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pkk2 sharpkk2
学知识看评级,来-评级古钱吧-
关注数: 228 粉丝数: 617 发帖数: 7,138 关注贴吧数: 101
【25-10-06知识贴】一个北宋铜钱的故事 吧友大顺汝侯刘宗敏艾特了我一个问题,涉及崇宁通宝铁式铜钱的身世,构成,流通诸多问题。这里简单梳理一下。 北宋自开宝立国以来就规定金银铜铁为官禁输出物资,铜钱尤其矛盾突出。庆历嘉祐时随着西北战争扩大、宋夏,宋辽、都出现源自军费,走私,榷场等诸多货币问题。 北宋三边之二的陕西和河东,自王安石变法侯短暂解除过钱禁,铜钱可以自由流通,但元祐后,旧dang上来后又恢复了钱禁,并加强了铁钱管理,使得这两个地方钱法混乱无以复加。 崇宁二年二月,许天启在陕西做了第一批漂亮的当十钱(即我们今天看到的重宝美制大字)后,蔡京写了一个奏章,意思是鉴于陕西钱法混乱,准备推当十铜钱和当十夹锡(高锡)大铁钱,铜铁共用,夹锡铁钱当小铜钱二枚(折二),而当十铜钱,则官价当十或当三当四。(长编纪事本末-136-折十)。 这个基本定调了崇宁时期甚至是之后政和宣和时期的北宋货币价值中枢。就是官方在折二/三到折十之间预留了充分的空间,以后我们无论看到的贬值重宝为折五或折三,政宣和复铸折二,都是这个准绳的体现。 然而涉及河东行用小铁钱,陕西行用大铁钱的问题,铁式铜钱的设计就尤为特殊了,我们经称作铁母的东西,是精铸投放的初期货币,与此同时并行的还有精铸的铁钱(市场称为铁钱母),都是背郭挺拔,字口犀利,穿口光洁之物。按照蔡京的设计,这种钱慢慢带着夹锡铁钱,按官价折十的兑换率,或可实现三边钱法的进步。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漂亮铁式铜被囤积(一如明朝苏州那些大户囤积金背钱一样),铁钱只有少量百姓和军队使用,根本流通不起来,官铸铁式铜也就慢慢质量下降,从漫漶到薄小,这个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 铁母— 铁范铜— “私铸”形态的东西。 即便大部分“私铸”,你依旧可以看到铜的重量被准确控制在折二折三的区间,而且很多工艺都带着钱监的味道,隐郭,修穿,赤仄,等等不一而足。这基本可以结论这种铁式铜钱就是官方比较后续批次投放的,为了民间便利流通(因为都不爱用铁钱),可以灵活切换折算率的(在折二和折十之间)货币。 非黑不即白,还有灰色地带,崇宁时期三边钱法混乱导致了很多货币设计带有极强的弹性,然而铜钱在榷场,不管是在雄州还是广信军,或者是西夏辽境,不管折几,都是严打对象,因此这种铁式铜结构的,可以确定不是助国体系的贸易钱。 ps,吧友配图是华瞎分部做的,这些盒子标记浮皮潦草谬误百出,做事基本不查资料,仅供笑料。
【25-09-10知识贴】大知识帖:认识雍正川延伸阅读之三:铸币的流通 宝川局因西北战事而于康熙末年设立,直到乾隆年间达到鼎盛,雍正十年试鼓,十一年规模化,十二年最终产业化。铸币主供军费,其次民间小额支付,这两个投放市场都是公开的。 我从很多清朝档案发现铸钱局关于铜钱本身亦有诸多不可公开之操作,如每年官配任务,叫做“正铸”,军队要临时增加军饷,叫做“派铸”,自己局里做点铜钱买卖,叫做“加铸”。大宗货币市场的长短陌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在清白银本位的背景下,铜钱本身的金融属性就特别丰富,利来利往,宝川局亦不能免。 康熙五十六年后,西北战事影响四川,成都作为川中支点,大批外省绿营和八旗进驻,清朝叫“抽调”,类似于金元的签军。明末以来,湖北和四川在军事地理上愈加密不可分,湖北军队进入四川防守,顺理成章。如据《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七•兵考九》记载”康熙五十七年,调荆州驻防骁骑校三千名往赴四川,於驻防馀丁内补设骁骑校一千名。康熙六十年,以调赴四川兵三千名内留一千六百名于成都,馀还归驻防,复增设骁骑六百。”等等。 荆州将军下辖八旗兵频繁出入四川,清朝军饷里除了正饷用白银,其他补助,比如粮食布匹盐巴咸菜,都实行折银制,俗称折色银。折色银很多就是铜钱充,这是小额支付系统的主体货币。因此吧友提到的某些工艺和铜质好的雍正川感觉多出自湖广,主要原因就是军队配饷导致的货币流通现象。 试想一下你给八旗兵发渣铜彩劣铜钱会怎样。 湖广工匠调动入川工作,也会发工资,但是这体量和质量,没法和八旗军饷做比较。工匠的工资都纳入炉头kpi,算铸钱成本,因此工匠拿到的钱成色一定不是好的,现存的川局遗址发掘的坩埚里残存大量的各朝未融旧钱(杂铜)就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精铜的雍正川为什么多出现在外省,主要是军饷带动,而本地流通的为什么那么粗糙,这就是铸钱局的追求高铸息的结果了。雍正十二年,一串发给工人的雍正川只有951枚,这还算好的,折银一两,乾隆丰肥之间也就是八九百枚兑一两,而官价是1000-1200,其中的差价,不是雍正王朝里文人为了刻画皇帝爱民编的那段“奸商造了铜器去卖,很多地方拿东西换东西”那么简单,差价是衙门有意为之,意图更多回收(搜刮)民间白银,你懂的。 如今雍正川的行情上,精铜版比杂铜的价格能高几倍个别甚至十几倍,今人对它的价值定义已经带出了审美和文物的价值增量,这个也算老铜钱的新生吧。
【25-09-08纯欣赏贴】大知识帖:认识雍正川之二,进阶阅读:了解减重 雍正川是一枚背负深厚历史底蕴的钱币,其铸造过程以康熙设置川炉始,直至雍正十年鼓铸,至十二年暂停,再到乾隆年间复兴,最终成为西部最重要的钱局,其背后故事丰富多彩,不可不察。 吧友-迷人道长-在我之前雍正川概述中给出了精彩回复,见图。其中涉及雍正川减重问题,铜材和流通问题以及版式前后疑问,有此想法非藏而优则思者不能为之,因涉及背景知识宏大纷杂,本帖先就减重问题回复。 四川自明末大乱后,清初又经历三藩之乱,康熙中期后湖广之民方纷纷入川,而彼时川西,则靠近东蒙古之范围,接青藏之前冲。因此四川从三藩之乱之后,无论面临哪一场任何发自西北的战事,都是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基地。铸钱优先考虑的,就是军费。 所以康熙末年,宝川局议立,但并未鼓铸,实因主战场还未蔓延至青海陕甘。康熙56年准葛尔策妄阿拉不坦的弟弟大策零敦不多,突袭xizang,杀掉蒙古和硕特部的拉萨汗,基本等于灭了该部,清军在康熙59年出兵,与和硕特残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共击准葛尔获胜,战场以xizang为主,为此战事共花费白银2000多万两,这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五十六年“传尔丹(虚构)兵败西北”的由来。 康熙这次战胜准葛尔后,策妄阿拉不坦暂退,被救的和硕特部残汗罗卜藏丹津却因为没给他册封某种大汗而不久叛变清朝,于是战场由xizang扩大到青海,四川的松潘,理塘,巴塘这些哨所立地狼烟四起,战事扩大,军费必增,宝川局在雍正时期开始真正进入角色。这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二年,西北用兵”的历史由来。 由于此时清军在西北部署军队为绿营和蒙古八旗和盟军,军饷以白银为主,日常辅助之铜钱,各省调配亦足用,康熙去世时,国库存银2700多万两(非雍正王朝所渲染的700多万),满足地方性一般战事需要。雍正二年,罗卜藏丹津趁西宁空虚,舍清亲王爵,自称“dalai黄太吉”意即牛x之王,集合当地寺庙众和土兵凡二十余万,正式造反,雍正用年大将军不到一年平息叛乱,牛x之王化妆成老妪逃入准葛尔,战事暂停x2。这就是雍正王朝电视剧里年大将军那几集做的事情。 但是,这都是序战。清最大的敌人是准葛尔汗国,自康熙中期开始的清准战争,后来罗卜藏丹津又和准葛尔一起合作进攻清军,这个仗直到雍正一朝都没有打完,其间甚至出现清军史上最大败绩,军费高企,至雍正八年,主动出击的清军在和通泊惨败,雍正八年国库存银为6218万两,雍正十三年存银锐减为3453万两,整个西北战事,雍正一朝的花费就达到5000多万两。 如此巨额军费开支除了各种改革支撑之外,铜钱减重也成了一种措施,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资料里,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上谕: “鼓铸钱文,专为便民利用,铜重则滋销毁,本轻则多私铸,原宜随时更定,筹划变通,斯可以平钱价而杜诸弊。顺治元年每文铸重一钱,二年改铸一钱二分,十四年加至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因销毁弊多,仍改重一钱。嗣因私铸竞起,于四十一年又仍复一钱四分之制。迨后铜价逐渐加增,以致工本愈重。今宝泉、宝源二局额铸钱文,每串需工本银一两四钱零,岁计亏折银约三十万两。朕思钱重铜多,徒滋销毁,且奸民不须重本,便可随时镕化,跴缉殊难,非若私铸必须有力之人,兼设有炉座器具,易于查拿也。若照顺治二年之例,每文铸重一钱二分,在销毁者无利,而私铸者亦难,似属权衡得中,可以行之久远” 看似说铜价和小账本,实际说的是军费增长导致的白银缺少,雍正十三年老哥去世时,国库存银只有3453万了(北京大学史志宏教授在《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高峰时期雍正八年6200多万,已经快打了对折。这种损耗程度,没有做折十钱甚至更大虚值货币,没有做铁钱,铜钱质量保持稳定,仅仅减重了二分,老四的理财水平是优秀的。 因此,京局由十一年末十二年初减重至一钱二分,地方局必不会事先减重。雍正钱法以坚密著称,宝川局减重必在雍正十一年后。 这也回答了吧友迷人道长的减重问题。对于具体哪个版减重,可以简略计算: 清一库平两:37.3g则:清制一钱四分重:约5.22-5.25g清制一钱二分重:约4.48-4.52g(考虑到实际量具氧化) 因此,不论是平头,角头,还是大宝川,样本在磨损不大的情况下,看重量区间接近谁即可,一钱四分的就是雍正十年到十一年铸。一钱二分的就是十一年末到十二年铸。
【25-08-20知识贴】知识帖;从吧友的一个问题说起 吧友瓦莱瑞安王子发了一个自己的崇宁重宝,崇字有一部分白色的东西呈覆盖状,不知是什么。解答大多很随意,这里简单说一下,并且引申一下。 undefined 铅和锡作为比较亲硫的元素会出共生矿,在地质形成初期由岩浆带出,一般铅锡共生的矿脉里,锡在中间位置,铅和锌等杂质在周边环绕,这种状态使得人类开矿所得之锡矿石,不可避免都带有铅质。 北宋时期,锡贵,点锡做青铜原矿,需与胆铜之术所得铜材结合,成为最终币材,铅在其中,炼材时恶之为白锡“黑铅”,崇宁时期尚能把控质量,币材不至于全面铅超标,然而到了靖康年,国事稀烂,除铅不精,因此靖康铸币高铅为常态,这种配比使得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起皮爆裂,一如古之燕国铸币,后之南宋铸币。 富含水份的湿润土壤中,碳酸根丰富且活跃,弱酸性会慢慢与铜钱反应,生成各种漂亮的锈。铅在中,亦成碳酸盐,是为碳酸铅。质密,有光泽,白色,呈块状或瘤状,坚硬。 有些铅锈会伴生蓝色铜锈,有些会伴生亚铜结晶水之朱砂结晶,如山东坑口,这些都是认知一个钱币方方面面的基本素养。 另外,引申一下,评级机构遇到这种锈,有一定概率会不负责任的武断判定为“修补”,因其固有思维认定为胶水,或不知铅锈本来自于币材,因此这一点尤其需注意,不必要花费一分钱也不用花。
【25-07-03纯欣赏贴】入梅和歇夏时如何维护自己的藏品 概述:1,风险品种:西北大省某坑的大历,建中;铁钱;受过之前酸洗的钱,红斑过多和鼓起红锈包的钱,以及部分重锈钱。 2,稳定品种:定州坑等自带较厚石灰质的明清钱,内蒙东北薄锈钱。 3,需关注品种:锈色较重的名坑,如南京坑 绵阳坑 云南彩虹坑 武威坑 部分泥金水坑。 4,受益品种:熟明,清传世、铜钱牌。 解析:条目1:新疆坑主要防粉末害锈,铁钱没有氧化铁保护层(黑的)的话防止崩裂式铁渣,红斑和鼓包防止亚铜锈起头。 条目2:带石灰层的明清大多是未流通官窖而出,石灰自带干燥属性,只需水晶盒密闭即可。 条目3:重锈和层数较多的健康锈,高温干燥时锈会发淡,俗称脱水(结晶水)。高温高湿时锈会发粘,也就是长新锈,锈最好不要养出过多支线生成任务。 条目4:受高温高湿影响,包浆钱会非常舒服,而且这个气候人的手也是更适合养传世钱。建议多把玩。目标是几年期后包浆钱的玉化,是非常漂亮的状态。 注意:注意湿度。无论害锈和支锈,或者铁屑,湿度大都是催化剂。吧友需要使用干燥剂和相对密闭的保存条件应对。注意高温。温度40度以上湿度20%以下结晶水会慢慢消失。如出现端倪,需要用纯净水浸泡一下。必须使用纯净水。 结论:钱币是有生命的,不是托币打个霉味纸夹子就万事无忧的,吧友们要善待己藏。不出害锈,不出粘连(包边盒子的硅胶支撑很多过不了3年就发粘)养出包浆,包住坑口美,这就是最大的钱币价值保值。 附图,部分藏品,湿度80%,温度35度下状态。寒铁依旧,状态昭然。 @资深菜鸟级 @大明兵部邢玠 @夏天太冷冬天热 @暴力集邮 @绥之庞庞 #这几天北京天气如热带雨林#
【25-06-17讨论贴】关于62万苏局龙凤瓜钱的结论 前不久一颗某聊天室62万成交的龙凤瓜钱,引发圈内大量讨论,目前尘埃基本落定。 1,东西本身来源可以确定。不是网传某个人做的工艺品。流传有序,追溯到日本回流。 2,追溯到日本回流,圈内玩花的大家认为还是属于炉座工艺符合度的,但东西最终的来源确认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也就是说:“这是一批回流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有几个大藏家流传的,比较符合工艺的(清末花钱)出厂标准品。 3,质疑者很多,存在于版模,铜,搓痕“同模”。其中,搓痕是否同模,目前没有其他样本放出,彼此之间都切齿怀疑。版模的图案,不够灵动,这个也没有假的东西与之相似版模的样本出现。至于铜质,彼此都不知道清末花钱的官方料例,因此属于玄学。 结论:1,苏局 昌局,涉及咸丰和花钱,都有几种日本回流的东西比较玄。玩咸丰的应该都记得昌十有一批铜光满搓日本回流品,当年也是高价。昌五十齿轮刻花式,初,圈内定假,后数量惊人洗白许多。 此枚苏龙凤,综合各种判断,偏老。 2,但东西偏老并不掩盖恶炒的恶俗。正如邮票死于回流的无限创设,(台湾版文ge票)。这种日本回流未流通新钱的模式,无一受到广大藏友的警惕和抵制,更恶炒至62万,在当下经济环境下做此市场表现,没有一个正常人会认为合理。 3,62万的价格是否是鲶鱼效应能带起清花大钱的又一波“行情”?现在看,数量庞大受众不足,需要多少炒资进入? 这个案例的结论就如同一个好友说的,东西真假已经毫无意义,此类局,已社死。
关于那个62万瓜钱的结论 前不久一颗某聊天室62万成交的龙凤瓜钱,引发圈内大量讨论,目前尘埃基本落定,说结论。 1,东西本身来源可以确定。不是网传某个人做的工艺品。流传有序,追溯到日本回流。 2,追溯到日本回流,圈内玩花的大家认为还是属于炉座工艺符合度的,但东西最终的来源确认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也就是说:“这是一批回流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有几个大藏家流传的,比较符合工艺的(清末花钱)出厂标准品。 3,质疑者很多,存在于版模,铜,搓痕“同模”。 其中,搓痕是否同模,目前没有其他样本放出,彼此之间都切齿怀疑。版模的图案,不够灵动,这个也没有假的东西与之相似版模的样本出现。至于铜质,彼此都不知道清末花钱的官方料例,因此属于玄学。 结论: 1,苏局 昌局,涉及咸丰和花钱,都有几种日本回流的东西比较玄。玩咸丰的应该都记得昌十有一批铜光满搓日本回流品,当年也是高价。昌五十齿轮刻花式,初圈内定假,后数量惊人。 此枚苏龙凤,综合各种判断,偏老。 2,但东西偏老并不掩盖恶炒的恶俗。正如邮票死于回流的无限创设,(台湾版文ge票)。这种日本回流未流通新钱的模式,无一受到广大藏友的警惕和抵制,更兼恶炒至62万,在当下经济环境下做此市场表现,没有一个正常人会认为合理。 3,62万的价格是否是鲶鱼效应能带起清花大钱的又一波“行情”?现在看,数量庞大受众不足,需要多少炒资进入? 所以,这个案例的结论就如同一个好友说的,东西真假已经毫无意义,此类局,已社死。
【25-06-17纯欣赏贴】通缩环境下的古钱怎么交流 去年底以来,各项经济指标均显示通缩状况明显,保底和发展之间,内外环境之间,都出现了明显矛盾。 身处矛盾之中,若想古钱小事业稳住并有所发展,首先在于清晰定位自身藏品结构,藏品品种的价值由来,并由此确定合理的交易策略。 本文针对收藏者受众,囤积金融化和品种炒作者贩子不适用。 1,近五年受众甚广的中高阶徽宗钱,名誉,纲目钱,大咸丰,清花,美品可适当锁仓。通货但叠加高分盒子的须随时注意评级商的口碑变化。有硬伤和其他问题确定无法修复的则需清仓。 2,数量巨大的老炒品种,已经出现明显市场低迷的迹象的,需清仓。这种美品和非美品如果想回归在当年高点的价格,尤其是出现高仿深度掺杂的情况下,是几年内都难以恢复元气的。这些品种集中在少数民族政权铸币,新莽钱,以及部分高仿冲坏的名誉品。 3,总体表现平常,之前有少许行情的品种:多看少动,美品可少量锁仓,通货品差谨慎参与。如南宋的端平,小明钱等。 4,缺乏广泛群众基础的,但有一些玩家群体支撑的,可降低交易频率,培养更多交易场景。如南明,半两,部分工艺优秀的明钱。 5,工艺差,美感一般,炒作过的品种,如一些元明大钱,多看少动。 6,先秦大货,渠道必须合fa,否则禁入。 预计一些量大,内涵丰富,品相不错的品种不太受经济周期影响,如宋丝,开元,有对版捡漏和品相兼得的性质。部分罕有的高级版或许还会有新高。 量大,内涵有点,品相辣鸡多的,慎入。如乱世朝代的小铢两。 后期清丝因为工艺较差,不如早期清丝坚挺。这一点需谨慎对待,不能因为都是清钱就忽视差异。 徽宗钱中,工艺精湛的小版目前已经出现下降趋势的,可适当评估其等级和美感的平衡性后捡漏,集中在圣宋,崇宁,宣和政和品种。 总的思路,如无必要,适当降低交易频率,切忌不理智斩仓,亦不应竭泽而渔梦想暴富参与炒作,一切都要看社会流通资金的态势而变化。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