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ing70 aking70
关注数: 145 粉丝数: 509 发帖数: 3,335 关注贴吧数: 43
凹边铜元【转载】 中国机制币在制造过程中对币边的处理所见者有采用光边、齿边、凹边、回纹边、鹰洋边及边部丝齿滚字等工艺,其中凹边形为中间凹,两边凸。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省开始首先用机器冲压法制造圆形无孔的铜元。从目前所见实物看,铜元上凹边最早见于光绪元宝户部当制钱二十文(图1)。 这种边形在清末省造铜元也常能见到,如吉林(图2)、安徽(图3)、湖北、江南等省。2009年2月14日,网站“聚宝盆钱庄”上就帖有1枚光绪年造丙午户部大清铜币鄂字当制钱十文凹边铜元(图4),省造铜元中以吉林省造光绪元宝每元当制钱十枚铜元凹边比较明显,且发现较多。至于这种铜元出现凹边的成因及特征,据笔者向上海造币厂原技工、机制币收藏家严绍林先生询复:“清代末出现的一些凹边铜元是工艺缺陷所致。原因是有些铜坯材料未能软化(在工艺上叫‘退火’),使铜材在压印变形时仅上、下面流动而中间层未胀出。这个现象在吉林币上较多见,可能是气候及工艺的问题。而形成的凹边也多不规则。”其后,铜元中凹边见有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十文、中华民国15年(1926年)二百文铜元(直径34.0毫米,厚1.8毫米,重15.4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分铜元(图5)。凹边亦较浅平,是否工艺所为,待考。现泉界多认为最早采用凹边技术所造机制铜元当属甘肃辅币孔造五文铜元(图6)和中华民国十文铜元(图7)。这两种铜元是民国13年(1924年)“天水砂版”被废止,天水镇守使兼陕西援川总司令孔繁锦主持铸行。凹边深峻规整,为典型的凹边机制铜元。特别是甘肃辅币孔造五文铜元,币文楷书,端庄秀美,铸造水平极高。该币存世稀少,价格较高,如中国嘉德2003年春拍2202号拍品1枚甘肃辅币孔造五文铜元,成交价10450元。至于这两种铜元是引进国外凹边技术由国人制造还是在国外制造,待考。甘肃辅币孔造五文铜元另有一种翻砂版,为光边。
盒子上的数字和字母 分数说明 VF-30。凸起部分磨损更多,但所有主要图像清晰。 xF-45。币面凸起部分均有磨损,但全部细部清晰,币面部分区域(如文字间)保持原有金属光泽。 AU-50。币面凸起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磨损痕迹,至少有一半以上币面保持原有光泽。 MS-60:无磨损,容许有很多深刮痕或发丝,铸纹辨识度可能不完全。 MS-61:无磨损,容许有多处深刮痕或发丝,铸纹辨识度可能不完全。 MS-62:无磨损,容许有较少处刮痕或发丝,铸纹辨识度可能不完全。 MS-63:无磨损,容许有一般大小的刮痕或发丝,铸纹辨识度可能不完全。 MS-64:仅有少数的刮痕或仅有一、二个较严重的刮痕或发丝,铸纹辨识度中等。 MS-65:可能有较小/不重要的刮痕或发丝,但焦点区域无刮痕及发丝,铸纹辨识度中等以上。 MS-66:有一、二个细微较小/不重要的刮痕或发丝,但焦点区域无刮痕及发丝,铸纹辨识度良好。 MS-67:乍看像刚铸造的,细看可能有较小/不重要的缺陷,非常好的铸纹辨识度。 MS-68:乍看像刚铸造的,细看可能有细微的缺陷,非常好的铸纹辨识度。 MS-69:接近完美品,但细看可能有微小的缺陷,需接近完全的铸纹辨识度。 MS-70:完美品,即使在10倍的放大镜下看,也完全无接触的痕迹,完美的铸纹辨识度。 AU有4个分段,AU50,AU53,AU55,AU58 XF有2个分段,XF40和XF45 VF以及F除非是稀少品种,出于鉴定目的,否则很少有人去评级拿这个分数的。 NGC对于不给分或者不入盒的,会在标签上直接用英文术语写明原因 PCGS对于不给分或者不入盒的,会在标签上用数字代码表明原因
技术好贴,图文详解造币全过程! ↓↓古老的螺旋式造币机↓↓ 早期的螺旋式机器构造复杂,操作不易,震动与噪音皆大,且机台须庞大地基,并非一种理想的机械装置。↓↓肘动式造币机↓↓1817年,自学成功的德国工程师乌亨(Diedrich Uhlhorn)设计了首台肘动式压床(Knuckle press),次年在杜塞道夫造币厂装用。由于其机器本身容易制成,主体结构铸造简单,机件耐用(有些寿命能超过125年),生产速度快(每分钟可冲打90次),可制作有齿边、光边、字边等设计的各种硬币,受到广泛欢迎。 肘动式压床的基本设计在问世后的百余年间都没有改变。标志性的大飞轮装置于机体后侧地面,有多根接于轮辐上的连杆。机体上有肘节,肘节上端固定于机体,下方为放置上币模的滑块,下币模则固定于机台。 肘节中有一活动式关节与主连杆相接,旋转时主连杆推动肘节,由于一端固定,滑块即向下施压。此时各连杆随同飞轮动作来操作其它如推动自动进料抱钳装置,巧妙地运用各连杆在飞轮辐不同位置的特性,使产生同步的配合效果。到20世纪初,各式蒸汽动力的机器逐渐被电动马达取代。伯明翰的喜顿(Ralph Heaton)在1863年与德国乌亨签约购买专利生产造币机,喜顿的工厂共制出超过355台造币机,其中至少270台售至中国,是中国机制币设备的最大供货商。铸币通常是依照预先设计好的样式,先制模再批量铸造。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工具越来越先进,工艺越发精细。但基本工艺步骤,仍是从设计开始。 制模已由纯手工发展为电脑辅助设计,激光或者数控机床雕刻。之后采用金属冶炼、浇铸、成型,之后再批量翻砂、铸造、打磨等方式制成。以下图片综合自美国费城造币厂、加拿大皇家造币厂 1、钱币设计 确认硬币上需要出现的内容,就可以开始画面设计了。设计好的图稿需要送到主管部门审批。↓↓电脑处理设计图稿,设置浮雕肌理↓↓
与@姑苏铜元 泉友探讨 湖北叠压 是戏做币 还是正式铸币? 借用@姑苏铜元 帖子的图,如下:两枚币,谱里都至少列到4级,属于比较难找的币,市场也很热捧。 对于这版币的来历,说是戏做币的似乎比较有理。参加姑苏提供的资料:戏做币,除了上面资料给出结论之外,姑苏还提供了两币龙面都有“痱子”——说明背磨具曾经长期搁置,导致 磨具出现痱子,因此补充了戏做币,而非流通币的论据。 我另外提供一个思路,供大家讨论。 光绪一生坎坷,于1908年11月死亡(一说被慈禧毒死)。也就是戊申年,而光绪鄂此时用的是“丙午”年的模,1909年溥仪被慈禧仓促腿上位子,年号“宣统”。 1906年的磨具是“丙午”配“光绪”,之后2、3年内,可能是造币厂开始制作“光绪”“已酉”纪念的磨具,因为造币厂并不知道1908年光绪会驾崩,户部官员也不敢做这样的预测,就算敢预测,也不可能知道”宣统“二字。 有“光绪”“已酉”磨具,但并未造币(事实也是我们从未发掘”光绪“+已酉的实体币存在),应该是合理推测。谁不曾想,光绪突然驾崩,导致造币厂错手不及,来不及制作“宣统”“已酉”,只能临时起意,拿“光绪“”丙午“的模改造,导致出现”宣统“叠压”光绪“? 由此,可以解释: 1、丙午光绪磨具搁置已久,导致痱子现象; 2、从姑苏提供的上图资料,也可看出是”宣统“压”光绪“,而不是”光绪“压”宣统“; 3、纪年也同理,是”已酉“压”丙午“。 如果是戏做币,前提是”光绪“压”宣统“,如果是这样,则只能是戏做,否则宣统师傅干嘛搞”光绪“字样上币模呢?除非是要”复辟“,呵呵。 当然,我的推断还需要史料证实,其实如果大清户部造币史料还有的话,很容易查出”光绪已酉“币制模是否存在?何时制作?
铜元赏析 甘肃五枚 在民国16年,也换也就是1927年,冯玉祥在甘肃兰州设立甘肃造币厂。当时因为战乱频繁,甘肃发生了钱荒。国民军打跑陇南王孔繁锦,并占领甘肃,用孔繁锦在天水造币厂用的设备,在兰州旧举院建立造币厂,该造币厂主要铸造银元和铜元。 因为铜元是银元的辅币,当时铸造的铜元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多。在铸造银元之余,利用孔繁锦旧币模,铸造了两种面值的甘肃铜元:一百文和五十文铜元。 另外,甘肃造币厂又自己刻新模铸造了三种铜元,它们分别是:双旗开国纪念币二十文、中国民国十七年伍枚和甘肃造币厂五十文。 其中最数量最少的、最珍贵是后两种铜元,被钱币收藏界称为甘肃铜元双珍。 在民国十七年铸造发行的中华民国十七年伍枚铜元,简称伍枚铜元,材质为红铜,直径34.5毫米,厚1.7毫米,重12.5克。 该币正面图案为国民党党徽青天白日,党徽中心为纪值文字:伍枚,党徽外为珠圈,珠圈外为勾连回形纹。背面图案是孙中山正面半身像,上方环列文字中华民国十七年。此币虽无纪地文字,但根据甘肃民国十七年铸造同样图案的银币来看,应为其辅币,是由甘肃造币厂所铸造的。从中华民国十七年伍枚铜元目前的发现及存世的情况来看,五枚铜元有两个版别,一是光边的,即铜元的边棱没有齿,另一种为齿边,即边棱有齿。 光边铜元比齿边铜元的分量略重,图案雕刻略深,人物、字口都较深,刻画略粗一些。齿边铜元较精美,人物、文字线条柔和,刻画细腻、传神,人物眼睛炯炯有神,活灵活现。尤其铜元边修饰工整、光润,剖面如盘状,精美异常,令人爱不释手。其雕工至今看来,仍不落后于时代,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甘肃铸造的伍枚铜元与同时期全国各省所铸的铜元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该币是铜币上唯一铸有孙中山先生正面像的铜元,被台湾及港澳华人称为国父像币。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此币曾风靡东南亚及港台地区,深受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第二是其纪值文字:伍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伍枚相当于五枚十文或一枚五十文的铜元、或一枚五十文的制钱。二十个伍枚铜币可兑换一元银元,在当时的铜元当中,有壹枚、双枚,而伍枚纪值,仅此一家。 从目前存世的的实物看,光边五枚铜元的存世量非常少,据推测有可能是初期的试铸币,上市后发现没有边齿,因为当时的铜元都有齿边,与形制不和,又修版再铸,正式流通的铜元则是齿边币。光边五枚铜元的存世量,可能不会超过齿边五枚铜元的二十分之一。因而说伍枚铜元珍贵,而光边伍枚铜元更是珍品中的珍品。
对两枚广东肥绪的真假讨论 广东肥绪是名品,赝品打眼,银子浪费不少。因此,值得分析讨论学习一下,避免吃大药。呵呵。 先看第一枚:1、先看整体。 广东币是国内第一个引入铜质机制币的省,由于首次尝试,朝廷尚未正式同意。因此,两广总督在引入设备、 磨具质量、图案意义等方面都比较小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得小心,这是为官之道,也是臣子的基本“素质”啊。呵呵。 因此,广东铜元,总体质量上乘,压力足,偏打、错打、坏胚都较少。 而这枚肥绪,整天看,多出文字、图案不清、弱打、少笔画。此紧紧是疑点,而非确认。对于这样的币需要深入分析; 2、看边 机制币模具的冲头直径与铜元胚是经过严格测量设计的,所谓“满月如懷”,“满而不溢”。而一般仿品,会选一枚母币,做电脑3维扫描制图,就图案而言,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唯一留下的就是铜模伤。但是,即使再完美的制图,可以和母币图案一模一样,但与铜胚匹配上会产生问题,会出现“边线”。 仔细看这枚币的面图下部,齿根与边之间出现“边线”,暴漏了它的“赝品”身份。对比看正版的边:此点分析如果要成立,就意味着此币是“母钱”扫描而成模,最有力的证据是再找到一枚铜模伤的币,如果能 找到,则赝品可以定案了。
江西版别(一):小勾斜满 与 大勾粗满 一眼法 江西币面板中:大字缶宝系列中比较容易搞不清出的是小勾斜满和大勾粗满。 之所以难以有效建议区分之原因大致有二:1、满文粗细与深打有关,有小勾呈现粗满,也有大勾呈现细满;2、满文粗细不规则,导致“勾弯”大小效果不一。 正是由于以上2个原因,导致很多老玩家对此两版也常常出错。我去网店溜达了一圈,至少看到3家以上店里把两者搞混—— 把10级币当7级卖,或把7级币当10级币卖。 小弟把对此两版的一眼法总结了个”三眼法“,供大家参考。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这两版的区分,入手点需呀绕开满文粗细,否则是死胡同。因此,小弟的方法是: 1、第一眼:把大小勾满文从其他版别中识别出来。 看“光”字右上撇,此笔细长,对角。此特征可确定此版不是“小勾”,就是“大勾”; 2、第二眼:左满文最上部圈呈现“左右长椭圆“,必为”大勾粗满“;呈现”上下长椭圆“,必为”小勾斜满“; 3、第三眼:右边满文最上面,竖笔与横笔垂直,必为”大勾粗满“;呈现”非90度角“,必为”小勾斜满“;此三眼法,对左边满文弱打,可看右边;右边弱,看左边。一眼到位。 左右都弱怎么办?没法办,此两版就是满文区别,汉字和花,边珠都是同模,只有歇菜,哈哈哈。 有朋友说,有必要真么研究吗? 举个例子,龙面都是”大鼻无齿“,正面为小勾,8级,几十元价格;正面为大勾,4级,几千元的价格。你说重不重要!!!呵呵呵
湖南双旗二十文(一) 大散菊/空心大菊/空心团菊 三菊的板式区别 湖南双旗二十文,是一个被市场忽视的种类,不仅价格上不去,也并不受收藏者喜爱。究其原因,无非两点: 一是量大,二是版别不够清晰,小版别特别多。 从铜元的收藏乐趣角度看,其实湖南双旗二十文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种类。铜元收藏的乐趣是什么?我想无非是:1、价格合适屌丝;2、版别繁复满足搜集癖;3、机制磨具满足美学述求。 而湖南双旗二十文,这3点都满足,哈哈~ 言归正传,先从湖南双旗二十文旗上“空心菊花”这个大类说起。段普中空心的菊花,主要罗列了3中: F面: 散菊花 J面: 空心大菊花 K面: 空心团菊花 而这三种因为都是菊花形状,又都是中空,所以有些新手难以区分。本节重点就是分区这三种: 1、F面: 散菊花。 菊花瓣之间距离大,花瓣散。如下图:2、J面: 空心大菊花 。花瓣之间距离紧密,基本靠在一起。3、K面: 空心团菊花。花总体偏小,花瓣之间极其紧密,以至于磨损大点的,就成一团了。明显与1、2不同。这三种空心菊中的好版组合: F-9 散菊花 18绕窄双叶 八 级 G-1 阳扁菊 9绕 六级★ G-2 阳扁菊 开口11绕 七级★ G-3 阳扁菊 闭口11绕 七级★ G-4 阳扁菊 款15绕 八级 ★ J-6黄铜 空心大菊花 18绕3脉叶 八级 K-1 空心团菊花 9绕 八级 K-2 空心团菊花 开口11绕 七级 ★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