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杆大烟枪 两杆大烟枪
关注数: 0 粉丝数: 24 发帖数: 981 关注贴吧数: 54
马丁.西科塞斯的8个关键词 马丁.西科塞斯的8个关键词纽约——它几乎是西科塞斯所有故事的发生地点。在他的镜头中,这只外表光鲜的“大苹果”是个腐烂肮脏,但由于充满欲望和罪恶从而永远生机盎然的地狱。没有哪个导演比这个纽约人更能表现纽约外在的迷惑性和内在的残酷;或者说,纽约已成为西科塞斯眼中整个世界的一个缩影,但他告诉你,这世界的灵魂基本上是黑色的。黑帮——西科塞斯并不像昆汀.塔伦蒂诺那样对这个黑色的雄性世界持津津乐道的态度;两者的区别还在于昆汀呈现一个纯个体的主观世界,命运是唯一的主宰者。而西科塞斯让黑帮变成了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垃圾,他把这个暴力的“黑色乌托邦”视为社会问题,每个黑道人物的生存状态和行为细节,都有时代的影子。边缘——西科塞斯电影中的主人公,全部处于边缘的、在主动选择和被抛弃之间挣扎的状态当中。无论是出租车司机、拳王、劫匪或者一个面临爱情的贵族,他们都有无所适从的焦虑。德尼罗——这位演技之神几乎出现在所有与西科塞斯有关的话题中,两人的相识是由布莱恩.德.帕尔玛介绍的,其后两人成为各自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人。有人曾说:如果这两个人不相遇,那么影史上只会多出一个二流的导演和一个二流的演员,而少了八部电影天书。暴力——暴力只会在必须发生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西科塞斯的大部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都与情节和人物性格具有必然联系,与他的“弟子”奥利佛.斯通不同,他从未试图用夸张的渲染方式来让暴力达到批判的目的。或者说,他是一个精确的解剖者,刀刀见血,但绝不滥杀无辜。美国梦——西科塞斯的电影告诉你,对大多数人而言,美国梦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他的主人公通常都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因而,在成功之后他们都因无法赎回自己而崩溃。叛逆——虽然是大师级主流导演,但西科塞斯从未承认好莱坞的哲学(——电影是逃避现实的梦)。他只想表现真实,对人的生存态度给予极大的关照,所以他的电影被认为是“反美国”的。但是他对好莱坞并不完全排斥——他相当喜欢花好莱坞的钱,并培养和利用那儿的大牌明星,始终希望得到学院的认同。音乐——西科塞斯电影最迷人之处,是他对音乐完美绝妙的应用。他被公认为音乐的鉴赏大师,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出神入化的音画交融的场面。
“疯狂还是健全,谁又能判定呢?” 《午夜守门人》(1974意大利)“这不是一个浪漫的故事,这是一个圣经故事。”“疯狂还是健全,谁又能判定呢?” ---------马克斯(《午夜守门人》) 1957年的维也纳,和平已经降临了12个年头,可这仍然是个藏污纳垢的城市,许多纳粹分子侥幸逃脱了审判、隐藏在城市的角落。马克斯现在是一家旅馆温文尔雅的午夜守门人,但10多年前他是集中营里穷凶极恶的纳粹军官。他在黑夜工作,守着旅馆,也守着纳粹们不可告人的秘密。当他重遇当年在集中营的虐恋伙伴露西娅的时候,他惊恐地抓住她,像要把她撕碎。“你回来干什么?是想揭发我吗?”随着一声“太久了”的叹息,欲望(你也可以说是“爱”)让已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又纠缠在了一起。有时候人完全可以选择在光天化日之下自由呼吸,可他们偏不,他们更愿意在黑暗中,在逼仄的空间中,在肉体的痛苦中体验爱的永恒。道德、正义在黑夜里缺席。 纳粹急不可耐地要除掉露西娅这个能指认他们罪证的证人,而马克斯却再也不愿意跟他的“小女孩”分离。他宁愿选择教堂老鼠式的生活,尽管卑微却也磊落。他对他的纳粹同党们说:“我之所以选择在黑夜中工作,是因为阳光,它让我感到羞耻。”马克斯和露西娅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他不愿意失去她,她也不愿意告发他,他们宁愿在饥饿中,在疯狂的做爱中消耗掉残余的生命。当知道生命已到尽头,他们不再畏惧死亡和分离,他们也不想再忍受饥饿和禁锢。马克斯穿上了纳粹的制服,给露西娅穿上了当年的粉红连衣裙,露西娅仿佛又成了那个瘦弱、纯洁的犹太小女孩。时间仿佛从未把他们置于河的两岸、明暗两界。 在暗淡的晨曦里,一座湿漉漉的大桥上,两个互相搀扶的身影平静地向死亡走去......
法国版《死亡诗社》,2004年法国最好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转贴 法国版《死亡诗社》,2004年法国最好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转自“阿莫多瓦”吧) 《放牛班的春天》,可以被看作《死亡诗社》的少儿版。 能用爱心启迪人智慧和心灵,影响改变人一生的老师总是太少,因此他们在绵延至今、顽固强大的种种体制中,反到成了孤独的“另类”。《放牛班的春天》里,克莱蒙特最后同样也是黯然离去。楼上教室的门被锁了起来,孩子们无法出来送他。纸飞机一只接一只从窗口飞出来,无声地落满他的脚边,他看到窗口一双双挥动的小手,本来落寞惆怅的心里顿时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孩子们被一个个叫上来,克莱蒙特听他们唱着各种各样的歌,然后给他们定音部,组合列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动人的音符,他相信可以把孩子们串连成一首动人的歌曲。这不仅是一个音乐理想,还是一个高尚的人生理想。这群心灵扭曲,平常被残暴的校长认为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问题孩子,在这个合唱队里、都被认为是有用的,包括被任命为“指挥助理”和“乐谱架”的孩子。你可以感觉到他们排练时的认真,就像每人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理想一样,在此之前,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大家一起可以唱出如此美妙的歌曲,而且,在这个死寂的“池塘之底”,大概也从来没有听到过音乐,只有集合的铃声、大声的呵斥,还有孩子们挨体罚时的叫声。从皮埃尔被克莱蒙特有意晾在一边的那种失落,你就可以感觉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多么的重要,不管外表如何冷漠和反叛,他们内心对这些认同其实格外渴望。来自成人、社会的仇视和抛弃,足以毁灭孩子稚嫩的心灵和他们的一生。 克莱蒙特用他的音乐,为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春天,带来了新生。他最成功的作品是日后终于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皮埃尔,那孩子天使般的面孔,清亮纯净的嗓音,给人印象如此深刻。他忧郁、倔强、反叛的眼神,让人想起《死亡诗社》里自杀的尼尔,年轻的目光被基廷老师点燃之后曾经那么炯炯有神,充满自由和激情的光芒,可是后来又被无情地扑灭------学校、家长、社会,对年轻心灵的禁锢和压迫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能从“池塘之底”走向音乐学院的皮埃尔.比尼尔、比《四百下》里的安托万,比《处女自杀案》里如花似玉的五姐妹,要幸运得多。 克莱蒙特被恼羞成怒的校长斥为“失败的音乐家”。或许他真的未必有多高的音乐天赋,但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了不起的老师。基廷、克莱蒙特,还有《苹果屋法则》里的拉奇医生……让我们记住电影里的这些名字。
法国版《死亡诗社》,2004年法国最好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可以被看作《死亡诗社》的少儿版。 能用爱心启迪人智慧和心灵,影响改变人一生的老师总是太少,因此他们在绵延至今、顽固强大的种种体制中,反到成了孤独的“另类”。《放牛班的春天》里,克莱蒙特最后同样也是黯然离去。楼上教室的门被锁了起来,孩子们无法出来送他。纸飞机一只接一只从窗口飞出来,无声地落满他的脚边,他看到窗口一双双挥动的小手,本来落寞惆怅的心里顿时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孩子们被一个个叫上来,克莱蒙特听他们唱着各种各样的歌,然后给他们定音部,组合列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动人的音符,他相信可以把孩子们串连成一首动人的歌曲。这不仅是一个音乐理想,还是一个高尚的人生理想。这群心灵扭曲,平常被残暴的校长认为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问题孩子,在这个合唱队里、都被认为是有用的,包括被任命为“指挥助理”和“乐谱架”的孩子。你可以感觉到他们排练时的认真,就像每人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理想一样,在此之前,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大家一起可以唱出如此美妙的歌曲,而且,在这个死寂的“池塘之底”,大概也从来没有听到过音乐,只有集合的铃声、大声的呵斥,还有孩子们挨体罚时的叫声。从皮埃尔被克莱蒙特有意晾在一边的那种失落,你就可以感觉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多么的重要,不管外表如何冷漠和反叛,他们内心对这些认同其实格外渴望。来自成人、社会的仇视和抛弃,足以毁灭孩子稚嫩的心灵和他们的一生。 克莱蒙特用他的音乐,为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春天,带来了新生。他最成功的作品是日后终于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皮埃尔,那孩子天使般的面孔,清亮纯净的嗓音,给人印象如此深刻。他忧郁、倔强、反叛的眼神,让人想起《死亡诗社》里自杀的尼尔,年轻的目光被基廷老师点燃之后曾经那么炯炯有神,充满自由和激情的光芒,可是后来又被无情地扑灭------学校、家长、社会,对年轻心灵的禁锢和压迫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能从“池塘之底”走向音乐学院的皮埃尔.比尼尔、比《四百下》里的安托万,比《处女自杀案》里如花似玉的五姐妹,要幸运得多。 克莱蒙特被恼羞成怒的校长斥为“失败的音乐家”。或许他真的未必有多高的音乐天赋,但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了不起的老师。基廷、克莱蒙特,还有《苹果屋法则》里的拉奇医生……让我们记住电影里的这些名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