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兔子 十八兔子
关注数: 10 粉丝数: 53 发帖数: 2,568 关注贴吧数: 34
春秋时期的两大阵营 一方是齐晋吴,另一方是秦楚越。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晋国处于内乱,秦国乘此时正在发展,吴越两国还不是小国。此时是齐楚两国大战。齐桓公死后,楚国变得咄咄逼人,击败了宋国,不料晋文公时期晋国强盛,击败了楚国。而在晋文公登位之前,秦国已经威胁到晋国(晋文公甚至是晋文公前几位的君主都是秦穆公立的,而且秦国势力已经发展到河西,所谓秦晋之好,都含有政治策略的痕迹),秦晋表面是亲家,实则为利益争夺者。秦晋之间互相大战。最明显的公元前578年,晋国率诸侯伐秦。当时晋国可以与秦国对抗,但为什么要出动大量诸侯。原因有三:一是增加胜利筹码;二是因为晋国是霸主,借此来调动诸侯来增加威信;三是为了防止在与秦国大战之时相持不下时,楚国来袭。借此晋国只需动用少数人马攻秦,而可调集大军防止楚军抄袭后方。君不见:春秋时期比较大的战争都是几个诸侯国与几个诸侯国大战的吗?晋楚之争围绕着整个春秋中期,进行了百余年,谁也无法吞并对方。公元前585年,晋国与吴国往来,谋划夹击楚国。于是,吴楚之间大战连年,吴国任用孙武(齐人)、伍子胥,逐渐强盛,连续击败楚国。公元前506年,吴军攻克郢都,楚昭王逃亡。秦国发动大军援助楚国,昭王回到郢都。吴楚最后一次大战是公元前504年,吴伐楚,攻下番这块地方。此战之后,楚国元气大伤,无法再战。而此时的秦国势力早已衰退,齐晋两国内乱,各国都无力再战。为了防止吴国再来攻打,楚国想到了一个办法:培植越国,对抗吴国。而此时吴国雄心博博,想要先平东南再争霸中原。于是吴越大战。这一期间,中原各国都遭到了吴国的侵扰。最终越吞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当公元前472年,越灭吴的时候,中国历史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总体来说,春秋时期的敌对双方出场顺序为:齐VS楚,晋VS秦,晋VS楚,吴VS楚,吴VS越。根据各国后来发生的情况加上各国联合与战争的因素,我得出的结论是:齐晋吴为一方,秦楚越为另一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