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帅
虎王曌昊
关注数: 7
粉丝数: 7
发帖数: 937
关注贴吧数: 18
《虎威千山——虎文化主题展》 出 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来 源: 灵台县图书馆。 虎是最威猛的兽中之王,古称“山君”或“圣兽”。自“天下第一龙虎”蚌塑图案发掘出土,虎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已延续了六七千年。然而“龙虎”一直以来的并称,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内涵丰富的虎文化,使其长久以来隐没不闻。值此壬寅虎年到来之际,本展览梳理了从虎图腾神话、白虎星宿崇拜、到崇虎习俗、伏虎故事,乃至虎典、虎谚等文化现象,为您揭示虎头鞋、虎头帽以及布老虎等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又不自知的文化深层寓意。 展览主办单位:灵台县图书馆
东北虎独一无二的个性特 如果你养宠物,你应该能感受到它们会表现出特有的个性特征,那么其他动物呢?任何与哺乳动物同一物种的多个个体长时间相处的人都有可能观察到个体之间的性格差异。在哺乳动物中,人类的个性是研究最多的,并且有一种词汇方法被开发来探索它。 所有的老虎都不一样。我们无法知道一只老虎的性格或气质如何影响另一只老虎,但我们可以评估老虎的个性如何影响人类观察者。有了足够的观察和足够多的老虎,我们可以问“老虎的个性是否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为一组正交的维度谱,沿着这些维度谱,一个物种中的个体被发现在他们的行为反应和倾向上有所不同?”。 近期,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苏彦捷教授团队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上发表了一项工作,以中国两个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群体为对象,探讨了它们的个性及其与健康和繁殖的关系,旨在为更好地开展保护和繁殖提供信息。这些老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曾因偷猎(如制作中药材等经济用途)和栖息地丧失等威胁,上个世纪末野生个体一度濒于灭绝。在繁育基地,它们可以在圈养条件下活到35岁。 东北虎是专性食肉动物。它们捕食野猪、马鹿、熊、雄鹿和鸟类。在猎物密度低的地区生存需要很高的技能。幼崽会和母亲一起生活2-3年,有人观察到其父亲会为幼崽提供食物,这在猫科动物中很少见。老虎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这与老虎的性格有关,因为除了认知能力外,老虎的警惕性、胆识等特征几乎肯定会影响老虎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人格特质的适合性后果已被经验地评估,这些因生态、物种和性别而异。研究人员预计,更警惕的母亲的后代可能具有生存优势。老虎的脑容量在猫科动物中是最大的,这与东北虎生存和繁殖需要认知能力的猜想是一致的。 可悲的是,生活在德克萨斯州的老虎(估计约5000只)比生活在野外的大约500只东北虎还要多。这并不是说德克萨斯州有什么问题,而是这样脑容量大、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被关在笼子里是有很大问题的。研究人员希望对这些动物的研究可以鼓励人们支持它们在野外和受保护的保护区的福利和保护。 研究人员广泛收集、筛选、合并描述老虎的形容词表,经过专家评定,形成包含70个形容词(如自信的、真诚的、霸道的,野蛮的)及其解释的问卷,请熟悉老虎个体的饲养员和兽医等在行为观察的基础上,对两个繁育基地的半圈养虎群中的248头东北虎进行了行为符合程度的评定。同时收集了这些个体的性别、年龄、繁殖以及进食、健康和社会等级等数据。结果表明,这些濒危的猫科动物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影响着它们在繁殖和生存方面的成功。
家乡平凉发现金钱豹 记者近日从甘肃省陇东学院获悉,研究人员在甘肃省平凉市关山林区约8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用红外相机拍摄到了至少5只金钱豹的画面,证实了该地区存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种群。 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天林说,他和团队在进行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普查工作中,利用放置的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金钱豹活动的影像资料。 金钱豹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甘肃陇东地区分布的金钱豹也称华北豹,是中国特有亚种。今年4月,周天林和团队在位于陕西延安和甘肃庆阳之间的子午岭林区发现了金钱豹种群。 “结合其他研究人员在山西、陕西、宁夏等地的发现来看,金钱豹在中国的分布状况已越来越清晰。子午岭林区和关山林区极可能是金钱豹的核心分布区,种群数量和密度都是中国最高的。” 关山林区主要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境内,这里山高林密,动植物资源丰富。受人类活动影响,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许多珍稀动物数量不断减少甚至绝迹。2000年以后,中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极大降低了人对动物的干扰。 周天林说,在子午岭林区和关山林区相继发现金钱豹,说明该种群不断壮大,这里的生态系统正在向良性化方向发展,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他介绍,许多已十分罕见的野生动物又重新出现,且数量不断增加。这次调查中,除金钱豹种群外,还拍摄到了诸如野猪、狍子、斑羚、毛冠鹿、豪猪、獾、赤狐等多种伴生动物。
自古至今寅虎育人等多个人虎相关典故 自古及今,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伴生物,虎与人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从早期社会人类对虎的顶礼膜拜,到征服自然能力提高之后的权力象征或宗教附庸;从摆脱物种隔绝的人虎互变到懂人言、知人事的人虎相助,人与虎的关系愈加紧密。在这一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传甚广的关于人与老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此,撷取几则,以飨诸君。 第一则:寅虎育人 相传,远古时代,昏天黑地,混沌一片,太空中有一团混沌之气。正是鼠咬天开,宇宙得以创生;牛耕地辟,万物得以化生;老虎育人,人类得以诞生。这虽是神话传说,却也有“籍”可查。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在其撰著的《皇极经世》一书中写道:“天开于子,子之前无天;地辟于丑,丑之前无地;人生于寅,寅之前无人”;南宋命理学家徐子平的《渊海子平》沿用其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始立天地之义,万物生焉”。“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这就是寅虎育人故事的出处。 虎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三,对应着十二地支中的寅,寅年即虎年。众所周知,现时每昼夜为24小时,而在古时则为12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淡忘,而“小时”沿用至今。古时的时辰(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称呼,而用子丑寅卯来表示,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替代,以便易记。现时的每日凌晨3点到5点,古代这一时辰称为寅时。古人认为,寅时是老虎最为活跃的时候,故而寅时亦称虎时;寅时,又称黎明、平旦等,此时正是夜与日、暗与明、死与生的交替之际,也是人出生之时。两者重合,故有寅虎育人之说。 由此民间便有了“鼠咬天开,牛耕地辟,寅虎育人”的谚语。
野生动植物种群繁荣见证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伞护效应” 东北虎和东北豹是令人着迷的物种,它们居于食物链顶端,是生态系统健康和完整的标志。相关专家介绍,生态学中有“十分之一”定律,简单说,即在食物链的能量转化中。2万公斤的绿色植物才能转化成2000公斤的食草动物,才能保证1只200公斤重的东北虎存活。如今,公园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数量已分别增至50只和60只,均处于繁殖高峰期和种群快速增长期,并呈现出强烈的向内陆迁移扩散的趋势,这意味着这里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物种不断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公园内分布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55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34种,分布有种子植物884种,正在成为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物种基因库。东北虎和东北豹是令人着迷的物种,它们居于食物链顶端,是生态系统健康和完整的标志。相关专家介绍,生态学中有“十分之一”定律,简单说,即在食物链的能量转化中。2万公斤的绿色植物才能转化成2000公斤的食草动物,才能保证1只200公斤重的东北虎存活。如今,公园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数量已分别增至50只和60只,均处于繁殖高峰期和种群快速增长期,并呈现出强烈的向内陆迁移扩散的趋势,这意味着这里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物种不断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公园内分布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55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34种,分布有种子植物884种,正在成为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物种基因库。
东北虎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范本 老虎作为森林之王,处于食物链顶端,是生态系统完整和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 最新研究表明,世界上超过75%的大型食肉动物种群正在消失。过去数百年,全球野生虎种群和栖息地均减少90%以上。野生虎保护,离不开对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一般来说,一只成年虎,每年需要捕食大约50只大中型食草动物才能存活。食草动物种群只有达到500只左右,才能每年产生50只的增长量,供一只老虎捕食,且不会导致食草动物种群的衰退。对一个东北虎繁殖家庭来说,要养活老虎幼崽成年,需要1000—2000只大中型食草动物种群的支撑。这意味着只有具备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养活如此庞大的食草动物种群。 中国是野生虎的重要分布区,曾拥有世界9个现代虎亚种中的5个。至上世纪末,虎种群一度在中国自然环境中几乎“销声匿迹”。1998年冬天,我国首次野外东北虎数量调查结果显示,已无可繁殖或可支撑发展的野生东北虎种群。 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一些消失的野生动物种群逐步恢复。2017年,我国决定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面积1.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虎保护区,希望通过恢复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有效恢复野生东北虎种群。 我国人口众多,在人口稠密的区域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特别是要实现生态系统顶端物种的种群恢复,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从这个角度来说,野生虎保护成功与否,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示范效应。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采取了诸多创新性保护措施。例如,通过现代通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建立全球首个大面积覆盖的生物多样性实时监测和管理系统,实现了国家公园信息化。超过2万台的监测设备被安装在森林深处,国家公园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可以实现“看得见、管得住”,进行精准预警和监控,人类干扰和破坏活动大幅减少。 又如,中国和俄罗斯开展联合监测巡护,共同建设生态廊道,保障东北虎和其他野生动物种群在中俄边界实现自由活动和种群扩散交流。根据中俄两国科研团队长期联合跨境观测的结果,边境管理部门在关键区域开辟290处边境动物通道。过去一年多,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种群利用动物通道在两国间穿行3万多次,超过20只的东北虎频繁利用跨境通道实现自由移动。中俄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为生物多样性跨境保护提供了范本。 经过不懈努力,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奇迹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实现翻番,国家公园超过50%的区域出现东北虎稳定活动,核心区重现“众山皆有虎”的风貌。更重要的是,东北虎幼崽成年率从试点初期的33%提高到50%以上,这意味着生态系统质量开始出现实质性恢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有力政策行动,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取得显著成效,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中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贡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典范,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学习和借鉴。
我国传统崇虎文化图腾习俗内容 中国虎文化 虎在动物分类中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猫科,是一种强有力的大型食肉动物,堪称百兽之王。虎的形象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居颇为显著的地位,常常与龙并称,在许多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与龙结合一起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态,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有时也充当逐妖、怯邪、镇宅的角色,构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风俗文化特质。 自古以来,人们也习惯用“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背熊腰”、“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将门虎子”、“虎老雄心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虎有生气”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 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虎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 在中国生肖中虎排位第三,普遍被认为是世上所有兽类的统治者,出生于虎年的人被认为是英勇的、乐观的,也是宽容的、慷慨的,他们能够长寿而且善于领导而非服从。 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事实上,中国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来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治者。如今,这个字已成为了百家姓中的一个了。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强他们的精力与活力。 同时虎也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在早期的中国法庭上能见到"回避"、"肃静"的字样。虎符:虎形的木块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的标志;古代的强盗首领也将虎皮铺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至高地位。 在中国古代,虎这种威猛的大型猫科动物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风俗通义》中说:“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所以,在古代文学中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图像象征东、南、西、北4个方位。虎对人似乎并不亲切,却给人亲切的印象。虎是神的化身,而且赋予它人性的美德与智慧,在人们心中,它既是神兽,也是义兽。老虎除了是一个自然物种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常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威严凶猛无比,成为古代文学艺术描绘的对象。这充分体现虎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和虎文化对世人的影响。 中国人善讲理,在《易经革》中有这样的说法:“大人虎变”。其意是说大人物的行止屈伸如虎身上的花纹一样炫烂多变,变幻无穷。中国人爱吉物,于是虎符、虎形旗成了镇摄敌手之物,而百姓历来就愿意用虎画、虎脸、虎门神等祈福避邪。算来,这个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灵台公安聚力“生态警务”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新画卷 近年来,扎根于青山碧水间的甘肃省灵台县公安局龙门派出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锚定“聚力生态警务、护航绿色兴业”目标,主动参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各项工作,构建起责任明晰、协同高效、打防结合、治理有力的生态保护机制,用“警察蓝”守护“生态绿”,全力绘就绿色共富新“枫”景。 警务 入秋的灵台县珍珠山林场,仍旧是草木葳蕤、百鸟翔集,随处可见“云海”奇观。9月5日一大早,龙门派出所社区民警屈晓亮驱车直达茫茫“林海”,开始了一天的巡逻防护工作,因为“生态警务”工作的开展,巡山是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近年来,灵台县公安局把守护生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守牢公安职责,紧盯目标任务,深入推动“生态警务”新模式,全县各级公安机关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治理,常态化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的巡查和线索排查、保护治理、打击违法犯罪等,当好绿色发展的忠诚卫士。 作为偏远山区派出所,如何用有限的警力高效开展“生态警务”工作?龙门派出所探索实行生态联勤联动工作机制,将林区分布与警务区划分有机结合起来,设置了3个集生态保护、社区警务为一体的警务室,建立集宣传防范、生态破坏线索、生态修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防护网络,筑牢林区治安“桥头堡”。
我国野生东北虎数量慢慢增长中 野生东北虎数量已增长至约60只,且处于繁殖高峰期和种群快速增长期;东北虎呈现出强烈的向长白山腹地迁移扩散的趋势,意味着修复的生态系统正吸引更多东北虎在中国定居园内的2.1万台智能红外相机,可以联网完成高清图像和视频实时回传,还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做到物种识别。“一旦相机监测到东北虎等凶猛野生动物靠近村屯或农田,工作人员会及时通知村民回避危险区域。”跨境动物通道建设有利于东北虎种群的繁衍和扩大,是中俄携手保护东北虎多项举措中的关键虎,山兽之君,声吼如雷,百兽震恐。在位于中国东北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虎啸山林正重现。 东北虎是现存体型最大的老虎亚种,分布于亚洲东北部,是中国东北地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保护伞物种。由于人为活动的增加,野生东北虎栖息地消失和退化,食物链断裂,种群急速萎缩。1998年一次中俄美三国专家联合调查判断,当时中国境内仅存12到16只野生东北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中国东北虎种群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定居和繁育区域,扛起了“护虎”的生态责任。在这里,维护野生动物生境、清退打击盗猎行为、促进人虎和谐、形成国际保护合力等行动持续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相关数据显示,野生东北虎数量已增长至约60只,且处于繁殖高峰期和种群快速增长期,超过50%的东北虎幼崽能存活至成年。同时,东北虎呈现出强烈的向长白山腹地迁移扩散的趋势,意味着修复的生态系统正吸引更多东北虎在中国定居。
历代著名的古虎画 虎,乃百兽之王,威猛雄健,有王者之气。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用“生龙活虎”、“藏龙卧虎”、“如虎添翼”、“将门虎子”等词语来赞扬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虎也历来受到很多画家的垂青,正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虎的身体结构以及由内而外的精神气度,非一般画家技巧能及。因此,画虎的集大成者却少之又少。
东北虎文化的溯源 虎,威猛矫健,体形硕大,是大自然的杰作,素以“百兽之王”著称。东北虎,更以其物种的强势,健美雄壮,所向无敌,成为虎的亚种中的佼佼者。北方寒冷的雪野,锻炼成它异常亮丽的毛皮和勇猛善斗的性格,故常美之曰“东北虎王中王”。 中国是虎的主要原生地之一,200多万年前,虎就雄踞于中华大地远古蛮荒的世界,使寂静的宇宙一片辉煌,充满生机。它震天动地的吼声也像春雷一样,惊醒了万里沉寂的大地。人类从它身上受到了启迪,赋予它各种文化意蕴,在与其共生、共存以及斗争中,共同创造了世界。 虎文化意蕴建立于自然特性之上 ,虎属哺乳纲的大型猫科动物,共分为8个亚种,即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里海虎,苏门达腊虎、爪哇虎和巴厘虎。后4种目前均已灭绝。根据古生物学证据,最早的虎出现于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期,距今已有200万年历史。目前所存的4个虎的亚种中,有3个亚种都产生在中国东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故中国是虎族故乡,也是虎文化发祥地。 今天所谓的西伯利亚虎即东北虎,它不仅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虎,更应是广义的东北亚地区的虎,也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朝鲜半岛的虎。据地方志书的记载,中国东北境内东北虎的分布是“诸山皆有之”。虎具有悠久的进化史,我国以及东北地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悠久而辉煌的虎文化史,这是值得自豪的巨大财富。 虎生命力极强,既有耐力,又富有智慧。在捕猎群兽时善于隐蔽,不让对方觉察;而且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伪做鹿鸣以捕鹿,并善于“挂爪”留下记号,通过智斗取胜。在虎、狮、熊等大型猛兽比较中,虎更可以称得上智兽。论力气,虎的力气可能没有熊的力气大,但熊虎斗争中虎常以智取胜。虎虽凶猛,但通人性,这是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公认的。一般情况下,虎非腹饥难忍,不轻易伤人。 中国虎文化,以虎的自然生存为前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现实意义。 作为原始崇拜的图腾物,虎与龙并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龙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此消彼长,阴阳和谐、刚柔并济。虎文化,代表狩猎文化。而龙则是虚构出的神话形象,龙文化强盛于农耕文明,因为农耕文明最期盼风调雨顺,需要龙来生云行雨。追根溯源,虎图腾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萌芽和原点,虎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起点之一。虎文化最终在中国文化史上易位于龙文化,盖因农耕主导了狩猎。虎文化具有一种阳刚的英雄主义本质,其光盛之时,正是英雄主义昂然之期。虎文化的兴盛,激发起了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着的龙虎精神,以龙威虎猛的本性、以虎虎有生气的姿态面对恶劣环境的挑战。 对中国虎文化和东北虎文化的形成和影响,著名民俗学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汪玢玲有过精深的研究,她先后出版《中国虎文化研究》《中国虎文化》《东北虎文化》三部重要著作,给予了充分论述。她认为,东北虎文化表现在各方面,如考古、天文、地理、岩画、信仰、医药、戏曲、谣谚、剪纸、工艺品,都可寻找到虎文化的精要所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