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旁待花开 花海旁待花开
关注数: 39 粉丝数: 226 发帖数: 12,331 关注贴吧数: 58
县改市冻结十年反思 浦善新   自1997年下半年冻结县改市以来,地方政府要求解冻的呼声时起时落,有的地方甚至准备了相关的上报材料,只待中央政府一声令下;而另一方面,反对县改市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中央当初冻结县改市的起因是土地问题,目的是防止因县改市导致城镇建设热而大量占用耕地。从近十年的实践看,县改市与耕地问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什么中央一直没有恢复县改市呢?2007年正是县改市政策冻结十周年,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对设市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   中国的市是多还是少   中国市数量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先从发展的速度来看。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创市制,至1950年发展到143个,1980年增加到223个,比1950年增加80个,平均每年增加2.7个。1981年至今26年增加433个,是1980年以前60年设市总量的1.9倍,1950年以前30年的3.0倍,1951~1980年之间30年的5.4倍;平均每年增加16.7个,是市制创立以来前60年的4.5倍、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6.2倍。而我国的城镇人口1950年为6169万人,1980年为19140万人,比1950年增加12971万人;2005年为56212万人,比1980年增加37072万人,是1951~1980年期间增加值的2.8倍。应该说从发展速度看,改革开放以来市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   再从城镇型政区所占的比重与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来看。2005年底,283个地级市占333地级政区的85.0%,374个县级市占2010个县级政区(不包括市辖区)的18.6%,县级市和市辖区占2862个县级政区的42.8%;市域(直辖市和地级市包括所辖县、旗、自治县、自治旗在内的行政区域和县级市行政区域)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94.8%,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4.1%。而2005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43.0%,从总体上看,城镇型政区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人口城镇化水平。   最后从市与城镇化增长相关性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市的增长趋势与城镇化发展轨迹高度正相关,而县改市冻结以来则呈负相关。1949~1957年市和城镇化一起稳步推进,市从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1957年的176个,人口城镇化率相应地从10.6%提高到15.4%;1958~1965年则同步大幅振荡,先是超速发展,1960年城镇化率达到19.7%,1961年市增加到208个,然后是快速回调,1965年城镇化率下降到16.7%,市则减少为168个;1966~1978年同时停滞不前,城镇化率始终在17%~18%之间徘徊,市则一直没有超过195个;1979年以来,城镇化快速推进,并从1998年起呈加速发展之势,而市的发展则以1997年为分界,1979~1997年高速增长,1998年以来呈停滞、倒退趋势,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相背离。   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对中国市的数量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就不得不谈到设市模式问题。   三种设市模式利弊比较   中国设市有三种典型模式,一是切块设市模式,即以县(自治县、旗、市)的部分行政区域设置市。这种模式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设市模式,1980年以后,因逐步采用整县改市为主导设市模式,切块设市模式最后仅在少数非县城中心镇得以保留,与此同时原来切块设市的地方有不少实行市县合并,致使切块设市模式设置的市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目前仍采用这种模式的市约140个左右,约占市总数的五分之一。   二是整县改市模式。即将整个县(自治县、旗)改为市,个别的几个县合并设置一个市,如朔县和平鲁县合置朔州市、定海和普陀2县合置舟山市,还包括将原属一个县级政区的郊县并入市,变原来切块模式设置的市为整县改市模式。这种模式为改革开放以来所普遍采用,现有的市70%以上采用整县改市模式。   三是多中心组合模式。即一个市含有若干个城市(城区),各城市建成区之间有大片农村相隔。第一类用于分散的工矿区、林区,如安徽省淮南市、淮北市;第二类因几个市合并成一个市而采用,如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市);第三类为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县(市)改为市辖区而产生,如重庆市、佛山市、江门市等。
新城镇化规划临近 全国百余县申请撤县设市 设区设市开闸    目前中国城市管理是按照省级(直辖市)、副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建制镇)5级划分的体制来执行的,县城作为设市最低单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机会申请“撤县设市”;地级市一般都设区,对于所管辖的县可以申请“撤县设区”。从严格的行政区划而言,目前城市化只有“撤县设市”、“撤县设区”两种途径。    但受新一轮城镇化热潮的推动,现在各省特别是一些中西部省市都在全力以赴申请撤县设市(区),有的地方还成立了专门的申请撤县设市(区)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推进时间表,民政部从“十八大”之后,也加快了对撤县设市(区)的批复,准予吉林、云南、江苏等省设立了新的市(区),其中,今年1月24日吉林扶余“县改市”、云南弥勒“县改市”,以及2月19日江苏南京完成全部“县改区”,引起了舆论的普遍关注。     1997年国务院作出了“暂停审批县改市”的决定,民政部也对撤县设市进入了严格管理与控制的阶段。从1997年至今,全国“撤县设市(区)”基本处于冻结,也没有公开文件显示重新开始审批县改市申请,偶尔有零星的县份极为罕见地成功实现了“撤县设市(区)”,当地政府就犹如中了头奖,会欢天喜地庆祝一番。    今年民政部一次性批准两个“县改市”名单,被部分业内人士看作是冻结多年的“县改市”即将解禁。    江苏省近年来一直加快“撤县设区”的步伐,本次南京成为全部是区的省会城市,对其它省会城市也大有触动,据了解,目前,湖南长沙等也开始积极争取全部实现“撤县改区”,以期进入省会城市全部是区的行列。    《经济观察报》从民政部了解到,目前全国酝酿撤县设市(区)的县就有上百个,而据来自地方政府层面的说法,仅仅在广东、贵州、云南、陕西四个省份,提出60多个县提出撤县设市(区)。前述知情人士预计在《规划》颁布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县份被获准改市改区。 撤县设区、撤县设市之外,对于浙江省去年底推出的撤镇设市的做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均等专家的看法是,我国现行整体设市政策存在欠缺,要尊重浙江撤镇扩权的首创精神,通过推行“撤镇设市”,可以为新兴的以建制镇为基础的中小城市发展提升活力。 前述知情人士补充分析说,此次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方面对浙江“撤镇设市”的做法没有置评,实际上也间接说明,下一步国家有可能降低设市标准,允许人口聚集到达一定规模的乡镇一级政府“撤镇设市”。 地方行政改革 据多位专家介绍,撤县设市(区)、撤镇设市对城市扩容扩建、吸引人口集聚、提升经地方经济都有较大的推进作用,但也不是全无风险,如果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继续依赖土地财政,片面追求土地城镇化速度,将会出现诸如房屋拆迁矛盾、土地征用矛盾乃至“假性城市化”等问题。 1997年国务院之所以做出暂停审批县改市的决定,就是由于实行“撤镇设市”政策以来,很多地方盲目追求县改市,冲击了我国地方以县制为主要特色的传统行政管理系统,造成很多县级市出现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等“假性城市化”问题,背离了设置政策的初衷。 前述知情人士这样分析,有的地方政府热衷于加速“撤县设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2009年财政部推出“省直管县”后,县级直接与省财政发生结算关系,严重削弱了地市级政府的财力,在这一背景下,地级市政府为了避免所辖县份脱离自己管辖,因而谋求加快推进撤县建区,以此来掌握更多的财力、物力。 民政部区划地名研究所原副所长浦善新的说法是,“撤县设区”是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改革后很多权力都上收到了地级市政府,县里实际上是不愿意的;县级政府对于“撤县设市”有更大冲动,原因是“县改市”后原来的县政府在名分上有了“升格”,又不存在权力变动。 县级政府对于“撤县设市”有更大的冲动,而“撤县设区”则是地级市做大城区人口和经济总量、扩张主城区的迫切要求,县里实际上是不愿意的。 按照民政部区划地名研究所原副所长浦善新的分析,县级政府对于“撤县设区”实际上是没有多少兴趣的,对于“撤县设市”却非常热衷,原因在于,“县改区”是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改革后很多权力都上收到了地级市政府;“县改市”则是原来的县政府在名分上有了“升格”,又不存在权力变动。 浦善新认为,不管是“撤县设市(区)”,还是“撤镇设市”,一旦设立了一个新的行政层级,官僚机构肯定会自我膨胀,民政部副部长戴均良也担心,改革后新设市的机构设置,会增加城市的各种管理成本。(来源: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降蕴彰)
成渝经济区有望超越珠三角 2013年03月30日 01:31 中国经营报   佚名   “珠三角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时期,传统制造业已经在瓦解!”3月28日凌晨,刚刚返回家中的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成渝经济区不仅仅可能成为中国第四极,而且有望在未来超越珠三角!”   今年全国两会后,重庆提出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议后,成渝经济区话题再度升温。围绕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中国第四极,未来该重点突破哪些难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多年来致力于成渝经济区研究的学者李勇。   《中国经营报》:一些专家认为,未来“中三角”最有潜力成为中国第四极,与“中三角”、中原经济区进行比较分析,成渝经济区具有哪些优势?   李勇:首先重庆和成都是两个特大型城市,围绕这两个特大型城市有一大批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分布密集,是西部密度最高的城镇密集区和全国少有的双 核城市群;其次从产业来看,重庆在汽车、电子、化工产业上形成相对完备的产业链,而成都现代服务业很发达,汽车和电子工业也在大力发展,重庆和成都在产业 上有很多可以互补的地方,未来合作空间巨大;而在基础设施配套和交通路网上,成渝之间也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交通体系,成渝经济区内的江河运输是很发达的,重 庆、宜宾、泸州等地的港口码头,可以形成临港产业集群,目前成都双流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重庆也致力于成为中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此外成渝经济区内铁路 网北通欧亚大陆桥、东接长江大动脉、南连黔桂可达出海口,高速公路路网也在进一步完善中,依托交通路网的优势,以及欧亚大陆桥,成渝经济区不但可以向东开 放,又可以向西开放。
贴子亮了功能上线说明 hi,各位亲爱的吧友: 贴子亮了功能上线了! 大家在逛贴吧的时候,也许经常会看到一些非常精彩的回贴内容,但这些回贴可能是十几楼,甚至几十楼……没法被更多人看到。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优质的回贴被埋没在大量的水贴中。长此以往,更多的吧友愿意去抢沙发,而不是去认真的回个好贴。 “亮了”功能,就是让吧友点亮某楼他们认为非常精彩的回贴,“亮了”次数很多的精彩回贴内容,会出现在1楼和2楼之间的区域,让更多用户可以看到优质回贴。 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个功能: 1、吧友如何点亮贴子? 每楼贴子左下方,都有“点亮”的按钮以及该楼目前“亮了”的数量,鼠标点击即可亮了。注意,只有登录账号后才能亮了。 2、亮了的贴子怎样才能出现在“这些回贴亮了”区域? 当某个主题贴中,任意一个回贴的亮了数超过10次之后,就会出现在“这些回贴亮了”区域中。 如果很多回贴都被亮了多次,则“这些回贴亮了”会优先展示亮了数最多的5个回贴。 3、自己发的贴子被点亮了,还有什么其他影响和好处? 如果你的贴子被亮了,会有通知提醒你(近期上线)。 我们鼓励吧友发出精彩的回贴,如果你在本吧被亮了的次数超过100次,则可以得到一个亮了勋章,类似于“勋章”,在头像上可以展现出来。 欢迎各位吧主对亮了勋章的样式提出宝贵意见哦! 4、如果有用户捣乱,恶意亮了自己的贴子,有什么办法处理? 近期我们会陆续开发一些辅助功能,允许吧主在不删除本贴的前提下,直接把贴子移除出回贴亮了的区域。 在辅助功能上线前,如果出现恶意亮了的用户,吧主可以通过删除这楼的贴子来将它移除出“这些回贴亮了”区域。辅助功能上线后会马上通知大家! 目前没有这个功能的吧也不要着急哦,我们会根据吧的讨论氛围(主贴的可讨论性及回复质量)择优挑选上线范围。 更多功能说明内容请见“贴子亮了功能使用规范1.0”: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enku.baidu.com%2Fview%2F3071d96cf5335a8102d2206c.html&urlrefer=0fb2bbac33f2f3e803b9d66cdd5e0c83 有关此功能的意见建议可前往贴吧意见反馈吧: http://tieba.baidu.com/f?ie=utf-8&kw=%E6%84%8F%E8%A7%81%E5%8F%8D%E9%A6%88%E5%90%A7 我们会尽快予以解决和考虑:) 感谢支持! 百度贴吧 2013.3.29
新城镇化规划临近 全国百余县申请撤县设市 设区设市开闸    目前中国城市管理是按照省级(直辖市)、副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建制镇)5级划分的体制来执行的,县城作为设市最低单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机会申请“撤县设市”;地级市一般都设区,对于所管辖的县可以申请“撤县设区”。从严格的行政区划而言,目前城市化只有“撤县设市”、“撤县设区”两种途径。    但受新一轮城镇化热潮的推动,现在各省特别是一些中西部省市都在全力以赴申请撤县设市(区),有的地方还成立了专门的申请撤县设市(区)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推进时间表,民政部从“十八大”之后,也加快了对撤县设市(区)的批复,准予吉林、云南、江苏等省设立了新的市(区),其中,今年1月24日吉林扶余“县改市”、云南弥勒“县改市”,以及2月19日江苏南京完成全部“县改区”,引起了舆论的普遍关注。     1997年国务院作出了“暂停审批县改市”的决定,民政部也对撤县设市进入了严格管理与控制的阶段。从1997年至今,全国“撤县设市(区)”基本处于冻结,也没有公开文件显示重新开始审批县改市申请,偶尔有零星的县份极为罕见地成功实现了“撤县设市(区)”,当地政府就犹如中了头奖,会欢天喜地庆祝一番。    今年民政部一次性批准两个“县改市”名单,被部分业内人士看作是冻结多年的“县改市”即将解禁。    江苏省近年来一直加快“撤县设区”的步伐,本次南京成为全部是区的省会城市,对其它省会城市也大有触动,据了解,目前,湖南长沙等也开始积极争取全部实现“撤县改区”,以期进入省会城市全部是区的行列。    《经济观察报》从民政部了解到,目前全国酝酿撤县设市(区)的县就有上百个,而据来自地方政府层面的说法,仅仅在广东、贵州、云南、陕西四个省份,提出60多个县提出撤县设市(区)。前述知情人士预计在《规划》颁布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县份被获准改市改区。 撤县设区、撤县设市之外,对于浙江省去年底推出的撤镇设市的做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均等专家的看法是,我国现行整体设市政策存在欠缺,要尊重浙江撤镇扩权的首创精神,通过推行“撤镇设市”,可以为新兴的以建制镇为基础的中小城市发展提升活力。 前述知情人士补充分析说,此次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方面对浙江“撤镇设市”的做法没有置评,实际上也间接说明,下一步国家有可能降低设市标准,允许人口聚集到达一定规模的乡镇一级政府“撤镇设市”。 地方行政改革 据多位专家介绍,撤县设市(区)、撤镇设市对城市扩容扩建、吸引人口集聚、提升经地方经济都有较大的推进作用,但也不是全无风险,如果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继续依赖土地财政,片面追求土地城镇化速度,将会出现诸如房屋拆迁矛盾、土地征用矛盾乃至“假性城市化”等问题。 1997年国务院之所以做出暂停审批县改市的决定,就是由于实行“撤镇设市”政策以来,很多地方盲目追求县改市,冲击了我国地方以县制为主要特色的传统行政管理系统,造成很多县级市出现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等“假性城市化”问题,背离了设置政策的初衷。 前述知情人士这样分析,有的地方政府热衷于加速“撤县设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2009年财政部推出“省直管县”后,县级直接与省财政发生结算关系,严重削弱了地市级政府的财力,在这一背景下,地级市政府为了避免所辖县份脱离自己管辖,因而谋求加快推进撤县建区,以此来掌握更多的财力、物力。 民政部区划地名研究所原副所长浦善新的说法是,“撤县设区”是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改革后很多权力都上收到了地级市政府,县里实际上是不愿意的;县级政府对于“撤县设市”有更大冲动,原因是“县改市”后原来的县政府在名分上有了“升格”,又不存在权力变动。 县级政府对于“撤县设市”有更大的冲动,而“撤县设区”则是地级市做大城区人口和经济总量、扩张主城区的迫切要求,县里实际上是不愿意的。 按照民政部区划地名研究所原副所长浦善新的分析,县级政府对于“撤县设区”实际上是没有多少兴趣的,对于“撤县设市”却非常热衷,原因在于,“县改区”是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改革后很多权力都上收到了地级市政府;“县改市”则是原来的县政府在名分上有了“升格”,又不存在权力变动。 浦善新认为,不管是“撤县设市(区)”,还是“撤镇设市”,一旦设立了一个新的行政层级,官僚机构肯定会自我膨胀,民政部副部长戴均良也担心,改革后新设市的机构设置,会增加城市的各种管理成本。(来源: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降蕴彰)
县改市冻结十年反思 -浦善新   自1997年下半年冻结县改市以来,地方政府要求解冻的呼声时起时落,有的地方甚至准备了相关的上报材料,只待中央政府一声令下;而另一方面,反对县改市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中央当初冻结县改市的起因是土地问题,目的是防止因县改市导致城镇建设热而大量占用耕地。从近十年的实践看,县改市与耕地问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什么中央一直没有恢复县改市呢?2007年正是县改市政策冻结十周年,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对设市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   中国的市是多还是少   中国市数量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先从发展的速度来看。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创市制,至1950年发展到143个,1980年增加到223个,比1950年增加80个,平均每年增加2.7个。1981年至今26年增加433个,是1980年以前60年设市总量的1.9倍,1950年以前30年的3.0倍,1951~1980年之间30年的5.4倍;平均每年增加16.7个,是市制创立以来前60年的4.5倍、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6.2倍。而我国的城镇人口1950年为6169万人,1980年为19140万人,比1950年增加12971万人;2005年为56212万人,比1980年增加37072万人,是1951~1980年期间增加值的2.8倍。应该说从发展速度看,改革开放以来市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   再从城镇型政区所占的比重与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来看。2005年底,283个地级市占333地级政区的85.0%,374个县级市占2010个县级政区(不包括市辖区)的18.6%,县级市和市辖区占2862个县级政区的42.8%;市域(直辖市和地级市包括所辖县、旗、自治县、自治旗在内的行政区域和县级市行政区域)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94.8%,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4.1%。而2005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43.0%,从总体上看,城镇型政区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人口城镇化水平。   最后从市与城镇化增长相关性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市的增长趋势与城镇化发展轨迹高度正相关,而县改市冻结以来则呈负相关。1949~1957年市和城镇化一起稳步推进,市从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1957年的176个,人口城镇化率相应地从10.6%提高到15.4%;1958~1965年则同步大幅振荡,先是超速发展,1960年城镇化率达到19.7%,1961年市增加到208个,然后是快速回调,1965年城镇化率下降到16.7%,市则减少为168个;1966~1978年同时停滞不前,城镇化率始终在17%~18%之间徘徊,市则一直没有超过195个;1979年以来,城镇化快速推进,并从1998年起呈加速发展之势,而市的发展则以1997年为分界,1979~1997年高速增长,1998年以来呈停滞、倒退趋势,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相背离。   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对中国市的数量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就不得不谈到设市模式问题。   三种设市模式利弊比较   中国设市有三种典型模式,一是切块设市模式,即以县(自治县、旗、市)的部分行政区域设置市。这种模式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设市模式,1980年以后,因逐步采用整县改市为主导设市模式,切块设市模式最后仅在少数非县城中心镇得以保留,与此同时原来切块设市的地方有不少实行市县合并,致使切块设市模式设置的市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目前仍采用这种模式的市约140个左右,约占市总数的五分之一。   二是整县改市模式。即将整个县(自治县、旗)改为市,个别的几个县合并设置一个市,如朔县和平鲁县合置朔州市、定海和普陀2县合置舟山市,还包括将原属一个县级政区的郊县并入市,变原来切块模式设置的市为整县改市模式。这种模式为改革开放以来所普遍采用,现有的市70%以上采用整县改市模式。   三是多中心组合模式。即一个市含有若干个城市(城区),各城市建成区之间有大片农村相隔。第一类用于分散的工矿区、林区,如安徽省淮南市、淮北市;第二类因几个市合并成一个市而采用,如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市);第三类为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县(市)改为市辖区而产生,如重庆市、佛山市、江门市等。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