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Georgius
RexGeorgius
关注数: 18
粉丝数: 33
发帖数: 2,499
关注贴吧数: 45
封开话的“浊塞音”—— 大师别乱来好不?!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49%2Fv_NjQxODM3MTg.html&urlrefer=a7650ba5c0619c685a282014f2718c59 ATV这个“岭南寻根”节目果真雷到我了……且不论当中有关粤语源流的各种“掌故”是否属实(譬如什么“古代普通话”、“粤籍议员票选国语”等等),里面有位“广东文化学者”宣称,封开话保留了古汉语的浊塞音声母,具体例子就是: 1. 大“吉”(kat) 利是 读作 大“侧”(tsak) 利是 2. “金”(kam) 木水火土 读作 “针”(tsam) 木水火土 我勒个去……“浊塞音”声母不是指 并b 定d 群g 三个舌根音声母吗?!这些例子是哪门子的保留浊塞音啊?分明就是清化再二度腭化好不好…… 有封开苍梧等地的朋友可以解答一下吗……
【求鉴定】很像华康明体的明体 RT,跟华康明体 Std W9 有八成以上的相似度,但细节处更接近旧时报刊的标题字体,结构比华康明体更匀称。如“系”“全”“立”三字。
今年ccav春晚里的粤语拜年 rt,北方人说粤语,听着还行,调子和大部分发音比以前强多了,应该练了好一阵子,可是入声、ptkm韵尾这些全掉了…… 最后一句,某人把 大家好 理解为 大家猴,略感无语,不过相声嘛,大家乐了就行。新年到了,在这里也祝大家都“猴”,个个都像猴一样龙精虎猛,勇创佳绩! Kung Hei Fat Choi!
奇文共欣赏,神论相与析。 网上简派向来多神论,今天偶遇一篇,节录如下,供诸位批驳批驳。 原文传送门: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onfucianism.com.cn%2Fhtml%2Fhanyu%2F1004469.html&urlrefer=986f63f83f6fc511df10cc216a5213f6 汉字为什么要简化?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云”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国务院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需要繁华,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为好。在这两种势力的斗争中,简化取得了最后胜利,因为人们创造汉字是为了使用,当然必须顺应民心,适当简化,于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简化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必然,简化字,是汉字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天不简,明天一定要简,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今天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汉字历史发展的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体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而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人们大众使用汉字。当然,文字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我们使用汉字,必须注意规范,个人不能随意简化,而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新人冒个泡~ 在汉语吧混久了,间中也絮叨了些有的没的,居然在某个帖子里顺藤摸瓜找到了这里。吧主的个人贴吧啊,来捧下场先~ 不过……感觉……好乱…… 这里是吐槽地+掐架场么? @天行者lorraine
突然看到一个词:邋遢 粤语常用词“ 邋遢”,按韵书的切法,两个字都是收 -p 尾的(韵腹相同),为何如今在一般人的口语中读成收 -t 的呢?究竟什么时候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没有某些次方言还用 -p 尾这一读法?有些粤语字典也收了 -p 的音,问题是从来没听人这么说过…… 另外,其他方言中这两字是怎么读的?欢迎分享。
转自firefox吧——百度贴吧繁体字用户脚本【贴吧正体又一神器】 《百度貼吧繁體字》用戶腳本可以讓你在百度貼吧正常發表繁體中文文字。界面沒有變化,按「發表」按鈕就能正常發表繁體。主樓或回貼的正文有效,但暫時不針對主樓的標題以及樓中樓的內容。 Firefox+Greasemonkey/Scriptish、Google Chrome(+Tampermonkey)、Opera、IE+IE tab等都能用。 直接下載/安裝: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userscripts.org%2Fscripts%2Fsource%2F150073.user.js&urlrefer=1dc6b341a5d15d886a19c71ab0ceb576 userscripts.org上主頁與詳細介紹: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userscripts.org%2Fscripts%2Fshow%2F150073&urlrefer=0ee66bc16e3c522ac78575889f3d3956 Firefox吧原帖傳送門 http://tieba.baidu.com/p/1918095673
回答昨天与某吧友在正体字问题上的诘问(原帖已删,在此纯粹回应) 这位吧友提出:如果要恢复只全社会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汉字,那不能恢复正体字,只能恢复甲骨文,因为除此之外,后世的汉字标准都是经过行政权力制定的,是强权的产物,不是民众的智慧(原帖已删,无法找回原话,只能凭记忆复述大致意思,如有错,恳请指正)。 回答如下: 这是在选择性无视,同时偷换概念。甲骨文代表的是汉字的原始形态,跟后世相对稳定又结构明晰的字型不可同日而语。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华夏民族使用的文字一直处于结构较为含混、变化过于多样的较为原始的状态,直到书同文,以小篆为正统字型以后,汉字才开始向稳定的近现代形态演进。此后,汉字经隶变、楷变,到唐代基本定型,并以楷书为一般书写标准,笔画、基本结构等皆已十分成熟,为后世沿用千年,纵有小修小补,亦再无大变。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汉字演变的根本动力在中国社会本身,其中尤以知识分子为核心,每一点演变都是在继承发扬汉字的自身肌理,在全社会在漫长的实践中经历了千锤百炼之后才成为现实。这个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且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的漫长过程,并不是帝王的行政命令所能左右的,历代王朝政府所能做的,只能是以政治权力对社会上已形成的广泛共识加以官方承认,赋之以政治和文化上的正统地位,而且必须为社会(至少是士大夫阶层)所接受才可能推行得下去。这跟本朝开国之初,某D仅凭一己之意愿,罔顾汉字由来已久的优秀传统,强制对汉字作出诸多不合理的修改,然后利用自身的淫威和强权硬销予民众,根本就是天渊之别! 请吧主别删。我知道发到汉语吧有不妥,但我只是想表达拙见,回答他人的诘问。诸位如有高见,亦不妨直说;挑错拍砖者,在下无任欢迎!
潜水久矣,问一个问题:坦领的上衣一般是在什么时候穿的? RT 古人在日常生活里穿坦领的多吗?唐以后这种形制貌似极为少见了。
想问问汉语吧的一些规矩 楼主发帖了,不喜欢下面某些人的言论,直接删掉。但实际上被删的言论中并没有什么过激之处,只是像周围的人一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仅仅因为楼主不喜欢或者觉得它没有解答自己的问题就删掉,也不给理由,这可以吗?我知道这是贴吧的功能,我只是想问问汉语吧这样的情况多不多?
容声冰箱广州白云可不可以本日内送到? RT,我想买的是容声(Ronshen)BC-98-134冰箱,下午下单的话,广州市白云区可否当天晚上送到?
自制新亚洲贰修改版:去黄瓦以及繁体化(繁体版国崛玩家必备) 找了好久都找不到传说中的新亚洲贰MOD包(吧裏精华区的链接不知死了几个世纪了),昨晚终於找到,好兴奋~可是一装上就囧了:我玩的是繁体官方版(游侠免CD),游戏介面用的是华康俪黑粗体,不含简体字库,结果MOD裏所有简体字(包括单位说明、提示神马的)全部只剩下方框,也就是“口口”。还有中国和日本的建筑上那金灿灿的琉璃瓦……看得在下蛋疼啊(作者请别扁我,各位轻拍)……决定动手改了。经过三个多小时,终於把修改版做出来了(其实时间主要花在繁体化上,都是用心做的啊……)。 我其实也就做了以下两件吃力的事情,讨不讨好就要看大家喜不喜欢了: 1. 把MOD裏所有被改成黄金琉璃瓦的建筑原图替换回游戏的原版图,也就是原来风格统一的褐色瓦顶,看著比较舒服。 2. 把MOD裏所有的简体字都改回繁体,解决了缺字方框的问题,但保留原作者的翻译(虽然我不清楚这是他自己翻的还是宽宽汉化本来就有的……),不过修改了一些错别字。这样在可以看繁体字的同时,又可以领略原作者的才华,一举两得啊,哈哈~ 接著,必须的,上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dl.dbank.com%2Fc09e2cmfg3&urlrefer=761246826b0ed989c015ba6b83bc98b9 我在这里在建筑方面提一提:国崛原版中的中国和日本建筑是一样的,实际上基本上是仿照日本的建筑风格来做。日本的建筑主要是继承了中国唐宋时的建筑风格,尤以唐代风格居多,而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用黄色的琉璃瓦的,至少在元代以前中国的建筑还是用淡雅厚重的黑瓦或者青瓦(请参看中央台的《大明宫》系列纪录片),所以国崛在中国建筑上不使用琉璃瓦是没错的,这也跟控制介面的装饰一致(虽然我知道这完全可能是制作团队分不清中国和日本建筑,或者乾脆就是他们偷懒……)。而MOD的原作者把城市的最高建筑、议院、寺庙这些都改成了黄色琉璃瓦,但是又不是把所有建筑都改过来,而且琉璃瓦跟唐宋式样在时代上根本不搭界,这显得就很突兀了,所以我才下手改掉……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麽奇迹紫禁城又是用琉璃瓦呢?那才是中国特色啊!如果用这个跟小日本的分开来,那该有多好!”紫禁城是明朝建的了。当时比较流行的建筑形式,尤其是大型国家级建筑的形式,譬如宫殿、大型寺院等等,都是用琉璃瓦的,而且现在故宫还好好的放在北京,有得参照,美国佬还没懒到连原建筑都不看的程度……不过大家也可以仔细对比一下游戏里奇迹紫禁城和一般的中国建筑,可以发现这是两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判若泾渭,在屋顶坡度、屋角起翘高度、物料材质、出檐深度等等都不尽相同,明朝的沉稳、唐朝的灵动,都是各有千秋的。我个人更喜欢原版的建筑,虽然有点日本的小家子气,屋顶又没有唐式的鸱吻,仅有日式简陋的木屋脊交叉,但是那种气韵生动、如辇斯飞的盛唐风尚,才是华夏建筑应有的气度。 最后给大家几张图对比一下吧,都是原图: 首先是城市。城里的最高建筑顶层有三层斗拱,这个在明清大殿建筑中很少见,因为后来砖石技术提高了,斗拱作用变小,体量也慢慢变小了,最后到清代就变成只有装饰功能了。屋顶原本是鸱吻的地方改为日式叉手状,还有乱石砌法做的地板和城墙,明显是仿照日本做的。黄金琉璃瓦跟唐宋式样确实不搭调……接著是议院。这个改成黄金琉璃瓦之后几乎是所有改动过的建筑里观感最协调的一个了,但是跟其他建筑不统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