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网络宣传部
绵山网络宣传部
关注数: 1
粉丝数: 1
发帖数: 32
关注贴吧数: 1
介之推隐居地绵山之再考 介之推隐居地绵山之再考 孟满喜 介之推隐居介休绵山,从汉代太原郡成为寒食节发源地起,到西晋杜预注《左传》便成定论。1700多年来,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文学家、方志专家一致认可。但是,自从近年来绵山旅游兴起,被命名为“中国清明寒食之乡”后,时有质疑文章见诸报端,主要论据为清顾炎武《日知录·绵上》(下简称顾文):“况文公之时,霍山以北大抵狄皆地,与晋都远不相及”。 考古学和历史学认为:文物时间越早,越是接近事物真相;文献时间越早,越能记录历史真实。当然,后人纠正前人舛误,少数人推翻多数人结论也是有的,但仅是个例,非普遍规律。因此,在考证介之推隐居地时,我们应在尊重古人研究成果、尊重大多数人意见的前提下,客观、公正、历史、全面地进行探讨。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和反复比对现有证据,得出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遵循以上观点,仅就介之推隐居地介休绵山做些浮浅探讨,发表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太原郡”缘何成为寒食节发源地 众所周知,寒食节是因纪念介之推隐迹绵山被焚而形成的我国民俗史上最早的纪念性节日。那么,寒食节最早是从何地起源的呢? 从现有资料看,寒食节早在西汉时就已经成为太原郡的“旧俗”了。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桓谭《新论·离事·第十一》:“太原郡民,以隆东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之推故也”。 《后汉书·周举传》:顺帝时“举稍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归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至冬中辄一月寒食……。” 建安年间,曹操占据并州后,发布《明罚令》: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 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太原旧俗,以介之推焚骸,一月寒食。” 西晋学者孙楚《北堂书钞》祭介子推文:“太原咸奉介君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者先后一月。” 东晋陆翙《邺中记》:“并州之俗,以冬季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糗也。中国以为寒食。” 《晋书·石勒载记下》:“雹起西河介山……以问徐光……光对曰:‘去年禁寒食。介推帝乡之神也;历代所尊,或者以为未宜替也……。’黄门朗韦謏驳曰:‘……以子推忠贤,令绵、介之间奉之为允,于天下则不通矣。’勒从之,于是……并州复寒食如初。” 《魏书·高祖纪》(太和二十年二月):“癸丑,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 东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昔介之推怒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及隐于介休县绵上山中……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酩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 唐代记载寒食习俗源于太原郡的文献,最珍贵的是敦煌写本郑余庆《大唐新定吉凶书仪》残卷:“(100)寒食通清明休假七日,寒食禁火,为介之推(105)投绵上山,怨晋文帝(公),公及禁(焚)山,子推抱树而烧死,文公乃于太原禁火七日,天下禁火一日。” 但是,为什么从太原郡为寒食节发源地,便可确认介休绵山为介之推隐居地呢?《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太原郡:县二十一……界休,莽曰界美……,邬(现介休东一带),九泽在北,是为昭馀祁,并州薮……。”《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秦置,十六城。……界休,有界山、有绵上聚。注:《左传》曰:晋文公以绵上为介之推田。介山,推焚死之处,故太原俗有寒食。”这就明确地说明:介休在两汉时属太原郡,介子推在介休绵山隐迹被焚,所以寒食风俗从介休传遍“太原一郡”。 通过以上文献,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信息: ——反复确认寒食习俗是由“太原郡”所辖介休绵山形成后,才成为太原郡乃至整个山西的习俗。
第五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活动集锦
第五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图片集锦 3月31日下午,第五届中国·介休·绵山清明(寒食)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山西省绵山风景区云峰墅苑隆重举行。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张希清,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介休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怀民,介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成海等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会议由山西省文明办副主任赵东军主持。 本届中国·介休·绵山清明(寒食)文化节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明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由民进山西省委、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旅游局、山西中榜文化促进会、晋中市委、晋中市人民政府、中共介休市委、介休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介休绵山风景区协办。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