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luck6262
goodluck6262
关注数: 49
粉丝数: 130
发帖数: 4,738
关注贴吧数: 44
大同篮球新希望 感谢政府大力支持
真心希望大同好,好好学习争做网红地。想想办法向外学习。
大同人,共同努力💪 加油 昨天古城内有个老人问路,我给老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大同的古迹。老人激动的说“我明天不能回家的呢,还的在大同待一天,好好再看看大同”。建议古城内大量布置大同古城及周边旅游地图。配文字介绍及图片。好多老人对大同的了解还是少。宣传必须走在第一位。地图更直观。量必须大。 公交站牌必须是一张大地图。
复建个公园就好了
这一点给大同一个大大的赞 确实给力。
zheyidian 这一点给个大大的赞确实给力。
大同古城的美中不足。 大同古城四合院很多,美中不足的是砖雕效果真的应该加强。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的砖雕很精美。让人流连忘返。一种砖雕一个故事。表现的都是中华的传统文化。鼓楼东街有一个四合院砖雕很精美,游客都停留欣赏。
羡慕中 大同也多建几个街心体育公园
街心体育公园 好地方。羡慕中
还是希望大同多几个这样的公园 强身健体娱乐。多几个街心体育公园。
御河两案搞几个体育公园吧 两岸太多的绿地也没啥用
大同建几个体育公园吧 多几个小型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地。御河公园地方多的是
强烈建议大同建设体育公园在御河边 多几个小型足球场。 篮球场。乒乓球场。 绿地太多也没啥用处浪费资源。小孩子想玩地方太少排不上行,
波光云影 好怀念啊 【波光云影 太原】https://mr.baidu.com/r/xFJ5Ieo3aE?f=cp&u=54878c27a4216b36
谁有王涛的作品《和阳门》想收藏
多买几台除雪设备吧!国道上好多事故!设备也不贵 多买几台除雪设备吧!国道上好多事故!设备也不贵
万能的吧友!大同市区!本门外这个地方在哪啊?有个80岁的外地 万能的吧友!大同市区!本门外这个地方在哪啊?有个80岁的外地老人寻亲呢!
万能的吧友!大同市区!本门外这个地方在哪啊?有个80岁的外地 万能的吧友!大同市区!本门外这个地方在哪啊?有个80岁的外地老人问呢!
万能的吧友!大同市区!本门外这个地方在哪啊?有个80岁的外地 万能的吧友!大同市区!本门外这个地方在哪啊?有个80岁的外地老人问呢!
万能的吧友帮忙看看这是啥石头!黄的是一种侵入岩
万能的吧友帮忙看看这是啥石头!煤矿井下的!黄的是一种侵入岩
大同煤矿化石
这是石炭纪时期的啥生物了!煤矿井下的! 有一米多大!
这是石炭纪的啥生物了!
吧主置顶!强烈推荐大同建立大同煤炭地质博物馆! 大同煤田是世界少有的含双纪煤田!即侏罗纪和石炭二叠纪!建议大同市发起同煤集团配合搞好煤炭地质博物馆!
给买了保险的老人们的一个警示! 给买了保险的老人们一个警示。 三年前我妈妈买了太平洋人寿五年险,去年的时候太平洋离职业务员打电话说太平洋回馈老顾客,都离职一年了竟然亲自带着我妈从柜台办出保单贷款(扣着相当高的利息),结果贷出去钱办理别家理财。妈妈年龄大,期间被冒充的业务员唬住一直以为太平洋自己业务,钱从中转走都不知道。之后等我发现不对,我带着妈妈向太平洋运行前台经理反应,希望办理贷款的前台有义务问问60岁老人怎么突然贷款。经理义愤填膺地回答我,你妈愿意签字,为什么要问?他的意思就是愿意上当,何须他们花宝贵的时间提醒。劈头盖脸把我骂一顿,认为我提出这种建议是可笑至极。是啊,卖了保险何须再服务,下面愿意不愿意继续续保险不重要,骂了你又怎能失信客户,又怎能没有业绩?这种态度我也没法继续说了,至今,也没有解决我妈保单业务谁管,到时自己主动按时交钱,谁来骗就冒充打电话吧,按照经理的话,自己告诉你妈,觉醒靠老人自己。叔叔阿姨们,你们一定要带着子女办理一些业务,骗子太多,不负责的机构也是明明白白。
给买了保险的老人们的警示! 给买了保险的老人们一个警示。 三年前我妈妈买了太平洋人寿五年险,去年的时候太平洋离职业务员打电话说太平洋回馈老顾客,都离职一年了竟然亲自带着我妈从柜台办出保单贷款(扣着相当高的利息),结果贷出去钱办理别家理财。妈妈年龄大,期间被冒充的业务员唬住一直以为太平洋自己业务,钱从中转走都不知道。之后等我发现不对,我带着妈妈向太平洋运行前台经理反应,希望办理贷款的前台有义务问问60岁老人怎么突然贷款。经理义愤填膺地回答我,你妈愿意签字,为什么要问?他的意思就是愿意上当,何须他们花宝贵的时间提醒。劈头盖脸把我骂一顿,认为我提出这种建议是可笑至极。是啊,卖了保险何须再服务,下面愿意不愿意继续续保险不重要,骂了你又怎能失信客户,又怎能没有业绩?这种态度我也没法继续说了,至今,也没有解决我妈保单业务谁管,到时自己主动按时交钱,谁来骗就冒充打电话吧,按照经理的话,自己告诉你妈,觉醒靠老人自己。叔叔阿姨们,你们一定要带着子女办理一些业务,骗子太多,不负责的机构也是明明白白。
乃求的!这吧咋成这样了! 乃求的!这吧咋成这样了!无规矩不成方圆!
哪里能买到煤油急 哪里能买到煤油急
煤油哪里能买到急啊! 煤油哪里能买到急啊!
煤油哪里能买到急 煤油哪里能买到急
★房吧★【售房04.01】 顶账房谁要!价格不说了!手续和开发商办理!绝对正规!大同市最好学区!
休息一天哇!累的! 陪陪家人也!辛苦了您!
谁要大同一中十四小顶帐房!价格超低!吧主手下留情! 吧主手下留情!急用钱!一天后再删!
各位大神我想问问大同有什么设计院! 各位大神!咱大同有什么私人活公立的设计院吗?我有个同学在外地设计院已辞职!想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专攻室内外给排水!技术一流!在外已工作好多年!
大同欢迎您! 清凉大同热恋欢迎首都朋友避暑!
大家给看看我的石头叫什么?
大同市文物监察大队举报电话5321110 大同市文物监察大队电话03525321110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这里举报!这里可以打通!希望广大市民积极举报文物违法事件!
大同市文物监察大队举报电话5321110 大同市文物监察大队电话03525321110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这里举报!这里可以打通!希望广大市民积极举报文物违法事件!
大家猜猜哪个是耿市长?
这是什么情况?他的宣传方式我佩服!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v.cntv.cn%2Fvideo%2FC10584%2F2a5297d696054e2b345f8496483a2f16&urlrefer=5027991cb84a09065f75b7fff5b6b753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you.video.sina.com.cn%2Fm%2F1742073847&urlrefer=4212e0f9afef8b466a2a4f53e62df7dd
好长时间没看到市长了!再给大家看看耿市长!
大家赶快投票了!终于可以投票了!争取让老耿进前十!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gy.youth.cn%2Fzt%2F2013zhrvrwtjtp%2F&urlrefer=b613897188e698bf8b75c88f2b24d843
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帮助! 当年我们也在哈校区待了两年,虽然学校小了点,但业余生活很丰富,可以到省图书馆,到会展中心,到哈工大,到哈体大,可以到松花江边玩,到太阳岛,到虎园,家里没钱可以到大润发 家乐福 沃尔玛打打工,我们买上自行车满哈尔滨的转,了解哈市的文化。每到学哥们毕业时可以到哈工大买学哥们便宜的东西! 我们到黑科技滑冰到黑大看美女。到会展中心的体育场看10块钱的伍佰和许巍的演唱会!我们还会帮兄弟追会计班的小美女!哈市的学弟学妹们多多的利用在哈市的时间和资源! 用心体会哈市真的很美。 专业知识学好是必须的,对以后的工作真的很有利!可惜当年没好好学习!现在才到工作中再翻回来看。咱的学哥们现在好多都很优秀没几年都是队长科长。 只要自己努力人际关系上去矿大的人都叫咱黑煤的人师傅。 咱黑煤的人不比其他院校的人差!学弟学妹们加油!为黑煤争光! 感谢曾军老师!您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煤炭班的人一直记在心上,您就是我们的亲人。 感谢王杰老师!您和蔼可亲的性格我们永生不忘!感谢您当年对我们这些外省来的同学的支持与帮助! 黑煤加油!黑煤的学子们加油!
大家赶快去看看 大家赶快去看看!有好多外省不了解耿市长的人在攻击市长!是新浪网的一篇夸耿市长的一篇报道!后边的评论在骂!我已大战300回合回来了!气死我了!
还想选老耿!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cntv.cn%2Fspecial%2F2013zhzg%2F&urlrefer=8b80ec3da56c456519aaee8a277148ad
大家给点评点评这个古建筑怎么样? 周六闲来无事到市里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给吧友看看!也给咱中国古建筑吧做做贡献!大家给点评点评这个古建筑怎么样?我很喜欢这里的休闲与威严!
耿老师您好! 耿老师您好! 我自从认识了您,我喜欢上了中国古建筑 ! 喜欢上了 中国营造学社的所有成员 及他们的修养,尤其梁思成和林徽因! 喜欢上了骑行!喜欢上了摄影!喜欢上了书法!喜欢上了诗! 喜欢上了中国历史尤其是大同历史! 您让我生活充实!您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骑行中感受到了大同的历史!拍照中我体会到了大同的美好!写写书法让我心静如水,身边的人最近说我生活很有品位! 耿老师谢谢您!没有您的引导我还是一个生活枯燥单调的人!是您让我变的有品位! 您的学生:goodluck6262 2013.10.17
跟随镜头寻踪 透过图像穿越 ——2013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 2013年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大型外拍活动于6月14日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启程,百名由全国各地参与了“古建筑摄影大赛”并获得名次的队友一起,追随梁思成的足迹,踏上寻踪之路。一路15天的行程,2000公里的跋涉,无数相机的闪光灯汇成了这一路的回忆,从梁思成故居“营造学社”旧址到香格里拉,一路在寻找的,是历史的遗痕,古今的穿梭。 张鹤岩——人物衬托建筑 细腻刻画历史 张鹤岩来自厦门,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祖籍哈尔滨,她有着北方的豪爽气质与南方的娇羞概念,混合了大气与细腻,这在她的创作理念和作品中都可见一斑。 在张鹤岩的镜头下,古建筑并不单纯只是建筑,它们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伴侣,也是安身立本之所在,所以,她所记录的古建筑,总有一抹鲜亮的色彩,是关于人,关于生活,关于现状的。摄于松赞林寺 交谈中的喇嘛 “这是一张拍摄于松赞林寺的照片,当时很多人都沉浸在了松赞林寺的气势磅礴中,去攀爬去寻找制高点去拍摄全景或者倒影,但是我却被寺庙里的喇嘛们吸引了。”张鹤岩总能在大部队拍摄的时候,寻找出不一样的视角,将之处理,出来的片子也就与众不同了。“其实,我也没有可以去寻找,只是跟着感觉走,心到,眼到,收到,片子也就有了。”摄于松赞林寺湖边栈道 喇嘛们眼中的松赞林寺队友们所拍摄的张鹤岩 陈跃书——杭州大叔眼中的古建筑 有光阴有故事 来自浙江分赛区的一等奖获得者陈跃书,他喜欢用纪实的方式记录影像,古建筑也不例外,他喜欢运用光影来表现光阴的流逝,来展现历史的沧桑和人文的痕迹。 “有老师教过,好照片最后的呈现,拍摄和后期同样重要,但在我个人来说,拍摄时就决定了照片的好坏,影像,我更喜欢纪实,浓墨重彩的后期出来效果确实很棒,但或多或少失去了一些记录的意义。”陈跃书这样对我说,于是乎,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自然光线与人工光线和谐的统一。“搭调!”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似水流年间 灯火阑珊处 十五天的行程对陈跃书来说,最大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有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对于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领悟:“再过几年,就退休了,这次出来,真的觉得退休后,我就该带着老伴到处走走,留下脚印的同时,记录这些美好瞬间。”一辈子的辛苦劳作,也该画上句号了,他很庆幸自己拿起了相机,去发现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有这些,也就不再担心老年的生活了:“应该会更精彩!”无水之潭 干裂之痛 罗品禧——大胆运用鱼眼拍摄建筑 创新取胜 拍摄古建筑,其实挺难,毕竟那是建筑,是相对“死”的东西,即使可以结合人文来创作,也还是需要技巧,来自广东的罗品禧就运用了器材,他使用鱼眼,凸显建筑物的特色,在不过分夸张失真的基础上,别出心裁的取得了这次“寻踪营造学社”之路的最后大奖。崇圣寺三塔与古民居旋螺殿 “到旋螺殿的时候,大家都惊叹于它的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全凭木头的拼接,就能如此牢固,确实很了不起。”罗品禧发现了色彩的对比,周边绿葱葱的植被和旋螺殿本身的红色墙面就能形成很好的色彩对比,衬托出建筑物的美和它的生机。这样出来的图片就有生命力了,将“死”的建筑物拍“活”了。 行摄在路上:穿梭古今记载人文 一路上,跟随摄友,跟随镜头,爬过山,下过河,为了按快门那一瞬间所站立的位置,在烈日下步行过一下午,不得不感叹,摄影,不仅仅是拍照而已。 “这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半个月,我们一同在寻找,一路在发现,一并在记录。试着回味古建筑的韵味,试着还原古民居的生活状态,试着读懂建筑所传达的意义,而这才是开始,期待更多的探寻,也期待更多的作品产生,带给更多人,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记者 杨立群)
见证遗产保护 山河永记哲文 见证遗产保护 山河永记哲文 ——追忆中国古建筑泰斗罗哲文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2-05-28 2012年5月14日,罗哲文先生辞世。在20日的追悼会上,一副挽联概括了他的一生:“护名城护运河舍身文化遗产堪称古建护神;修长城修故宫参襄国徽设计无愧文物卫士”。作为追随罗老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后辈,笔者发现对罗老的评价至少还缺少如下三方面内容:他是中国营造学社最后的一员,他的逝去让我们告别了一个时代;他是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见证人,87岁高龄还亲自进行建筑田野考察,是践行梁思成、刘敦桢田野考察,坚持到最后一息的“第一勇者”;他是《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名誉总编,为推动中国建筑遗产传播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罗公辞世让我们告别了一个时代在笔者办公室里挂着罗老于2005年为笔者主编的《图说李庄》题写的文字“长江源头千年古镇图,营造学社六载寒窗说。”在朱启钤(1872~1964)所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1930~1946)的发展历程中,四川宜宾李庄的岁月尤为可贵,是因为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靠梁思成、刘敦桢等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学家们的努力,使中国营造学社蜚声国内外,也是在这个时期,培养了罗哲文较全面的中国文化与建筑素养。据罗老对李庄期间的回忆:他初到营造学社先跟刘敦桢抄写西南古建筑调查报告的研究性文章、绘制插图,刘敦桢严谨的学风,使罗哲文终身受益,后又向梁思成学习,使他在两位学术泰斗呵护下快速成长;林徽因在教授他英文的同时,还鼓励他学习古典诗文,后来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卢绳来到营造学社,经常为学社年轻人讲授古典诗词,为罗老未来70年建筑文化路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民办学术机构,朱启钤虽大半辈子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但他对建筑的认识与近现代十分贴切,他反对将建筑只看作“匠作之事”,而认为建筑一定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以跨界之思将彩绘、雕塑、染织、髹漆、铸冶、砖植等纳入学社研究范畴。因此,中国营造学社培养了梁思成、刘敦桢等大师级建筑学家,也滋养了最年轻的社员——罗哲文。2009年,自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王世襄老人去世后,罗老即成为中国营造学社唯一的见证人。他常说,中国营造学社由于用现代科技方法开展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与整理,已将历史上一贯被视为“工匠者流”、不入“士大夫”阶层的建筑业提高到一门学科上来,这是十分重大的事。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解体,宣告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成立,这本身就是时代的延续与再发展。然而2012年5月14日,罗老的仙逝使我们失去了中国营造学社的见证人,失去了中国营造学社之魂,这是中国建筑界与文博界的损失,其影响是时代性的。罗公辞世让人再思“建筑田野考察”建筑界、文博界的跨学科非政府组织的建筑文化考察组成立于2006年9月,其进行的建筑文化遗产考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由建筑界与文博界联手的建筑文化遗产考察活动。罗老对考察的先期策划乃至行走路线都给予重点指导。截至2012年初,建筑文化考察组的足迹已踏过全国20多个省(市),不仅推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丛书”及“中国近现代建筑经典丛书”两大系列丛书,还及时地研究并探讨了诸如“中山纪念建筑”、“抗战纪念建筑”、“辛亥革命纪念建筑”等重大主题事件下的建筑学课题。于2007年5月后陆续推出的《田野新考察报告》丛刊受到罗哲文的高度认同,当他得知《田野新考察报告》的出版旨在遵循《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办刊理念及模式后非常满意,当即题写了“读先贤之足迹,立新意于当世”的文字。想到罗老的仙逝,笔者面前总会浮现他为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不懈奋斗的身影:2006年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中,每当车行到一地,他总是第一个跳下车去拍照;2007年举办“风雅运河——全国建筑摄影比赛暨运河文化展”时,他虽未到现场,但他将对运河考察的重要经历讲给我们,支撑了此次文化活动。因此,建筑文化考察组的所为正走在罗公所指引并践行的路上:记述建筑学人田野考察历程、展现营造与创作的精神侧影、寻找中国建筑文化的当代生命。 罗公辞世唤醒建筑遗产传播事业 2011年,罗哲文经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推荐,担任《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名誉总编。如今仙人已逝,却未曾为《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提名,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也表示遗憾,罗老走得突然,竟未留任何遗嘱。由此我们推断,罗老在天堂中是留有遗憾的,不仅有他希望并为之奋斗的大运河“申遗”、西部蜀道“申遗”,更有他一直期望的国家遗产学院和中国建筑遗产学会的建立。 罗老在任《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名誉总编期间,几次就办刊嘱托笔者:要办好这个话语平台,成为让世界知晓的中国建筑遗产传播阵地。如今,当《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受到了英国建筑界、文博界朋友好评及关注时,笔者竟再也没有机会向罗老汇报了,心情极为难过。 罗老是用平常心做伟大事的楷模。“殿阁亭榭为墨,诗论赋文绘丹青”,是罗老从事伟大事业的写照。熟悉罗老的人都知道,面对基层“小事”他从来都是兢兢业业、从不懈怠、有求必应、全力去作。在2006年,为迎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笔者和已故中国文物研究所刘志雄先生多次找到罗老,请他讲述北京东四胡同建筑经典的精彩之处,并请他为东四街道办事处主办的“品味东四艺术作品展”题词,老人欣然同意并高兴地出席了展览。 罗老不仅是中国建筑保护大家,还是建筑摄影高级“发烧友”,他留下的除了丰厚的阅历外,还有大量的原创的全国各地古建筑图片。2005年1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和杨永生的《永诀的建筑》一书,在前言中他特别表示“我是毕生从事古建筑保护与研究的工作者,尤好摄影和收藏古建筑照片,对失去的古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爱好”。翻阅该书会发现,在这本仅百十幅珍贵照片的集子中不仅有北京全部的城郭图片,还有东四、西四牌楼,东单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的照片。如果说《永诀的建筑》为我们记录下曾经的建筑辉煌,那么在罗老仙逝的今天笔者更想说,恰如“万里长城不倒”一样,罗公哲文的伟大精神永存。 那么如何按照罗老的嘱托及他的心愿做好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播呢?我想要力求做好三件事: 其一,应尽快设立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人思想研究会。该学会的宗旨是建筑与文博交叉并跨界,无论学术交流还是文化活动都要以纪念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罗哲文等老一辈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先贤为使命,使他们的英名在当今社会乃至业内外广为传承,这或许是每年国家设立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应关注的主题。 其二,应尽快设立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出版传播基金。建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政府及权威社团机构牵头,组织并调动社会各界,借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在为中国建筑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社会、制定代表国家水准的出版传播计划的同时,设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其三,应尽快设立权威的国家建筑遗产师的制度。在日英美等国,建筑遗产师已受到关注,各国建筑遗产保护组织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罗老生前所期望的不仅仅是要向文博古建界传播修缮技艺,他更是希望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至少在规划、建筑等领域展开深化的、有制度保障的建筑遗产教育。 □金磊
罗哲文:营造学社最后一位古建专家 2012年05月30日 09:43 三联生活周刊 微博 1940年夏天,四川宜宾《金岷日报》上刊出一则招员广告,中国营造学社需要招收一名擅长美术、书法的练习生,协助专家们整理资料和测绘古建筑。在报考的几十名考生中,16岁的罗哲文被录取了,由此他成为营造学社培养出的最后一名古建专家。 1940年秋天,国立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开始陆续内迁至宜宾的小镇——李庄镇,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陆续回到原地,当时的宜宾也因此同重庆、昆明、成都并列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营造学社创立于1928年,得到了美国利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对华专项基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赞助。创办人是朱启钤,曾在清朝末年和军阀政权中担任要职,担任过袁世凯登基大典筹备处处长。朱启钤利用自己在北平的号召力,邀请了社会各界参与到营造学社中来,包括财界、政界、学术文化界、建筑界知名人士和营造厂商等。1930年,梁思成加入营造学社。营造学社得到各方照顾,参与了大量古建筑维修工作,与“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一起修缮了北京的大量古建筑,逐渐成为国内古建筑研究和维护方面的领军力量,在当时,任何官方机构都无法与之相媲美。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前夕,中国营造学社计划南迁昆明,朱启钤没有随学社前往。在战火中失去资助的营造学社陷入低谷,社员骤减,仅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及刘敦桢、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 古建专家罗哲文 在此条件下,罗哲文进入营造学社。李庄时期的营造学社是其最灰暗的阶段,条件窘迫,人员招聘的门槛必然放低。罗哲文出生于川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高中肄业,家境尚可,在战乱中并没有太理想和急迫的职业选择,愿意接受这份薪水不高,只是“练习生”级别的工作。在罗哲文之后加入营造学社的王世襄,家境和学历了得,最终还要凭借哥哥王世富与梁思成的私交关系才得以进入学社。除此之外梁思成在李庄收的另一名徒弟是当地巨头罗南陔的七女婿洪慰德——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不过在梁思成看来,这位走后门进来的徒弟并不被他看好,梁在拜师酒宴上说道:“罗哲文给我写、测绘,增加了我手的功能,外出时我腿脚不好,洪慰德好扶助我,助我脚力。” 从此,这个当时国内最顶级的建筑专业学术社团开始对没有任何建筑学基础的罗哲文进行了数年研究生式的专业培养。在进入学社半年后,梁思成看到罗哲文绘图比较好,把他调入自己的法式组,参与实地调查工作。营造学社的李庄时期由于没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野外考察,罗哲文的测绘工作并不多,除了为《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绘图、测绘螺旋殿之外,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学习包括测绘在内的理论知识。罗哲文曾经回忆道梁思成对他手把手的教导:“他从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铅笔、擦橡皮等小技术都一一地手把手教给,并着重谈了线条的艺术性问题……他连鸭嘴笔和圆规的用法,蘸墨、拭墨的方法都做了详细的示范。他还特意安排了刘致平、莫宗江两位先生对我进行指导。”仅仅是能够绘画,还远远达不到建筑测绘的要求,尤其是绘图中的几何关系是罗哲文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林徽因很快发现了罗哲文在测绘方面有培养前途,把他调到梁思成手下也是林徽因的建议,罗哲文曾经回忆林徽因:“当时学社招考的只录取了我一人,所以她特别关心,叫我用心学习,还说莫宗江、陈明达先生进学社时比我还小,现在已经可以独立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了。说我只要认真学习,一定能赶上他们的……最后她拿出梁思成先生所著《清式营造则例》一书给我,她说这是学习中国建筑的入门书,是梁先生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其他专书资料,并采访请教了许多老工匠师傅们整理出来的,许多名词术语费了很大的工夫才弄清楚。告诉我把它的文字和图版对照看就容易懂了。60多年来,我一直不断地在翻阅、查询这本书。”在学术地位崇高的营造学社里,林徽因鼓励从零开始的罗哲文,给他推荐适合启蒙阶段学习的书籍,对没有建筑基础的罗哲文帮助更加直接。“在当时学社的工作人员中年轻者居多,她鼓励我们要学外语和文学艺术,她说建筑与文学艺术是共通的。她主动教我们英语,为我和莫宗江先生讲过英语课,但由于她身体的原因,只是开了个头。最使我难忘的是她鼓励我们学古典诗词文学,她知道刚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来学社的卢绳先生古典诗文很好,就让他为我们讲古典诗词文学。” 1945年营造学社迁回北平,罗哲文虽非聘用人员,但因得到梁思成、林徽因赏识,准许一同返回北平,并成为营造学社的正式成员。梁思成促成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后,中国营造学社与之合并,成立中国建筑研究所,罗哲文担任系主任梁思成的助理,并成为中国建筑研究所的研究生,在工作之余旁听了很多清华大学的相关课程。在清华大学期间,梁思成编辑《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设计国徽、美军轰炸日本时绘制地图圈定奈良古建筑等重大事件中,罗哲文都有所参与。在营造学社的岁月里,罗哲文基本上都是学习知识和扶助梁思成的工作。 古建专家爱上长城 1950年,罗哲文调入国家文物局,任文物处业务秘书。在离开梁思成之后,罗哲文从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转到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 “梁思成的思想都是正确的、超前的,但很多都没做成,但罗哲文很多事都做成了,连保护长城这么大规模的事都做成了。”中国长城学会理事李庚这样评价,“罗哲文的意见是以用为保,虽然他年龄很大,但并不保守,他同意合理地旅游开发,但不要过度。专家往往清高,但他总是乐乐呵呵的,没有架子,做决定的时候也愿意采纳别人的意见。”李庚与罗哲文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长城保护工作中有颇多接触,而在此之前,罗哲文早已在长城勘察和修复工程中工作了多年。1952年郭沫若倡导了新中国第一次长城修复,罗哲文的长城保护生涯由此开始。李庚说,罗哲文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如何上长城,那时还没有汽车,坐火车到居庸关之后,罗哲文从老乡家借来毛驴,要骑大半天时间才能到达八达岭的山顶,接着在寒风中枕着荒地过夜。50多年来,罗哲文是国内对长城考察最为全面的专家,走过的长城遗址最多,甚至在2003年79岁高龄时,成功穿越了罗布泊,肯定了罗布泊汉长城的存在。其实在2001年时,罗哲文已经根据史料做出罗布泊以西地区存在长城的论断,但他仍坚持要对自己的每一个判断进行实地考察。 长城的每一次修复考察都有罗哲文的实地参与和专家指导意见,他作为专家的身份在进入国家文物局时就形成了。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吴梦麟向本刊记者回忆道,1960年北京市对市内18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考察时,罗哲文由国家文化部派来进行工作指导。“每次去现场考察他几乎都会参加。去考察卢沟桥期间,下午他总会打电话过来问,你听天气预报了没有,如果天气好他就会安排好明天什么时候在广安门哪个车站集合。”从1952年开始,他直接主抓了濒于倒塌的赵州桥、应县木塔、八达岭长城、山海关等古建筑抢救保护工作,以及云绘楼、永乐宫等古建筑的搬迁工程,还与其他专家一起发起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评选。 除了大量古建筑修复工作之外,罗哲文的另一大功绩是推动了中国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1985年,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和罗哲文四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提案,当年12月16日,中国正式加入该公约。罗哲文亲自参与了第一次申遗工作。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曹南燕告诉本刊,黄山是第一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之一,准备过程中的每一次考察罗哲文都会参与,凭他的专业眼光对黄山的价值进行定位。第一次申报没有经验、没有范本,罗哲文直接参与到申报文本的工作中。曹南燕回忆,当时国内连A4纸都没有,申报文本是印刷厂一张一张裁出来的,由于时间太紧,照片都来不及印到纸上,只好用透明胶贴在上面,图片至少有150张。文本送到巴黎之后得到对方反馈,文本中缺少了很重要的一块“管理计划”,罗哲文带着申报小组赶紧研究出12条对黄山的管理计划项目。由于时间限制,文本已经来不及邮寄到法国,曹南燕通过外交部的关系,请求当时一个赴法的信使把完整的报告交到了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这个项目最后被教科文组织评为该批项目第三世界国家的遗产申报中最出色的一个。
“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寻踪营造学社之路 2013年04月23日08:59 辽一网-华商晨报 微博 我有话说 由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经过四届的成功举办,目前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建筑类摄影赛事。活动由2009年开始至今,今年是第五届。今年,首次确定了活动的年度主题——“寻踪营造学社之路”,使得活动更为立体和直观。 营造学社在哪里?营造学社即“中国营造学社”是由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创建于1929年北京,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1946年停止活动。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寻踪营造学社之路”就是追寻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贤——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等前辈考察的足迹。通过为期十天左右的实地寻访及拍摄,去亲身了解、感受中国古建筑的独特文化魅力,让历史的变迁在脚下延伸,用影像凝固文化的传承。 活动将在六月中旬进行。经过分赛区的投票推荐,每个分赛区将选出一名摄影代表最终代表赛区参加“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 寻踪营造学社之路”活动。 辽宁分赛区活动正在火爆进行中,参赛投稿作品众多,截至4月22日已近3000幅。今年新增人气作品奖评选,增设的投票环节人气火爆,截至4月22日票数第一已达9291票。 爱雪花 爱摄影 好礼相送 1.登录雪花古建摄影官网,参与全国活动! 2.登录游客网,点击进入活动专区,上传您的古建筑摄影作品,华润雪花啤酒辽宁区域公司携手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专家,以专业的角度品评您的作品,第一名将获得一万元现金奖励,更有机会获得代表辽宁参加全国寻踪“营造学社”之路活动的资格! 3.登录新浪微博,关注“古建摄影辽宁赛区”,发布您的古建摄影作品,@古建摄影辽宁赛区,我们将选取优秀作品和精彩评论,赠送给您精美的摄影装备一份及千元现金大奖! 辽宁分赛区官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ys18.lntpk.com%2F&urlrefer=f77bb22168d8c1a7b993a17b8345cb29,或者手机扫描官网二维码,了解活动细则 本报记者 常亮 (原标题:“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寻踪营造学社之路)
重走大师路: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完美收官 2013年07月02日 04:31 来源:成都商报 分享到: 更多 0人参与0条评论 6月27日,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外拍活动的数百幅优秀古建摄影作品正式亮相,作为“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收官之作,此次参赛作者中还将诞生古建筑影像大使,继续致力于古建筑文化的普及传播。至此,本次雪花寻踪活动圆满结束。该活动在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大师探索之路的同时,更加收获了川滇地区代表性中国古建筑的完美影像记录。 从中国建筑[-1.21% 资金 研报]文化薪火相传的四川李庄,到精美华丽、工艺精湛的昭通龙氏家祠;从历史悠久的大理古镇,到代表塔楼建筑至高成就的崇圣寺三塔;从保存最为完好的丽江古城,到极具藏式民居建筑群特色的香格里拉,雪花寻踪之路全程逾2000公里,长途跋涉拍摄创作的背后,是所有摄影作者对中国古建筑文化传承的不懈努力和虔诚礼敬。 四川地区两名女摄影者有幸参加了“寻踪营造学社”的全程拍摄活动,她们是四川省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迟阿娟和资深摄影人张鸣,作为参加过三届雪花纯生古建筑摄影大赛四川地区外拍活动,并担当过两次四川地区外拍活动摄影导师的迟阿娟,说起这次“寻踪营造学社”之旅,她用了“用心守护古建筑”七个字来总结。她说,从四川李庄到云南昭通、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发现先人用智慧修建的古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完好保存的已为数不多,寻踪梁思成先生营造学社的道路,目的就是用心保护这些还幸存的古建筑,从仅存的古建筑中看到先人在建筑选点、规划、布局、设计、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以及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此行留下的不仅仅是相机记录下的古建筑的恢宏壮美,而且在大力保护先人留下的古建筑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思考。 更有意义的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楼庆西教授、贾珺教授,以及摄影专家们贯穿活动全程的精彩知识讲座,让摄影创作者们在思考如何将古建筑文化与现代摄影技术完美融合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专业提升。最终呈现出来的摄影作品,无论是表现古建筑本身的建筑工艺,还是其背后的人文意境和民俗风情等,都极具视觉张力和文化内涵。 有摄影师感慨:“楼庆西教授提过,一些技术水平很高的摄影作品,因为缺乏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而没有表现出古建筑最精彩的部分,所以非常感谢华润雪花创造了这样一个提升古建筑人文知识的机会,在体味当年营造学社的探索征程上,让我们能更好地用镜头展现古建筑的内涵之美。” 从大众普及角度来看,现代摄影无疑是最便于传播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手段之一,二者的结合,源自华润雪花的创新,更始于企业责任的坚持。早在2008年,雪花就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开展“中国古建筑·普及与传承”的系列公益活动。多年的不懈努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编撰出版了《民居五书》《古都五书》等古建筑丛书,更历时三年拍摄了大型纪录片《中国古建筑》。 随着华润雪花中国古建筑普及活动的历年积淀,不仅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古建筑摄影作品,为古建筑的珍贵影像留存做出了切实贡献,同时也为古建筑文化领域引发了关注和舆论热潮。无论是用镜头拍摄,还是用文字、视频记录,华润雪花所倡导的中国古建筑文化传承,与企业自身对高品质、高品位生活方式的追求相得益彰,从而将共同在品牌建设的人文探索方面走得更远更深。
“寻踪营造学社之路”人选诞生 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广东赛区外拍圆满结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人选诞生 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广东赛区外拍圆满结束。孙大勇 摄 访古寻踪,捕捉古建筑神韵。近日,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广东赛区举行了两场外拍活动。从气势宏伟的广州陈家祠到造型别致的开平碉楼群;从有着“千年古村”之称的番禺大岭村到我国南方现存最古老的孔庙德庆学宫,记者随行看到,广东赛区10名“最美奖“获得者以他们独到的视角和精湛的技术,用镜头记录着广东古建筑的独有风韵。 在此次外拍活动中,摄友们感受过宁静清雅的民居古村落,也领略过大宅院的富贵风味;仰望过禅意浓厚的古寺院,也邂逅过宏大雄伟的宫殿楼宇。每到一处,他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纷纷架起长枪短炮,急切地开始“各显神通”,寻找并记录下自己镜头里最美的古建筑,颇具岭南特色的古建筑在他们的镜头里活灵活现。 外拍结束后,大赛组委会邀请了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和广东省古建筑方面的专家对大家的外拍作品进行了评选。最终,黄灵辉的作品脱颖而出,他也将作为广东赛区选送的唯一获奖作者代表,参与到全国大赛的“寻踪营造学社之路”大型主题外拍活动,届时,他将有机会同古建筑专家、摄影专家、新闻媒体一道,共同追寻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贤——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等前辈考察的足迹。通过为期十天左右的实地寻访及拍摄,去亲身了解、感受中国古建筑的独特文化魅力。同时,活动还将最终推选一名“古建筑影像大使”,将获得价值30万元的徕卡相机5年使用权。 撰文:周照 丁兰琼
李庄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梁林旧居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E5NjI4MDg0.html&urlrefer=867a03a171d2f47edba50d363a1a13fa
营造学社:中国古建筑之魂 2013-03-20 08:04:22 来源: 天津日报(天津) 有0人参与中国营造学社发轫于中国建筑学者在美国庚款资助下于1929年开始的关于《营造法式》的系列主题讲座。1930年2月,北洋政府时期的交通系大员朱启钤先生创办了营造学社。 用“营造”而不用“建筑”二字,朱启钤先生有兼容并包的考虑,他希望学社不局限于建筑一体,所有工艺类的艺术,比如彩绘、雕塑、染织、髹漆、铸冶等等都囊括其中,甚至一些民俗民歌,朱启钤也立志“旁搜远绍”,其目的就是要彰显建筑与文化之关系。 当时的中国营造学社蓬勃发展起来,急需真正的专业人才成为学社的中坚力量,此时刚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归国的梁思成进入了朱启钤先生的眼帘。1930年他找到梁思成,促膝长谈,希望他出任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一职,两人一拍即合。从朱启钤到梁思成,营造学社的中坚力量,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成就着中国建筑复兴的传奇。 为了达到使中国建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在成立之后的短短5年间,一大批有识之士,在以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为代表的近百名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那段烽火连天,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历经万千磨难,科学和系统的调查了137个县市、1823处古建筑、测绘重要古建筑群206组、完成测绘图1898张。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存上起汉唐下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均有分布,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并最终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用英文撰写的向西方介绍中国建筑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抒写了一段荡气回肠,感人泪下的不朽传奇。 天津蓟县独乐寺系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经田野调查和详细测绘研究而被人们重新认识的。1932年春,从梁思成先生首次赴蓟县调查独乐寺,让独乐寺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1934年梁思成为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之邀,为蓟县独乐寺及应县佛宫寺木塔拟就修葺计划。 本文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奠定中国古建研究根基的中国营造学社(组图)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3-31 14:07 责任编辑: 小溪 中国营造学社 从解读宋代“天书”开始,中国要写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刘敦桢纷纷加盟抗战前记录大批古建实物 终奠定中国古建研究根基北宋《营造法式》书中的建筑图样《营造法式》作者李明仲像1935年,朱启钤(右一)、梁思成(右二)和刘敦桢(右三)考察北京天坛修缮工程。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由私人兴办,并首开中国传统建筑学术研究先河的民间学术团体。在其存在期间,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阚铎等一大批仁人志士,曾前往全国15个省份的220多个县,测绘、调查、拍摄了2000多座建筑。许多现今名扬海内外的珍贵古建筑,如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赵州桥等,均由中国营造学社首先发现其价值。从发现、“破解”北宋的《营造法式》,到长达15年的大规模野外调查及文献典籍整理,再到其所造就的包括梁思成、林徽因、罗哲文等在内的一批中国建筑和文物研究领军人物,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于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的贡献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010年3月,恰逢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本报特刊发此文,以纪念这个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民间学术团体。 民国十九年3月16日,也就是公元1930年3月16日,朱启钤在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讲:“今日本社假初春胜日,与同志诸君一相晤聚。荷蒙联袂皆临,宠幸何极。溯本社成立以及经过情形,与今后从事旨趣。有应举为诸君告者。”此一年、月、日当是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确切时间。 中国营造学社发轫于中国建筑学者在美国资助下于1929年开始的《营造法式》系列主题讲座。后来渐成气候,从松散的个人的学术讲座发展成有组织的学术团体。正式成立后的办公地点临时设在北平珠宝子胡同七号。 兴办学社初为破解“天书” 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建源自北宋将作官李明仲著《营造法式》的发现。而这个发现者,就是当时担任民国政府要员的朱启钤。 朱启钤(1871一1964),字桂辛,号蠖园,贵州开州(今开阳)人。清光绪年间举人,历任晚清、北洋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僚要员,拥有广泛而又复杂的中外社会关系。1919年任南北议和的北方总代表,谈判破裂后,遂辞职潜心从事市政、工矿以及公益疗养等实业:1930年3月组织中国营造学社,为首任社长,从事古建筑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存素堂丝绣录》、《女红传征略》、《丝绣笔记》、《芋香录诗》、《清内府刻丝书画考》、《清内府刺绣书画考》、《漆书》、《哲匠录》、《蠖园文存》、《研究计划》等。 1919年,一场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标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正蓬勃发展。正是在这一年,朱启钤受民国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的委托,赴上海以北方代表的资格出席南北议和会议。在途经南京时,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无意中发现手抄本北宋《营造法式》一书便当即通过当时江苏省省长严震将该书借出,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以传后世。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丁本的《营造法式》。但由于丁本《营造法式》经屡次辗转传抄.错漏难免。朱启钤认为这样珍贵的古籍一定要尽可能使之更为完善,因而委托版本专家陶湘及傅增湘、罗振玉、祝书元、郭葆昌、吴昌绶、吕铸元、童钰、陶珙、陶祖毅、阚铎等搜集各家传本译注并校对,为此“时阅七载,稿经十易”,于1925年付梓刊行。丁本《营造法式》经陶湘等人校对、装帧并刊布之后,致使朱启钤“自得李氏此书,而启钤治营造学之趣味乃愈增,希望愈大,发现亦愈多。”于是便有了组建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私人机构——营造学社的愿望。1925年,以朱启钤私人名义成立的“营造学社”成为后来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前身。
中国营造学社在东北大学恢复成立 中国营造学社今年在东北大学恢复成立 日期: 2012年09月25日来源: 中华建筑报【文字大小: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中国营造学社今年将在东北大学恢复成立,目前正进行各项筹备工作。 罗哲文弟子、东北大学教授赵琛向记者表示,在东北大学恢复成立中国营造学社,是罗哲文生前的夙愿。今年5月,在罗哲文去世前,东北大学已同意恢复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并希望由罗哲文担任名誉社长。 中国营造学社的前身是营造学社。营造学社由北洋政府官员朱启钤自筹资金成立。1930年,朱启钤获得张学良的资助,与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等人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机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长沙市、昆明市,最终在众多文化教育科研单位云集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落脚。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合办了中国建筑研究所。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停止活动。 中国营造学社名称中的“营造”二字取自宋代人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后,主要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首批建筑教育工作者和建筑遗产保护者都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及其培养的人才,如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等人。(李叶良)
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大同
中国古建筑视频 1、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sxBKWaiECWs%2F&urlrefer=2835e856660f3a4ca1b5b27b346ff510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