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文俭 苟文俭
关注数: 6 粉丝数: 14 发帖数: 859 关注贴吧数: 7
物质世界终极统一律 ——现代物理全新逻辑前提专题介绍之九                     作者     苟文俭 实际存在的所有有物质、并占有确定空间位置的客观存在之物,作者就称是客体,把粒子及由粒子组成的所有客体集合,也称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各个方面唯一的最终构成因素,也称是物质世界终极统一性。 物质世界某个方面唯一的最终构成因素,也就构成了物质世界在这个方面的终极统一规律。本文所述的物质世界终极统一律,也就是物质世界各个方面终极统一规律的简称。 通过对现代物理全新逻辑前提已做的专题介绍我们已知道:物质世界所有客体,都是由左、右单手性的不对称基元V、在实现V0自主对称存在中组织起来的V集团,而真空元素V0又是单手性基元V的原始态。以这些已经得到的认识为依据,我们就很容易获得物质世界各个方面的终极统一规律。                              (一) 首先,根据作者在《现代物理全新逻辑前提专题介绍之八》所述的物质世界存在i本质,我们就可以直接得到物质世界如下六个方面的终极统一规律。 1、物质世界组成单位终极统一规律。 物质世界所有不同客体,都唯一由具有左、右手性的两种不对称基元V组成,是不同的V集团。 客体用希腊字母符号Ω表示,被组织两种不对称基元V,就用“∑V(lr)”表示,其中希腊字母∑表示求和、迭加、组合或合并的意思,如此该终极统一规律就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为: Ω ≡ ∑V(lr)……… 1 1式中用“≡”号而不用“=”号,是因为这种公式表示的意义,并不仅仅只是数学上的数量关系;以下各种终极统一律用公式时,等式左右两也都一律用“≡”号相联结。 2、物质世界物质终极统一规律。 物质世界所有客体的物质,都唯一构成于被组织的左、右手性V集团中、原始物质要素a的聚集;而对V集团起支配作用的a活动的左、右手性,就构成了物质的正、反。 把客体的物质都用字母符号“Ω(m)”表示,V集团中聚集的a就用“∑a(l、r)”表示,其中(l、r)表示支配物质正、反的左手性或右手性,如此该终极统一规律也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为: Ω(m)≡ ∑a(l、r)……… 2 3、物质世界客体存在占有空间位置终极统一规律。 物质世界所有客体存在占有的空间位置,都唯一构成于被组织的左、右手性V集团中原始空间要素s;而被组织s的多少,就决定了客体存在占有空间位置的广延性大小。 把客体存在占有的空间位置就都用字母符号“Ω(x)”表示,V集团中被组织的s用“∑s”表示,如此该终极统一规律就可以用公式表示为:Ω(x)≡ ∑s ……… 3 3式中没有使用表示左、右手性的符号l和r,是因为该终极统一规律只考虑客体存在占有的空间位置,不考虑它的左、右手性 4、物质世界客体内部存在内容终极统一规律。 物质世界所有客体的内部存在内容,都根源于i反映的真空态基元Vn内部存在内容,是Vn内部存在内容以不同方式凝结的结果。 把客体内部存在内容就用字母符号“Ω(i)”表示,其中字母i取自英文单词internal(内部的)的第一个字母;以不同方式凝结的Vn内部存在内容,就用函数符号C(Vn)表示,其中符号C就取自英文单词condensation(凝固)的第一个字母。如此该终极统一规律就可以用公式表示为:Ω(i)≡ C(Vn)……… 4 5、物质世界客体可动性终极统一规律。 物质世界所有客体在任何可动性中构成的、与外界实现联系的行为,都是客体转录i或合并转录i的结果,表现的也都是Vn内部存在内容、或组合的Vn内部存在内容。
宇宙只有右手性物质的星系生成 作者  苟文俭 作者在博文《空间三维与粒子的左右手性》中有如下结论: 1、原始真空由真空元素V0组成,它有由n0个行为因子b分布的各向同性与环境联系各向同性两个方面的存在,具有V0自主对称存在的高度对称性,不能被相互组织起来。 2、在非各向同性的条件发生了V0存在破缺,破坏了V0自主对称,就转变成了有左、右手性的不对称基元V,它们就可以在相互联系中组织成为V集团。 (一) 在原始真空中,与V0环境联系的各向同性,取决于它是否能与环境中其它真空元素发生各向同性联系。 设原始真空V0的平均密度为ρ0时,V0之间联系的各向同性不受影响,根据作者在《粒子及其质量计算》一书第三章第三节的分析论证,此时V0存在破缺中生成左、右手性基元V的机会是均等的。 宇宙学范围是原始真空的海洋,必然会有V0存在位置的涨落,这样在原始真空的不同区域,V0平均密度ρ总在不断变动。在ρ≠ρ0时,不论是ρ偏大还是偏小,V0实现联系的各向同性就都有可能受到影响,V0环境各向同性联系可能被破坏的机会将增多,n0个b分布的各向同性起支配的机会就会增多,根据作者在博文《空间三维与粒子的左右手性》中分析:此时与环境各向同性联系相比,V0存在破缺时n0个b分布的各向同性变化慢的机会就多些,此时在表示V0存在的三维坐标图中,x轴是起始坐标,V0存在破缺构成的右手性不对称存在的机会就多一些。 由上述的陈述,就可以归纳总结出如下经验命题,称是宇宙学范围的手性命题: 宇宙学范围的手性命题:宇宙学范围的原始真空中,不论是密度偏大还是偏小,真空元素V0存在破缺、都会有多余的右手性不对称基元V生成;在宇宙学范围原始真空演化过程中,只有可能产生出多余的右手性基元V。                               (二) 在宇宙学范围原始真空的浩瀚大海中, V0位置涨落将大量发生,但只有ρ≠ρ0区域长期被保持时,真空右手性特性才有可能在对把V组成物质世界客体的过程中产生有实际意义的影响。容易想到,如果V0涨落发生在尽可能大的宇宙学范围,由于可以长时期不再发生这样的涨落,右手性真空区域就有可能被长期保持。 即当有多余右手性基元V的区域具有宇宙学尺度并可能长期保持时,就会对物质世界的产生构成有实际意义的影响;容易理解,这样的区域除了有右手性基元V,也一定还有左右手性的V,它们在相互联系会组成V集团,是由右手性V和V集团构成的混沌系统。 由于每一个V0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实现各向同性存在,单独存在的右手性V也就总是以转动的方式向外界传播联系行为。 对由右手性V和V集团构成的混沌系统,因为大量联系行为的持续传播,会在所有的右手性V和V集团之间形成相互联系,因而这就完全满足混沌系统蝴蝶效应的生成条件,即初始条件有微小输入将呈指数发散。因此,对一个由右手性V和V集团构成的混沌系统,若某些右手性V开始做了有规则的统一转动,最终将会带动整个区域转动。 这种做整体转动且有宇宙学尺度、并长期保持的右手性真空区域,它生成于宇宙学范围的原始真空演化,就称是原始真空演化旋涡(Whirlpool Of Evolution In The Original Vacuum),也简记成是WEOV。 尽管我们无法预计生成WEOV时原始真空演化经历过程到底多么漫长, 但在宇宙学范围的原始真空演化中,它确实是而且只能是对物质世界的产生构成有实际意义的唯一结果。 (三) 根据《粒子及其质量计算》一书第二章第七节的陈述,由于组成V0的物质要素a可转移,它会在某些基元V中聚集使其离开真空态,成为非真空态基元Vm;又根据该书第三章第六节得到的认识:在WEOV生成过程中,大量V0中的a转移只有可能进入多余的右手性V,从而使之离开真空态,转变成右手性的非真空态基元Vm。 WEOV有了原始的右手性物质单元Vm,就与历史上康德—拉普拉斯理论的原始星云完全相似,它们又都是旋转的物质微粒,就都遵循与原始星云相同的力学规律而向旋涡中心聚集,从而将在WEOV中心区域汇聚大量的右手性Vm及a。因为动量守恒,与WEOV一样,在WEOV中心区域汇聚的右手性Vmr及a也是转动的。由于右手性Vm及a逐渐增多,最终将会在WEOV存在中、构成对WEOV转动起支配作用的核心区域,对此就称是WEOV核。      在WEOV核形成过程中,由于转动动量向中心转移,对非常广大的WEOV来说,由于它的整体转动受到破坏,就很容易在涨落中生成次级旋涡;次级旋涡中的右手性Vmr及a也同样要遵循康德—拉普拉斯星云的力学规律,也要在中心聚集产生出旋转的宇宙学客体。如此,最终会在WEOV区域生成众多有转动规律分布、有统一转动的次级宇宙学客体。 容易理解,由右手性Vm和a在范围广大的WEOV中聚集、生成了众多做统一转动的次级宇宙学客体区域,就一定是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 这种有宇宙学尺度,并成为宇宙学范围基本组成单位的转动的客体区域,它是存在的,这就是星系,因此由 WEOV涨落生成次级旋涡后产生的次级宇宙学客体,就一定是星系的次级结构,如恒星团、恒星等等,而它们也都只能是右手性物质。 由上述陈述,我们就容易归纳总结出如下经验命题,称是宇宙星系的手性命题。 宇宙星系的手性命题:原始真空演化产生的范围广大的WEOV,是宇宙星系的胚胎;宇宙星系的可观测物质只能生成于右手性的Vm及a,宇宙中只能生成右手性物质的星系。 该命题表明,作者以真空由固有真空元素V0组成为依据,在《粒子及其质量计算》一书对宇宙组成的陈述,与宇宙只有正物质星系的事实完全相符。 【注】:本文主要内容,编辑于《粒子及其质量计算》第三章第九节的部分内容。
宇宙学红移并不能证明空间正在膨胀 作者  苟文俭 1842年,由于物理学家多普勒波在对波动力学的研究中发现:如果波源是远离观测者而去,那么会发生波频减小的现象;而当波源朝观测者移动时,便又产生出波频增大的现象。 这就是波动力学的多普勒效应。 在现代宇宙学观察中,宇宙学家们发现:宇宙中远近各类星系的光穿过一段空间时,谱线总是表现出了向红光端方向移动的现象,对此就称是宇宙学红移。在目前研究的各种天体中,形成宇宙学红移的主要对象是远近各种星系。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总结了宇宙学红移的观测事实,认为与波动力学的多普勒效应一样,宇宙学红移也是由于星系相对于观察者在向后退行,并发现了河外星系视向退行速度v与距离d成正比,从而得到了现代宇宙学理论中著名的哈勃定律v = H0×d,其中H0为比例常数,习惯也称是哈勃常数。                                 (一) 特别注意:宇宙学红移中,依据现有理论,光自身有如下两个显而易见的不确定性。 1、在波动力学中,波能由振幅决定,多普勒效应中改变波的频率或波长,并不影响波的传递能量。但在宇宙学中穿行的光,依据现有理论,它的能量E=νh(h是普朗克常数),这是由频率ν决定的。如果以光速c不变为前提,由c=νλ,红移中频率ν减小波长λ必然增大,这就又导致了光的能量E必然减少;如果以光的能量E不变为前提,红移中频率ν不变,则波长λ必然增大,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光速c也必然增大。 依据现有理论,在宇宙学红移中,到底是光的能量减少了呢、还是光速增大了呢?对此就说宇宙学红移中,光自身变化特征在现有理论中是不确定的。 2、我们知道,在波动力学中的多普勒效应,构成于波源运动与波传播运动的相对性,简单地说:当波源与观察者做相离运动时,波频减小是因为实际波速是静波速与波源速度之差,即实际波速减小了,当波源与观察者做相向运动时,波频增大是因为实际波速是静波速与波源速度之和,即实际波速增大了。 但对在宇宙学中穿行的光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1964年到1966年,欧洲核子中心让一种粒子以0.99975c的高速飞行,它辐射出的光子,实验室速度仍是c;对双星运动的观测,也证实光速与光源的运动无关。即构成波动力学中多普勒效应的速度迭加,并不适用于在宇宙学中穿行的光。由此就充分说明:依据现有理论,构成宇宙学红移的原因并非是发光的星系在远离观测者而去。对此就说宇宙学红移中,光自身构成红移的原因在现有理论中是不确定的。 由于现有理论中,宇宙学红移有上述不确定性,我们就可以得到当代宇宙学理论对宇宙学红移理解的如下命题,称是宇宙学红移的认知命题。 宇宙学红移的认知命题:宇宙学红移中,由于现有理论并不能给出光自身构成红移的原因,因此现代宇宙学认为宇宙学红移是因为宇宙空间在膨胀,是发光的星系远离观测者构成的,完全没有任何依据。 该命题也就是说:宇宙学红移并不证明宇宙空间在膨胀。 (二) 在新著《粒子及其质量计算》表述的I-V模型中,作者根据引力场及引力的构成机制,在第十二章第二节中具体分析了光在宇宙中穿行时,由于要不断产生引力场行为而损耗了光子能量,从而使光在宇宙空间穿行时,自身能量或动量将持续减小,在效果上也构成了作用力,其大小与一对电子之间形成的万有引力相等,由此得到了如下三个结果(p466): 1、不考虑光子在引力场中所受的引力,及宇宙中有特殊的真空区域,并在太阳系真空密度的理想条件下,通过定量计算得到了光子运动的最大距离是1.8×108光年,这也即是通过光子运动观测到的宇宙区域半径,该书也简称是光子运动的宇宙观测半径。 2、由于光子动量P要不断减小,根据波长λ = h/P的关系,光子波长将不断增大,从而构成了光子红移。设观测距离为L,红移量用Δλ表示,在理想条件下容易得:Δλ∝L。这也就正是现代宇宙学的哈勃定律所反映的观测事实。 3、以地球为观测点,我们将始终处于可观测宇宙区域的中心。 (三) I-V模型是以真空基本组成单位的存在为依据,为现代物理理论表述搭建的客体化平台,它完全不同于现存物理理论。上述(二)的结果表明: 1、光在宇宙空间穿行时,由于不断产生引力场行为损耗了能量,从而就产生了宇宙学红移。即在I-V模型中,宇宙学红移的光自身没有发生变化特征未知、及构成原因的不确定性。 2、在宇宙学领域,光子运动的宇宙学红移,并非如对哈勃定律的理解所述,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宇宙正在膨胀。我们可能观测到的最大宇宙区域,并不是宇宙半径。 3、由于宇宙学红移并不构成于宇宙空间的膨胀,现代宇宙学理论中,以哈勃定律为依据所做的任何逻辑结果,如需要占有宇宙总物质的70%的暗能量来为宇宙空间膨胀先减速后加速提供动力等等,都是错误的。 I-V模型对哈勃定律的重新理解,其必然结论就是我们必需重新改写现代宇宙学。 【附注】本文的该书,指作者新著《粒子及其质量计算》,相关句子后面括号内的p466,是指该处所论述的内容出自该书的第466页。
宇宙只有右手性物质的星系生成 作者  苟文俭 作者在博文《空间三维与粒子的左右手性》中有如下结论: 1、原始真空由真空元素V0组成,它有由n0个行为因子b分布的各向同性与环境联系各向同性两个方面的存在,具有V0自主对称存在的高度对称性,不能被相互组织起来。 2、在非各向同性的条件发生了V0存在破缺,破坏了V0自主对称,就转变成了有左、右手性的不对称基元V,它们就可以在相互联系中组织成为V集团。 (一) 在原始真空中,与V0环境联系的各向同性,取决于它是否能与环境中其它真空元素发生各向同性联系。 设原始真空V0的平均密度为ρ0时,V0之间联系的各向同性不受影响,根据作者在《粒子及其质量计算》一书第三章第三节的分析论证,此时V0存在破缺中生成左、右手性基元V的机会是均等的。 宇宙学范围是原始真空的海洋,必然会有V0存在位置的涨落,这样在原始真空的不同区域,V0平均密度ρ总在不断变动。在ρ≠ρ0时,不论是ρ偏大还是偏小,V0实现联系的各向同性就都有可能受到影响,V0环境各向同性联系可能被破坏的机会将增多,n0个b分布的各向同性起支配的机会就会增多,根据作者在博文《空间三维与粒子的左右手性》中分析:此时与环境各向同性联系相比,V0存在破缺时n0个b分布的各向同性变化慢的机会就多些,此时在表示V0存在的三维坐标图中,x轴是起始坐标,V0存在破缺构成的右手性不对称存在的机会就多一些。 由上述的陈述,就可以归纳总结出如下经验命题,称是宇宙学范围的手性命题: 宇宙学范围的手性命题:宇宙学范围的原始真空中,不论是密度偏大还是偏小,真空元素V0存在破缺、都会有多余的右手性不对称基元V生成;在宇宙学范围原始真空演化过程中,只有可能产生出多余的右手性基元V。                               (二) 在宇宙学范围原始真空的浩瀚大海中, V0位置涨落将大量发生,但只有ρ≠ρ0区域长期被保持时,真空右手性特性才有可能在对把V组成物质世界客体的过程中产生有实际意义的影响。容易想到,如果V0涨落发生在尽可能大的宇宙学范围,由于可以长时期不再发生这样的涨落,右手性真空区域就有可能被长期保持。 即当有多余右手性基元V的区域具有宇宙学尺度并可能长期保持时,就会对物质世界的产生构成有实际意义的影响;容易理解,这样的区域除了有右手性基元V,也一定还有左右手性的V,它们在相互联系会组成V集团,是由右手性V和V集团构成的混沌系统。 由于每一个V0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实现各向同性存在,单独存在的右手性V也就总是以转动的方式向外界传播联系行为。 对由右手性V和V集团构成的混沌系统,因为大量联系行为的持续传播,会在所有的右手性V和V集团之间形成相互联系,因而这就完全满足混沌系统蝴蝶效应的生成条件,即初始条件有微小输入将呈指数发散。因此,对一个由右手性V和V集团构成的混沌系统,若某些右手性V开始做了有规则的统一转动,最终将会带动整个区域转动。 这种做整体转动且有宇宙学尺度、并长期保持的右手性真空区域,它生成于宇宙学范围的原始真空演化,就称是原始真空演化旋涡(Whirlpool Of Evolution In The Original Vacuum),也简记成是WEOV。 尽管我们无法预计生成WEOV时原始真空演化经历过程到底多么漫长, 但在宇宙学范围的原始真空演化中,它确实是而且只能是对物质世界的产生构成有实际意义的唯一结果。 (三) 根据《粒子及其质量计算》一书第二章第七节的陈述,由于组成V0的物质要素a可转移,它会在某些基元V中聚集使其离开真空态,成为非真空态基元Vm;又根据该书第三章第六节得到的认识:在WEOV生成过程中,大量V0中的a转移只有可能进入多余的右手性V,从而使之离开真空态,转变成右手性的非真空态基元Vm。 WEOV有了原始的右手性物质单元Vm,就与历史上康德—拉普拉斯理论的原始星云完全相似,它们又都是旋转的物质微粒,就都遵循与原始星云相同的力学规律而向旋涡中心聚集,从而将在WEOV中心区域汇聚大量的右手性Vm及a。因为动量守恒,与WEOV一样,在WEOV中心区域汇聚的右手性Vmr及a也是转动的。由于右手性Vm及a逐渐增多,最终将会在WEOV存在中、构成对WEOV转动起支配作用的核心区域,对此就称是WEOV核。      在WEOV核形成过程中,由于转动动量向中心转移,对非常广大的WEOV来说,由于它的整体转动受到破坏,就很容易在涨落中生成次级旋涡;次级旋涡中的右手性Vmr及a也同样要遵循康德—拉普拉斯星云的力学规律,也要在中心聚集产生出旋转的宇宙学客体。如此,最终会在WEOV区域生成众多有转动规律分布、有统一转动的次级宇宙学客体。 容易理解,由右手性Vm和a在范围广大的WEOV中聚集、生成了众多做统一转动的次级宇宙学客体区域,就一定是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 这种有宇宙学尺度,并成为宇宙学范围基本组成单位的转动的客体区域,它是存在的,这就是星系,因此由 WEOV涨落生成次级旋涡后产生的次级宇宙学客体,就一定是星系的次级结构,如恒星团、恒星等等,而它们也都只能是右手性物质。 由上述陈述,我们就容易归纳总结出如下经验命题,称是宇宙星系的手性命题。 宇宙星系的手性命题:原始真空演化产生的范围广大的WEOV,是宇宙星系的胚胎;宇宙星系的可观测物质只能生成于右手性的Vm及a,宇宙中只能生成右手性物质的星系。 该命题表明,作者以真空由固有真空元素V0组成为依据,在《粒子及其质量计算》一书对宇宙组成的陈述,与宇宙只有正物质星系的事实完全相符。 【注】:本文主要内容,编辑于《粒子及其质量计算》第三章第九节的部分内容。
宇宙学红移并不能证明空间正在膨胀 作者  苟文俭 1842年,由于物理学家多普勒波在对波动力学的研究中发现:如果波源是远离观测者而去,那么会发生波频减小的现象;而当波源朝观测者移动时,便又产生出波频增大的现象。 这就是波动力学的多普勒效应。 在现代宇宙学观察中,宇宙学家们发现:宇宙中远近各类星系的光穿过一段空间时,谱线总是表现出了向红光端方向移动的现象,对此就称是宇宙学红移。在目前研究的各种天体中,形成宇宙学红移的主要对象是远近各种星系。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总结了宇宙学红移的观测事实,认为与波动力学的多普勒效应一样,宇宙学红移也是由于星系相对于观察者在向后退行,并发现了河外星系视向退行速度v与距离d成正比,从而得到了现代宇宙学理论中著名的哈勃定律v = H0×d,其中H0为比例常数,习惯也称是哈勃常数。                                 (一) 特别注意:宇宙学红移中,依据现有理论,光自身有如下两个显而易见的不确定性。 1、在波动力学中,波能由振幅决定,多普勒效应中改变波的频率或波长,并不影响波的传递能量。但在宇宙学中穿行的光,依据现有理论,它的能量E=νh(h是普朗克常数),这是由频率ν决定的。如果以光速c不变为前提,由c=νλ,红移中频率ν减小波长λ必然增大,这就又导致了光的能量E必然减少;如果以光的能量E不变为前提,红移中频率ν不变,则波长λ必然增大,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光速c也必然增大。 依据现有理论,在宇宙学红移中,到底是光的能量减少了呢、还是光速增大了呢?对此就说宇宙学红移中,光自身变化特征在现有理论中是不确定的。 2、我们知道,在波动力学中的多普勒效应,构成于波源运动与波传播运动的相对性,简单地说:当波源与观察者做相离运动时,波频减小是因为实际波速是静波速与波源速度之差,即实际波速减小了,当波源与观察者做相向运动时,波频增大是因为实际波速是静波速与波源速度之和,即实际波速增大了。 但对在宇宙学中穿行的光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1964年到1966年,欧洲核子中心让一种粒子以0.99975c的高速飞行,它辐射出的光子,实验室速度仍是c;对双星运动的观测,也证实光速与光源的运动无关。即构成波动力学中多普勒效应的速度迭加,并不适用于在宇宙学中穿行的光。由此就充分说明:依据现有理论,构成宇宙学红移的原因并非是发光的星系在远离观测者而去。对此就说宇宙学红移中,光自身构成红移的原因在现有理论中是不确定的。 由于现有理论中,宇宙学红移有上述不确定性,我们就可以得到当代宇宙学理论对宇宙学红移理解的如下命题,称是宇宙学红移的认知命题。 宇宙学红移的认知命题:宇宙学红移中,由于现有理论并不能给出光自身构成红移的原因,因此现代宇宙学认为宇宙学红移是因为宇宙空间在膨胀,是发光的星系远离观测者构成的,完全没有任何依据。 该命题也就是说:宇宙学红移并不证明宇宙空间在膨胀。 (二) 在新著《粒子及其质量计算》表述的I-V模型中,作者根据引力场及引力的构成机制,在第十二章第二节中具体分析了光在宇宙中穿行时,由于要不断产生引力场行为而损耗了光子能量,从而使光在宇宙空间穿行时,自身能量或动量将持续减小,在效果上也构成了作用力,其大小与一对电子之间形成的万有引力相等,由此得到了如下三个结果(p466): 1、不考虑光子在引力场中所受的引力,及宇宙中有特殊的真空区域,并在太阳系真空密度的理想条件下,通过定量计算得到了光子运动的最大距离是1.8×108光年,这也即是通过光子运动观测到的宇宙区域半径,该书也简称是光子运动的宇宙观测半径。 2、由于光子动量P要不断减小,根据波长λ = h/P的关系,光子波长将不断增大,从而构成了光子红移。设观测距离为L,红移量用Δλ表示,在理想条件下容易得:Δλ∝L。这也就正是现代宇宙学的哈勃定律所反映的观测事实。 3、以地球为观测点,我们将始终处于可观测宇宙区域的中心。 (三) I-V模型是以真空基本组成单位的存在为依据,为现代物理理论表述搭建的客体化平台,它完全不同于现存物理理论。上述(二)的结果表明: 1、光在宇宙空间穿行时,由于不断产生引力场行为损耗了能量,从而就产生了宇宙学红移。即在I-V模型中,宇宙学红移的光自身没有发生变化特征未知、及构成原因的不确定性。 2、在宇宙学领域,光子运动的宇宙学红移,并非如对哈勃定律的理解所述,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宇宙正在膨胀。我们可能观测到的最大宇宙区域,并不是宇宙半径。 3、由于宇宙学红移并不构成于宇宙空间的膨胀,现代宇宙学理论中,以哈勃定律为依据所做的任何逻辑结果,如需要占有宇宙总物质的70%的暗能量来为宇宙空间膨胀先减速后加速提供动力等等,都是错误的。 I-V模型对哈勃定律的重新理解,其必然结论就是我们必需重新改写现代宇宙学。 【附注】本文的该书,指作者新著《粒子及其质量计算》,相关句子后面括号内的p466,是指该处所论述的内容出自该书的第466页。
宇宙学大结构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作者  苟文俭 本文所述的宇宙学大结构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指的是宇宙星系分布及星系自身存在的主要特征。在这方面,作者在专著《粒子及其质量计算》表述的I-V模型中,都做了较具体的论述,本文将对该书的那些陈述做如下简要介绍。 (一) 根据该书第三章第九节中的论述,认为宇宙学大结构中星系分布,就产生于宇宙学范围内,原始真空中真空元素 V0存在位置大范围的随机涨落,具体要点是: 1、在V0存在位置的随机涨落中,必然形成了V0存在的非各向同性条件,使V0发生存在破缺。根据该书第三章第三节对V0存在破缺的认识(p87),在产生的左、右手性基元V中,将会有多余的右手性基元V,其中左、右手性V在相互联系中会组成V集团(p91),在涨落的大范围区域是右手性V和V集团组成的混沌系统。 由于每一个V0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实现各向同性存在,单独存在的右手性V也总是以转动的方式向外界传播联系行为(p105)。 2、当有多余右手性V的区域具有宇宙学尺度并可能长期保持时,就会对宇宙物质结构的形成产生有实际意义的影响。 对由右手性V和V集团构成的混沌系统,因为大量联系行为的持续传播,会在所有的右手性V和V集团之间形成相互联系,因而这就完全满足混沌系统蝴蝶效应的生成条件,即初始条件有微小输入将呈指数发散。因此,对一个由右手性V和V集团构成的混沌系统,若某些右手性V开始做了有规则的统一转动,最终将会带动整个区域转动。 这种做整体转动且有宇宙学尺度、并长期保持的右手性真空区域,它生成于宇宙学范围的原始真空演化,就称是原始真空演化旋涡,并简记成WEOV。 3、对范围广大的WEOV,最终将会产生出宇宙星系。对能够产生星系的WEOV,该书也称是Y类WEOV,而不能产生出星系的则称是N类WEOV(p107)。 (二) 如上所述,宇宙星系产生于宇宙学范围原始真空的随机涨落,因此在这种涨落中形成的WEOV一定是随机分布,这就决定了组成宇宙星系的分布也一定是随机的: 若一些Y类WEOV排列成了线状,今天我们就会观察到宇宙有呈线状分布的星系;若一些Y类WEOV呈团块排列,今天我们就会观察到宇宙有团块状的星系集团;若某一个区域无Y类WEOV生成,今天我们又会观察到宇宙中有无星系分布的所谓宇宙“空洞”;如果原始真空涨落以振动的方式展开,那么今天的宇宙星系就会有波的分布特征,等等。 作者在该书笫十二章第一节中,对宇宙星系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做估算,得到的结论是:宇宙任意两个星系之间的万有引力,其作用效果相当于1N的力作用于质量是1011kg的庞然大物。因此,在宇宙学领域,星系之间的万有引力对星系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即万有引力不可能对宇宙大结构的形成起任何支配作用(p463)。 由此,对宇宙学大结构就可以有如下的命题,称是宇宙学大结构命题: 宇宙学大结构命题:宇宙星系分布的大尺度结构,完全取决于宇宙学范围原始真空涨落的实现方式,具有多种可能的随机图样,并不是万有引力作用规律支配的结果。 (三) 根据该书笫三章第十节的陈述,宇宙星系自身存在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宇宙的不同星系,都会保持Y类WEOV转动及Y类WEOV核平动的初始运动,其实际运动并不遵循万有引力定律,而且偏离万有引力定律的形式也还具有多样性特点。 Y类WEOV在形成星系之前首先要在其中心聚集大量物质,生成WEOV核。但当WEOV因涨落它随机分裂成次级旋涡时,WEOV核的转动将有可能发生变化,WEOV核中不同部分的挤压斥力与转动向心力的平衡可能被破坏,其结果是:WEOV核或者自动破裂成团块向周围空间运动,或者成为猛烈地物质喷射;即由Y类WEOV核转变成星系核时,它将有可能产生出物质喷射流。因此由Y类WEOV生成的星系就有可能有如下两种初始运动: (1)当Y类WEOV核自动破裂不影响其整体转动时,产生出星系后会始终保持WEOV转动的初始运动;(2)当Y类WEOV核自动破裂的物质喷射流构成了整体平动时,产生出的星系又会保持WEOV核平动的初始运动。 2、宇宙只有正物质星系,普遍具有转动性;星系分布也只是现实的唯一情形,绝无多种可能的并行宇宙存在。 对宇宙只有正物质星系,作者在博文《宇宙只有右手性物质的星系生成》中已做了具体陈述。由于宇宙学范围原始真空随机涨落形成的WEOV分布是唯一的,WEOV是转动的,因此宇宙星系也普遍具有转动性,其分布也只是现实的唯一情形。 3、质量越大的星系生成的年代就越久远;质量小的星系会普遍年轻些。 对越大的WEOV,生成的右手性Vmr及am就越多,形成星系的质量也就越大,转动动量向WEOV核转移、WEOV整体转动受到的破坏也就较快,再加之WEOV本身就大,WEOV涨落生成次级旋涡、再产生出天体的过程也就较短,即这样的星系形成过程就较短,生成的年代就久远些。反之质量较小的的星系形成就晚些,即会年轻些。 4、宇宙除了有类星体外,还会有旋涡状物质微粒的巨大气团,它看起来像是正在生成的星系,但是宇宙诞生之初的遗物,始终都不能成为一个星系。 作者在博文《宇宙类星体是怎样产生的》中已指出,与星系相伴产生的还有许许多多特殊的类星体。对那些不能产生出星系的N类WEOV,,它涨落的次级旋涡将不发生,只能成为一个旋涡状物质微粒构成的气团,将永远飘浮在宇宙空间,好似宇宙的孤魂野鬼,它看起来像是正在诞生的星系,但始终不能成为一个星系。  5、宇宙中的不同星系,真空密度普遍偏小,其右手性特征在实验室条件下完全可以忽略不予考虑。 对产生星系的Y类WEOV,由于它产生条件是真空密度偏小(p107),所以宇宙中的不同星系,真空密度也都普遍偏小。 在该书第十二章第一节中,作者以我们居住的银河系为例,定量分析计算的结果是:在构成银河系的WEOV产生时,多余的右手性基元V约为12×1092个,而整个基元约为8×10111个,它们比是1.5×10-19。由此可以看出,WEOV及星系的右手性非常微弱,在实验室条件下完全可以忽略不予考虑(p465)。 特别说明:I-V模型给出的宇宙星系分布及星系自身存在的上述特征,均可以通过广泛的宇宙学观测来验证。 【注】:本文主要内容编辑于《粒子及其质量计算》第三章第九、十节,及第十二章第一节的部分内容。本文的该书,指专著《粒子及其质量计算》,相关句子后面括号内的p加数字,如p87,是指该处所论述的内容出自该书的第87页。
发展现代物理理论的两个关键问题 作者   苟文俭 对物理理论的描述依据及形式化表述的逻辑前提,就称是物理理论的逻辑起点。现代物理理论需要发展;对所有物理学理论工作者来说,恐怕这都不会有异议。那么怎么实现现代物理理论发展呢?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1)怎样对待现存的现代物理理论?(2)如何去寻找发展现代物理理论新的逻辑起点。 这也就是本文所称的、发展现代物理理论的两个关键问题。 (一) 怎样对待现存的现代物理理论,现实有如下两种极端的观念。 1、作为现代物理基础理论的量子力学(QM)与相对论,认为都是普遍真理,以它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规范场理论及宇宙学理论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现代物理理论也只能在这个方向上去发展。我们都知道,这就是现代物理主流学界通常所持的观念,就称是现代物理发展的主流观念。 2、认为QM或相对论不正确,应当用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现代物理理论发展有全新观念。这种观念的出发点是完全否定现代物理基础理论,也称是现代物理发展的否定观念。 我们知道,QM或相对论作为形式化物理理论,它们有各不相同的逻辑起点。由于形式化物理理论的所有结果只能来自它们的逻辑起点,因此,QM或相对论所有结果也就都只能分别适用于由逻辑起点规定的不同领域。这就说明,现代物理基础理论都不是普遍真理,现代物理发展的主流观念是不对的。 我们还知道:在粒子受力与运动的物质波范围,QM的描述是非常有效的;相对论依据的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及等效原理,在可直接观测范围内都得到了严格验证,它们的形式化表述也没有错。这种简单的事实也就说明:在逻辑起点规定的领域内,QM与相对论都是成功的,认为QM或相对论不正确的现代物理发展的否定观念也是不对的。 QM、相对论,以及以它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量子电动力学(QED),它们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理论家们的逻辑证实,以及实验验证,在各自的描述范围都是成功的;以QED为模式的规范场标准模型,对粒子个体对称性存在的描述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发展首先需要继承;对现代物理理论发展同样也需要继承它的成功,在发展现代物理理论中,试图否定或推翻已取得成功的任何探索,都无疑缺乏理智。 (二) 粒子及由粒子组成的所有客观存在之物的集合,就称是物质世界。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位,也即是组成粒子的基本单位,一般就称是基元。基元及由基元组成的物质世界的所有客观存在之物,作者也统称是客体。 物质世界一切客体存在构成的现象、及所有客体存在实现的表现,就统称是物质世界行为。描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物理理论,作者就称是物理学统一理论。 现代物理主流的规范场标准模型或超弦理论,就都属于物理学统一理论,但由于它们描述的都只有部分物质世界行为,因此就都属于不完善的物理学统一理论。实际上,构建物理学统一理论已成为了现代物理理论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十世来临之前,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解释、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电磁波的相对性变换等基本问题上,经典物理理论遇到了困难。进入二十世纪后,以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人首先认识到,经典物理理论难以克服的这些困难,已超越了经典物理理论的描述范围,因此他们离开了经典物理理论框架内演绎法的主流和时尚,以现象事实为依据,在经验领域提出了物理理论全新的逻辑起点,构建了QM与相对论,对彻底解决经典物理理论困难做出了成功选择,实现了物理理论“新的较大的发展”,当年的物理学后生也一跃成为了现代物理理论先驱。 二十世纪初发展现代物理基础理论的这种历史事实说明:解决超越了某个成功理论描述范围的困难,成功选择就是离开了这个成功理论框架的形式化数学表述,在困难涉及的新的描述范围,通过对相关现象事实的分析归纳,在经验领域提出物理理论全新的逻辑起点,在新的描述范围构建出与这个成功理论的逻辑体系完全不同的新理论。 (三) 对现代物理理论,不论是QM与相对论,还是QED,它们都不是物理学统一理论,要构建物理学统一理论,根据创建现代物理基础理论的历史经验,首先我们就要在经验领域提出新的物理学统一理论的逻辑起点。 物理学描述的都只能是客体行为,其逻辑起点也就只能来自被描述客体行为的现象事实,并与被描述客体行为的构成根源相联系。对于物质世界行为,构成它们的共同根源,就只能是基元的实在性存在。因此,物理学统一理论的逻辑起点、也就只能来自能基元的实在性存在。也即在发展现代物理理中,理论新的逻辑起点就来自基元的实在性存在。 根据上述论述,对怎样获得基元的实在性存在,就很容易有如下认识: 1、因为基元的实在性存在是具体的客观存在,因此它不能来自某种哲学观念。 2、因为理论的形式化数学表述只是客体行为的一种陈述方式,因此,基元的实在性存在也决不是任何数学原理的产物。 3、因为理论的逻辑过程只能始于逻辑起点,因此也不可能由理论自身的逻辑分析来获取,否则就构成了毫无意义的循环逻辑论证。 与获取QM与相对论的逻辑起点一样,对基元的实在性存在,我们也只能以经验领域的相关现象事实为依据,通过对这些现象事实的分析归纳来获取。
发展现代物理理论的两个关键问题 作者   苟文俭 对物理理论的描述依据及形式化表述的逻辑前提,就称是物理理论的逻辑起点。现代物理理论需要发展;对所有物理学理论工作者来说,恐怕这都不会有异议。那么怎么实现现代物理理论发展呢?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1)怎样对待现存的现代物理理论?(2)如何去寻找发展现代物理理论新的逻辑起点。 这也就是本文所称的、发展现代物理理论的两个关键问题。 (一) 怎样对待现存的现代物理理论,现实有如下两种极端的观念。 1、作为现代物理基础理论的量子力学(QM)与相对论,认为都是普遍真理,以它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规范场理论及宇宙学理论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现代物理理论也只能在这个方向上去发展。我们都知道,这就是现代物理主流学界通常所持的观念,就称是现代物理发展的主流观念。 2、认为QM或相对论不正确,应当用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现代物理理论发展有全新观念。这种观念的出发点是完全否定现代物理基础理论,也称是现代物理发展的否定观念。 我们知道,QM或相对论作为形式化物理理论,它们有各不相同的逻辑起点。由于形式化物理理论的所有结果只能来自它们的逻辑起点,因此,QM或相对论所有结果也就都只能分别适用于由逻辑起点规定的不同领域。这就说明,现代物理基础理论都不是普遍真理,现代物理发展的主流观念是不对的。 我们还知道:在粒子受力与运动的物质波范围,QM的描述是非常有效的;相对论依据的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及等效原理,在可直接观测范围内都得到了严格验证,它们的形式化表述也没有错。这种简单的事实也就说明:在逻辑起点规定的领域内,QM与相对论都是成功的,认为QM或相对论不正确的现代物理发展的否定观念也是不对的。 QM、相对论,以及以它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量子电动力学(QED),它们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理论家们的逻辑证实,以及实验验证,在各自的描述范围都是成功的;以QED为模式的规范场标准模型,对粒子个体对称性存在的描述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发展首先需要继承;对现代物理理论发展同样也需要继承它的成功,在发展现代物理理论中,试图否定或推翻已取得成功的任何探索,都无疑缺乏理智。 (二) 粒子及由粒子组成的所有客观存在之物的集合,就称是物质世界。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位,也即是组成粒子的基本单位,一般就称是基元。基元及由基元组成的物质世界的所有客观存在之物,作者也统称是客体。 物质世界一切客体存在构成的现象、及所有客体存在实现的表现,就统称是物质世界行为。描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物理理论,作者就称是物理学统一理论。 现代物理主流的规范场标准模型或超弦理论,就都属于物理学统一理论,但由于它们描述的都只有部分物质世界行为,因此就都属于不完善的物理学统一理论。实际上,构建物理学统一理论已成为了现代物理理论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十世来临之前,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解释、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电磁波的相对性变换等基本问题上,经典物理理论遇到了困难。进入二十世纪后,以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人首先认识到,经典物理理论难以克服的这些困难,已超越了经典物理理论的描述范围,因此他们离开了经典物理理论框架内演绎法的主流和时尚,以现象事实为依据,在经验领域提出了物理理论全新的逻辑起点,构建了QM与相对论,对彻底解决经典物理理论困难做出了成功选择,实现了物理理论“新的较大的发展”,当年的物理学后生也一跃成为了现代物理理论先驱。 二十世纪初发展现代物理基础理论的这种历史事实说明:解决超越了某个成功理论描述范围的困难,成功选择就是离开了这个成功理论框架的形式化数学表述,在困难涉及的新的描述范围,通过对相关现象事实的分析归纳,在经验领域提出物理理论全新的逻辑起点,在新的描述范围构建出与这个成功理论的逻辑体系完全不同的新理论。 (三) 对现代物理理论,不论是QM与相对论,还是QED,它们都不是物理学统一理论,要构建物理学统一理论,根据创建现代物理基础理论的历史经验,首先我们就要在经验领域提出新的物理学统一理论的逻辑起点。 物理学描述的都只能是客体行为,其逻辑起点也就只能来自被描述客体行为的现象事实,并与被描述客体行为的构成根源相联系。对于物质世界行为,构成它们的共同根源,就只能是基元的实在性存在。因此,物理学统一理论的逻辑起点、也就只能来自能基元的实在性存在。也即在发展现代物理理中,理论新的逻辑起点就来自基元的实在性存在。 根据上述论述,对怎样获得基元的实在性存在,就很容易有如下认识: 1、因为基元的实在性存在是具体的客观存在,因此它不能来自某种哲学观念。 2、因为理论的形式化数学表述只是客体行为的一种陈述方式,因此,基元的实在性存在也决不是任何数学原理的产物。 3、因为理论的逻辑过程只能始于逻辑起点,因此也不可能由理论自身的逻辑分析来获取,否则就构成了毫无意义的循环逻辑论证。 与获取QM与相对论的逻辑起点一样,对基元的实在性存在,我们也只能以经验领域的相关现象事实为依据,通过对这些现象事实的分析归纳来获取。
基元的探索提纲 作者  苟文俭 粒子及由粒子组成的所有客观存在之物的集合,就称是物质世界。 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位,也即是组成粒子的基本单位,一般就称是基元。基元及由基元组成的物质世界的所有客观存在之物,作者也称是客体。 现代物理主流理论中,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理论,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建的规范场的标准模型。在该理论中,认为基元就是夸克、轻子及传递力作用的玻色子,有61种之众。但由于引力不能纳入规范理论的框架之中,标准模型并不能真正成为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理论。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理论家们又提出:物质世界都构成于长度约10-35m、满足超对称的弦,称是超弦,并构建了不同的超弦理论。上世纪末,弦论家们在对五种超弦理论对偶性研究中,又提出了构建统一五种超弦理论的M理论。M理论中,超弦要在十一维时空中运动,有人也称这样的超弦是超块。 如上所述,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现代物理主流理论,如标准模型或超弦理论,其描述依据和逻辑前提,也就都是它们各自的基元及其存在。 (一) 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物理理论,作者就称是物理学统一性理论。根据基元构成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很容易有如下四点认识。 1、由于基元是物理学统一性理论的描述依据和逻辑前提,为了避免逻辑循环论证,对基元的认知就不能够从这种统一性理论的逻辑分析中获取。当代物理学探索基元的事实表明,不论是标准模型基元或是超弦,它们的存在都是理论自身数学分析的产物,即是通过理论的逻辑分析获取的,从而使理论对基元的获取就存在严重的逻辑学缺陷。 2、基元构成子粒子,因此根据基元的实在性存在,我们就应当能够弄清楚诸如粒子的组成是什么?粒子自旋、左右手性、正反性、量子化电荷是怎样形成的?从受激发真空产生粒子质量的对称性自发破缺及希格斯机制是什么?决定粒子质量大小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这些与粒子自身存在相关的所有基本问题的答案。 3、基元组成了物质世界,因此在组成上,基元与物质世界的所有客体自身的固有存在就应当完全保持一致。 4、基元组成了物质世界所有客体,因此就还可以确定:(1)包括宇宙及生命在内、物质世界的一切客体现象,也就一定与基元存在密切相关;(2)物质世界的所有客体行为,包括一切运动与受力、粒子衰变、宇宙演化、生命进化及衰老等等,都可以通过基元联系起来,具有与基元存在密切相关的终极统一性。即基元的实在性存在,也就应当是物质世界的一切客体现象及所有客体行为描述依据、或理论形式化表述的逻辑前提。 (二) 由上述四点认识,我们就很容易得到对基元探索思路的如下要点,对此作者也称是基元的探索提纲。 1、由于现代物理学主流对基元的获取存在严重的逻辑学缺陷,因此我们必须离开现代物理学的主流,另起炉灶实现对基元的探索。 2、因为粒子就产生于受激发真空,说明基元一定存在于真空。因此另起炉灶探索基元,也就应当直接从真空的行为表现中去认识基元。 3、基元存在于真空,说明真空有构成基元的基本组成单位。由于真空也有自身的固有存在,因此就还可以确定,基元必然有三种状态:(1)能够形成真空固有存在的状态,称是基元的原始态;(2)真空固有存在的基本组成单位转变成基元后,没有离开真空的真空态基元;(3)离开了真空的非真空态基元。 4、由于在组成上,基元与物质世界的所有客体自身的固有存在完全保持了一致。因此,从真空行为表现中认识到的基元,也就应当与物质世界的所有客体自身的固有存在完全保持了一致;这就应当是另起炉灶从真空认识到的基元组成合理性的唯一判断标准。 5、因为由基元的实在性存在就可以回答与粒子自身存在相关的所有基本问题。因此,从真空行为表现中认识到的基元,它是否可以回答与粒子自身存在相关的所有基本问题,这应当从粒子物理学的角度、判断从真空行为认识到的基元是否合理的唯一判断标准。 6、根据上述(一)的第4条又可以确定,从真空行为表现中认识到的基元,能否为物质世界一切客体现象及所有客体行为提供描述依据、或理论表述的逻辑前提,这也就应当是从是基元构成物质世界的角度,判断从真空行为中认识到的基元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 (三) 作者就是根据对基元探索的上述提纲,直接从真空行为表现中认识到了基元的三种状态,写成了《粒子及其质量计算》的专著。对这种基元该书的陈述表明: 1、组成上与物质世界的所有客体自身的固有存在完全保持了,完全具有组成的合理性。 2、实际回答了与粒子自身存在相关的所有基本问题,完全满足从粒子物理学的角度判断其合理性的唯一标准。 3、确实也为物质世界一切客体现象及所有客体行为、提供了描述依据或理论表述的逻辑前提,对此作者也称是I-V模型。因此也完全满足从基元构成物质世界的角度,判断其合理性的唯一标准。 上述实事证明,作者离开现代物理学主流,另起炉灶,直接从真空的行为表现中认识到的基元是非常合理的。                               完成于2009-7-10
怎样判定真空元单位的真实性 作者  苟文俭 如作者在《基元探索系列之四》中所述,真空固有的基本组成单位、基元的原始态真空元素V0,与通过V0存在破缺转变成的真空态基元Vn,就统一称是真空元单位。 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单位,就称是基元;真空元单位是基元存在的依据,因此也是构成粒子、及物质世界的依据。 又如作者在《空间三维与粒子的左右手性》一文中所述,V0有自身各向同性与环境各向同性高度一致的自主对称存在,而真空态Vn的存在中,由于两种各向同性所起的主导性不同,就具有了左右手性。 (一) 对描述内容涉及了夸克这种粒子组成成分的量子色动力学,及涉及了粒子内部作用的弱电统一理论,就称是粒子构成理论。把客观存在之物实现存在的具体方式,就称是客体存在内容。 真空元单位是构成粒子及物质世界的唯一依据,它的真实性首先在于对它具有认识论的合理性,还在于它是否能够真正成为物质世界所有一切的起源,主观描述中它是否真正能够成为有效描述粒子及物质世界所有一切的依据。 一个真实的真空元单位,在物理学中它作为描述物质世界所有一切的依据,因此就应当同时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真空元单位是构成粒子的依据,因此它也就应当是粒子构成理论的描述依据,为了避免逻辑循环论证,对它的认识就不可能从粒子构成理论推导出来,只能通过对相关现象事实的分析归析来获得;即只能是分析归析法、而不可能是演绎法。 2、真实的真空元单位能够成为粒子构成的依据,因此也就能够成为描述物质世界各个方面及其统一性的依据,也就是回答粒子到底是怎样构成了物质世界,力与物理场统一的实质是什么,空间为什么是三维性,物质波怎样形成的,……等等这些现代物理理论涉及的所有基本问题的依据。 3、真空元单位由于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依据,其自身存在一定是物质世界所有客体共同的固有存在,因此以真空元单位存在内容为依据的所有论述,均可以用经验事实及常规条件下的实验加以验证。 (二) 真实的真空元单位是构成粒子及物质世界的依据,真空元单位的存在内容将会支配现实世界的一切。因此从真实的真空元单位,我们也就很容易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果:  1、真空元单位的存在内容将会支配所有粒子的所有存在属性;由此,对诸如粒子左右手性是什么、正反物质是什么、自旋与电荷是什么,以及粒子的组成、物质、能量究竟是什么等等与粒子存在内容相关的所有“是什么”的问题,从真空元单位的存在中也都应当有明确清晰的答案。 2、由于真空元单位构成了物质世界的终极统一,因此,真空元单位的存在内容将会支配物质世界的所有一切,包括宇宙只有正物质星系、宇宙演化、宇宙学红移、星系恒星转动反常增快、类星体亮度异常、以及生命及人类思维、各种不同力、运动的起因、客观存在普遍的周期性等等所有实际存在的现象事实。 3、真空元单位的存在内容是构成所有实际存在的客体事件的根源:它就只能以唯一确定的方式产生出现实世界的一切,而不是在多种可能的方式中,选择了现实世界的一切;而且也将自动生成物质世界客体相互关联的普遍规则,从而也构成了物质世界中所有一切的内在关联,包括生命及人类活动。 (三) 《粒子及其质量计算》一书第十二章第七节至十二节的总结充分表明,对真空元单位的主观描述既具有上述(一)所述的三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有上述(二)所述三个方面的结果,由此就有充分理由相信,真空元单位是真实可信的。 当然,对于坚持现代量子场理论真空观的物理学家来说,将不会相信甚至拒绝真空有真空元单位的说法,也必然只会对真空元单位的存在内容摇头。 对真空元单位是否可信,我们首先不应该以量子场的真空观为标准,也不要就真空元单位本身去孤立考究,而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1、在粒子存在内容中,量子场理论的真空观到底给出了什么有意义的结果,真空是否只如量子场理论的真空观所述,只是能产生出捉摸不定的虚粒子的“空空间”,需不需要做重新认识? 2、如果需要重新认识量子场理论的“空空间”的虚粒子真空,怎样做又才能保证不重蹈用先验的逻辑需要来认识真空的覆辙,以保证对真空描述有认识的合理性? 3、如果需要重新认识“空空间”的虚粒子真空,对真空存在又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述,以保证对真空存在内容的主观描述中,形式化表述具有合理性? 【注】:本文的主要内容,由《粒子及其质量计算》一书第一章的第十二节的部分内容编辑而成。                                  完成于2009-6-30
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五                现代物理学的危机不容否认                      作者     苟文俭              如作者在《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一》所述:相对于主流物理学的整个体系而言,如果理论自身形成了被事实证实的基础危机事件、演绎危机事件和概念危机事件,物理理论体系就面临了崩溃,也就构成了物理学危机。 现代的主流物理学,是指由量子力学、相对论、规范物理的标准模型、大爆炸的宇宙标准模型形成的物理理论体系。 在《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二至之四的三篇文章中,作者用事实证明,对现代主流物理理论体系有基础危机、演绎危机和概念危机,这是千真万确的。因此现代物理理论体系与十九世纪后期经典物理论体系一样,也面临了崩溃;现代物理学的危机不容否认。 但在我国主流物理学界,就并不承认现代物理学也面临了危机。 2005年,我国一位最高的自然科学权威在一个报告中就指出:“今天的物理学,诚然面临着一些重要的理论与实验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类星体的能源问题,暗物质,暗能量和反物质的问题,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宇宙项问题等,中微子振荡问题,质子衰变问题等,但是到现在为止,物理学家还没有人像19世纪20世纪惊呼物理学的危机”。2007年元27日,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大师讲科学》的节目中,我国另一位最高物理学权威也向人们说:现代物理学,不象上世纪初期那样,有大问题需要爱因斯坦他们来解决,……现代物理学没有大问题需要解决,只是些小问题,是许许多多的小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纳米科学,就有许多小问题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解决。 这两位权威级大人物的见解,代表了是我国物理学界的主流,在现代物理学正在蕴酿着突破性革命的今天,他们完全不承认现代物理学面临了危机,这也正是十九世纪后期一些经典物理学权威、没有觉察到经典物理学正面临危机的历史的重演。 例如当年英国物理学界元老开耳芬,他就认为,在那个时期经典物理学的发展不过是遇到了几个较为严重的困难而已,这些困难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案逐一加以解决,而无须触动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因此他对于动摇这个基础的新实验和新理论往往持怀疑态度,甚至公开站出来反对。还有如当年最著名的维恩、瑞利、洛伦兹等人,他们也都力图在经典理论的框架内解决面临了危机的那些难题;维恩、瑞利直到1905年都不同意普朗克为解决“紫外灾难”提出来的量子概念,洛伦兹在1908年的罗马讲演中,也还是表示难以接受普朗克的理论。 在二十世纪来临之前,经典物理学面临了危机,历史给出的是如下两种选择: 1、以那个时代经典物理学的一些权威为代表,他们不承物理学面临了危机,总是试图在经典物理的逻辑体系内,用在经典力学理论框架内演绎法的主流和时尚,凭籍自身天才的头脑,采取修补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虽然展现了他们的大师风范,其结果是经典物理理论面临的危机并没有真正被消除,也没有实现物理理论有新的较大的发展。 2、进入二十世纪后,以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德布罗意等那个时代物理学后生为代表,他们离开经典物理理论框架内演绎法的主流和时尚,在经验领域给出了“同时性”、“量子态”、“物质波”等基本概念的实在性意义后,在新的描述范围,构建了与经典物理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现代物理基础理论,对彻底解决经典物理理论危机做出了成功选择。 解决经典物理理论困难的成功选择,首先就在于要有发现经典物理学面临危机的敏锐眼光,在于要有勇气放弃因为主流的成功使你头戴的闪闪光环。这些,也就是我们今天解决现代物理理论问题、进一步发展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历史参照。 于2009-01-17 联系作者: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通讯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金雁路171号交大花园南苑,邮编610045。
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五                现代物理学的危机不容否认                      作者     苟文俭              如作者在《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一》所述:相对于主流物理学的整个体系而言,如果理论自身形成了被事实证实的基础危机事件、演绎危机事件和概念危机事件,物理理论体系就面临了崩溃,也就构成了物理学危机。 现代的主流物理学,是指由量子力学、相对论、规范物理的标准模型、大爆炸的宇宙标准模型形成的物理理论体系。 在《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二至之四的三篇文章中,作者用事实证明,对现代主流物理理论体系有基础危机、演绎危机和概念危机,这是千真万确的。因此现代物理理论体系与十九世纪后期经典物理论体系一样,也面临了崩溃;现代物理学的危机不容否认。 但在我国主流物理学界,就并不承认现代物理学也面临了危机。 2005年,我国一位最高的自然科学权威在一个报告中就指出:“今天的物理学,诚然面临着一些重要的理论与实验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类星体的能源问题,暗物质,暗能量和反物质的问题,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宇宙项问题等,中微子振荡问题,质子衰变问题等,但是到现在为止,物理学家还没有人像19世纪20世纪惊呼物理学的危机”。2007年元27日,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大师讲科学》的节目中,我国另一位最高物理学权威也向人们说:现代物理学,不象上世纪初期那样,有大问题需要爱因斯坦他们来解决,……现代物理学没有大问题需要解决,只是些小问题,是许许多多的小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纳米科学,就有许多小问题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解决。 这两位权威级大人物的见解,代表了是我国物理学界的主流,在现代物理学正在蕴酿着突破性革命的今天,他们完全不承认现代物理学面临了危机,这也正是十九世纪后期一些经典物理学权威、没有觉察到经典物理学正面临危机的历史的重演。 例如当年英国物理学界元老开耳芬,他就认为,在那个时期经典物理学的发展不过是遇到了几个较为严重的困难而已,这些困难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案逐一加以解决,而无须触动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因此他对于动摇这个基础的新实验和新理论往往持怀疑态度,甚至公开站出来反对。还有如当年最著名的维恩、瑞利、洛伦兹等人,他们也都力图在经典理论的框架内解决面临了危机的那些难题;维恩、瑞利直到1905年都不同意普朗克为解决“紫外灾难”提出来的量子概念,洛伦兹在1908年的罗马讲演中,也还是表示难以接受普朗克的理论。 在二十世纪来临之前,经典物理学面临了危机,历史给出的是如下两种选择: 1、以那个时代经典物理学的一些权威为代表,他们不承物理学面临了危机,总是试图在经典物理的逻辑体系内,用在经典力学理论框架内演绎法的主流和时尚,凭籍自身天才的头脑,采取修补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虽然展现了他们的大师风范,其结果是经典物理理论面临的危机并没有真正被消除,也没有实现物理理论有新的较大的发展。 2、进入二十世纪后,以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德布罗意等那个时代物理学后生为代表,他们离开经典物理理论框架内演绎法的主流和时尚,在经验领域给出了“同时性”、“量子态”、“物质波”等基本概念的实在性意义后,在新的描述范围,构建了与经典物理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现代物理基础理论,对彻底解决经典物理理论危机做出了成功选择。 解决经典物理理论困难的成功选择,首先就在于要有发现经典物理学面临危机的敏锐眼光,在于要有勇气放弃因为主流的成功使你头戴的闪闪光环。这些,也就是我们今天解决现代物理理论问题、进一步发展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历史参照。 于2009-01-17 联系作者: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通讯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金雁路171号交大花园南苑,邮编610045。
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二                 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危机                    作者     苟文俭               如作者在《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一》所述:象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这样,理论表述基础与事际不相符的物理学事件,使理论面临了表述基础被破坏的危险,就称是物理学基础危机事件;构成物理学危机的事件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形成于理论自身,被事实所证实,第二它是相对于主流物理学的整个体系而言的。 现代的主流物理学,是指由量子力学、相对论、规范物理的标准模型、大爆炸的宇宙标准模型形成的物理理论体系。 根据上述对物理学基础危机事件的定义,很容易发现现代主流物理理论体系中、其描述基础与事实不相符的一些基础危机事件。对此本文举如下三例。 1、量子场理论只能描述没有大小的点粒子,但标准模型要把量子场理论类推到粒子内部,去表述粒子内部的组成存在的规律,就构成了标准模型表述基础的点粒子与事实不符的基础危机事件。 这一事实作为标准模型础危机事件,是因为标准模型描述的是粒子有大小的存在内容,这就不允许再用点粒子的理想化方法处理。即标准模型表述基础的点粒子与它表述的粒子有内部组成的事实并不相符。 2、现代物理理论表述基础是物质世界的对称性存在,而在物质世界起根本作用的却是不对称。即在现代物理理论中,因为表述基础的对称存在、与表述对象不对称起根本作用的事实不相符合而构成了基础危机。 3、由于相对论与量子论表述基础的相互拒绝,如下所述也就构成了现代物理理论体系的基础危机。 相对论的形式化表述是建立在因果决定性基础之上的,狭义相对论中时空具有随物质运动情形不同的相对性,广义相对论时空则是随物质质量的多少而具有形变的相对性;量子论的形式化表述、是建立在随机不确定性基础之上的,时空具有不准确测量的量子性,描足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相对论与量子论的表述基础相互拒绝,表明它们各自有非常明确的表述范围,但在现代物理理论体系中,相对论与量子论都是作为普遍适用的理论使用的。显然,现代物理理论体系中、把相对论与量子论作为普遍适用的理论,由于与它们表述基础相互拒绝的事实完全不相符合,这就必然构成了现代物理理论体系的基础危机。 以上这些事实就充分表明:对现代主流物理学理论体系来说,它确实有由基础危机事件构成的基础危机。现代主流物理理论体系的基础危机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于2009-01-16 联系作者: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通讯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金雁路171号交大花园南苑,邮编610045。
物理学第三次革命探索(二) 物理学第三次革命探索(二) 物理学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略稿) 作者     苟文俭             如《物理学第三次革命探索(一)》所述:在对自然奥妙的探索中,不论是深入到粒子内部还是涉及全宇宙,对QM(量子力学)、相对论及其它现存理论的现代物理理论,都需要有革命性突破,从而使物理学实现又一次革命。 (一) 从古希腊提出物理学以来,人类史上已经经历了两次物理学整体观念的革命性突破: 1、第一次应追溯到1543年哥白尼公开发表的《天体运行论》,后来又由伽利略开创了定量化的物理理论,完成于以牛顿力学为核心内容的经典物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也就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物理学的第一次革命,它使物理学离开思辨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开始了物理理论形式化的数学表述,把古希腊的物理学转变成了近代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     2、第二次也可以上溯到1883年马赫在《力学史评》一书中对经典力学的批判,直到上世纪初QM与相对论的创立,把定量化的物理学深入到了细微的粒子世界、以及广袤的宇宙,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物理学的第二次革命。 因此,如果我们实现了对现代物理学的革命性突破,也就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 (二) 完成物理学革命的物理理论的基本特征,即是本文所称的物理学革命的基本特征。 总结完成于经典物理理论与现代物理理论的两次物理学革命,从物理理论自身实现对描述对象表述的角度考虑,就很容易得到物理学革命有如下基本特征,对此也称是物理学革命的表述基本特征。 1、理论对描述对象的表述,都有由全新依据及出发点形成的公理系统。 物理理论公理系统,包括物理理论公理及表述需要的基本概念这两个部分。物理学中,物理理论公理是对描述对象做形式化表述、构成物理理论逻辑体系的出发点,它来自人们的经验知识,是真的但不可证明,满足戈德尔不完全定理,即是一种不需要证明的自明之理。 2、有完全不同的逻辑体系,对物质世界或自然界的理解,也都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观念。 物理理论形式化表述体系,也称是物理理论逻辑体系。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由于各有完全不同的公理系统,其逻辑体系自然也就完全不同。这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了。 3、完成物理学革命的新理论,总是以已有的科学成果为发展起点,体现了对过去理论成果的全面继承。 4、都完成了物理学逻辑体系的大综合。    5、理论描述范围都实现了新的扩展。如由于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成就以及分子运动论的建立,经典物理就包罗了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原子、分子的运动,而现代物理理论则试图囊括小至基元、大到宇宙学大尺度结构的所有实际可能的物质存在。 (三) 每一次物理学革命,最终不仅会引起人类理解物质世界观念的根本转变,也引起了人的思维意识、观察手段、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在社会学意义上,物理学革命就还表现了以下两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1、第一个方面,是每一次物理学革命都带动了人类自然科学、哲学、思想的大飞跃,也带动了各个领域的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巨大进步,为人类文明开辟了新纪元。 2、任何历史时期,人们过去思维习惯形成的常识常理,也就成为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革命对认识观念的革命性突破,也总是要背叛社会的常识常理,背叛主流的价值观。在物理学领域,物理学革命自然也要背叛现存物理学形成的主流价值观,这也首先就表现在对坚持现实主流价值观的权威的冒犯。这就是物理学革命在社会学意义上表现的不容忽视的第二个方面。 社会学意义上物理学革命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对物理学的革命者来说往往要付出巨大代价。对此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在十六世纪物理学第一次革命开始期间,欧洲的布鲁诺为宣传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等朴实的物理学观念,由于是对当时罗马天主教教义主流价值观的背叛,竞被判死刑而被活活烧死。
旋转星系中的恒星转动(简略稿) 旋转星系中的恒星转动(简略稿) ―― 请您验证(二) 作者 苟文俭 根据《粒子及其质量计算》(下文称“该书”)第十二章第三节的论证,宇宙旋转星系中恒星的转动是以下两个运动的合成。 1、恒星在物理真空中以运动方式存在,其运动I∑行为传播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情形一样,由于对实现S(V0)存在追求,要与环境保持同步i传递而受转动力,也就有因物理真空量子Q转动形成的固有转动,其角速度就用ω0表示,其线速度用V0表示,设恒星离星系中心的距离为R,则有: V0 = ω0R……………12-3-1。 ω0由三个因素决定:(1)随星系总质量M0增多而加快;(2)星系中Q的总量越多转动越慢,即是随星系半径R0的三次方增大而减小:(3)Q转动带动恒星转动的程度,可用系数d表示,因此对ω0就可以有: ω0 = d•M0/R03…………12-3-2。 2、设星系中心部分对该恒星构成吸引的质量为M,由M对恒星吸引也构成了转动,其速度用Vg表示,考虑简单情形,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及转动的力学规律容易得到: Vg = (GM/R)-1/2……………12-3-3。考虑V0与Vg方向相同的理想的简单情形,在转动星系内,离星系中心距离为R的恒星,它实际转动的线速度是: V =ω0R + (GM/R)-1/2……………12-3-4。 12-3-4式表明,旋转星系中,恒星转动线速度并不服从由引力定律所做的推算,随着离星系中心距离R增大,它不是减小,而是增加了。 由此说明,旋转星系中恒星转动线速随着离星系中心距离增大而增加,不服从引力定律,并不需要星系有暗物质来“法外施恩”。 同时,该书在第十二章第三节中通过论证还指出:宇宙有“空洞”和无核星系,也可能有大尺度的真空裂缝,这些就都可以通过广泛的宇宙学观测去验殓。 ◎ ◎附注:该帖内容出自作者新著《粒子及其质量计算》,在个人博客中也有较具体介绍;该书共110万字,已由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对该帖有兴趣的朋友,可登录个人实名博客、或与本人联系;衷心欢迎各位光临赐教。个人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通讯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金雁路171号交大花园南苑,邮编610045。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