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猪馆 绿色猪馆
卧龙岗山野村夫
关注数: 452 粉丝数: 1,854 发帖数: 93,715 关注贴吧数: 122
中国五代划分标准 中国航空学会常任理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张聚恩认为,为与国际接轨,我国也可认同战斗机发展至今形成五代的说法,在融合上述三种划代法的基础上,以喷气式战斗机为主线,前三代以速度为主、后两代以综合性能为主来进行代际划分。张聚恩建议,可以称其为“新五代划分法”,各代典型特征和代表机型概述如下: 第一代战斗机:含早期喷气式及20世纪30到40年代的亚声速和高亚声速战斗机(Ma0.6~0.98),代表机型有米格-15、F-86和我国歼-5。 第二代战斗机: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服役的Ma1一级、低超声速战斗机(Ma1.3~1.5),代表机型有米格-19、F-100和我国歼-6。 第三代战斗机: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服役的Ma2.0一级的战斗机,代表机型有米格-21、F-4、F-104和我国歼-7、歼-8。 第四代战斗机: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的、以高机动性为主要特点、综合性能显著提升的战斗机,代表机型有米格-29、苏-27、F-14、F-15、F-16和我国歼-10、歼-11。 第五代战斗机:21世纪开始服役的新一代战斗机,代表机型有F-22、F-35、苏-57和我国歼-20。 张聚恩还认为,对战斗机划代,有助于体现航空装备的技战术特点,比对和借鉴装备发展的规律,便于公众理解、认知战斗机的发展进步。不过,战斗机划代只是一种归类,并不代表作战能力,更不是一种技术标准,应该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规划装备发展,以战斗力标准衡量装备水准。
一种未来驱/巡的猜想, 5万吨级半潜船镇楼, 对全能船的猜测,仅仅是猜测,有错请轻喷 排水约220×27×8×0.55≈2.6万m³。 动力4台40兆瓦燃气轮机共约22万马力。2个40兆瓦电力推进轴,极速33节。燃气轮机关停后也能22节续航2小时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0.6万吨柴油,自持力30节2万km,22节4万km,18节可环球。 吃水8m,干舷14m,型深22m。 [表情] 32个径1.4米深14米的垂发,96个径0.85米深9米的垂发。 1个深30m功率240兆瓦(2条120兆瓦弹射轨道)的电磁发射井/塔。可发射≤10吨的导弹、无人飞机。射速2发/分钟。能让重量≤3吨的导弹初速>1马赫,10吨的导弹初速约0.5马赫……。备弹量60枚。 [表情] 1座70倍300mm滑膛炮。300升缓燃发射药,最大膛压约500兆帕,全膛药炮口膛压200兆帕平均膛压约400兆帕。身管重约30吨炮塔重约200吨,寿命300发。 弹丸约1吨:启动膛压约160兆帕,初速约4马赫最大过载约1万G。100kg战斗部,底排-火箭-双锥体制导弹极速8马赫,射程1500km。火箭增速防空动能弹极速9马老赫,射高约300km,防空斜距1000km。射速在6发/分,备弹150枚。 [表情] 1座射速90发/分钟的70倍130舰炮。VT弹防空斜距15km。 2座射速330发/秒(2万发/分钟)的18管37近防炮。高强钢18×360脱穿初速1.5km/s,防空斜距6km,对海射程12米km。 2座32联装红旗10。 4具1兆瓦激光器,制导高度2万km平视距离200km。对水天线内或2000km高目标具备瞎狗眼能力,对水平15km或垂直100km的目标3秒毁伤,对水平8km或高20km目标0.5秒毁伤,对水平4km或高1万米目标0.1秒内毁伤。不过雾霾可至效率损失1半以上。 机库可停放2架直20+2架无人机。 猜想而已,吧友轻喷[表情][表情]
怕死,美小弟硬顶“通胀法案” 据韩国经济新闻报道,韩国政府不批准生产电动汽车电池材料的韩国LF公司在美国建设工厂。这是韩国政府在应对美国刚出炉的《通胀削减法案》(IRA)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因此备受关注。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9月14日在首尔南大门路大韩商工会议所召开产业技术保护委员会并做出上述决定。 那么,中国的优势在哪里,如何应对这种硬脱钩的威胁呢?一位大型新能源车公司高管的一段朋友圈发言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在电动车行业,美国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靠加大补贴来扶持,而中国已经完全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了。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9月14日在首尔南大门路大韩商工会议所召开产业技术保护委员会并做出上述决定。理由是:充电电池相关材料、工艺、生产技术是决定电池产业竞争力基础的最尖端技术。如果这些技术流向海外,将会对韩国产业和国家安全产生负面影响。韩国产业部同时指出,企业缺少有关技术转让的具体理由且缺乏保护技术和防止技术外流的安全措施。 韩国LF公司是制造镍比重较高的高镍NCM(镍、钴、锰)材料的公司,该公司正在生产制造电动汽车和能源储存系统(ESS)等高性能产品的定制型材料。LF被评价为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NCM开发技术能力。 业界分析人士认为,韩国政府有可能是通过不批准LF进入美国来间接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根据《通胀削减法案》,如果想要获得电动汽车补贴,厂商则必须在北美地区进行最终组装,并且需要安装使用超过一定比例的美国产零部件和矿物的电池。 一位大型新能源车公司高管对脱钩一事进行了回应。他在微信朋友圈表示:没看出来,电动车行业咋能脱钩?在电动车行业,美国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靠加大补贴来扶持,而中国已经完全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了。 他还指出,特斯拉如果没有在上海建工厂,依靠中国成熟的供应链,想上量大概率是胡扯吧,也正在尽可能地多切换成用中国的电池。反正即使不用中国的电池,也得用韩国的,肯定不会是美国的。至于电池材料,韩国的电池也大概率逃不出中国电池材料的供应链。 中国电动车行业多年来就是在不断厮杀中发展的。现在的状态是,美国靠扶持,中国靠内卷和迭代,谁是趋势,一目了然。凡是能在中国市场里充分竞争还能活着爬出来的企业,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多半没对手。
美弟的加息、通胀和经济倒退 美国失业率转高(从3.5%→3.7%),非农就业人数锐减(52.8万→31.5万),工厂订单录得-1%;ISM制造业PMI,录得52.8,与7月份数值持平,两月同创2020年6月份以来最低值。看来三季度很大概率经济会继续萎缩,从而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倒退。于是基本注定了2022年美国经济是倒退了,预计为增长率-0.5→-1.5%之间。 而通胀率预计8月为7.7%→8.2%之间,12月在5%→7%之间,全年在7%→8%之间。 总的来说是2020年美国经济是滞涨状态。 而美国明年,要么继续滞涨,要么经济危机而再次放水。 美元指数:若美弟想再冲一下9月就会不顾经济衰退继续加息50→75个基点,意图有其他国家先倒下。不过由于本币结算越来越多,石油美元已破碎化,去美元化已让美元的全球份额下降了约1/5,再加上中国频繁救助其友好国家。美国的货币政策外溢影响估计只有08年的一半多点了,于是美国疯狂加息的负面影响会伤美国>伤他国。所以,无论美国加息与否,无论他怎么加息,美元指数大概率已见顶,最多也就是9月冲一下120,然后就是经济衰退导致的下跌趋势了。 而这一轮美国经济的衰退和美元指数的下跌,很可能将美国衰落成蓝星老二,走上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霸权陨落之路。而若美国再与“造船业产能≈3个月建造一个美海军”的中国发生激烈冲突,则美国可能步苏联崩溃的后尘。 总的来说,美元指数已高且危。但由于博弈激烈即便马上要大跌也不建议赌空,因为可能临死前强拉一下导致赌空者爆仓。不过,有实际卖汇需求的可以放心卖了。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去年增长24%,2016年来5年翻倍了 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已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按不变价计算,2021年R&D经费比上年增长9.8%,高于“十四五”发展规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R&D经费投入继续呈现大体量、高增长特点。”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李胤解读数据时指出,从投入规模看,我国R&D经费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从增长速度看,2016至2021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2.3%,明显高于美国(7.8%)、日本(1.0%)、德国(3.5%)和韩国(7.6%)等发达国家2016至2020年的增速。从投入强度看,我国2021年2.44%的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3位,超过法国(2.35%)、荷兰(2.29%)等创新型国家。 分活动类型看,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增速较上年提升14.1个百分点,比R&D经费增速高9.3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基础研究经费以年均17.2%的速度增长,比同期R&D经费年均增速高8个百分点,5年间基础研究经费实现翻番。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6.5%,比上年大幅提升0.49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 分活动主体看,2021年,企业R&D经费占全国的比重为76.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政策持续升级加力,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并改革清缴核算方式为允许按半年或一年享受,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随着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以及鼓励基础研究等相关政策出台落地,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 分地区看,R&D经费超过千亿元的省(市)达到11个,比上年增加3个(湖南、河南和安徽);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6个,分别是北京(6.53%)、上海(4.21%)、天津(3.66%)、广东(3.22%)、江苏(2.95%)和浙江(2.94%),R&D经费投入强度的头部效应越发显现。
我国科研经费连续6年两位数增长 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已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按不变价计算,2021年R&D经费比上年增长9.8%,高于“十四五”发展规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R&D经费投入继续呈现大体量、高增长特点。”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李胤解读数据时指出,从投入规模看,我国R&D经费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从增长速度看,2016至2021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2.3%,明显高于美国(7.8%)、日本(1.0%)、德国(3.5%)和韩国(7.6%)等发达国家2016至2020年的增速。从投入强度看,我国2021年2.44%的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3位,超过法国(2.35%)、荷兰(2.29%)等创新型国家。 分活动类型看,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增速较上年提升14.1个百分点,比R&D经费增速高9.3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基础研究经费以年均17.2%的速度增长,比同期R&D经费年均增速高8个百分点,5年间基础研究经费实现翻番。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6.5%,比上年大幅提升0.49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 分活动主体看,2021年,企业R&D经费占全国的比重为76.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政策持续升级加力,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并改革清缴核算方式为允许按半年或一年享受,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随着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以及鼓励基础研究等相关政策出台落地,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 分地区看,R&D经费超过千亿元的省(市)达到11个,比上年增加3个(湖南、河南和安徽);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6个,分别是北京(6.53%)、上海(4.21%)、天津(3.66%)、广东(3.22%)、江苏(2.95%)和浙江(2.94%),R&D经费投入强度的头部效应越发显现。
兆瓦级超小堆 8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宜灿牵头的“兆瓦级超小型液态金属冷却空间核反应堆电源”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 本次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组织,评价专家来自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单位。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成果形成了一套技术参数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兆瓦级锂冷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创新设计,建成了锂冷空间核反应堆非核集成原理样机,运行温度为同类装置国际最高,在设计软件及数字样机、关键设备工艺样件、集成原理样机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的研发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技术路线,有助于推动我国航天与核能技术创新发展。 历经3年时间的刻苦攻关,项目合作单位圆满完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兆瓦级锂冷空间核反应堆电源设计方案和非核集成原理样机,开发了锂冷空间核反应堆热力系统分析、安全分析、系统仿真、堆芯物理热工耦合瞬态分析、推进轨道设计等软件并形成了一套锂冷空间堆概念电源数字样机,研制了反应性补偿机构、换热器、辐射散热器、液态金属泵,高效发电透平、轻量化复合管件等关键设备工艺验证样件并进行性能测试及寿命预测。 据悉,该项目围绕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长寿命小型高功率需求,解决大功率空间能源供给与推进难题,提供固有安全、智能与自主控制、轻量化、长寿命的新型兆瓦级小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创新实施路径,将推动我国航天与核能技术持续提高,为我国航天空间动力作出重要贡献。
特斯拉销量暴跌九成 历来销售淡季的7月份,汽车市场一片火热,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更是销量火爆。然而,同期特斯拉销量却暴跌89.1%,难道消费者都被林志颖车祸吓坏了? 1. 七月份销量火爆 因为各种因素影响,7-8月份,向来是汽车销量淡季。然而淡季不淡,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汽车销量达到181.8万辆,同比增长20.4%,是以往10年的次高增速;7月零售环比下降6.5%,环比增速处于近10年同期历史第3高位。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6.4万辆,同比增长123.7%,环比仅下降1.1%。较之6月份,7月汽车市场没有出现车市应有的季节性回落,说明正常季节规律暂时失灵。 2. 特斯拉暴跌89.1% 然而,在车市向好的情况下,特斯拉却交出了一份糟糕的成绩单。乘联会7月份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显示,特斯拉在华销量还不到一万,只有8461辆,在榜单上排名垫底,位居第十五名。而就在上个月,特斯拉销量还高达77938辆,在排行榜上高居第二名,仅次于比亚迪。简单计算可知,特斯拉7月销量环比暴跌89.1%。短短一个月时间,从第二名滑落至第十五名,销量暴跌近九成,特斯拉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如果加上出口的19756辆,特斯拉中国7月份总销量也只有28217辆,相较于6月份的78906辆,环比也是大幅下降64.2%。从具体车型上,也可以看出特斯拉的颓势。数据显示,特斯拉Model Y在7月份仅收获7640辆的销量,被挤出了乘联会SUV销量排行15强榜单。要知道,上个月同一榜单上,Model Y高居第一名,销量高达52150辆。从第一名直接跌出前15名,Model Y的销量犹如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