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防空盾 蒸汽防空盾
无聊
关注数: 44 粉丝数: 399 发帖数: 3,278 关注贴吧数: 39
重剑的发展历史 原著 马尔康 法雷(Malcolm Fare),2019年2月20日发表于保罗博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leonpaul.com%2Fblog%2Fhistory-of-epee-fencing%2F&urlrefer=255ac4b3e7623cb82a44444413fea174 正文 如果要研究重剑的历史,那我们必须先从花剑的发展开始。在花剑的发源地法国,17世纪的剑客们用花剑作为练习和演示剑法的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段,毕竟当时还没有防护面罩一说。到了18世纪末,面罩已经广为流传,而击剑也从一种西方武艺演变成一种文青的运动。 有趣的是,面罩的使用促成了重剑与花剑分道扬镳。尽管几个世纪前,决斗就已经是非法的,但是法律并不影响冲动的绅士们为了荣耀而歃血。在法国和意大利,击剑大师们都会在花剑教授中加入一些更“实用”的招数来应对这种情况(注:原文为应对épée de combat。法语的épée即重剑,发源于18世纪宫廷佩戴的短剑,19世纪演变为决斗用的剑)。由于面罩的保护,花剑的动作可以更加迅猛,从而很多剑手们开始把为花剑训练当作一种真正的格斗训练。但是到了19世纪中叶,很多花剑的高手们在真正的决斗中非死即伤,一些法国的剑手们开始质疑这种思维方式。巴札克男爵(Baron de Bazancourt)在1862年出版的《剑的奥义》(“Secrets of the Sword”)一书中重申,击剑运动(的技巧与规则)应该做到接近实战。而重剑从花剑中蜕变出来,就是这种实战思想的体现。 1905年,奥里亚 赫塞梯(Horia Rosetti)总结的重剑的出现。他说,在1860年之前,击剑俱乐部里没有专门的重剑。那时候,谁如果需要准备决斗,会去拜访巴黎的剑术大师 希波莱特 该特写 (Hippolyte Gatechair)熟悉使用决斗剑的手感与战术。这些课程被大家开玩笑称作“寡妇制造课”。该特写 的助教,儒勒 雅克布(Jules Jacob)专门负责教授决斗课。很快,一批对花剑有所不满,希望学到更有实战意义的剑术的人聚集在他旗下。大家认为,这种新的剑法除了有实战意义以外,也跟花剑一样是一种有相当挑战性的运动。但是,最重要的是重剑的实用思维与决斗类似:击中对手而不被对手击中。 到1870年代,英国也发展出一批重剑的追随者。他们经常在大家的花园里举行非正式的比赛,胜利者会的奖品就是重剑。很多花剑剑手也因此得到人生第一支重剑。下面这张1897年老照片里,法国剑术大师 阿纳托类 怕化纤(Anatole Paroissien)正在与画家 劳伦斯 阿马-他的马(Lawrence Alma-Tadema)切磋。最开始的重剑比赛试图模仿决斗的情况:一击取胜。如果双方同时击中,则是双输(而不是双赢)。每场比赛有四个裁判和一个总裁。根据裁判和总裁的判断,如果双方击中有先后之分,而中间间隔的时间“足够长”,那么,先击中一方取胜。任何一个裁判包括总裁,看到击中后都可以喊停;然后他们会讨论那一剑如何判分。这真是考较眼力,是以在1883年,法国剑术大师 俺不哈斯 包坠(Ambroise Baudry)发明了一个带齿的剑头,可以钩住对方的击剑衣来协助裁判。 开始的时候重剑的护手盘大小并不统一。1890年法国制造的护手盘直径有95毫米与110毫米两种。重剑剑手偏好小直径的护手盘,因为击中对方的手腕是剑术高超的表现。同时,护手盘与剑柄的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1896年,巴黎重剑协会(Societé d'Escrime à l'Epée de Paris)颁布了重剑的统一规范。这些标准在1914年被FIE采用成为国际通用标准。包括: n 剑身长900毫米; n 护手盘直径不超过132毫米,深50毫米,偏心不超过35毫米 n 剑柄配重不超过770克,60毫米长,最大直径30毫米 不过当时剑身截面形状并没有统一,有现在的三角形,也有意大利的菱形,甚至类似花剑的方形。 1896年六月,重剑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击剑比赛的舞台。72个剑手分配在9个小组,只有小组第一才能出线进入决赛圈。比赛的冠军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而每个参赛选手都获得铜牌一枚以资鼓励。 最初的重剑比赛还是采用一分胜,双方每战斗五分钟有两分钟的休息时间,但没有总时间的限制。历史上最长的一分发生在1897年的巴黎重剑赛事。当时两位法国剑手对战了1小时25分钟没有结果,于是大家吃了顿午饭,接着蹦跶了25分钟之后才终于刺中了有效一击。算上休息的时间,这一分整整打了两个半小时。 1900年五月间,查尔斯 牛顿-罗宾森(Charles Newton-Robinson)邀请他在巴黎的击剑师傅 安溪眉 死皮内文(Anthime Spinnewyn)带队访问伦敦与英国的剑友切磋。在牛顿罗宾森的推动下,六月份29位重剑支持者组建了重剑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在第二年就开始举办国际性的重剑比赛。邀请欧洲大陆的剑客们参加。 1906年,重剑俱乐部开始尝试使用 包坠发明的带齿钩的剑头。不过英国在这点上已经落后于大陆了——在欧洲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更安全的,带三个齿钩的剑头。剑头上还缠着染色的棉丝来帮助判分。发明这种新剑头的是另一个法国剑术大师 李昂 萨齐(Léon Sazie)。同年,雅典举办了唯一的一次小年奥运会(距上届奥运会只有两年)。英国重剑代表队与法国队杀红了眼,在决赛中打平,只好再战一次,最后以一分之差落败。下面是当年的队伍。后排左起为 牛顿-罗宾森(Newton-Robinson),烤死魔 达夫-哥顿爵士(Sir Cosmo Duff-Gordon),埃德加 瑟利曼(Edgar Seligman),前排就坐者为 得斯博罗勋爵(Lord Desborough)。仍然是1906年,法国外科医生 尤金-路易 斗妍(Dr Eugene-Louis Doyen)为他发明的人体工程学剑柄申请了专利。这中铝制的剑柄是根据紧握的手掌内部形状铸造的(下图)。这种剑柄很受欢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涌现出很多不同形状的剑柄。由于重剑的规则是一击决胜,使得一个技术更差的剑手也可以靠运气打赢。一开始的比赛双方都会很谨慎小心,让观众觉得节奏太慢,很无聊。比赛的组织者开始尝试两分或是三分胜的比赛。不过1912年的伦敦奥运会以及下一年的国际锦标赛还是一分胜,只不过追加了15分钟的总时间限制。为了方便判分,重剑的剑头有染色剂,会在对方白色击剑服上留下一个红点。继续比赛之前,裁判会在旧的色点上用铅笔画个叉。如此下去,一场比赛打到最后,裁判要找一剑戳在哪里都很困难。更糟糕的是,面罩没法染色,这点让重剑剑手与裁判都很头痛。当时各种发明层出不穷,但是直到电子计分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令人接受的解决方案。 最早用于重剑电子计分的装置在1914年就出现了,但是他很笨重也不方便。直到1931年,瑞士人 劳伦 怕光(Laurent Pagon)推出了一套非常可靠的系统。FIE决定当年在日内瓦举办的国际击剑赛事采用这套系统。三年以后,法国人也为他们自己的“瓦伦汀”(Valentin)电子计分系统申请了专利(下图),并在1934年的欧洲冠军赛里使用。1936年的奥运会首次在重剑比赛里采用全电子计分。当时剑上有两种不同的接口:其一是跟现在一样的,在护手盘里的三线插口;其二是一种接在剑柄底端的圆形插口。1938年,英国的重剑比赛也开始采用电子计分。第二年,美国的 埃莫森(Castello-Emerson)推出了一种很方便可以用醋擦除的染色剂,但是为时已晚矣。 二战之后,英国的 让 帕菲特(Dr. Ron Parfitt)医生发明了大英自己的电子计分器,由大名鼎鼎的 里昂 保罗(Leon Paul)销售(下图)。这是1948年。然而,电子计分昂贵的价格让大众却步,所以直到60年代,很多俱乐部还在使用 萨齐 发明的那种带齿钩的重剑。因为电子计分的出现,重剑战术的要旨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击中对手而不被对手击中”,而是“先敌击中25分之一秒”。当时法国的首席重剑手 雷诺 莫纳儿(René Monal)的专长是冲刺得分。可悲的是,1937年巴黎世界大学生竞赛上,莫纳儿冲刺时身体撞上了对手的剑。对手的剑身折断后,端口刺破他的防护衣。莫纳儿被刺穿心脏而死。在电子计分器上记录下了他最后的一分。 1951年,发生了另外一起伤亡事故,由此促成重剑剑尖从四个尖齿的形状演变成菠萝形状。直到1968年,重剑,花剑的剑尖都变成了当代切边的圆盘形。(下图)女子重剑直到1988年才成为世界锦标赛的一部分,而奥运会直到1996年才得以见到女重的英姿。
花剑的发展历程(上) 原著 马尔康 法雷(Malcolm Fare),2018年9月6日发表于保罗博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leonpaul.com%2Fblog%2Fthe-development-of-foil-part-1%2F&urlrefer=0eaa0075ba796161a394ac34f64b3527 正文 至今,大家对花剑的最初起源莫衷一是。但是确定的是,早在16世纪,在迅捷剑(Rapier)成为公民日常的佩剑之后,专用的钝头的练习剑也就相应地出现了。 意大利的剑术大师维吉亚尼(Viggiani)在1550年第一次在论文中提到练习用剑。在十六世纪末,花剑这个专有名词开始出现。包括Saint-Didier在1573年的论文中使用floures这个词;Montaigne在1580年的《手持花剑的硬汉》(“un rude tireur le floret au poing”);莎士比亚写道“剑客手中花,打着也不疼”(“the fencer’s foiles, which hit, but hurt not”)。但是这些都是泛指钝头的练习剑,而不是花剑这种现代运动的武器。 在路易十三执政时期(1610-1643),时髦的法国贵族发现穿上流行的短上衣之后,再佩带长长的迅捷剑甚是不协调。所以,宫廷中的佩剑剑身越来越短,直到1640年,贵族的佩剑演化成了一个新的剑种——小剑(small sword)。所谓一寸短,一寸险;小剑对于对手的脸部,眼睛等要害的危险远胜于长剑。为了剑客们能够安全地练习与演示,新的规则也由此衍生。 在1621年,法语的百科全书中第一次出现“花剑”(fleuret)这个词条。解释为一种用于刺击而不是劈砍的武器。书中描述在武馆(salle d’armes)中练习花剑的常规,包括不得刺击面部。但在防护面罩出现之前,这仅仅是一种安全措施。因此,武馆里虽然有了花剑这种剑,但还是没有完善的花剑对抗规则。所以当时还不能称其为“花剑运动”。关于击剑练习的书中还是沿用迅捷剑的图形示范,如下图。 不过横观十七世纪早期的历史,冶金行业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制钢工艺。使得量产物美价廉的剑条成为可能。 1653年的时候,法国的一位剑术大师 夏尔 贝纳 (Charles Besnard)在授徒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一介莽夫,没有技巧也没有判断力,能够仅仅凭借蛮力而战胜一个花剑高手?”他认为,如果太多使用像花剑这样没有危险性的武器来练习,一个剑手会失去对危险的认知(而变得迟钝)。由这个问题可以推断出在17世纪中叶,花剑以及花剑运动的规则已经基本成型。(下图一对1650年左右的花剑) 一本在1670年出版的书中,首次清楚地刻画了现代花剑运动的雏形,——用柔韧的钝头剑刺击对方躯干(图3)。尽管书中没有提到“花剑”这个名称或是具体规则,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出在路易十四时代,花剑对抗在宫廷中很得太阳王的青睐(图4)有趣的是,第一个在纸面上详细描述花剑规则的是一个苏格兰人,“业余”爱好者威廉霍普爵士(Sir William Hope)。1692年,他在一篇叫《剑术学校规范》(Laws to be Observed in all Fencing Schools)的论文里写道,尽管在实战中,一个人可以使用利器刺击对手任何一个身体部位,但是在剑术学校里,刺击的目标区仅限于对手的躯干,也就是“脖子以下,裤腰以上,以及两肩中间”的部分。身体其他部位为无效目标。双方的剑(用法语词Fleurets)必须是相等的长度;三次击中宣告比赛完毕。在剑头的突出部绑着一片沾满朱红色颜料的海绵。每次击中后,裁判可以根据衣服上的颜色点判断击中是否有效。 而在花剑的发源地法国,最早记载花剑规则的文献居然要再晚上四年。1696年,图卢斯的让 拉巴(Jean Labat)最早记载了相应的规则。当然,大家的共识是这些规则在法国早以流行多年,只不过没人写下来而已。 这些基本规则,两百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判读击中可以依赖机器的帮助。让拉巴在文中清楚地描述了优先权的规则:如果双方都击中,只有一方可以得分;如果有一方没有击中有效目标(躯干),那么另一方得分。防守后的反击可以得分,但是不可以用后手来格挡对方的武器。故意刺击对手面部的剑手将被除名。师傅在比赛中不可以协助徒弟。 威廉霍普爵士在1707年发表的一篇重要的论文中指出,刺击对方的手腕,手臂,腿部和脚虽然不算有效得分,但是都是合理的技巧,因为在用利器的实战中,这些技巧能够让对手失去反抗力。霍普强调控制距离的重要性,认为面对一个咄咄逼人的对手时,一个剑手可以“战术性”地后撤一两步“而不会被当作懦弱的表现”。剑手不允许通过握在剑柄的末端来偷偷增加剑的长度(重剑直柄选手都这么做的,呵呵。枪柄选手认为只需一招“鸿飞冥冥”就可以把直柄对手的长剑绞上天——译注)。 一个世纪以后,约瑟夫 罗兰(Joseph Roland)在文中指出,如果一个剑手侧转身体甚至背对他的对手,或者在进攻时把身体压得很低,或者用其他一些“优雅的”动作来避免被对手打中有效部位(躯干正面),是不正当的。花剑规则之所以存在有效部位的规定,是为了这项对抗运动的安全性。“如果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是有效目标,那么每一次的刺击都可能造成伤害甚至死亡,那么这个运动就会消亡。”毕竟,在19世纪初,防护面罩还没有流行开。 防护面罩的发明者之子,安东内 伯希和(Antoine La Boëssière)认为花剑运动的宗旨是展现技巧。根据击剑史学家阿七科博(Archie Corble)的说法,“当时的剑手在防住对方的进攻后,会等到对手还原到准备姿势,才会反击”。高手们并不使用步法来前后移动,而是呆在原地攻防。对抗结束的时候,剑手的左(右手剑——译注)脚应该没有挪地方。通常,在三,四个回合之后,双方都会休息一下,站直了身体把右脚放在左脚上休息一下——好保持左脚的位置。 直到1836年,防护面罩终于成了标准配置。巴特勒米 德 巴斯滕(Barthelemy De Bast),既然练习击剑的目标是在公众面前比赛对抗,那击剑比赛必须和决斗一样被严肃对待。在比赛开始前,双方选手都要先展示一下剑法,被称为“行大礼”(tirer au mur - the Grand Salute)。 (直到今天,传统的礼节是击剑运动员每节开始前应该行三次礼:对手,裁判,观众——译注)每个剑手被击中后,必须大声宣告承认。 乔治 查普曼(George Chapman)在1864年出版的《花剑训练》(Foil Practice)一文中写道,“如果一个剑手刻意遮挡有效部位,比如侧身,反身,或者用后手挡住胸部,那么,对方击中腰部以上任何部位都应当记为有效”。 1850年以后,花剑剑条的长度开始规范化。4号剑长840毫米,剑身柔韧用于训练。5号剑长880毫米,比较硬,适合攻击。1880年,年度英国皇家军事巡回赛第一次加入了花剑比赛项目。比赛以五分胜,场地长24英尺宽4英尺(7.3×1.2米。相对于,现代击剑场地为14×1.5米——译注)。如果剑手因任何原因踩到场外,会丢一分。击剑服为白色,剑头沾有黑色染料。 1891年,阿尔佛莱德 胡同(Alfred Hutton)用更精确,更英国的语言重新定义了花剑的有效目标区域,曰“由锁骨下沿至腰部,左侧不超过左乳头,右侧延申至腋下前缘”。好吧…… 【待续】
击剑运动史 | 十九世纪的击剑运动(英国篇) 原著 马尔康 法雷 (Malcom Fare) 2018年六月27日发表与保罗(Leon Paul)网站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leonpaul.com%2Fblog%2Ffencing-history-fencing-in-the-19th-century%2F&urlrefer=605600866f1e0ae6e4c63cca7fc342ca 翻译正文 从英国最古老的击剑俱乐部,1848年创建的伦敦泰晤士击剑俱乐部的历史纪录里,我们可以管窥一下维多利亚时代的击剑人生。当年的俱乐部名字叫伦敦击剑俱乐部(LFC),其会员年费“仅仅”是5英镑而已(相当于现在的480英镑)。 LFC每天从上午10点开放到下午1点,短暂午休之后再从3点开放到晚7点。LFC一开始的会员都是贵族和军官,包括爱德华王子(即英王爱德华七世)和他的弟弟,爱丁堡公爵阿尔弗雷德;马尔博罗公爵和他的儿子布兰德夫侯爵,以及他的大名鼎鼎的孙子温斯顿邱吉尔。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年轻的邱吉尔在1896年获得公立学校花剑冠军。除此之外,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都是大英名人录里的人。除了击剑,这些会员还有一个宗旨就是“探讨根除英国国内的腐败与不义之行”,可谓忧国忧民。 LFC常年保持着250多个会员。每年有40个新会员名额,但是加入俱乐部必须有足够的社会背景,地位,和现有会员的担保和推荐。总而言之,不是那个阿猫阿狗都可以加入的。 正亦为此,很多会员加入LFC倒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击剑,而是因为加入了以后倍有面子。当然,从俱乐部每年购买的花剑来看,里面还是打得挺热闹的——1866年96打(1152根),1867年24打,1868年87打。八年里,一共购买了5000根剑条用来补充打断的武器。因为他们的功劳,加上与大陆(法,德)国家之间击剑比赛的风行,剑条也变得越来越便宜了。俱乐部每年的收入是1200英镑(2018年币值11万5千英镑),但是开销也很可观。光是房租一年就是150英镑(现值1万4千),利息,工资,水电煤,清扫维修,活动费,总之,跟现在开个俱乐部一样。 言归正传,十九世纪的击剑运动跟现代击剑还是很不一样的。从十八世纪发展而来的夸张的动作技法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还十分流行。其要点是规范而准确的手法。有效的目标区域只有对手的右胸。而高手对战都可以站在原地不挪动脚。基本就是,“哼哼,*****出了这两个脚印,就算我输了。”就像下图1821年《伦敦生活》里的插画里的两个剑手被近距离围观的场景。尽管防护面具逐渐开始流行,老派的剑手还是会不带面具而仅仅依靠后仰的动作来保护头部。因此,剑手全身的重心都在他的后脚上,导致弓步和还原的动作都很慢很笨拙。如果一方的攻击被防住了,还击的动作必须等到攻击方还原到预备姿势。这样,双方你来我往,没有人被击中的回合越多,就显得大家的水平越高。这样看起来很棒,但是打起来却很机械。 然而,推动击剑从文艺表演到现代竞技运动转变的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法国人弗朗索-约瑟夫 伯特兰(Francois-Joseph Bertrand)。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巴黎击剑界赫赫有名,人称“花剑拿破仑”。他破除所有当时击剑的概念,率先提出击剑最重要的是快速和敏捷。他的做法是,把重心往前移到两腿中间,这样剑手可以根据情况自由前进或后退。反击动作可以紧接着防守动作而没有延迟。他甚至把八个击剑方位减少到常用的四个,四号位,三号位(他认为比六号位更实用),七号位与二号位(取代八号位)。他也鼓励使用更多的阻击(原文为timed thrust)与反攻(原文counter-attack)的技巧。在英国,伯特兰的得意门生皮埃尔 普雷沃(Pierre Prevost),在LFC当了十年的教练,然后交棒与他的儿子卡密尔 普雷沃(Camille Prevost):十九世纪著名的剑术大师。普雷沃所代表的是经典的法式剑术。(下图)另一位对英国的击剑运动深有影响的人物是巴提斯塔 伯特兰(Baptiste Bertrand,这两个伯特兰居然不是亲戚)。他在1856年创办了“兵器屋”(salle d’armes),发展了三代剑术大师。他也鼓励妇女加入剑手的行列。广大贵族妇女同志看到伯特兰把威尔士亲王的三个女儿教成出色的剑手之后,都想跟风来玩一下。他也作为武术动作指导,参加了很多剧场表演的制作。最后,他的几个演员学生撺掇他在1900年创办了一个正式的花剑俱乐部。 十九世纪早期,击剑运动的制服基本上还是当时(摄政时期)的常服,紧身上衣,厚手套,跟一款小巧的笼型面具。击剑鞋是皮制的,非常有趣的是前脚露脚趾,据说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步法;前脚的鞋底往前突出厚厚的一片,拍地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让击剑比赛不再沉闷……花剑的剑身只有80厘米长,钢制或铜质的护手盘可以是常见的圆形,也可以是八字形的。剑柄有法式或是意大利式,底部有方形或圆头的配重。到了1850年前后,防护面具更加厚重,上衣和裤子的裁剪也更加适合运动。剑身长度增加到了87厘米;大八字的护手跟长长的剑柄(如下图)。十九世纪后半叶,齐膝长的击剑裤已经出现,但是很多剑手还是更喜欢穿长裤,比如LFC的另一位大师维托 勒贝利(Vital Lebailly, 下图)此时重剑在法国出现。原因是业余的(原文如此哦)剑手们对于花剑的规矩表示不认可。到了二十世纪初,重剑跟佩剑运动都在英国落地开花。业余花剑比赛在各地兴起。1901年,业余击剑协会(Amateur Fencing Association)宣告正式成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