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雨霖 轻雨甘霖
关注数: 17 粉丝数: 4 发帖数: 1,797 关注贴吧数: 3
苔丝碎碎念➕二游文案吐槽 吧友们好,先入正题,这次我要聊的,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苔丝——BUT,此苔丝非彼苔丝,不是我们熟悉的邪恶大番茄,而是名著《德伯家的苔丝》,诶诶诶,大伙先别急着走,真不是在标题党,且听我细细道来...... 有搜索习惯的大伙都知道,在b站的搜索栏检索苔丝,引入眼帘的除去那张可爱的橙色笑容,页首的必然是百年名著——《德伯家的苔丝》,这部颇有年月的改编电影,恐怕不止本人一个,因为兴趣而点进其主页,然后悻悻离去,毕竟“苔丝tess”这个名字,无论如何,对于中国人来说,都远不如“露娜luna”“汤姆tom”等来得大众,甚至可以说“特蕾莎Teresa”这个苔丝的词源,都只在某些作品中当过修女而被稍微熟知...... 当时我就想,能取个这么小众的名字,或许创造苔丝这个角色时,尘白制作人正是参照了这位名著里的珍珠呢? 于是出于好奇,我欣赏了一下这部电影,说实话,我起初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去观赏,很简单,年代太过久远。 20世纪80-90年代的外国电影我看过的偶有一二,虽然不乏《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之类永不褪色的经典,但更多的是不尽如人意: 或者因为时代太早而与我的观影理念显得格格不入,亦或者作为几十年后的来者,看习惯了声色与特效的华丽,受不得当时的朴素,多种原因,类似于《了不起的盖茨比(1974年)》的改编电影,我几乎很难看下去。 但写到这,各位想必也猜到,我肯定是被苔丝迷住了,不然也不会在这,为她写这个帖子。 毫不夸张的说,电影的质感相当唯美与安静,颠覆了我对“大片”的刻板影响,没有大吵大闹的表态,像是《虫师》般,应该说《虫师》像她般清凉却似温暖,又透露着微冷...... 剧情中,苔丝遭遇了悲剧,不干活妄想一步登天的父亲相信自己偶然得知的“贵族血脉”,让苔丝去认远亲,博得同情以至于换取名誉,金钱,可最后却让苔丝变得可怜......失去了当时最重要的贞洁,以至于她的悲剧从此开始,哪怕相遇所爱的丈夫,她深爱着他,也在最后于巨石阵迎来死亡的宣告...... “世界级剧情”——如果用在这部能在百年后依旧有人拜读,愿意翻拍的作品上,我觉得就算不可以说名副其实,至少不算“其实难副”,哪怕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有所改编,有些草率,但依旧能从细枝末节中,对这部巨著的唯美窥之一二。 清冷的格调,有温暖而抒情的光影、对白和引人深思的内涵,这或许就是二游编剧“眼中的自己”,一个“存在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朦胧的艺术家”。 因为在他们的笔下,有资本主义时期的奢华与贵气,有等级血统的尊卑,甚至也乐忠于收集些名家的金句写入文本,聊以慰藉或附庸风雅,自然——也有破鞋(笑)。 有时候我很好奇那些文青作者为了深沉而学习这些大家们的失贞,突出自己的文案深刻,但总写出的是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玩意,他们为什么“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他们和大家的“世界级剧情差在哪?” 看过《苔丝》后我想我能理解了,没有经历过沉淀的思想不足以调动情感,刻画深刻的文字朴实无华。 剧情是有“气质”的,就像人一样,站在那里,神态和内在便展露无遗,它是出自骨髓的优雅和沉稳,不是华丽外衣包裹的金玉其外,而是复杂到平淡,最后浑然一体。 这些二游的文案学会了装点,至少轻奢型的包裹住自己的外表,让他们看起来端庄,可他们就是写不出“世界级剧情”,因为他们虽然轰轰烈烈的写一个看似复杂的故事,可空洞的情绪必须要用“金句”来染色,离开了表面的精致他们内心空洞无物,学了个皮毛的水准只是自娱自乐。 憧憬是离理解最遥远的距离,但我想这群**二游文案还能为这句话赋予后半句“自以为比肩憧憬的肤浅是距离到达憧憬的高度,最遥远的反向。”
给赛博生命人权就得承认作者是上帝 最近网上一直有种论调,即“虽然她是电子数据,但她是我的xx,她有人权”。 这个说法泛滥,其实不难理解,无非是将自己的情绪付诸于虚拟的事物之上,然后以一个具体人的视角去看待一个抽象的人,这种想法的类似存在其实不在少数,包括但不限于: “这个情节是真实的,很有现实感,虽然有点不合逻辑,可作者这么写是没问题的。” “角色有自己的生活,我们只是观察者,不该去干涉他们的所作所为,要尊重他们。” 该类说法乍一听很有道理,因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倒不如说这才是常理,可“故事”是不同于“现实”的。 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这位大佬感兴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在他的著作中《故事》中写到:故事是生活的比喻,它是生活提纯后存在的。 就像写一首曲谱,我们在空白的纸张上勾勒音符,根据乐理规则,就算在小调里加入大调的和弦都是完全“合理”的,可如果只用这种合理去写谱子,硬是在和弦进行中加点料,那出来的肯定是“合乎常理但就是诡异的不谐和”的曲调,这同时适合去描述小说情节,当一个情节符合现实逻辑,但就是怎么都不适合出现在故事内,那这段“和弦”就是糟粕。 有人根据现实去反驳,他就是完全把作者处于一个“绝对合情合理”地位,用xx现实替作者找补,这种行为无异于把作者当作上帝,毕竟谁会去质疑上帝呢? 作者构建了故事和角色,现实中哪怕父母都不能左右一个子女的行为,但作者在他的世界里可以做到,因此,当我们给角色赋予人权时,我们就一定要承认作者是上帝。 而我非常鄙弃这种观点,哪怕我自己也会写点小说,倒不如说我也写作,所以我清楚:作者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喜好,就会有偏见,就会有自己的逻辑,然后在书中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进去,可一个人的思想总归是片面的,甚至还会攻击到别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私货”。 某南追不到自己的学姐所以写出了个舔狗,某庸看见自己的女神结婚了,把笔下女主写成被强奸的破鞋,毫无疑问,你可以说:“这tm很是现实。”但我只想说:“这些个司马减重就是永定河里的绿毛王八上岸,龟到家了。” 而身为读者,面对自己喜欢的角色受到这么些“杀千刀”的“作者上帝”亵渎,我们一定会有不适感,因为读者作者双方在思想上有大量的分歧,而在游戏里就成为了厂商和玩家的分歧,就拿“角色有自己的生活”来说。 这是句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又说不出来哪里有问题的话,就像“言论自由”一样是说了一半的“公道话”,每个人都有言论的自由,但如果一个人天天把“我要言论自由”挂在嘴边上,你最好离他远点,哪天他被抓去劳改了别把你牵连了,他要的不是言论自由而是口无遮拦。 同理,只要我们从产商的角度来看,就能很简单地搞清楚它背后的逻辑,角色有自己的生活的潜在意识就是“我凭自己的喜好创作,但你得给我爆金币,用你的钱养我的梦想。”这么想是不是就通畅了,标准的**立牌坊,又当又立。 那你还会觉得它们笔下的角色是善良的吗?不会,就是些骗钱的捞女而已,只是......有些人一厢情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