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给你做肠镜🌻 艾里希霍普纳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29 粉丝数: 411 发帖数: 8,194 关注贴吧数: 88
原创 苏军的战术 联成立以后,一五计划为苏联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工业产值增长了一点三倍,建成了2400家企业,兴建了各种工业,兴办了各种工厂,包括大名鼎鼎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内的多家工厂成了苏军工业的支柱,工业产值已经跃居的世界第二,1930年到1931年苏军的平均年产飞机八百六十架飞机,七百四十辆坦克,到了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三年苏联的飞机坦克产量一定到了两千三百六十架飞机三千七百辆眼科火炮1911门增加到了3778门步枪174000支加到了256000支苏军的武器已经不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差了尤其是以科京研究所为首的各个武器研究所研究了不少优秀的武器DP机枪,T34,KV,莫甘步枪等等先进的装备促进了苏军军事理论的发展1931年图哈切夫斯基已经提出了步兵的方向就是机械化摩托化增强活力,尤其是突击火力,在图哈切夫斯基的理论在苏军高层引起了级大的反思,伏龙之军事学院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一种新的打破传统消耗战的方法,大纵深。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大纵深 1、对敌人的防御配置尽享全面纵深突击,全纵深突击十大纵深战斗和扎你的精髓其要点是兵器战术作战在武安纵深同时消灭压制敌方火力,特里安答非罗夫则主张把坦克按行动距离变成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团,近距离支援步兵坦克团,远战坦克团。1932年要求在战术上精益求精得到强大坦克强击机的志愿突进,在战役法用快速的骑兵坦克强击机和装甲运输车的帮助快速突进到敌人后方。苏军在1936年野战条令的164条就体现出了全纵深的作战任务,敌人应在他全配置纵深遭到牵制合围消灭,这些都体现出了作战兵团的任务 2、在突破地幅后立即投入发展胜利梯队,扩大战役胜利 3、必须把战术胜利发展成战役胜利否则一无所有 根据以上所述的条件,苏军建立了这样几个集群,突击集群辅助突击集群,预备队,火力集群,还有远战集群。突击集群包括一个机械化集群,在第一波进攻中,应该投入精锐,就是苏联的近卫师,在辅助突击集群中,包括支援步兵的坦克,机动炮兵,摩托化机械化步兵,能够迅速的投入战场中,及时扩大口子,然后分割包围敌人,歼灭,预备队主要的任务就是应变战场上突发的所有状况,比如追击,预备队力主战场的位置不能太远,在整个战斗中,火力集群至关重要,火力集群中,它主要的任务是压制,火力集群包括,地面火力和空中火力,空中火力包括轰炸机,地面火力包括各种炮火,比如火箭炮,就是典型的为大纵深量身定制的武器,虽然装填时间慢,但是将火箭炮分成几个小组分批发射,其压制能力是可怕的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我把大纵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火力集群配合突击集群进行大规模的纵深突击使敌方的防线出现缺口,在第一阶段,突击集群必须要投入优势兵力,这不是人海战术,如果把优势兵力集中在线性防线的一点上也叫人海战术,那么二战中所有的部队用的都是人海战术了。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投入辅助集群扩大口子分割包围歼灭,然后如果敌人出现逃脱,增兵等行动,剩余的就交给预备队,阻击,追击。 大纵深实际上是机动作战的一种,是二战中典型的机动戦。在这一点上,德军还要叫苏军一声老师,可以这样说,机动戦理论出现于英国,发展与苏联,实现于德国。德军最早的坦克设计和坦克兵学校就设在苏联,古德里安是教官。苏军1929年底苏军就成立了机械化摩托化部1930年组建了第一个机械化旅并且继续组建坦克团并且提出了最早的坦克编制2比1,二部分独立,一部分配给步兵,有些人可能会笑话苏军为什么不把坦克完全独立,将坦克完全独立是德军创立的先河,这样的确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但是步兵支援火力不足,正因为如此1936年曼斯坦因才提出了突击炮理论,衔接步兵与机械化部队,对部队提供机械化火力,如果你问德军,你们是相伴随三秃子一起行动还是伴随T34,德军一定会说T34,34比较灵活拥有85MM的强力炮火,机动性防护力也能满足士兵的要求,T34的战斗力比三号突击炮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支援步兵坦克才是最好的选择德军不这样做是因为德军没有这样的实力,没有这样强大的国力,苏军的坦克数量是德军的4倍5倍,这样多的坦克完全可以分给步兵一些,而德军则不同,既要满足机械化作战要求,又需要支援步兵,坦克不够用(二战中德军的机械化师常常不满编,即使是精锐的赫尔曼格林装甲师也是这样到了1942年赫尔曼格林装甲师德军还在用过时的三号坦克,四号坦克),所以才研制了三号突击炮。而且苏军还装备了数量极大的机动炮火,类似isu152.既然苏军使用人海战术,为什么还要装备数量巨大威力巨大地机动炮火呢?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