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灰★
★——pia灰★
关注数: 4
粉丝数: 0
发帖数: 169
关注贴吧数: 1
【尼罗河】 1
【丽江】 1
我在这里~~ 什么IP?
【★——pia灰★】2008.3.23 前天晚上,我们又点了那家烤鱼来吃。还是那个大叔送上来的。你喝酒了,有些醉。然后哭了。。。说舍不得我。后来,你说要陪我说话一整夜。但没过几分钟,你就睡着了,伴随着微鼾声。。。
观众回忆录 观众回忆录 文 / 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中文站 2003-11-27 10:18:00 曾经有几年,我几乎每天都看电影,甚至一天看两场。那是差不多从1936年到大战期间,也就是我的青少年期。那个时候,电影就是我的世界,是我周遭那个世界之外的另一个天地。不过对我来说,银幕上所见才具有世界的独一无二性,精力充沛、难以抗拒、合情合理,而银幕外堆叠的,只是那些仿佛因缘际会才凑在一起的杂七杂八的元素。以及在我看来缺乏形状的生命实物。 电影是一种逃避,大家常这么说,不乏指责意味,而这一点在当时正是我所需要的,满足我对异乡的向往、将注意力放到另一个空间去的渴望,我想这个需求主要与想要融人世界有关,是每一个成长过程不可少的阶段。想开辟一个不同的空间,自然还有别的更充实、更个人的方法:但电影比较容易且唾手可得,在瞬间就能把我带往远方。每天,我在我那个小镇的大马路上穷逛,眼睛里只有电影院,放首轮电影的那三家,每逢星期一和星期四换片,另外两家阴阴暗暗的小戏院,专放老片或过时的电影,一个星期换三次片。我其实早就知道每一家电影院演什么片子,我的目光同时在搜寻的是预告下一轮影片的宣传海报,因为那儿的惊喜、承诺与期待将伴我度过接下来的几天。 我多在下午去电影院报到,从家里偷溜出来,或是以去某个同学家念书作借口,因为上学期间,我父母管我很严。为了考验这股热情是真是假,我总在下午两点钻进刚开门的电影院。看首场电影有许多好处:半真空状态的大厅,像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我可以大刺刺地倒坐在“三等席”的中央,把腿伸长了搭在前面的椅背上;有一种回家不被察觉,然后再被放出去的希望(或许再看一场电影);在接下来的下午时光中微微地心神荡漾,对读书很不利,但对幻想十分有益。除了这些奇奇怪怪不足道的理由外,有一个是比较严肃的:在刚开门的时候进场,可以很难得地从头开始看电影,若是下午或傍晚时分到戏院,便往往只能从电影的任何一段或片尾开始。 片子开演以后才入场,与当时意大利观众对待其他事物的蛮横态度一致,今天亦然。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我们所接触的叙事技巧要比今日电影还矫揉造作,把故事的线性时间打散,变成一块一块组合起来的拼图,或者就硬要人接受支离破碎的模样。为了继续自我安慰,我只好说,在知道电影结局后才看片头,有双倍的成就感:解开的不是谜团和剧情的结,而是它们的源头;还有就是面对剧中人物时那朦胧的预感。朦胧:算命师会有的那种,因为重组片断的情节不一定都很顺利,尤其是侦探片。先知道凶手再看谋杀案,总会留下更晦涩难解的疑点。再说,在片头和片尾之间我还不时遗漏一段,因为突然一看手表,发现时间已晚,如果我不想听家里人罗嗦,就必须在我进场时放的那场戏于银幕上重新出现之前,赶回家。所以好些片子我都有一个漏洞。直到今天,30年后——我在说什么——已经快40年了,当我无意中又看到早期的某部电影时——打个比方,在电视上——我都还认得出我进电影院时的那一刻,那场我看了但是没看懂的戏,仿佛我前一天未完成的拼图,重新拾回那些丢失的片段,把所有的图块排在一起。 我谈的是我从13岁到18岁之间所看的电影,当时电影在我生命中占有空前绝后的地位;我对童年时期看的电影印象模糊;成年后看的电影又与许多其他记忆及经验相混。我对电影的回忆,是一个不期然发现了电影的人的回忆:我被管得很紧,我母亲尽可能避免我和外界有不在计划中和缺乏既定目标的接触;我小时候她很少带我去看电影,除非是“老少咸宜”或“具教育意味”的电影。我对默片及有声片刚兴起的那几年印象有限:几部夏尔洛、一部关于诺亚方舟的电影、雷蒙·诺瓦洛的《宾虚传》、大飞艇中因为海难漂流到极地的佐波,纪录片炙非洲在说话》、一部描写公元两千年未来世界的电影、叙述非洲探险的《号角号》。道格拉斯·范朋克和巴斯特·基顿在我的偶像崇拜中领有荣誉地位,是因为我稍晚才以回顾的方式,把他们引进我那不能没有他们的充满遐想的少年时光,至于小时候我对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对他们彩色电影海报的呆望。通常我是不难看有谈情说爱剧情的电影的,再加上我不是很习惯拍摄出来的相貌,所以我老把片子里的演员搞混,尤其如果男演员留了小胡子,或女演员有一头金发。我童年时期看空战片中,很喜欢用长得像双胞胎的男演员,而由于故事总是以两名在我看来是同一个人的飞行员争风吃醋为主,常害我晕头转向。总的来说,我的学徒生涯漫长且好事多磨,因此我所提的那股热情,后来才会一触即发。 我若是下午四五点钟进电影院,出来的时候让我震撼的是穿越时空的感觉,两个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之间的差异,影片内和影片外。我大白天入场,出场时外面一片漆黑,点上灯的街道延续了银幕上的黑白。黑暗或多或少遮掩了两个世界之间的不连续性,反之也彰显它,因为它突显出我没有活过的那两个小时的流逝:停滞的时间、一段想像的人生,或为了回到几世纪前的奋力一跃中的忘我。发觉白昼缩短或变长了,是那瞬间的莫名激动:季节转换(我当时的家地属温带气候,四季如春),是我踏出电影院时的感受。当片中下起雨来,我便竖起耳朵倾听外面是否也在下雨,看没带伞偷跑出来的我,是不是被倾盆大雨给逮到了:那是尽管我身在另一个世界,但仍会记起这个世界的惟一时刻,教人揣揣不安。直到今天,电影中的雨景仍会唤起我那个反射动作,惊惶失措。 如果还不到晚饭时间,我就和朋友在主要街道的人行道上厮混。再一次绕过刚刚才离开的电影院,好听那放映室传出的对白在马路回荡。只是这个时候听起来带有一丝不真实感,不再是早先那个,因为我已然回到外面的世界;不过又有一点接近离情依依的感觉,就像一个人在国土边境回身眺望。
海顿 海顿的音乐故事交响曲之父——海顿1732年,海顿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偏僻的农村里。他的父亲是一位修车匠,母亲是一位厨娘。当时海顿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是父亲对他的教育却非常重视。在海顿5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让他接受音乐启蒙教育——学习羽管键琴、小提琴与声乐。在8岁的时候,海顿以他甜美的歌声,引起了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指挥的注意。于是,他让海顿加入教堂的唱诗班。从那时起,海顿受到了正规的音乐教育。他也开始尝试作曲。但是,在部分的时间,海顿都是依靠自己勤奋学习的。16岁的时候,海顿因青春斯变声失去了合唱团的工作。此后,海顿只好一面如找教琴和演奏的工作,一面不断地充实自己。1750年,海顿写了他生平的第一首弥撒曲。从那以后一直到1759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海顿陆续写了几首弦乐四重奏,以及第一部喜歌剧《跛行的魔鬼》。1759年,海顿被奥地利王爵聘为宫廷乐团的指挥。他为这个十六人的乐队写了队第一首交响曲。1761年,海顿邂逅保罗•埃兹特哈齐王子。这次相遇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王子很喜爱海顿的作品,聘请他为王宫中乐队的助理指挥。海顿的生活从此得到很大的改善,能够专心作曲了。保罗王子去世后,由尼古拉王子继承王位。尼古拉王子同保罗王子一样,也非常喜爱海顿的作品。他还建造了一座可容纳四百人的大剧院。据说,说座大剧院是当时全欧洲最豪华的音乐剧院。当然,海顿被任命为这座剧院的乐团总指挥。1781年海顿终于与莫扎特相遇。这也是海顿创作的转折点。海顿一直非常欣赏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尤其喜爱莫扎特音乐中特有的细腻与清新的风格。莫扎特音乐中这持有的风格改变了海顿作曲的形式。1790年,尼古拉王子去世。王位继承者对音乐并无多大的兴趣。海顿被近去职,前往英国伦敦。此后,海顿完成了许多著名乐曲,如《军队交响曲》、《惊奇交响曲》、《时钟交响曲》。在英国,海顿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礼遇,并获得曲英国王子亲自颁发的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至此,海顿的音乐大师地位受到欧洲乐坛的尊崇。慈祥的爸爸海顿是位很慈祥的音乐家。他对自己的亲人和穷人都是很关心的。在他去世之前,他很仔细地将自己的财产公平地分配给他们。海顿年轻的时候很穷,他的一位朋友慷慨地借钱给他。这些钱海顿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经还给了朋友。可这份情意,一直留在他的心里。海顿在遗嘱中写明,赠送一千元给这位朋友的孙子,报答他的爷爷当年的慷慨。当海顿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分配给亲人、朋友之后,他在遗嘱中写明,他剩余的财产,要全数送给养老院里的穷人,使他们可以得到较好的生活。告别的演出我们尊称海顿为交响曲之父,是因为他对交响曲式有不同凡响的贡献。现在,最常演奏的是他40岁这后所写的十二产交响曲。这些交响曲有华美、愉快的旋律,充满了人情味。例如,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是海顿为当时的宫廷乐队团员他请命的一首乐曲。这些团员们长期住在宫廷里面,不能回家,大家都很想念家人,可是公爵并没有注意到。于是,海顿就在乐曲接近尾声的时候,让法国号、双簧管、大管、大提琴、第二小提琴等演奏者,一位位地退出。最后,舞台上只剩下第一小提琴手,在微弱的烛光中,慢慢结束这首悲伤的乐曲。公爵聆听了《告别》乐曲的演出,终于明白团员们孤独、思家的心情,于是第二天就让团圆们休假探亲去了。惊奇交响曲海顿创作的音乐具有的人情味,也具有丰富的幽默感。当时欧洲的绅士淑女们,很喜欢把音乐会当作是一般社交场合,根本不是去欣赏音乐的。喜欢开玩笑的海顿看到这种情形,就故意作了一首《惊奇交响曲》,结果真的把音乐会上打瞌睡的听众全部都给惊醒了。《惊奇交响曲》的第一个乐章,是以一般的速度来演奏,旋律非常优美。绅士、淑女们听着听着就开始沉沉入睡了。优美的旋律一再地反复,绅士淑女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就在这个时候,交响乐队突然爆发出巨大的声音,好像惊雷似的,把打瞌睡的人们全部者给惊醒了。之后 ,曲子又进入平衡悦耳的旋律,可 打瞌睡的人们,却再也不敢在海顿的音乐会中进入梦乡了。皇帝颂海顿曾经去英国旅行,当他听到英国的国歌《上帝保佑吾王》地,觉得这首国歌是多么地庄严优美。于是,他就决定要创作一首类似的乐曲。在1795年,他创作出《皇帝颂》,当时被采用为奥地利国歌。这首曲子非常宏伟,豪情壮阔。当时欧洲的人们都很尊敬这位音乐家,即使是拿破仑,也很尊敬他。在公元1809年,拿破仑率领大军攻入维也纳。炮弹到处隆隆作响,维也纳的居民们都非常害怕。海顿告诉他们说:“不要担心,只要我在这里,灾祸是不会降临的!”果然,拿破仑派了一位年轻的军官,到海顿的住宅前站岗保护他。这位年轻的军官非常崇拜海顿,他站岗时还哼唱着海顿所创作的歌曲,表示对海顿的尊敬。海顿的音乐海顿能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音乐家,原因是他非常重视当时流行的各种音乐风格,然后不断地研究,创作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曲式,尤其是交响曲。海顿用简单的乐句组成一连串的旋律,使音乐的节奏非常明晰,轮廓也很清楚。他这种独特的交响曲形式,奠定了近代交响曲的基础,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莫奈 莫奈的童年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1840年生于巴黎,童年在阿佛尔渡过。他没有按照画家的常路走,而是以画漫画起家,在画漫画方面有了一些名声,并受到欧·布丹(Eugène Boudin, 1824-1898)的注意。布丹曾对莫奈说“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总是有一种以后在画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的生动性。”莫奈在他今后的绘画生涯中也是按布丹说的话去做的,因为在他的内心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不久,莫奈又被荷兰的画家约翰·巴托尔·德·琼康的创作所吸引。这位画家以动荡、兴奋、活泼而且比他同时代的法国人更为活跃的笔触画小桥、村景、河岸和破旧的茅草屋。莫奈就是从布丹和琼康那里接受到了基本艺术修养的。写生巴黎1859年,莫奈来到巴黎,在那里见识到了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以及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的创作。他认真鉴赏了他们的绘画长处,并且以惊人的速度运用了他们的成就。但莫奈并不是他们的追随者,而是一个反叛者。莫奈并不想在学院完成他的学画过程,他只在1863年在格莱尔学院的画室里呆了一段时间。当他遇到了巴齐依(Bazille)、阿尔弗莱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和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以后,他便劝说他们也放弃那些学字派课程。当格莱尔学院的画室停办后,他便把他的伙伴们带到枫丹白露林边的一个小村庄——舍依,在那里画户外写生。当莫奈离开了格莱尔学院画室后,他并没有去充实他那相当贫乏的艺术修养,而是怀着火热的信念投入了自然生活的纯直觉观察;他根本不买各种理论学说的帐,而是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绘画方法。莫奈一生对造型漠不关心,他关心的是正确的层次关系。正是因为莫奈对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够轻而易举地表现出他所确实看见的事物,但也正因为此,他却表现不出事物的幻觉真实感。莫奈不只满足于能够画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见的那种方式来做画;他想要创造一种独特的效果,达到一种在绘画上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目的。他喜欢所有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他描绘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树木都洋溢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感。他的内心满怀着难以遏止的激动;从他的观念看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然而从他本性看,他却是一个幻想家。1864年,莫奈完成了“翁费勒的塞纳河口”,此画是1865年的官方沙龙上展出,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评论家评论此画时说:“用调子所组成的和谐色彩……颇能吸引观众们的大胆感觉”。这表现出官方对人们很喜欢这幅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油画表现了丰富的中间调子和那种暗淡、沉着的色阶。向深处展开的空间,通过河岸线而处理得十分成功按照传统,河岸线标志着中景和远景。在这幅画上,出于莫奈自己的东西,就是表现在前景水的笔触和云的笔触上的“颇能吸引观众的大胆感觉”;这些笔触加强了画面的传统效果。在1866年,莫奈用了几天功夫完成并展出了他未来夫人的肖像“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这幅肖像引起了争论,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马奈的肖像画相媲美。这幅肖像充分显示出了莫奈的个性:他对造型的淡漠态度,以及这个女人的动势和她的裙子上颤动的光都赋予整幅画特殊的说服力;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动力感和生动性。同年,莫奈展出了“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一画,这幅画对于他未来风格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油画是他从罗浮宫的一个阳台上画的,这幅画是要表现树叶上的反光。并排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空气的振动,依靠这些笔触的结合而取得了绿黄色的光和绿黑色的影的生动效果。这里的用笔方法已经省印象主义①的了,但色彩还不够透明,甚至蓝色的阴影也还是浑浊的;它们画得就像是黑色。教堂和房子在颤动的树叶相比之下显得过于密集了。画中没有整体的形象,但树叶的画法却给我们透露出一点莫奈的色彩理想来“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是在画室里完成的人物画;“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是在外光下画成的风景画。“花园中的女人”一画把这两种观察方法结合起来了。这里的画面基本上是根据一幅照片安排的,这说明莫奈并不介意使构图服从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来也该使莫奈想到空间的深远效果的,然而,莫奈对此也并未介意。使他感兴趣的仅仅是平面和色彩对比而已。正因为这幅画的人物没有立体感和起伏,色彩才能在这里大放其光彩和充分显示其多样性。妇女衣裙上的花饰,草坪上的鲜花,突出在大片浓绿之中的叶子,从树叶的空隙之间透露出来的天空,穿透阴影的光线,这一切造成了一幅色彩妍丽的镶嵌画的效果。但这幅油画缺乏色调效果:光线和阴影落在了人物所占据的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光线不能渗透人体,不能成为形的实体。大片固有色起了过多的作用。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与其说是真实表现了所见的事物,不如说是一种公式,但这种公式正是一个空前大胆的纲领。这一纲领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线便将渗入中间调子,生命也将渗透每一个笔触,而整体的统一也就将要形成,那时,艺术就会变得花团锦簇,印象主义就要完全成熟了。
【★——pia灰★】2008.2.22 今天一摸~被摸得很爽。觉得语文做得满好的~数学照例啦~~哈哈哈~~~下午考完,给你打电话,你说正在忙,忙得吐血,但是一看是我的电话马上笑得跟朵花儿似的~~嘿嘿~~~~后来你说今天要去周滔家陪他,我逗你说“你常常去陪别人,小心过不了多久就该别人陪你啦”。把你吓了一跳。。。我不是故意的嘛~~乖嘛~~~我不会离开爸爸的`~~下车的时候买了一袋盐花生,好好吃。吃完想起来,我嗓子好痛,于是现在就后悔了。爸爸最近有没有梦见Q儿呢?呵呵~~~~我没有~~~哈哈哈~~~~~~最近总觉得是在做美梦,可惜醒来就不记得了~~嘿嘿~~是梦见你了么?
【★——pia灰★】2008.2.20 十天前,我们一起过生日。。。等了好久,好期待,结果你说你家里人都来了,你走不开。。。不过后来你还来了。据了解是吵了架来的。。。心疼,其实不希望搞成这样。对不起。。。跟爸爸妈妈YYNN外公外婆也说声对不起。本来都打车到留一手了,但我们都不饿,也许是心里想着第二天的“分离”。。。没有吃鱼摆摆,看中一家清水烫,结果没位置,哈哈~~后来随便点了一碗沙锅粉和烤肉。你都没怎么吃。我到是吃得肚子圆圆~我们打车到喷水池。路过南国花J还看见有人卖孔明灯,白菜得很~送你到紫林A,想起那天吃完烤鱼在那里找医院。。。= =|||为了一包小小的RMS啊~~又是挂号,又看医生,又划价,又交费,才拿药。辛苦啊。。。吃颗药我容易么我?然后是彻夜未眠。。。接着你便不见了。。。
【★——pia灰★】2008.2.19 爸爸,电脑傻了几天,终于恢复正常了`~万岁~~~~~~这几天好冷,上学好痛苦。坐在哪里一直抖,椅子很硬,又冰,都不敢起来,免得不暖了。所以坐得PP好痛= =|||昨晚上把杯杯洗了,洗得很辛苦。都怪我死老爸,用来泡茶,还拒绝承认错误!过分!今天早上就拎着杯杯上学了。课间倒咖啡出来的时候,热气腾腾的,同学们都投来羡M想喝得目光,我统统无视了~~嘿嘿`~~你今天很忙很累,我好心疼。。。现在你有吃肉肉么?是什么肉肉呢?呵呵。。。再有多少天见面呢?我都不敢数了。。。
【★——pia灰★】2008.2.13......14....... 明天就要上学了。。。明天是情人节。。。
【爸爸】2008.2.12 2008年2月12日2008-02-12 22:102008年2月12日,晴,上海 中午13:20,列车终于到了南站,在车厢里面往外看,艳阳高照的,很暖和的样子,车里厢好热,我围好围巾,拎起东西,下了车,走的时候,是两个人,可是,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回来。好难过,好不开心...~~出站,进地铁,那一段,就是那天我迷路的那一段,突然想起,你拉起两只箱子急急忙忙气喘吁吁的样子,没来由的,心疼了一下。进站,在口袋里,摸出两张交通卡,回家之后,就把两张卡放在一起了,想了想,拿起你那张粉红色的卡,里面还剩7块钱了。从南站到人民广场,转回嫩江路, 想起31号那天,为了测试时间,特意从中潭路坐倒车到南站,再回嫩江路,我记得时间是1个小时正好。那天也是一个人从南站回家,钱包里放着两张票,我们回家的票,今天,只有我一个人拎着箱子回家。在M8上,有位置,我坐着,看报纸,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在包里给我放了一份10号的都市报,于是决定把这份报纸带回家收藏,呵呵,你生日那天的报纸呢,留着再说。出站的时候,我特意选了从中原路出口出来,向右转回了嫩江路,这完全就是我们走那天,走的那条路,不过走的那天还飘着雪花,而现在,已经是个大太阳天了,不过路边堆着的一堆堆没融的冰,说明了这里曾经或仍在继续遭受的寒冷。到家,看到花圃里,那棵梅花仍然开着,黄色的,没有凑过去嗅嗅是不是还有那让你迷醉的香气。我的车,仍然懒洋洋的躺在那里,一如我们走时的样子。打开门,房间里,你的睡衣,还那么散放在床上,桌子上,是你吃的米果,怡口莲,徐福记,还有你的皮筋散在桌子上,被你打坏的丁家宜的乳液,你的浴盐你的褶理水,你的毛线,你的书,你的草稿纸,你的好多东西,你的小毯子,都这么散在屋子里,你问我,床上还有没有你的味道,我告诉你,屋子里,充满了你的气息,就好像,你并没有离开,而只是你去上学去了,我只是今天恰巧下班比较早比你先回来而已,我会在家里做多多的好吃的,等你回来吃。 去看你的空间,那条手链不是很好看,但是你说会时刻放在心里,想着我,呵呵,这就足够了,好温馨,好甜蜜,下次等你来了,我会带你去买,买你喜欢的,好看的,不要管是多少钱的,你喜欢就好。 你说心愿是活过20岁,傻瓜,怕什么,大不了,我们就一起牵着手去死,连死都不怕的人,害怕什么呢,对不对?唯一害怕的,是不能牵着你的手一起走下去。而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心的过好每一天,努力的,照顾好自己,不要在明天后悔今天的失误,就好了。 离开上海十天后,又回来了,不同的是,这次,你不在我的身边,不过,我会安静的,等着你归来的,我会让你知道,我是那么的爱你。 其实,你早就已经知道了呢,吻你,宝宝。
【申请大吧主】 我是小忆宝宝的女朋友,希望77能让我当大吧主,谢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