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晚枫 蓝色晚枫
关注数: 3 粉丝数: 5 发帖数: 690 关注贴吧数: 5
祝福大家元旦快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 ★★ 年 ★★ 快 ★★ 乐 ★ ★☆★  ★☆★  ★☆★  ★☆★╭╧╮╭╧╮╭╧╮╭╧╮╭╧╮ ╭╧╮║新│║年│║快│║快│║乐│ ║乐│ ☆ ╭☆╯吧内的弟兄姊妹你们好╰☆ ☆║ ☆ 新年就要到了    ☆║║ 请接受我给您的深深祝福   ║新 ╭☆ 您及您的朋友、家人 ☆╮快年 ╰☆╮ 新年快乐 !! ╭☆╯乐║           ║║ 愿您所有梦想都能在这一刻实现!║ 祝你在2007年里  365天天天开开心心,  8760小时时时快快乐乐,  525600分分分健康,  31536000秒秒秒幸幸福  日:给你温暖;  月:给你温馨;  星:给你浪漫;  风:给你清爽;  雨:给你滋润;  雪:给你完美;  霜,给你无暇;  冰,给你晶莹;  我:给你祝福;  送一份美丽让你欢笑,  送一份祝福让你骄傲,  送一份开心让你不老,  送一份梦想让你逍遥,  送一份真情不要回报,  再送你平安才算可靠,  祝福你新年快乐!
阿含三观 一、《阿含经》中的“善恶观” “善恶观”是道德观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也是一个人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取向的体现与所在。《阿含经》中的“善恶观”,是就六道众生中的人天乘而言的,因此人是《阿含经》中“善恶观”的主体,以下对善恶观的论述,都将围绕着人这一主体来展开。 在探讨《阿含经》中的“善恶观”的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阿含经》中“善恶观”的内容是什么。《阿含经》中“善恶观”的内容中包括有“十善法”,在十善法中,分别从身、口、意三个方面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规范,身业方面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方面为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方面为无贪、无恚、正见。人的思想行为是非的判断就从这十个方面展开,做到了就是善的,做不到或违反了就是恶的。 《阿含经》八零二和八零三经中,在告诉我们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道时,是把“十善法”与“八正道”等同起来看的。如何看待八正道等同于十善法的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八正道中,分别包含有两类内容,一类是“世间、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属于世间的人天正行的八正道;另一类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属于出世间的正行。如果把十善法仅仅归属于人天乘善法的话,它所等同的无疑是属于世间人天正行的八正道。而在《阿含经》八零三经中,又分明指出了十善法是可以导向涅盘的出世间正道,因此,十善法就不仅仅归属于人天乘善法,而且也包含有出世间的内容。这样一来,十善法就可以同样从两个方面分两部分等同于八正道。 在“十善法”与“八正道”的等同上,“正见”是一个关键的内容。世间的正见是因果、善恶、流转、解脱的正见,出世间的正见是指四圣谛。在两者之间,很难说世间的正见不能升华为出世间的正见,也很难说出世间的正见不包括世间的正见的内容。而后来的经典中有把正见称作“无痴”的,“无痴”所对应的是“无明”,无明的内容则几乎涵盖了一切正见之外的错误见解,包括“无所知”与“所知不正”。“无痴”作为对“无明”的对治,其内容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世间或出世间,这大概可以看作是对世出世间正见的一种统一。由此可见,无论是十善法还是八正道都是通于世出世间的。 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在《阿含经》中,对善、不善法,还有一些其它的称谓,“善、恶,正法、不正法,正律、非律,圣、非圣,善、不善,亲近、非亲近,善哉、非善哉,白法、黑法,正义、非义,胜法、卑法,无罪法、有罪法,不弃法、弃法”,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称谓。 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阿含经》中的“善恶观”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善恶观”的判断,并不是简单地指出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而是需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是善的,为什么是恶的。对于这个“善恶观”的判断标准,一种是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上来判断,可以导致“人、天、涅盘”果报的,自然是善的,而导致“地狱、饿鬼、畜生”果报的,自然是恶的。但这种判断标准只是一种明显带有宗教特色的判断标准,并不通于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或道德学说。 还有一个判断标准是“自他的和乐清净”,印顺法师说:“从全体佛法去理解,佛法的德行,以人生的和谐、福乐、清净为理想,为标准”,又说,“人生德行的自觉,有意无意的以此和乐清净的人生为理想,以身心行为契合这一标准为善行,从自他关系中不断努力而使他增进”。这里所说的“自他的和乐清净”,就是一般所谓的“自利利他”。而就通常的其他宗教或道德学说而言,大多对善恶观的判断只是偏重于“利他”,这种利他有时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虽然这种无私奉献的行为可以突显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但对于个人而言,则毕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相比较而言,佛教的“自利利他”则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佛教的“自利利他”是放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广阔背景下来讲的,此生“利他”的付出,可以在此生或来生得到“自利”的果报,而以“损人”为前提的“自利”,也必然将以现在或将来的“自损”为结果。因此,《阿含经》的“善恶观”,甚至整个佛教善恶观的判断,都是以“自利利他”的高度统一为标准的,而不是象一般的其他的宗教或道德学说那样,只是偏重于“利他”,而对个人的利益只是做一种精神的升华。
一天一个佛教故事 (一)海神难问船人 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佛曾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当时这个国家有五百名商人,想下海采宝。他们共同商议:“应当找一位懂这行的人作为导师。”于是就请来一位受持过五戒的优婆塞(信仰佛教并正式行过皈依礼的在家男子)一起下海。到了海中,海神变化成一个夜叉,形体丑恶,面色青黑,口出长牙,头上着火,过来拉他们乘的船,问这些商人:“人世间的可怕事物,有没有超过我的?”贤者优婆塞回答:“当然有更可怕的,甚于你数倍。”海神问:“那是什么呢?”贤者答道:“世间有一些愚蠢的人,做了诸多不善之事,杀生盗窃,荒淫无度,妄言两舌,恶语伤人,淫词满口,有贪欲、瞋恚之毒,被邪迷之见所淹没,死后进入地狱受苦万端。狱卒阿傍(即所谓的牛头、马面)从狱中提取这些罪人,用种种刑罚来惩治他们:有的用刀砍,有的施以车裂之刑,将他们的身体分成数千段,然后或者用石臼再将其捣碎,或者被放在石磨上磨。刀山剑树,火烧、车裂,锅蒸、汤煮,出于寒水,再入沸屎,备受一切酷刑。承受这般痛苦,历经几千万年。如此种种要比你可怕得多。”海神听罢就放了他们,隐形而去。船又向前行进几里,海神又变成一人,形体消瘦,筋骨相连。又过来牵这条船,问船上的人:“人世间的瘦弱之人有甚于我的吗?”贤者优婆塞回答:“有比你更加瘦弱之人。”海神又问:“什么人比我还瘦弱呢?”贤者回答:“有一种愚蠢之人,心性鄙恶,贪婪嫉妒,不知布施。死后堕落成饿鬼,身体大如山,咽喉细如针鼻,头发长乱,形体黑瘦。他们几千万年中看不见一点水和粮食。象这等形状,比你要厉害得多。”海神放了他们的船,没于水中不见。船又行进几里,海神又变化成一人,形貌极为端正。再来牵这条船,问这些商人:“人世间长的美丽之人,有能及得上我的吗?”贤者优婆塞答道:“有人胜过你百千万倍。”海神问:“什么人比我长的更美呢?”贤者回答:“世间有智慧之人,奉行善事,身、口、意业,常令清净,虔诚地信奉三宝,随时供养。这种人死后投生于天上,形貌皎洁,端正无双,能胜过你几千万倍。你与他们相比,犹如瞎眼的猕猴与妙龄少女作比较。”海神从海中取出一捧水问道:“我这一捧水多还是海水多?”贤者答道:“捧中水多,不是海水多。”海神问:“如今你所说的是出于至诚吗?”贤者答道:“我说的都是千真万确,无半点虚妄。海水虽然很多,终有枯竭之时。劫数将尽之日,两个太阳一起出来,所有的泉源池流,都将枯竭;三个太阳出来时,所有小河水,都将枯干;四个太阳出来时,所有的大江、大河,都将枯竭;五个太阳出来时,海水开始减少;六个太阳出来时,海水将减去三分之二;七个太阳出来时,海水也将干枯。那时,须弥山将崩塌,下至地际都将燃烧成焦土。而如果有人能用至诚之心,以这一捧水供养佛陀,或者用来施舍僧人,或者用来孝敬父母,或者施与贫穷之人,或者给与禽兽,这些功德,虽经历无数劫,永不会消失。从这个角度来说,就知道海水是少的,一捧水是多的。”海神听罢欢喜,就拿出珍宝赠给贤者,并且寄送奇妙的宝物给佛和僧徒。这时那些商人与贤者已采足宝物,还归本国。当时贤者与五百商人都去拜谒佛陀,稽首佛足,施礼之后,各持宝物并海神所转交的珍宝,奉献给佛及众僧。都长跪叉手作礼对佛说:“愿为弟子,禀受清化。”佛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佛给他们说法,正得其时,他们顿时开悟,诸般尘垢杂念涤荡尽净,得阿罗汉果。当时在场之人听到佛所讲述的一切,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我愿君子心,如月绝疵瑕 今天清晨去爬山,偶然的在草丛里发现了一个用很细的钢丝做成的套子。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用来捉兔子的。每年到了冬天,特别是下雪以后,就会有人到山上来下这样的套子,捉兔子吃。说实话,我真的是很吃惊,一方面钦佩人类的智慧,一方面也为兔子的遭遇感到难过。据朋友讲,这个方法简单有效,类似于守株待兔。但对于兔子来说,无异于炼狱。被套住的兔子不会立即毙命,很多都会苦苦挣扎一晚,发出好象小孩子啼哭那样的惨叫,脖子上的毛也都会被磨掉,但最终仍难逃一死。也有些会被套住脚,为了保命,温顺的兔子也会拿出“毒蛇啮手,壮士断腕”的决心,咬断自己的腿逃跑。朋友说他自己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勒得很紧的套子上,留着一条血淋淋的兔腿。听完朋友的叙述,我真是觉得无言。做为在自然界里共存的生物,我们和其他动物在外形和智慧等方面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生命面前,应该是平等的。我虽然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但仍然觉得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这样残忍的去对待一种很弱势的生命,是很让人反感的。也许有朋友会觉得我很可笑,很迂腐,甚至会骂我有病,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用更多一点爱心来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对待我们共同的家园。把明朝镇澄大师诗中的四句话送给大家:万物有时尽,人欲自无涯。我愿君子心,如月绝疵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