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oto_Ito Makoto_Ito
积极的人提前做好准备以避免被社会淘汰之痛,优秀的人提前做好准备以承受社会被淘汰之重。
关注数: 1 粉丝数: 39 发帖数: 6,315 关注贴吧数: 5
关于我与机械硬盘的远近两三事 现在能找到的两个退役老硬盘是鱼子酱800BB和1600JS,都因为IDE接口使用不便而吃灰。更早的都被老婆清理掉了,记忆已不可寻。 之后陆续买了6个sata硬盘,现在都在家人各种机器上服役,从使用PC以来,从未坏过一块机械硬盘。身边有朋友频繁坏硬盘,单位有同事频繁坏硬盘,之后为各种麻烦焦头烂额。 个人体会是,决定你的硬盘能否安享天年的决定因素只有几个,盘体,电源,机箱,杜绝移动使用。 盘体和电源能力范围内尽量选好的,价钱摆在那里。机箱笨重粗大的最好,我的最爱是老爸大约二十年前购买的建基黄金骑士,很快被我抢过来据为己用,稳就一个字。至于温度的问题,我从未对此投入过任何成本,一般家用环境不会影响你的硬盘使用至退役,真正让你翻车的原因可能是在其他该花钱的地方省太多了。 朋友送的一个esata硬盘盒差点让我翻车,本来不打算用它。某日老婆扔给我一块3T希捷监控盘,可能是单位里换下的,我不是希捷粉而且sata位也快不够了,想起来用硬盘盒做个冷备份岂不妙哉?从此噩梦开始,热插只能找到esata设备无法找到盘,令人愤怒的是冷插也找不到,经常无法在系统内断开。连接后系统告诉你未初始化,DiskGenius让你重建分区表。你真的花费大量时间重建分区表之后,上当啦,会丢失一些数据。然后发现直接连主板反而毫发无伤,无语。 于是决定再买块新盘,再也不用硬盘盒做愚蠢的冷备份。和大家汇报一下购买情况,上周去TB御三家询价,问hc520能不能给点优惠,死活不肯,说这一款成本太高了,要不然你拿个hc530,那个还能再便宜一点点。我当然不同意,结果到手是2021年7月1日生产,说明这款并未停产,商家拿货不积极罢啦。写出来希望给大家一些短期价格的参考,并不排除伙计套路我的可能。 维多利亚扫了15%发现6个黑块,无绿块,速度正常,以后有空也许会接着扫。 同时购入一个弹簧减震支架,安装企业盘还要用一个转接架,装在光驱位上,不读写时几乎无声,工作时仅有细微滋滋声,完全达到目的。我跑来吧里问时,竟然有人回答说减震架对噪音无效的,在此确证纯属信口胡说。 注意到商家附赠的sata线要比主板附带的线短一截,从底部sata口连接到光驱位可能会不够,能改进这一点就好了。
假期闲来无事,随便写写最近听的几张唱片 第一张是奥地利一家不知名厂商“过去”系列中 路德维希.苏特豪斯的两张精选集。 很久很久以前,音乐爱好者杂志和Music&Arts合作,在杂志附赠唱片中收入大量珍贵的历史录音,正是在那时我认识了富特,开始听布鲁克纳。后来开始听瓦格纳后,想起其中一张赠片,即1943年海格尔指挥柏林国家歌剧院的录音,从此这段在玫瑰色的晨曦中成为我起床刷牙洗脸的伴奏曲,可谓自然流畅,神采飞扬,我愿称之为冠军!比起同时代娘炮做作的洛伦兹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可拿同年拜罗伊特实况比较),当然此后也无敌手。 由于分轨授权的缘故,赠片后半段里众望所归、众星捧月的合唱没有收录,生生掐断的感觉令人不爽。这一版中13分多钟完整收录,且音质奇佳,真是大呼过瘾。除了很多著名的瓦格纳唱段,勃拉姆斯舒伯特和理查的艺术歌曲也非常动人。第二张是卡普斯丁亲弹本人作品。 又一位俄系爵士大师(雾),单纯的好听又开心,最最纯粹的感官刺激。钢铁直男忽然柔情似水,然后再到猝不及防地开车,升天的感觉简直让我停不下来。如果这张找不到的话,哈梅林的版本也很过瘾。第三张是霍华德谢利演奏拉赫幻想小品集 现在基本不怎么听拉赫了,找来这张唱片原因有点特殊。曾经帮个妹子推荐一些入门钢琴小品,人家听完后说最喜欢op.3 no.1,后来就特别注意对比这首曲子的版本,偏偏弹op.3的钢琴家很少,弹no.1的更少,记得今年早先时候还找王羽佳的版本听来着。当时找到一个单曲觉得特别满意的,妹子也说这个好那是一定好的了,一直不知道是哪位大师演奏的,有个兄弟当时就说是谢利(真是神耳)。 这首属于速度上差一点就感觉不对劲的类型,有把妹需求可关注。至于op.23神演就很多了,这里不是重点。
新年趣事共享 姑母家所在的小区今年来YP增多,随之而来帮带小孩的YP家长们也增多。这些大妈多有一个奇特的习惯,就是垃圾装袋之后不爱扔进垃圾箱,只是每天早晚带下楼之后摆在楼道两侧。这可让所在街道的领导很不舒服,不过呢,人家毕竟有多年对抗YP的经验,一个新举措便出笼了。 小区居民每户可以自愿去领一张磁卡,垃圾箱前每天早晚各有一个时段可供打卡,垃圾入箱方可打卡,必须一天不漏地累积到一定打卡天数即可兑换食用油和大米。能够深刻理解到某些层次的人是不能进行教育的,因为这个层次是稳定的基石,而要解决这些人群带来的副作用,就必须利诱以达到目的,这种智慧啊,真是伟大。 不过呢,打卡制度还必须堵塞一些投机取巧的漏洞,于是有一些实施细则紧随其后,例如:垃圾必须是生活垃圾(湿垃圾为主),每一份垃圾的重量必须达到一定标准。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想,我勒个去!这也太蠢了。要是今天全家人在外面吃饭,没那么多生活垃圾可丢,或者全家外出旅行怎么办?嗳,那可不管,你想要食用油不?想要大米不?那就得每天保质保量地丢那么多垃圾。 姑母原本不知道这件事,直到有一天邻居来找她帮忙,说是全家要离开上海两天,能不能帮忙代为打卡。姑母当时就懵逼了:我们自己家有垃圾可丢当然顺便帮你打个卡,没那么多垃圾怎么打卡? 答曰:您每天早上去菜场买菜时,多带个垃圾袋,捡一些烂菜皮回来就足够打卡了。姑母当时绝倒! 只是在E吧里看到某个骨骼清奇之人想到的妙计,那些YP大妈向老伙伴们得意洋洋地介绍捡垃圾打卡的场景仿佛就跃然眼前,忍不住花一点时间写下来与大家共享,也算是活跃一下新年气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