻转早已到期。而多年来的研究资料显示,从1831年到2005年,磁北极向西北几乎成一条直线的移动了1100公里。在1995年之后,磁北极已离开加拿大陆地进入北极海,而且速度逐渐加快已达每年60公里以上。科学家估计,如果方向和速度不变,磁北极将在2050年左右到达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台湾淡江大学的地质学教授林中斌首先承认了地磁的急剧变化:“全球磁场二千年以来持续减弱,而最近150多年地磁强度下降10-15%,更为明显。此外,最近150多年来,南大西洋出现地磁异常区。其范围目前在扩大,其磁场比别处弱达35%,甚至因此产生南北磁极局部翻转。” 林教授认为近年来地球发生诸如海地地震、日本地震等灾难性事件和地磁的弱化是有一定关系的。他说道:“在磁北极滑动的同时,地球磁场也在弱化,这可能是地球近来许多灾变和异常现象深层的原因。”当然,他还表示,全球磁变也可能和太阳系与其在宇宙的运行有关,也可能引起地壳不稳定等其他的效应,但尚有待后续探讨。 “地磁弱化虽然不一定是磁极翻转,但是磁极翻转之前,地磁一定会弱化。”林教授说道。因此,林教授认为目前的磁极变化只是“地磁翻转”的雏形而已,究竟会不会真的“磁极翻转”,则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首先,对于地球早已应该进入“磁极翻转”期的说法,林教授并不认可。他表示,平均每20万年,地球“磁极翻转”一次的归纳结果,只适用于在最近的4千2百万年。再往以前推,地质记录显示并非全然如此。例如,5千4百万年之前,有一段4百万年的时间里,“磁极翻转”了10次,平均每40万年一次,而非20万年一次。 同时,林教授指出,目前地磁最有可能出于磁极飘移的状态,他说道:“目前地球的地磁可能出于飘移的状态,属于正常现象,在最近的78万年以来,磁极虽未翻转,但是飘移的次数至少有12次。” 不过即便真的发生“磁极翻转”,林教授也认为人类也不必恐慌,全球磁变改变地球状态,可能引起地球失序并冲击地球生灵,但非大绝灭。因为上一次“磁极翻转”是78万年前。那时,人类祖先已出现并显然度过了长达数千年“磁极翻转”带来地球失序的冲击。 林中斌还说,全球磁变也可能引起地壳不稳定等其他的效应,尚有待随后探讨。然而,地磁如果继续弱化,磁极继续游走,南大西洋异常区继续扩大,不止人类,全球生物都会遭遇到不寻常的冲击。全球磁变下,人类面临记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此外,林中斌指出,全球磁变可能受地球以外因素的影响。科学家公认地球磁场直接来自地球液状外核,间接来自地球液状外核和固状内核在地球自转下相互的作用。但是,科学家实体模拟实验中发现,地球磁场可能有一个更间接的来源,在地球之外。也就是说,只有地球自转,液状外核,和固状内核的条件,尚不足以造成地球磁场。需要有一个在地球外部的磁力来源引发以上作用。 林中斌说,这个启示把接下来的探询导向太空。如果地磁最终来源在地球以外,那么全球磁变也可能和太阳系与其在宇宙的运行有关。
小行星2182年或撞击 威力似引爆数百核弹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1日报道,银河系某颗彗星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扑地球,物种大灭绝近在眼前。这时,宇宙飞船紧急升空,人类能否存活全看它了…这些犹如好莱坞电影般的情节,有可能在200年内成为现实。 据近期报道,1999年发现的一颗RQ36号小行星有千分之一的机率会在2200年前撞上地球,撞击威力等同于数百颗核弹同时引爆。这颗行星最有可能在2182年9月24日撞击地球,但科学家想采集行星上的岩石样本,以便更准确地预测它的运行轨道。 欧洲太空总署2008年曾宣布,计划派遣宇宙飞船,登陆在地球附近、直径小于1公里的小行星,采集灰尘和碎石样本进行分析。 如果美国太空总署(NASA)通过这项计划,将在2106年发射宇宙飞船,在宽550米的RQ36号小行星上采集岩石样本。 美国太空总署此前提出“新疆界计划”(New Frontiers),但由于受到经费限制,只剩下登陆小行星或金星这两项任务角逐经费得主。自8月10日起,美国太空总署在华盛顿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决定到底执行哪项任务。太空总署将在明年公布获选的任务。 报道指出,RQ36号小行星距离地球45万公里时,将对地球造成“潜在危险”。登陆小行星的计划如果过关,内定的任务领导者德瑞克说,“RQ36是最容易登陆的目标,不过这也同样意味着,它很容易撞上我们。” 美国西南研究院的科学家查普曼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RQ36若撞上地球,“那会是巨大的撞击力,就像是数百颗有史以来威力最大的核弹同时爆炸,将留下直径10公里的大坑。”
惊爆。。。麦当劳的麦乐鸡里含有玩具胶泥的消泡剂。 麦当劳橡胶门再次引发舆论的关注。如果你是孩子家长,得知麦当劳的麦乐鸡里含有玩具胶泥的消泡剂,你会有什么反应?我是一个十三岁孩子的母亲,我的儿子很爱吃麦乐鸡,我得知这个消息很愤怒:为什么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国际大企业,从“苏丹红”到“橡胶门”,拿消费者的健康不当回事?而且他们的主体消费者还是孩子。难道他们不吃自己的食品吗?不带自己的孩子吃吗?为什么监管部门没有早一点告知消费者,让我们的孩子常年累月受这样“毒品”的危害?      揭开这个盖子的是美国的媒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进行的研究发现,美国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玩具泥胶的消泡剂“聚二甲基硅氧烷”,同时还有化学成分“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每个鸡块tBHQ含量为0.02%,而这一物质是从石油中提炼,用作植物油与动物脂肪的防腐剂。人体摄取1克会出现反胃、耳鸣、作呕等副作用,甚至会窒息和虚脱。吃一克就会有这么大反应,我们的孩子长年累月吃会怎么样呢?      在我们家长惊恐不已的时候,看看麦当劳是怎么反应的。美国麦当劳解释称,在麦乐鸡中加入“聚二甲基硅氧烷”是基于安全理由,以防炸鸡的油起泡。为了防起泡,难道就要让我们的孩子冒窒息和虚脱的危险吗?麦当劳还解释: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动物测验显示,微量该物质对人体无害。为什么在动物身上做了实验就能保证对人体无害呢?据了解,麦当劳加入这些物质是想保持麦乐鸡的质感和形状。这倒说到点子上了,为了“卖相”好看,麦当劳牺牲了消费者的健康。      麦当劳中国公司的回应是,在中国售卖的麦乐鸡中这两种物质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对健康无害。从麦当劳的回应看,中国的麦乐鸡确实含有这两种物质。呜呼哀哉,我们的孩子太可怜了,吃着“香脆可口”的麦乐鸡,却把“消泡剂”“防腐剂”吃到肚子里了;我们的家长太可怜了,本以为吃麦乐鸡可以给孩子增加营养,没想到害了孩子;我们的监管部门太失职了,为什么不对入口的食品严加监管,为什么在他们长年累月把“毒素”添加到食品中去的时候不闻不问。      当麦当劳理直气壮辩解,这两种食品符合国家标准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他们如释重负的样子。麦当劳轻松了,符合标准意味着就合理合法,这样的麦乐鸡他们还可以一如既往地卖下去。监管部门释然了,既然符合标准就不存在监管失职之说。可当他们推掉责任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消费者。      且不论麦当劳是否真的就符合标准,我们想说的是标准是否科学,我们打问号。就在美国爆出“橡胶门”的时候,英国的麦当劳就没有发现这两种物质,因为美国没有严令禁止这样的添加剂,而英国不允许添加这两种物质。也就是说,不同的国家对此有不同的标准,英国严格、美国相对宽松。严格的食品添加剂法规让消费者放心,而宽松的让我们提心掉胆。      如果麦当劳超标了,希望我们的监管部门严惩不贷,如果它没有超标,也请我们的立法部门能够重新审视标准,希望能够借鉴英国的做法,在食品添加剂上采纳严格的标准。毕竟食品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安全。在事情没有眉目的时候,我不会再带孩子去吃麦当劳了,我们惹不起总躲得起吧。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