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冰之祖 阿冰之祖
关注数: 96 粉丝数: 78 发帖数: 15,856 关注贴吧数: 16
【每天一文】关机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 关于生活所有该知道的事,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了。如果还要靠看书来提醒,只因我们习性太 深。手机,一种最能剥夺自由的工具,却总被宣传成“让你自由自在,随时保持联系”的好东西。没有手机的年代,一般打工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门工作老板找不到他,下班离去老板还是找不到他,现在可不同了。   李奥巴伯塔的《少做一点不会死》是一本畅销书,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教训,恰恰是我早已实行了多年的规则。比如说“不要一整天都在打电话,应把该联络的人全数列出来,电话一次打完”。我通常会拨出30分钟的通话时间。电邮如是,一不小心,它“可是会成为生活的主宰”,所以“每天只在固定的时间收发信件”。对于上了黑莓瘾,3分钟收不到邮件就浑身不自在的人来说,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可是回头想一想,联络到底是为了甚么?从前是因为有事才想到要联络他人,现在却是为联络而联络,所以我坚拒使用MSN和QQ之类的东西。   常常有人和我索取联系方式,彼此交换电话电邮,再顺道问一句:“你有没有MSN,这样子会更方便些”。方便?我就不想这么方便,更何况那根本算不上是方便。且看一般人使用这类聊天工具的习惯,有事没事都要搭上几句话,谁上线了就跟谁说声Hi”,谁说自己今天不开心就要草草安慰两句问他到底怎么了。这种沟通没有多大的意义,作用就是让沟通继续下去。   工具让人异化,现代的通讯工具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不再问它的目的何在,我们只是被它使用,让它成为自己的主人,制造出大量且有害的废话(例如八卦是非、谣言中伤)。就算一句话都不说,但你不觉得谁上线都得通知大家一声是很无聊吗?到了最后,你的工作效率降低,休息时间大幅减少。我计算了一下,在没有使用手机之前,我每天花在电话上不多过20分钟,如今已膨胀为40分钟了。有了电邮,我每日与人联系的时间又多了1小时。如果你还使用MSN,又喜欢不停收发手机短讯,那么一天下来大概就要用掉3小时以上去和别人保持联络。一天24小时,你有多少个3小时?   李奥巴伯塔说得很简单,我们竟然都忘了:“对多数人而言,扣除花在睡眠,准备餐点与进食,交通、工作,以及处理杂务上的时数,每天其实就有那么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请多加保护自己的时间,这是你最珍贵的资产,请务必以生命扞卫它。”
【每日一文】心灵的空间 我曾经帮朋友代课,带大学舞蹈系先修班的孩子,他们大概都是大一的程度。因为要代三个星期的课,我很想认识他们,所以请他们画自画像,然后准备两分钟的自我介绍。他们不是美术系的学生,当然自画像画得不是很好,我的目的也不是要他们画得好,只是希望他们可以在镜子里看看自己。课后,好多学生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透过镜子好好地看自己。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一九九八年的林口弑亲案,一个十九岁的孩子和同伴联手杀害熟睡中的双亲,后来母亲醒来,向他们求饶,他的同伴不敢下手,因为同伴常常去他家,妈妈对他们很好,最后是这个孩子动手。   我想,他从来没有在镜子里面对自己吧!他自己的美或丑、他自己的残酷或温柔,他都不了解。所以当他做出这样的事时,可以无动于衷。   人真的应该常常在镜子中面对自己,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当我在课堂上,请学生做这个作业的时候,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最后都哭了。我才发现他们内在有一个这么寂寞的自己,是他们不敢面对的。   原本限定两分钟的自我介绍,最后我们都停不下来。过程中有人跑上台,拿卫生纸给说到伤心处的同学,我问他:“你觉得你的同学,这时候只需要卫生纸吗?”他懂了我的意思,就坐在朋友旁边,听他把话讲完。   还有一些学生完全不肯讲,上台以后,只看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一句话也不说。我当时也没有强迫他们讲。到了第三个礼拜,我私下和这一批学生吃饭,因为我不能让他们的话不讲出来,最后他们说了,我才知道这些不说话的孩子有这么多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听过这些话吗?没有。老师听过这些话吗?没有。在升学体制中,没有人给他们这样的管道。   学校的辅导室是空设的。你说这些学生,会无端端地跑到辅导室去做心灵的告解吗?挂一个辅导的牌子有什么用?要真正去发现他们,用艺术的方法引导他们,把他们内心的东西引出来才有意义。因为这些说不出口的话,积压到一定的程度,会出事情的,这令我非常担忧。   所以我们提到价值观,重点不在于年轻人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当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是“唯利是图”,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只会有一个字:利。   以电视节目来说,媒体关心的是有没有广告,会不会卖?这就会让孩子模仿到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买卖”作为价值判断。社会在制造商品,人也变成商品,在商品化、消费化的鼓励中,就会产生对于戕害生命无动于衷的结局。   如果要检讨的话,就应该是做整体的、全盘的检讨,而不是在个体行为上。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当我让孩子画了自画像,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而痛哭流涕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你没有办法想象他们内心里会有这么多的事情,这么的严重,因为他们讲出来了,因为他们哭了,他不会走错路。   很多父母与教师真的忽略了一件事,他们所教育的对象不是一个物品,是一个人。你的任何举动,都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你的一点点关心,也会改变孩子的一生。就像那次自画像的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抱头痛哭,我走过去揉揉他们的肩膀,我相信他们会感受到。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忙成这样子,没有时间停下来倾听孩子的心事,没有时间揉揉孩子的肩膀。 我们冲得太快,没有办法一下子煞车,但可以慢慢地、一点一滴地去做,让物质的东西少一点,让心灵的空间大一点。 ——知道我是谁吗?花果山十三城管知道吗?我就是他们的老板~
【每日一文】自卑人人有 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女孩,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我对这个社会大课堂既好奇又惶恐,好奇的是,好多东西都不曾经历过,什么都是新鲜的;惶恐的是,好多东西特别微妙,一不小心就会触犯这个社会,受到惩罚。   女孩在信中说:“我是在专制和打骂中长大的,在别人眼里,我是个软弱可欺、唯唯诺诺的女孩。离开家乡后,我一直在内心逃避那段日子,也试图让自己看淡那段日子的影响。在都市生活中,我最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看出我的无知与笨拙,也怕家人对我失望。”   女孩讲了自己身上的很多弱点,包括心理障碍,特别请教我如何克服自卑情结。   我告诉她,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自卑感。许多表面看来非常骄傲的人其内心的自卑体验丝毫不比他人少,只是不轻易流露罢了。   自卑并不是坏东西。但如果一个人无法超越自卑,被自卑情结压倒,从而萎靡不振,自卑就是最坏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曾有过非常多的自卑体验,但同时不甘于现状,奋发努力,他恰恰可能成为很优秀的人。   我告诉这个女孩,对于目前的学习和工作,如果感觉压力太大,可适当减压。但任何一个步入社会的成年人都不可能不承担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一点压力都没有的生活既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幸福的。就如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操劳,父亲为家庭的温饱奔波,这都会构成生活的压力,但人生的幸福与成就感也与此相连。   那么,如果自身条件不那么优越,该如何克服自卑心理?我在《情商启蒙》中曾对年轻人讲过几句话:“自信积极,微笑乐观;不畏困难,轻松自在;不亢不卑,宽仁博爱;敢说敢做,拿得起放得下。”希望这个女孩从现在开始,为自己设计新的形象,从最具体最容易之处着手。比如训练自己敢于大声讲话,比如训练自己与人交往时善于微笑,比如走在路上挺胸抬头等。这些都是小事,都不难做到,真的这样做了,会发现自己有了一点变化,也会为自己找到一点信心。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每日一文】不要跑丢了自己的灵魂 为了探索古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一个探险家来到南美。 探险家雇用了几人当向导。尽管当地土著人肩负着沉重的背囊,可在茂密的丛林中或者陡峭狭窄的山路上,一个个仍然健步如飞。 这样一直飞奔了三天。第四天早晨,当探险家一觉醒来时,发现宿营帐篷内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动静。前三天的每天清晨,都是他们闹哄哄地吵醒自己,可今天是怎么啦?探险家催促他们快点儿起床上路,却发现他们拒绝行动。 探险家恼了,大声说:“你们这样做会打乱我的计划的!”可是那些土著人依然不动身。 满腹狐疑的探险家连连追问为什么,经过反复沟通,总算弄明白了——原来这里流传着一项独特的习俗:在三天的赶路时间内每一个人都会尽力往前赶,但每走三天,便要雷打不动地休息一天。 探险家对于这一习俗深感奇怪。后来,土著人的一个翻译人员十分庄重地告诉他:“他们认为人的灵魂会随着过度的奔跑操劳而飞走,他们每隔三天便休息一天,为的就是不跑丢自己的灵魂。” 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目标而一味加速前进,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不能只为一己私利,而不顾一切地往前跑。如果真的跑丢了自己的灵魂,即便追求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那我们跟一具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