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hjh1979 jdhjh1979
关注数: 0 粉丝数: 37 发帖数: 5,405 关注贴吧数: 27
转 小庄:计算机科学史前史简评 莱布尼兹:用计算来代替思考   “万一发生争执,正像两个会计员之间无须乎有辩论,两个哲学家也不需要辩论。 因为他们只要拿起石笔,在石板前坐下来,彼此说一声(假如愿意,找个朋友作证):我们来算算,也就行了。” --莱布尼兹 庄评:德国思想家莱布尼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以下是他的事迹简单。他与牛顿分别独立发现了微积分,后世使用的微积分主要使用莱布尼兹的符号;他提出了通用计算的思路,使用计算来代替思考。他的这种想法,对于后来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和分析哲学有重大影响;他提出了可能世界思想。如果某世界与现有世界并不矛盾,那就是可能的世界。他的可能世界思想后来被克里普克发展为可能世界语义,广泛用于非经典逻辑的语义解释;他还系统提出了二进制,这是现代计算机使用的内部语言。他曾经说过:“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就够了”。晚年莱布尼兹,主要致力于信仰事业。我们常常就此批评莱布尼兹,就像我们也常常批评帕斯卡的信仰,牛顿的信仰,哥德尔的信仰……有时候我也糊涂了,到底是这些伟大的思想家集体糊涂了,还是我一个人糊涂了? 弗雷格:半个数学家+半个哲学家=好的哲学家+好的数学家   “一个好的数学家,至少是半个哲学家;一个好的哲学家,至少是半个数学家。”--弗雷格   庄评:弗雷格对于我们也许是陌生的名字,然而弗雷格是上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概念语言》一书,系统提出了现代逻辑,用严格清晰的数学符号来研究逻辑学。因此,他开创的现代逻辑学又称为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为什么说他是上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这一点没有夸张。他开创的数理逻辑对上世纪的科学和哲学两大领域都有重大影响。一方面,顺着罗素,希尔伯特,哥德尔,计算机之父图灵机,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这个方向,他开创的数理逻辑思想被广泛用到计算机科学,被广泛用到人工智能和程序证明。另一方面,顺着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奎因,普特南这个方向,他开创的数理逻辑及概念分析法发展成分析哲学。而分析哲学,是当前西方哲学的主流方向之一。   然而在当时,他的著作对于大多数数学家来说过于哲学化,而对大多数哲学家来说又过于数学化。因此,弗雷格的著作长期受到冷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哲学杂志和数学杂志都拒绝发表他的论文。这个现象也容易理解,当一个思想家的思想高度超出了同时代水平,那么就少有人可以欣赏他了。苏轼就此进行过评论:“高处不胜寒”。   到了当代,弗雷格开创的现代逻辑,基本上是哲学系,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都要学的课程。 罗素:不务正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无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罗素   庄评:罗素的头衔很多,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他在逻辑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与他的老师怀特海编写了《数学原理》,使得弗雷格开创的数理逻辑更加系统更加完善。如果说弗雷格是数理逻辑的开山祖师,那么罗素就是数理逻辑的集大成者。罗素继续弗雷格的逻辑主义,想把数学归结到逻辑上。然后,他自己提出的罗素悖论使这一努力失败。当弗雷格收到罗素发来的关于罗素悖论的信,他写道:“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最不幸的事情莫过于:当他完成他的工作时,却发现他的知识大厦的一块基石突然动摇了。正当本书的印刷接近完成之际,伯特兰•罗素先生给我的一封信使我陷入这种境地。”虽然逻辑主义失败了,但没关系,“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类历史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希尔伯特纲领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希尔伯特   庄评:数学基础出现了矛盾,以确定性追求为己任的数学家如何受得了。集合论的矛盾弥漫开来,有人也怀疑算术是否也有矛盾。为了捍卫古典数学的尊严,作为当时数学界的领袖,希尔伯特当仁不让,接过了这个挑战。继1900在数学家大会上提出著名的希尔伯特23个问题后,1904年,希尔伯特在数学家大会上又提出一个证明算术无矛盾性的思路。这个思路也称为形式主义纲领,它的核心思想是将算术表达为一种形式系统或称公理系统,然后用有穷步骤证明该系统的无矛盾性。希尔伯特的目的是试图对形式系统的无矛盾性给出让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证明,以便克服悖论所引起的危机,一劳永逸地消除对数学基础以及数学推理方法可靠性的怀疑。对于这个纲领,希尔伯特信心十足,在哥尼斯堡演讲中说出了上面的话。
自我 介个竟然有电子版,介绍大家看下..“每一个自我,都是神的创造。” 约翰·艾克利斯爵士  “我一生中有一件憾事,这就是我不是另外一个人。” 伍迪·艾伦  我们是谁?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意识的深处,都埋藏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我们成长、发展,我们的思想和趣味发生变化,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变动不居,新的感情时有出现。然而,在这一切变化的同时,我们从未怀疑我们还是同一个人。我们体验了这些变化。这些体验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是,具有这些体验的“我们”又是什么呢?这,就是长久未解的自我之谜。  跟别人交往时,我们通常把他们与他们的身体等同起来,而且在较小的程度上也与他们的个性等同起来。但我们却以相当不同的方式看待我们自己。当一个人说“我的身体”时,他是把他的身体当作一种所有物,就象是说“我的住所”一样。说到精神时,情况就不同了。精神不是一个人的所有物,而是一个人的所有者。我的精神不是一种有体财产,而是我本身。  于是,精神就被看作是体验和感情的所有者,是思想的中心或焦点。我的思想和我的体验属于我自己,你的思想、体验属于你。用苏格兰哲学家托玛斯·里德的话说就是:  不管这自我是什么,反正它能思想,会思考,能作出决定,能行动,也能感受痛苦。我不是思想,我不是行动,我不是感觉;我是某种能思想、行动、受难的东西。①  神学家们把自我等同于难以捉摸的精神实在或曰灵魂,这难道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吗?况且,灵魂不在空间里,因而不能拆开、散播,于是,自我的完整性也就有了保证。可以察觉到的“自我”的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就是,它是不可分割的,是分立的。我是一个个人,我与你界限相当分明。  精神(或灵魂)的概念,正如我们在前一章里所看到的那样,是出名地晦涩难解,有时还自相矛盾。“我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正如罗伊尔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一旦伸出头去,查找以代词‘我们’命名的那些人时,那无缘无故的使人迷惑的事就来了。”②然而,要想理解永生,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假如我死后继续存在,那么,我能指望那继续存在的是什么呢?  据大卫·休谟说,自我不过是一堆感觉而已:  当我最接近我所谓的自我时,我总是碰上这种或那种感觉,如冷与热,明与暗,爱与恨,痛苦与快乐。我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现“自我”有某种感觉,而且,除了感觉之外,我也不会观察到任何东西。③  假如照这种哲学观点看问题,那么,如果问“我是什么?”回答就是“我是我的思想和感觉。”然而,这样的回答让人不安。难道没有思想者,思想能存在吗?又如何将你的思想同我的思想区别开来呢?而且,所谓“我的思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休谟后来就其自我不过是一堆感觉的观点,又这样写道:“更严格地省察关于自我的那一部分之后,我发现自己进了迷宫。”  不过,必须承认,自我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而感觉对形成自我的特质也是很有作用的,即便感觉不能完全解释自我。自我的某些方面似乎是处在自身同一性的边缘。例如,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找(比喻意义上的“找”)情绪?换言之,你的情绪难道不是你整体的一部分吗?众所周知,情绪是很受物质的影响的,例如,血液的化学成份就影响情绪。激素不平衡能导致各种各样的情绪紊乱。药物能够导致也能够抑制多种精神状态和情绪,任何饮酒的人都知道这一点。更厉害的是,大脑手术能够导致一个人个性的重大变化。这一切,都使我们不乐意让灵魂带上太多个性的累赘。另一方面,假如一切情绪都被消除,那还会剩下什么呢?基督徒或许赞成甩掉消极的情绪,但希望灵魂保留爱与敬神的感情。道德上中性的感觉,如厌烦、兴致勃勃、幽默感之类,其去留则有待争论。  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是记忆以及整个的时间感觉的问题。我们对我们的自我的看法,是与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分不开的。人们还不清楚假如没有记忆,自我能否有任何意义。或许有人会说,一个患健忘症的人虽然可能对“我是谁”产生疑问,但他却在任何时候都不怀疑有一个“我”,而那个“谁”是属于我的。不过,这只是证明,健忘症患者并没有完全失去记忆。比如,在使用日用品方面,如使用杯、盘、公共汽车、床时,健忘症患者并没有困难。而且,他的短期记忆仍是完好的:假如他决定去花园里散步,他是不会一到花园没一会儿,就不知道他到花园是干什么来了。  假如一个人真是完全丧失了记忆力,连几秒钟以前的事也记不住,想不起来,那么,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完全崩溃。他甚至连动作连贯也做不到。他的身体动作不会有任何意识来协调。他完全不能理解他的感觉,也不能将他对周围世界的感受理出头绪。他自己这一整个的概念与他所感觉到的世界之间的区别,也将会混乱。他将看不出各个事件的规律性或模式,连续性的概念,尤其是他自身的连续性概念也不能维持了。  因而,我们之所以能感到自身同一性,之所以每天能认出我们自己不是别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记忆。我们在一生中,都驻在同一个肉体之中,但肉体可能发生相当的变化。肉体中的原子因新陈代谢活动而有条不紊地被取代,肉体成长、成熟、衰老、最后死亡。我们的个性也会有大变化,然而,尽管我们在不停地变形,我们仍然相信我们依然是同一个人。假如我们不记得我们先前的状况,那么,“同一个人”这个概念除了表示肉体的连续性之外,还会有什么意义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