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拂影 时光拂影
关注数: 88 粉丝数: 1,748 发帖数: 42,294 关注贴吧数: 27
爱看新闻的人容易不快乐 节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追踪测试,参与者被要求从指定的新闻网站中挑选时事新闻阅读,结果发现,相比含有「宝宝、微笑、有趣」字样的标题时,当人们看到含有「癌症、炸弹、战争」这样标题时会更快地点击鼠标进入正文页面,相比正面角度的新闻,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会挑选那些负面角度的新闻报道来读。有意思的是,在进行测试之前,许多参与者都宣称更喜欢看正面新闻。 Facebook曾经在2012年做过一次实验,把70万用户分为两组,第一组每天在Facebook上接受到的推送内容以积极、乐观的标题居多,而另一组用户接受到的新闻推送流(News Feed)则以负面、悲观的为主,如此持续一周后,第一组用户在Facebook上的发布的内容偏向乐观积极,而第二组用户则表现出消极、负面。 Facebook的这个试验在当时引发了较大争议,美国著名的「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 还刊发了一篇长文「Facebook情绪操控试验的真相」来评判试验的正当性,结论是「它或许合法,但却并不符合伦理」。尽管这一试验对参与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带来了我们对于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的核心发现: 当新闻推送中的负面内容减少时,人们的负面情绪也会相应减少。 当新闻推送中的正面内容减少时,人们的正面情绪也会相应减少。 长期沉浸在负面新闻阅读中危害不容小觑,甚至是致命的。新闻从业者是抑郁症的典型受害人群,最近几年均不乏媒体人因抑郁而自杀的不幸消息传来。早在2002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就指出,每年有超过20%的媒体工作者患抑郁症。对于读者来说,严肃新闻爱好者的幸福指数可能也远不及娱乐八卦新闻爱好者。
总结三点,不黑不吹 第一、鲁尼和伊布,一大一小两乌龟往前场一站,想看快攻如同做梦,一个慢还能当柱子用,两个慢难道看柱子之间乒乓?所以想有效快攻,这两必须下一个。 第二、10号位和波霸,波霸是1y买来的,好用不好用都必须用,因此最好想办法让他好用。首先让波霸组织是不要考虑的,其次让波霸防守也很难放心,因此波霸想刷高分最重要的就是让他能自由的前插,自由的带球,球队打法需要给他留出玩的空间。那么问题来了,4231的10号位对波霸的发挥有制约作用,多个10号位就等于少个中场,前面也说了波霸组织不能防守会漏,因此要么有个大仙站后面全面负责组织和防守,要么就需要除了波霸还得两人,一个组织+一个防守。同时,多一个10号位就等于波霸前插要么被挤压空间,要么挤压别人空间,但让他打10号位又组织无能,所以有波霸就不能有10号位,有10号位就别想波霸刷分,总之目前而言波霸和10号位就是仇人、冤家,不能共存。 第三、曼联连续出现浅U字的防线,两边堆人中间无纵深,不是被人下底倒三角打成筛子,就是被人直接攻击中后卫造成失误,因此要么需要一个专职中路防守的后腰,站住这个位置,别总想着到处扫荡;要么在防守阵型设计的时候,必须有一个中场回到这个区域防守,波霸不能指望,完全不能。 综上,首先应该打433了,否则波霸会继续让人哭这1y花的冤枉,其次大小乌龟还是按竞技状态竞争吧,同时只上一个。
看到左将军的某个技术贴,闲聊几句军队训练的事 @左武卫将军 中国军队从人进去开始,就不断的灌输一个概念:“一切行动听指挥”,衍生品还有“有意见可以保留,有命令必须执行” 这是军队最核心的东西:服从 说到现在总被诟病的几个训练,队列、叠被子等等 灌输的是第二个东西:秩序 服从和秩序是否能提高战斗力? 很显然,在团队作战中,尤其是黑火药排队枪毙时期,有秩序有服从就有强军的胚子 很多人看大学里军训感觉貌似没鸟用,那是因为学生的心态与军人是不同的,学生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短暂的”体验生活“的时间,这与军人以此为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对于大学生的训练其实很马虎,体罚什么的基本没有,但当兵的就不是了,举个简单例子: 比如训练基本战术动作,当初一周下来,我们一个班的军校生,起码5成半拉身子不是肿就是青,要么就是陈年小伤永远不好。当时军训的连长,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让我们在碎石地上卧倒,第一次是极其痛苦的,从草地跑到土坡,从土坡下到石头珂,一路期待落空,最后就是在一片下坡石头地上,一声“卧倒”。 第一次有很多人都不舍得砸下去,还有一部分是溜下去的,然后全被罚跑圈,并且被教训了一顿,当时连长说的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到战场上,老兵能活下来,可能就因为比新兵快0.1秒卧倒。 好兵,就是尽可能机械化,需要的时候和被命令的时候,不动脑子就能严格完成所有动作,把所有命令都练成脊椎反射,就好像卧倒动作,一个能在听到枪响的第一时间用最快速度趴下的兵,一定是能活到最后的兵(单指散兵主流之后,排队枪毙时期肯定不能这样) 当然了,最好的兵就是该机械的时候机械,该独立思考的时候有脑子,能做到这点就可以培养成底层军官。
罗杰斯:美国经济在一年内将陷入衰退 罗杰斯表示,美国经济未来一年陷入衰退的概率是100%。   北京时间3月5日凌晨消息,Rogers Holdings的董事长吉姆-罗杰斯断定美国经济将在未来12个月时间里陷入衰退。在接受彭博电视台Guy Johnson采访时,这位知名投资人表示,美国经济在一年内陷入下滑的可能性是100%。罗杰斯以其善于投资大宗商品而闻名。   此前当地时间周三,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收盘倒计时》节目采访时罗杰斯曾表示对于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并不看好。“情况将变得更糟糕。”他说,“最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我可以断定是存在水分的……只有政府说这片土地是在繁荣当中。可是,我们余下的人却知道不是那样。特朗普那样的人会如此的如鱼得水,还有其他的很多怪事,都正是因为这个。”   “美国上一次经济衰退距今已经7、8年,通常从历史上看,总是会出现某些原因,让我们每隔4-7年就会遇到衰退,”他说。“并不一定总是每隔4到7年就会出现,但是看看债券,它们已经是步履蹒跚。”   大多数华尔街经济学家都认为,美国经济在一年内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远小于罗杰斯预期的水平,通常来说他们预测的可能性都低于33%。   罗杰斯没有详细阐述什么因素会触发无序的去杠杆过程和经济衰退,但表示中国、日本以及欧元区经济低迷或者放缓意味着会有许多潜在的蔓延渠道。   这位乔治-索罗斯的前合作伙伴表示,如果投资者关注正确的数据,就会发现美国经济已经在趋弱的迹象。   从历史上来看,美元走强对大宗商品来说一直都是个负面因素。   如果你观察工资税数字,你会发现它们已经在走平,罗杰斯说。不要看政府的数据,要注意那些真实的数字。   鉴于他所预计的各种经济险象,罗杰斯在做多美元。“我在做多美元,同时我也在做空美国股票。我在做空垃圾债券,同时做多中国。中国股市已经从史上最高点下跌了60%。美国股市现在还在史上最高点附近徘徊。”。   他还说道,虽然日元经常被视为一种避险货币,但如果投资者由于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继续大规模扩张而逃向安全资产,那么日元不会从中受益。他说道,上周五他已经退出了日元仓位。
珠穆朗玛峰纯粹是利用体系刷数据!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数据为海拔8844米(精确到米,下同);这个数据很华丽,但仔细推敲,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数据是利用体系刷出来的。 珠穆朗玛峰位于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因此青藏高原是一个极好的体系,在青藏高原这个体系上刷数据比在平地或平均海拔两三千米的高原上刷数据容易得多,因此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山峰有10座都在青藏高原上——你总不能说这是巧合吧?这只能说明青藏高原是一个容易造就高数据的体系,珠穆朗玛峰这不是利用体系吗? 有人会问,在好的体系之下,数据也有可能是货真价实的,那为什么说珠穆朗玛峰是刷数据? 因为珠穆朗玛峰的数据(海拔8844米)的含金量不足,对此,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乔戈里峰的数据是海拔8611米,这个数据也相当了不得——当然,你可以说这个数据也是利用了一个极好的体系(帕米尔高原)造就的,也可以说这个数据毕竟不如珠穆朗玛峰的数据;但你也得承认,这个数据不是刷出来的,因为这个数据的含金量高于珠穆朗玛峰的数据。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攀登乔戈里峰比攀登珠穆朗玛峰困难得多! 给大家两个数据对比:珠穆朗玛峰在1953年就有人登顶了,乔戈里峰直到1954年才有人登顶;如果你认为这只是偶然的话,再给大家四个数据:截止到2010年,珠穆朗玛峰共有2881人次登顶成功,219人在登顶途中遇难; 乔戈里峰共有284人次登顶成功,66人在登顶途中遇难——算算死亡率吧! 而且跟乔戈里峰对比,只怕是夸大了珠穆朗玛峰的数据的含金量;对此,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珠穆朗玛峰和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的海拔只有6710米,数据平平;但这是因为梅里雪山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几乎靠不着青藏高原这个体系;而这个数据的含金量极高,因为至今无人能登顶成功! 梅里雪山的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因此攀登极其困难。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7名队员在登山途中遭遇雪崩,17名队员全部罹难,震惊了世界;从此梅里雪山鲜有人敢于冒险攀登。 总之,珠穆朗玛峰就相当于利用体系刷数据,虽然数据十分耀眼,但数据的含金量不高,它在场上,对手取胜较为容易的球员;乔戈里峰相当于数据略逊一些,但数据的含金量较高,它在场上,对手取胜较为困难的球员;梅里雪山相当于数据平平,但数据的含金量极高,它在场上,对手几乎不可能取胜的球员。 如果你还是不服气的话,我可以告诉你,珠穆朗玛峰不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位于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才是(钦博拉索山的峰顶距离地心6384100米,比珠穆朗玛峰峰顶厚2151米);钦博拉索山是利用地球这个体系(靠近两极的地方地壳薄,靠近赤道的地方地壳厚)才把数据刷上来的;钦博拉索山的攀登难度不大,1880年就有人登顶了,敢问这个数据再华丽,又有什么用?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