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2000🔥 瞧了个翠
关注数: 28 粉丝数: 188 发帖数: 30,450 关注贴吧数: 17
冯小刚和春晚:谁毁了谁?(自由联盟吧) 有人说奥运会开幕式毁了张艺谋,现在春晚又毁了冯小刚。 一个很有趣的导演,拍了多部令人捧腹、饶有兴味的电影,但主导的春节晚会,却好比一个形容枯槁的老太太敷了三厘米厚的脂粉一样,乏味、无趣。看来“国字号”的文化节目,就仿佛是缠绵已久的麻风病人,谁沾上,活该谁倒霉。 这种结局,任谁都看得出来,聪明如冯导者不可能不知道,搭上春晚就会葬送其一世英名。所以,当初央视盛邀其掌舵马年春晚时,他是做足了坚辞不就的功夫,不过二十多天后,公布的总导演人选仍是他。后来他在接受访谈时,用一句话为自己打了圆场,说是欠某领导一个人情,不得不还。在注重人情的中国社会看来,这种解释颇能上得了台面。 然而忽悠归忽悠,冯导难以否认的事实是,他接受邀请主导了央视春晚,而且导出了比以往任何一届更为不伦不类、不尴不尬的春晚,让其江河日下、穷途末路的趋势愈加显著。在民众的诘难中,它大可旧调重弹,说是上头审查之故云云。但说到底,领导又没像当年香港的黑社会组织拿枪逼着人演电影那样硬要你接下导演的活,更没随时拿着枪逼着你导演春晚的每个节目。在大义、声名、人情和利益之间,你看似是牺牲了声名、选择了人情,而究其实质,不过仍是在丰厚的利益驱动下,放弃大义罢了。 仔细想想,也能理解冯导的选择,在中国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导演,并持续地获取利益,不与既得利益者套近乎,甚至是结成同盟军,是不可能的。文宣系统掌控了一切文化的操盘,在其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对之下,像冯小刚这样的导演才会大出风头,腰缠万贯,相反,只要你表现出不合作的姿态,立即就会遭致种种后果,国人多有所遇,不必详陈。因此,虽然有关领导没有真的拿起枪来逼着冯导,但是只要冯小刚还想在中国继续维持高额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名头,他也得像香港的那些演员那样,乖乖听话。 只是,冯某不要学那些婊子,既要以此牟利,又树贞节牌坊,那就显得很不地道了。婊子就得有个婊子样。 话说回来,真正让春晚味同嚼蜡、丧失生命的,并非冯导之过,而是以文化体制改革之名,行反文化改革、管控文化创新之实,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大框子下,再厉害的名导,也会变成一个平庸之辈,拍出一堆臭不可闻的破烂货色来。 该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人才到了某种环境下就成了一个庸才,其生产的产品立竿见影地没了水准,让民众不满意?为什么多年来高喊文化改革,繁荣文化,却只见文化日渐凋零,官八股文化大行其道,让民众倒胃口? 文化改革改成了如此惨不忍睹的模样,对其他改革,人们会乐观吗?
冯小刚和春晚:谁毁了谁? 有人说奥运会开幕式毁了张艺谋,现在春晚又毁了冯小刚。 一个很有趣的导演,拍了多部令人捧腹、饶有兴味的电影,但主导的春节晚会,却好比一个形容枯槁的老太太敷了三厘米厚的脂粉一样,乏味、无趣。看来“国字号”的文化节目,就仿佛是缠绵已久的麻风病人,谁沾上,活该谁倒霉。 这种结局,任谁都看得出来,聪明如冯导者不可能不知道,搭上春晚就会葬送其一世英名。所以,当初央视盛邀其掌舵马年春晚时,他是做足了坚辞不就的功夫,不过二十多天后,公布的总导演人选仍是他。后来他在接受访谈时,用一句话为自己打了圆场,说是欠某领导一个人情,不得不还。在注重人情的中国社会看来,这种解释颇能上得了台面。 然而忽悠归忽悠,冯导难以否认的事实是,他接受邀请主导了央视春晚,而且导出了比以往任何一届更为不伦不类、不尴不尬的春晚,让其江河日下、穷途末路的趋势愈加显著。在民众的诘难中,它大可旧调重弹,说是上头审查之故云云。但说到底,领导又没像当年香港的黑社会组织拿枪逼着人演电影那样硬要你接下导演的活,更没随时拿着枪逼着你导演春晚的每个节目。在大义、声名、人情和利益之间,你看似是牺牲了声名、选择了人情,而究其实质,不过仍是在丰厚的利益驱动下,放弃大义罢了。 仔细想想,也能理解冯导的选择,在中国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导演,并持续地获取利益,不与既得利益者套近乎,甚至是结成同盟军,是不可能的。文宣系统掌控了一切文化的操盘,在其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对之下,像冯小刚这样的导演才会大出风头,腰缠万贯,相反,只要你表现出不合作的姿态,立即就会遭致种种后果,国人多有所遇,不必详陈。因此,虽然有关领导没有真的拿起枪来逼着冯导,但是只要冯小刚还想在中国继续维持高额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名头,他也得像香港的那些演员那样,乖乖听话。 只是,冯某不要学那些婊子,既要以此牟利,又树贞节牌坊,那就显得很不地道了。婊子就得有个婊子样。 话说回来,真正让春晚味同嚼蜡、丧失生命的,并非冯导之过,而是以文化体制改革之名,行反文化改革、管控文化创新之实,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大框子下,再厉害的名导,也会变成一个平庸之辈,拍出一堆臭不可闻的破烂货色来。 该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人才到了某种环境下就成了一个庸才,其生产的产品立竿见影地没了水准,让民众不满意?为什么多年来高喊文化改革,繁荣文化,却只见文化日渐凋零,官八股文化大行其道,让民众倒胃口? 文化改革改成了如此惨不忍睹的模样,对其他改革,人们会乐观吗?
奖励李娜80万谁的钱,依据何在(自由联盟吧) 李娜回国后领受湖北省政府奖励80万元的照片今天出现在各大网站上,李娜冷淡的表情看似并不乐于领受这份奖励。很多网友形容这一幕为“热脸贴了冷屁股”,有业内专家指出,这尴尬的一幕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的一个警醒,别再以体制内的惯性思维去看待职业体育,物质奖励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只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对体育精神的实践、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职业运动员更高层次的追求,而这些,却是“拜金主义”主导下的中国竞技体育最欠缺的。   李娜不情不愿“被奖励”的一幕在网络上引发质疑,“这样用纳税人的钱,有审批渠道吗?”、“李娜不缺这80万元,把钱用在急需的地方不更好吗?”、“除了金钱奖励,就没有别的向李娜祝贺、致敬的方式吗?”   记者今天下午联系到湖北省体育局局长胡德春,他首先澄清,湖北省奖励李娜的80万元并不是乱花钱,“对冠军进行奖励,这是有政策依据的。从这次奖励李娜的金额来说,我们是执行去年全运会冠军的奖励标准。”   胡德春表示,“李娜这次在澳网夺冠,是含金量很高的世界冠军,依照湖北省的冠军奖励标准给李娜发奖金,没有任何违规的问题。不光是李娜,任何一个世界冠军或全运冠军,都会得到政府奖励,我们都是按照政策办事。”   至于李娜在接受奖励时表情冷淡,胡德春解释说:“这主要是由于李娜刚刚结束澳网比赛,经历了长途飞行,身体比较疲惫,并非她不愿领奖。”   按照胡德春的说法,湖北省给李娜发80万元奖金的做法合情合规,但这种以物质奖励体现运动员价值的做法,却揭示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拜金主义”。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肖焕禹今天向记者表示:“这体现了中国体育主管部门长久以来以物质手段激励运动员的惯性思维。”   很少再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时刻教育运动员要“为国争光”,但在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口号背后,却主要依靠物质奖励去激发运动员的斗志。   “体育主管部门要的只有运动员的成绩,真正在培养、教育运动员的过程中,更多把运动员当运动机器。”肖焕禹表示,“你拿什么样的成绩,我就给你多少金钱奖励。”   从人的需求来说,物质需求是最低层次的,对人潜能的激发效率也是最低的;价值需求则是最高层次,对人潜能的激发效率也最高。肖焕禹认为,优秀运动员最终超越自我,创造优异成绩的根本动力不可能来自物质刺激,而只能是源自运动员对运动项目的热爱、对实现更高自我价值的追求。   李娜能在法网、澳网两夺女单冠军,成为职业网球史上的伟大运动员,难道只是因为奖金的诱惑吗?李娜在其自传《独自上场》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自己在“单飞”前的心态:“打了十几年网球,却从来没体会过真正的职业网球,这是我当时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对于以家乡为傲的李娜,来自政府的奖金绝不是她在成为大满贯冠军后最希望获得的回报,2011年法网夺冠之后,湖北省奖励其60万元,李娜全数捐给了武汉的敬老院。   可能只有中国体育主管部门在运动员培养中如此看重金钱的力量。2010年,新加坡乒乓球女队夺得莫斯科世乒赛团体冠军,一时间全队成为新加坡的国民偶像,记者后从新加坡乒乓球总会了解到,新加坡乒总利用女队获得的各种奖励成立了专门的基金,用这个基金去给全队以及青少年选手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这样的做法在中国从未有过。   “中国的体育已经到了必须改的时候。”肖焕禹表示,政府部门把体育成绩当成政绩,所以,即便李娜夺冠与政府没有多大关系,政府也要用发奖金的方式“露脸”、“作秀”。在运动员培养上,缺少人文价值的引导和关怀,只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著名篮球明星姚明近日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运动队在培养青少年时,忽视青少年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喜好,最终,很多运动员并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日后,他们又如何能成为各自领域最顶尖的选手?   就湖北省向李娜发放80万元奖金一事,且不论奖金发放的程序和意义,率先拷问的是中国竞技体育唯金牌论、唯金钱论的体制顽疾。
奖励李娜80万谁的钱,依据何在(自由联盟吧) 李娜回国后领受湖北省政府奖励80万元的照片今天出现在各大网站上,李娜冷淡的表情看似并不乐于领受这份奖励。很多网友形容这一幕为“热脸贴了冷屁股”,有业内专家指出,这尴尬的一幕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的一个警醒,别再以体制内的惯性思维去看待职业体育,物质奖励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只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对体育精神的实践、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职业运动员更高层次的追求,而这些,却是“拜金主义”主导下的中国竞技体育最欠缺的。   李娜不情不愿“被奖励”的一幕在网络上引发质疑,“这样用纳税人的钱,有审批渠道吗?”、“李娜不缺这80万元,把钱用在急需的地方不更好吗?”、“除了金钱奖励,就没有别的向李娜祝贺、致敬的方式吗?”   记者今天下午联系到湖北省体育局局长胡德春,他首先澄清,湖北省奖励李娜的80万元并不是乱花钱,“对冠军进行奖励,这是有政策依据的。从这次奖励李娜的金额来说,我们是执行去年全运会冠军的奖励标准。”   胡德春表示,“李娜这次在澳网夺冠,是含金量很高的世界冠军,依照湖北省的冠军奖励标准给李娜发奖金,没有任何违规的问题。不光是李娜,任何一个世界冠军或全运冠军,都会得到政府奖励,我们都是按照政策办事。”   至于李娜在接受奖励时表情冷淡,胡德春解释说:“这主要是由于李娜刚刚结束澳网比赛,经历了长途飞行,身体比较疲惫,并非她不愿领奖。”   按照胡德春的说法,湖北省给李娜发80万元奖金的做法合情合规,但这种以物质奖励体现运动员价值的做法,却揭示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拜金主义”。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肖焕禹今天向记者表示:“这体现了中国体育主管部门长久以来以物质手段激励运动员的惯性思维。”   很少再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时刻教育运动员要“为国争光”,但在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口号背后,却主要依靠物质奖励去激发运动员的斗志。   “体育主管部门要的只有运动员的成绩,真正在培养、教育运动员的过程中,更多把运动员当运动机器。”肖焕禹表示,“你拿什么样的成绩,我就给你多少金钱奖励。”   从人的需求来说,物质需求是最低层次的,对人潜能的激发效率也是最低的;价值需求则是最高层次,对人潜能的激发效率也最高。肖焕禹认为,优秀运动员最终超越自我,创造优异成绩的根本动力不可能来自物质刺激,而只能是源自运动员对运动项目的热爱、对实现更高自我价值的追求。   李娜能在法网、澳网两夺女单冠军,成为职业网球史上的伟大运动员,难道只是因为奖金的诱惑吗?李娜在其自传《独自上场》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自己在“单飞”前的心态:“打了十几年网球,却从来没体会过真正的职业网球,这是我当时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对于以家乡为傲的李娜,来自政府的奖金绝不是她在成为大满贯冠军后最希望获得的回报,2011年法网夺冠之后,湖北省奖励其60万元,李娜全数捐给了武汉的敬老院。   可能只有中国体育主管部门在运动员培养中如此看重金钱的力量。2010年,新加坡乒乓球女队夺得莫斯科世乒赛团体冠军,一时间全队成为新加坡的国民偶像,记者后从新加坡乒乓球总会了解到,新加坡乒总利用女队获得的各种奖励成立了专门的基金,用这个基金去给全队以及青少年选手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这样的做法在中国从未有过。   “中国的体育已经到了必须改的时候。”肖焕禹表示,政府部门把体育成绩当成政绩,所以,即便李娜夺冠与政府没有多大关系,政府也要用发奖金的方式“露脸”、“作秀”。在运动员培养上,缺少人文价值的引导和关怀,只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著名篮球明星姚明近日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运动队在培养青少年时,忽视青少年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喜好,最终,很多运动员并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日后,他们又如何能成为各自领域最顶尖的选手?   就湖北省向李娜发放80万元奖金一事,且不论奖金发放的程序和意义,率先拷问的是中国竞技体育唯金牌论、唯金钱论的体制顽疾。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