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夜
关注数: 5
粉丝数: 14
发帖数: 2,694
关注贴吧数: 30
我要当书报王|漫画的简,漫画的极简 最近看见纸片党吧举办了第二次书报活动,我想着,要给大家带来一篇从“漫画”的表现特质出发的书评,增添一些“把玩”漫画的趣味性;顺便,把我的这份书单安利出去。“何为漫画的极简?”——我原本定下的标题是这样的,但回头再想,这样的题目在深度漫画爱好者眼里难免会产生一种说教的傲慢意味。毕竟作为介绍心爱漫画的读者,要想介绍漫画的特质——图文表现——简与繁,还是得从具体的漫画本身出发,这样才更脚踏实地一些儿。 本文将提及的漫画列在下面,着重讲述的五本我打了五角星: 1、上条淳士《sex》⭐️ 引申阅读:《toy》《eight》《红与黑》《多重人格侦探》《信蜂》《死亡笔记》《棋魂》《Lust for life》 2、石森章太郎《纯》⭐️ 引申阅读:《四叶游戏》《失踪日记》《漫画家残酷物语》《翻面的黑猫》《stop!云雀》《泡菜街异闻》《红色裤袜男》《tra》《travel》 3、鱼喃桐子《blue》⭐️(百合漫画) 引申阅读:《南瓜与美乃滋》《我很好》《water.》《strawberry shortcakes》《晚安布布》 4、《area51》⭐️ 引申阅读:《百花庭院的悲剧》《墨攻》《赤色挽歌》 5、《带子雄狼》⭐️ 引申阅读:《修罗雪姬》《同居时代》《关东平野》《淡紫抄》《大王》《浪人剑客》《竹光侍》 话不多说,进入主题。 (这五张图分别是要推荐的五部作品)
冬目景 《羊之歌》限量画集box 带亲签复制原画,一共五张复制原画、画集最后带编号;文件夹、贴纸、杂文集齐全,无遗漏。外壳有擦损如图3。 3kg的书,488包邮,非偏远可议价
我的一百部日本短篇漫画评分推荐 声明:这不是权威榜单,也不是大数据统计,只是爱好者用空闲时间整理的真实阅读报告。从殿堂级经典到小众遗珠(粗略估计平均被统计的每位作者的作品看过3-4部,总考量短篇漫画一千部左右)。以统一标准,跨越一百年漫画史为我有阅读印象的作品逐项打分,并且每个作者只取一部作品,最终得出一份100部私人向日本短篇漫画推荐表,按我的评分从低到高依次发布。同时,為了避免剧透,评语尽量不提及作品的內容。(偶尔碰到喜欢的会多少一点,请见谅。) 此外,关于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学和漫画书籍爱好者。这份推荐完全基于个人阅读体验,不够专业,但足够真诚。如果能在你挑选短篇以供阅读时提供一些参考,再好不过。(校对数据时才意识到每个分数背后都站着某个时空的自己。一直存在着某个被漫画重构世界观、被虚构角色教会现实的时刻,原来阅读给我带来的快乐早早就超越娱乐本身了。) 评分原则: 1.仅评选已完结或明确不会继续更新的单行本作品(不限于一本完结),并且不采用多位漫画家合集的作品。若为连载作品,则选取其完整收录的合集版本。包含旧作的短篇集也遵循此标准。 2.以有中文版的作品为优先考量,因此不一定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但若只有原版并且实在太过优秀却暂时没出版或汉化,一样会评分推荐。 3.为保持推荐多样性,每位作者限选一部代表作。 4.拒绝评价敏感漫画,如山田参助的《啊,星屑》;但宣扬正能量的zz民生题材漫画一样会有所考虑,如山本直树《red》外传或比嘉涌《冲绳物语》。 评分构成: 1.故事性与角色塑造(情节设计、叙事技巧、故事完整性、想象力、情绪渲染力等)占比2/10 2.艺术性与文化价值(思想情感、艺术结构、图文结合表现、考据、图像修辞手法、社会功能等)占比2/10 3.开拓性、实验性与独特性占比1/10 4.漫画家影响力(抛弃引入市场价值,改用漫画家影响力)占比1/10 5.原创性、作者性表达或多元性占比1/10 6.视觉语言与作画功力(画工精细度、构图、线条、色彩、作画特征与创造力等)占比1.5/10 7.技法(分镜,简或繁的运用、作画技巧,还有锦上添花的留白控制等)占比1.5/10 话不多说,欢迎朋友们带着「这评分排名不科学」的心情阅读回复。
石之森章太郎 新世纪展图录分享。
漫疑漫问|关于古川益三的《淡紫抄》 多看了几篇才发现,古川的线条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不完整”,笔锋流动反而更随性自由。似乎四方田犬彦所说的古川未完成的线条实验并不只是“团团块块”的草地与枝叶,这让我有些迷惑,只希望早日获得解答…… 也不禁有点感慨,古川益三真算是写意漫画的一介宗师,后来的大师们无论是黑田硫磺还是松本大洋,作画中都能见到古川的影子。
书评|石黑正数《睡觉的笨蛋》 afternoon90一代里,如果分个类,我最喜欢的漫画家有三位:长篇是沙村,彩绘是鹤田谦二,短篇和单元剧就是石黑正数了。 《睡觉的笨蛋》则是我最爱的石黑短篇。 本作人物关系设计得很巧妙,故事可以说是简单大学生日常,月底缺钱—计划性预支开销、敞开心怀谈论天马行空的爱情、落魄失意时无言的行动鼓励,以及亲密舍友之间欲擒故纵又心照不宣的默契……在看到这样妙趣横生的情节才能发觉原来自己也有经历过。 两位女主人公的认知—情感鲜明有趣,表情刻画栩栩如生;这部漫画中独属于两个俏皮反骨主人公的特写镜头尤其多,在二者对话过程中反复使用越轴增强画面感与时间的流动性,节奏舒缓地切入下一个镜头事件,整篇被轻灵笔触勾勒的轻松氛围给了我十分舒适的阅读体验。石黑不愧是afteenoon90最为人称道的单元剧大师,他笔下的短篇,大多观感一流。 虽说是平凡人的日常,从零零碎碎的生活细节之中流露出的朴实情感最叫人热泪盈眶。 (黑发女主叙述回忆的时候给了神似步鸟的镜头,算是半个有趣的串场。喜欢《小镇》的读者千万不可错过。)
关于手冢治虫《奇子》 谈手冢治虫的漫画就不得不言及思想性。 这次我想聊的漫画是《奇子》,一部极能展现手冢短篇功力的“伦理漫画”。(其实,我还认为这是手冢中短篇作品的顶峰。) 这部漫画诞生在1972年手冢的创作高峰期,全篇的关键事件之间连接不算紧密,短短三本的篇幅讲述的奇子的整个成长历程。奇子是比较典型的手冢式悲剧角色,一个诞生在战争灾难后的乡村重建里的“与世隔绝”型人物。彼时日本社会动荡,新老政治势力明争暗斗,在暂时难以被整治管理的村子中,老地主和被儿子出卖的儿媳孕育出一个“异类”小女孩——奇子。在本就与社会脱节的古老乡村,由于奇子是大地主的亲生孩子,十分受地主(家主)喜爱,再加上年纪尚小,奇子很少受到纪律束缚,她的存在与地主权威笼罩下的其他家人们构成第一层对比,昭示着本部作品核心思想之一——反父 quan、追求平等。这样的思想内涵在后续塑造其他角色时取得延伸,例如志子违背父命参与左翼地下结社。 本作关键节点有三。1.奇子和凉子发现仁朗的身份。此后,奇子成了“替罪羊”一样的存在,被囚禁在昏暗的地下室。在此期间,原本作为正义的伙伴的伺郎逐渐暴露出身为人原始的病态——侵犯未经世事的妹妹。 2.旧房拆迁,奇子逃出地下室,并被仁朗收留。仁朗心中暂存对奇子的愧疚,待她非常好。奇子渐渐愿意从阴暗的箱子里走出来,接纳社会。此时的奇子心理仍然稚嫩,对情感的认知十分模糊,我们无法得知她究竟爱谁,或许从没真正的爱过。 3.主要角色都集合在山洞,伺朗承认自己犯下的过错,并要求所有人物坦白并向奇子道歉。结果不尽人意,伺朗炸毁山洞,除了奇子外所有人都葬身于此,而奇子由于常年生活在黑暗中,奇迹地躲过一劫。(十分戏剧性的结局) 《奇子》的思想内涵可以被简要概括:1.上面提到过的反父 quan与追求人权平等。 2.由各种社会事件直接引发的悲剧可见,这是一部反抗殖民统治的作品。 3.对人性阴暗面的揭露,讽刺迷茫状态下缺失压制的兽性。 在作画方面,《奇子》镜头安排行云流水,手冢此时对电影式分镜的安排和结合人物对白的技巧炉火纯青,故事中很少出现人称,我们却能清晰知道每句话的传达对象。另外提一点,手冢大神在此作运用的蒙太奇手法炫目多彩,堪称一绝。 叙事层面,由三次关键节点引出的三次主要位置的转变让整个故事分成三节舞台剧(除去开场),结构安排有理有据,每个角色之间都有明线与隐线关系,人物关系十分复杂、行为动机却足够明确。本作的事件分布不算紧密,但每一个故事单元都有始有终(除了女特务的结局),全篇结局汇集关键人物同归于尽,亦能自圆其说。结局的结局,手冢留给了存活下来的少女一个开放式未来——有心读者会看向另一部短篇佳作《人间昆虫记》。 内涵方面,本作绝对值得满分评价。作者以小见大,从各种细微的角度隐喻时政、社会关系与人物的时代心理。手冢在后记中说道《奇子》是他对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漫画,但碍于一些问题,最终被压缩到短短三卷。即使站在五十年后评判《奇子》,它也完全称得上是漫画界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此外谈谈缺点,《奇子》作为比较经典的手冢式漫画,手冢习惯性地将各种广泛层面的、复杂的社会事件简单化、用以推进情节发展。这部作品的角色又一次变成叙述悲剧的“道具”。他通过细腻感人的对话、发人深省的旁白来勾勒角色的内在性格、并想借此细化故事情节,渲染出死亡的悲剧色彩,然而还是没有把握住故事本该存在的深邃内涵与情节递进的关联。读者能很容易看到奇子畸形的世界观与恋爱观,仔细考虑又能发现其他所有看似正常的角色竟是一个比一个病态!奇子仿若化身狼群中的白羊,受尽委屈。但是对异质社会的批判,看上去轻而易举的否定(或教化)都是很片面且不负责任的举动,手冢将阴暗面一再夸张化,未免用力过猛。还有,手冢真是不会把握少女的心思!画蛇添足的少女心理太多(这一点夏目房之介好像批评过)。当然,《奇子》不失为一幅剖析群众“水下”心理的豪华卷轴。
杂谈|安西水丸的孤独与男人的漂泊 “男人的故乡是少年时代” 我阅读的村上小说寥寥无几,因此在一口气看完安西水丸的漫画前,我对他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某个大作家的御用插画师”。 成长在战后年代的安西水丸,被温柔又日新月异的东京包裹住,儿时的风景与经年以后所见大相径庭,他凭借记忆提笔记录——名为孤独的童年。 安西画工朴实无华,却能直观地给人轻松的翻阅感受,即便这样,他借此以轻描淡写的口吻叙述伤情的、惨痛的、影响了自己一生的过去。安西内心细腻,孩子的对未知的畏惧和小心翼翼、对女人离别的不舍滋味、对壮年不辞而别的疑惑都被他真切地记留下来,直到多年以后仍让人感到历历在目。安西的叙事与普鲁斯特在《追忆》中的书写异曲同工,插叙回忆触目皆是,视点也绝不停留在固定的人物或者空间,旁白和对话穿梭里外,诗性语言贯穿了他所有作品。他的漫画好似早春最后一场琼花,轻飘飘落在读者掌心——再缓缓消融成最小的海,古语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陈德文借此比喻三岛的《春雪》,在我看来,青之时代、火车或融雪之时也都如此,看着看着,眼角便结下霜花……不过相比男人的心,霜花倒是更加坚不可摧了。 我最喜爱的安西旁白是《狮子》中的这句: 春天的海 剥开洋葱,然后哭泣着。 啊,又吼叫了, 在春天的原野。 那一定是狮子发出的声音。 业内给安西的评价是“拙巧派”——大巧若拙。漫画行业的“拙巧”似乎并不是一个确切的褒义词,很多人并不愿意以此评价一个漫画家的作品,可能担忧被误解为“画工不咋地、剧情却很到位”。 事实上,安西的“拙巧”是明净的拙巧,相比其他拙巧漫画家(尻上寿、蛭子能收、汤村辉彦),安西从没有凌乱的构图,没有偶然蹦出华丽的意象,也在避免画面结构的冲突。安西笔下的少年都是“孤独”,与风景作伴。 水丸的漫画每一页都蕴藏着他独特的谐趣与气质。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他笔下最常出现的意象有:火车、麦田、皮球、黑影飞机、网球拍、铅笔、裸女、风、雪、海。关于意象的解读,见仁见智,只有阅读过原作才能体会出安西所想传达的秘密,不多赘述。安西水丸还很爱给特定角色加黑(我理解成对义春笔下的超现实的延伸),作用当然不止于强调主次关系,更“埋藏”了角色独特的情感(这些情感若只透过画面传达,总会丢失“躲在夹缝中的”细枝末节的真实感,因此需要读者借以经历来感同身受)。这也是安西的魅力所在——永远都恰到好处的流露、舒缓有致的叙述。水丸的留白是孤独的留白,他在画孤独的风景,孤独的角色在看孤独的风景,而我们——孤独的读者们,也在欣赏孤独。水丸的孤独绝非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平淡如水的惆怅,是让每一个男人都深陷的柔情、让每一位“故乡”的漂泊者都沉浸的气韵。 因为男人的故乡是少年时代。
杂谈|《NANA》最近怎么了? 最近看到许多骂nana的评论,好像都挺恶意的。还有人说nana是抖音跟风漫画,是想说这部作品不够优秀吗?喷这部漫画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但是喷子们真的看过嘛?我以前看的时候怎么从没人说nana三观不正的(-。-;甚至出现个别人诅咒矢泽老师的病情恶化?!人身攻击的家伙良心在哪里? nana的服饰设计新潮,人物情感蓄积到位、直到每一话最后喷涌而出,我也为之潸然泪下…故事情节也舒缓有致。从头到尾关于两位nana的情感也在不停变化,每个角色的行为动机也都足够明确,有些读者仅仅把她们理解成缺爱——我觉得应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阅历问题。此外,nana的确不适合低龄小读者阅读,因为很容易被复杂的人际描写带偏社会观念。但是每位成年人在批判一部作品的时候是否更应该具体指出其不足之处?大家该为自己的评论多负责一些…… 很抱歉我在这儿说一些没营养的抱怨话,但我很想明白读者们真的有觉得nana像最近的评论一样不堪吗?还是说,大家只是在玩梗?不是很理解了。我真心觉得《NANA》是一部很完美的少女漫画,是我的心头好,我推荐每一位成年人都看看这部漫画……矢泽爱老师在这部作品上倾注了不少心血,前期的感性叙事在后期也慢慢改善了,有一些矛盾点还能见到类似于冈崎京子的边缘性表达,关于青年人的爱情与社会关系的探索都是非常深刻的元素,无论你是否有恋人,这部作品都能带领你更理性地思考和处理情感关系… 娜娜又要过生日了,今年她还会去海边看雪吗……
今年一如既往是MANYO 没想到听得最多的是thin purple,我还以为会是羽或者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