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第一深情/ 抗大深情哥
关注数: 38 粉丝数: 38 发帖数: 1,479 关注贴吧数: 13
《招生简章》 盛夏的蝉鸣即将响起时,我想把康达学院的故事讲给你听。这所坐落在唐达的校园,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梦想生长的沃土。如果你也曾向往过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生活,渴望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探索未知,那么请收下这份来自康达学院的诚挚邀约。 踏入康达学院的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意盎然的林荫道。春日里樱花纷飞,深秋时银杏满地,四季流转间,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酝酿着诗意。主教学楼的玻璃幕墙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古朴的图书馆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图书馆里,数十万册藏书整齐排列,电子阅览区的屏幕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里不仅是学生们查阅资料的宝库,更是深夜苦读时温暖的港湾。 在康达学院,课堂从来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载体。生物实验室里,精密的显微镜下藏着微观世界的奥秘,学生们戴着护目镜专注地观察细胞分裂;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年轻的团队热烈讨论着项目方案,从智慧医疗模型到环保新材料研发,每一个灵感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起点。学院还经常举办跨学科讲座,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分享经验。记得去年的科技节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用生动的案例,将晦涩的算法知识转化为有趣的生活应用,现场互动环节,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让专家都赞叹不已。 除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康达学院的社团文化同样精彩纷呈。医学科普社的成员们走进社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讲解急救知识;话剧社的舞台上,原创剧本演绎着青春的迷茫与成长;骑行协会的车轮丈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脚步记录每一处风景。在这里,总能找到与你兴趣相投的伙伴,一起将热爱变成闪闪发光的经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换生来到康达,他们带来不同的文化与思维方式,让校园变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小世界。去年的国际文化节上,法国学生的歌剧表演、日本茶道展示,与中国传统武术、汉服走秀同台呈现,不同文明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如果你选择康达学院,这里将为你提供最广阔的发展平台。优秀的师资团队会成为你求学路上的引路人,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将助力你追逐梦想,丰富的实践机会能让你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无论你是醉心学术研究,还是渴望创新创业,康达学院都能满足你的期待。 当暮色为教学楼镀上一层金边,图书馆的灯光渐次亮起,康达学院的夜晚依然充满活力。自习室里沙沙的书写声、实验室不灭的灯光、社团活动室传来的欢笑声,都在诉说着这里的生机与希望。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与你在康达学院相遇,一起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篇章。
抗大人的一生 18岁,高考志愿表上你填了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临床医学。录取通知书到的那天,母亲用围裙擦着手说”学医好,将来越老越吃香”。你没说话、盯着“临床医学”后面括号里的“5年制”发呆。 20岁,你在大会上第一次听说“考研与规培”,投影仪的光打在辅导员锃亮的脑门上,他说“这是以后你们每个人都要走的路”,你突然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似乎上一秒才进入大学,两颗玻璃珠在眼眶里打转,手机的被你一次又一次的解锁又关闭。 22岁,凌晨两点的自习室,你盯着《贺银成西医综合》练习发呆,书上的一团红色圈圈勾划刺得眼睛生疼,朋友圈里高中同学在晒四大offer,室友们带着女友从KTV回来讨论五一去哪玩,你默默关上电脑继续刷那本满是勾划的执医练习题。 24岁,考研二战失败,招聘会上HR把你的简历扔进碎纸机说“临床本科生?不好意思,我们只招研究生和博士”,老家介绍的对象在微信问“买房了吗”,你看着银行卡余额回复“还在看”。 28岁,你在老家县医院里做临时工,科室上中专毕业的护理小妹问你“民办毕业的学生也来乡镇啊”,你笑笑没说话。春节回家相亲,县城老师的女儿听说你在医院上班没有编制,茶没喝完就找借口走了,母亲在厨房叹气”早知道让你学师范了”。 30岁、你终于考进老家县城的县医院,同个科室的老王甩给你一大摞病历“康达毕业的,帮这几个病历整理一下顺便去查房”,你盯着那些熟悉的各种检查报告,突然想起大三那年没学懂的心电图分析。 35岁,同学群里讨论学区房,当年睡你和你同个寝室的兄弟@你“老哥,你在县医院工作应该买了好几套吧”,你看着手机屏保上女儿的照片回复个笑脸,妻子在旁边抱怨“闺女舞蹈班的学费该交了”。 40岁,女儿拿着你的《药理学》课本当垫板画画,你正要发火突然发现那些曾让你头疼的药名现在看起来如此亲切,电视里正在播报某三甲医院院长上任的新闻,正是你当年的同系师弟。 45岁,女儿高考填志愿说“爸,我想学医”,你手里的茶杯突然掉了,妻子一边收拾碎片一边数落“孩子爱学啥学啥,你激动啥”,你张了张嘴最终只说“学医要吃苦”。 50岁,整理书房时翻出那本《内科学》,书页间夹着张纸条是当年外国语学院总坐你对面的女生写的“今天没看见你来图书馆”,你这才想起原来大学四年你甚至没勇气问她的名字。 55岁,刚值了一个夜班的你突然脑梗发作,救护车鸣笛声中你突然看见二十岁的自己站在图书馆的走廊里,手里攥着研究生复试通过的纸条,阳光透过玻璃窗把“博学至精,明德至善“八个字照得发亮。最后,图书馆里的同学正在整理自习桌,你的那本《诊断学》被扔进认领区,扉页上褪色的钢笔字还依稀可辦,窗外海棠花开得正好,就像那年你错过的每一个春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