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红热血wxl 赤红热血wxl
关注数: 8 粉丝数: 19 发帖数: 575 关注贴吧数: 8
想了很久,还是决定把我的读后感发上来~不要见笑! 《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作者:何兆武。这本书口述了1939至1946年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度过的七年美好时光。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书,看这本书,你可以完全没有压力,就像在听一个慈爱博学的长者讲故事一样,让你不知不觉就对那个年代的历史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这是一本拿起就不舍得放下的书,在我看完这本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想写一篇读后感。而当我想起钱钟书钱老先生的一句话:“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我们每个人都是很优秀的书评家,因为书还没读完,书评已经出了一大堆。“(和原话有出入,大体意思是这样),是呀~所以我斟酌了很久,对于何老先生的这个《上学记》书评到底该怎么样去写,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情?只一味的说好好好,那是自然。但也是客套的、虚伪的。 毫不保留的说,我心中对何老内心充满了敬佩之情。他那么热爱自由,热爱“德克莫拉西”,热爱读书并且并不因为什么理由,他说读书没有目的,如果有,那就是为了读书本身。文靖女士用一句话形容这个慈爱的长者:“每天和他在一起的桌椅板凳该有多幸福呢?”我完全同意,并且我嫉妒这些桌椅板凳,因为它们每天都陪伴这个生动有趣的长者。 我们这一代人,用他们小歌星的话说就是“吃麦当劳长大的一代”,很显然我不是。但从另一面也是反映了我们这代人没有吃过什么苦,故不能理解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洋快餐,没有网游…不但什么都没有,而且还要忍受一边上课一边被轰炸的“待遇”,那可谓真是一个“红色”的年代,是我们这代人无从想象的。那个年代,物质是“幻灭”的,那么,精神呢?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质生活还相对匮乏的年代,那一代知识份子有没有追求呢?如果有,那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真诚地相信未来会是一个光明的、美好的世界,一个自由的、民主的世界,一个繁荣富足的世界,好像对这些完全没有疑问。”抱定这单纯的愿望与理想,这就是那一代知识份子的幸福与自由。虽然二战结束后,世界并没如愿那么美好,依然是乱糟糟的。但让我确定了困扰我已久的问题:“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希望”。对自己的希望,对社会的希望,对国家的希望等。有了这些希望,或许我的人生不再没有意义。没想到,在后面看的《基督山伯爵》里大仲马提到的“人生的意义”,竟然也是“等待与希望”。我惊叹,原来如此! 《上学记》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学了不少东西,他在书中聊到的书名以及人名都是响当当的,让我瞠目结舌的。何先生提到的书我看过的也不过三四本,他列举的那些音乐及音乐人,“莫扎特、舒伯特、音乐3B之贝多芬、巴哈和勃拉姆斯、古诺和舒曼的《小夜曲》、托玛斯歌剧《迷娘》等等。古诺的《小夜曲》、舒曼的《梦幻曲》、舒伯特的《小夜曲》和《圣母颂》…… 这无疑让我对音乐又重新有了一份认识,何老先生对《圣母颂》、《小夜曲》…的评价: “回肠荡气,简直令人销魂……觉得美极了,灵魂都像上了天一样”。马上找来一听,果不其然:超凡脱俗。尤其是自己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里去静静地欣赏一遍,真的有种“灵魂升天”的感觉,这是真的音乐!因我本身对流行音乐及情歌没有兴趣,故而对经典音乐情有独终,何老先生爱听的音乐也正合我味,真的是感谢分享! 在何先生的书里提到了众多名人,其中有一个我们中学课本上一篇课文的作者:闻?一多。书中提到温德先生用了一个词形容闻先生:“一包热情”,嗯!没错,《最后一次演讲》中那慷慨激昂的正义呼唤让人看到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政治底线与做人良心,虽然讲演完毕马上招致杀身之祸,让人无限愤慨,但是那种精神却流传了下来。 十分欣赏一段话:“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要敢于说真话,你看到了世界的真相,看到了人间的罪过,也看到了皇帝的新衣,你就应该有责任,有勇气直接说出来。这是底线,失去了这个底线,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么多书?”或许人过分追求正义和真理,到最后的下场都会很不好,但是那又如何?虽然我的学历称不上是一个“知识份子”,但我的性格也是这样,令为玉碎,不为瓦全。
终于买到这本书啦~和大家分享一下! 终于在网上买到这本书了,去了两次图书大厦及中关村都没有货.心里真开心,和大家分享一下里面的文字:人是为幸福而生的,而不是为不幸而生,就“什么是幸福”的话题我们讨论过好几次,我也乐得与他交流,乃至成为彼此交流中的一种癖好。他几次谈到,幸福不应该是Pleasure,应该是happiness,pleasure指官能的或物质的享受,而幸福归根结底还包括精神上的,或思想意识上的一种状态。我说,幸福应该是blessedness(赐福),《圣经》上有云:“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可见“福”的内涵是一种道义的,而非物质性的东西。他说,那么宗教的虔诚应该是一种幸福了。我说,简单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为它没有经历批判的洗练,不免流入一种盲目或自欺,只能是沦为愚夫愚妇的说法。一切必须从怀疑入手。于是我引了不久前看的T.SElot的一段话:“There is a higher level of doubt,it is a daily battle.The only end to it ,if we live to the end,is holiness. The only escape is stupidity.(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怀疑,它每天都在不断地[与自我]战斗。如果我们能活到有结果的那一天,它唯一的归宿就是圣洁,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愚蠢。)”他听了非常欣赏。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与扬弃,是一种“dunch leiden,freude(通过苦恼的欢欣)”,而不是简单的信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