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绝唱_025 空城绝唱_025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19 发帖数: 1,911 关注贴吧数: 5
【搬运】开贴简介下常见“油葫芦”的亲戚们 (不定期缓慢更新) 第一弹-乱七八糟的一些废话 大家最熟悉的油葫芦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关于emma这个种加词的含义果壳物种日历有讲,后面更新到黄脸油葫芦的时候再搬运一下),对黄脸油葫芦长相的了解是很多虫友认识其他油葫芦的基础,而尴尬的其实是黄脸油葫芦的外形并不是油葫芦最具有代表性的。 从科学中文名的角度,只有属于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的蟋蟀可以成为xx油葫芦,比如“饲料油葫芦”就是双斑蟋,它是蟋蟀属(Gryllus)的老大。比较有趣的是蟋蟀总科翻译过中文名的类群里,似乎只有油葫芦是不带蟋称呼的(脑补一下斗蟋、特蟋、大蟋、金蟋、蛉蟋、针蟋、亮蟋.......)。和植物的中文名不一样的是动物一般某个属下面的物种绝大多数都是加形容词的,所以也就没有“油葫芦”这个物种了(如果有,一般会叫“普通xxx”)。 油葫芦属下具体有多少个有效的物种是有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研究者逮着标本也记录发表了,但后来比如那片地被推平找不到了或者当时可能认错了等等,只留下了一个学名在那里放着。油葫芦属的大本营远在热带非洲、其次是热带亚洲(主要是南亚)。到东亚包括中国实际上已经是它们分布的尾巴,再往东它们就没能穿越太平洋到达美洲了。到目前为止,经过后来分类学家的合并,放在条目里的物种学名大概50个(资料源,SPECIES FILE)。根据形态分成了5个亚属,最大的亚属是油葫芦亚属,所有目前还没研究清楚的分不清的乱七八糟的物种都在这个亚属里。中国几乎(注意是几乎)没有这个亚属的覆盖,18年的时候新发表了一个种,西双版纳那边的——白须油葫芦(T. albipapus),后来虫友在海南和广西又发现了一个新纪录种——二色油葫芦(T. bicoloripes),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就不清楚了,翻过喜马拉雅山到尼泊尔边境地区理论上应该还有喜马拉雅油葫芦(T. himalayanus),各位虫友如果能采到那就太棒了! 在中国分布比较广泛的主要就是短油葫芦亚属和大油葫芦亚属它俩。它俩其实长得挺像,亲缘关系也比较近。黄脸油葫芦就是短油葫芦亚属的成员,两广斗蟋(南方油葫芦 T. mitratus)是大油葫芦的成员。嘚啵结束。下一弹预告:二色油葫芦。
比较山东和广西所产“澳洲油葫芦” 大陆产“澳洲油葫芦”是大概12年左右最先在上海浦东被虫友发现,而后在18年左右在山东又被发现,几乎同时在广西被采到。澳洲所产的油葫芦主要有两个种,包括澳洲油葫芦Teleogryllus commodus和滨海油葫芦Teleogryllus oceanicus,其中滨海油葫芦沿岛链分布,扩散比较广,新西兰、夏威夷、日本小笠原都有分布。根据前人的研究这两个物种形态非常接近但具有合子前隔离 (也就是一般不能主动交配),鸣声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滨海油葫芦主音结束后比较干脆,直接进入“悠”的部分,每一个“悠”音节较短,而澳洲油葫芦主音结束后具有较长的拖音,然后进入“悠”的部分,每一个“悠”音节较长。 由于此前没有同时获得过山东和广西两地产的“澳洲油葫芦”,并且没有对广西产的鸣声进行留意,一直默认两个地方是一样的,最近终于录到了广西产地的鸣叫,比较了两产地的鸣叫式样,发现区别还是比较明显。山东产录自18年和19年夏,广西产地录自21年夏,录制温度都是28。山东产的鸣叫模式非常接近滨海油葫芦,主音后没有拖音,每一悠音节短,只具有两个峰 (有时有3个),而广西产的鸣叫模式则接近澳洲油葫芦,主音后往往具有一段明显的拖音,尤其是在连叫的时候,悠音节一般具有3-4个峰。另外,两个产地的产卵器长度也具有很明显的区别,山东产的比产卵器长要明显大于广西产的。野采F1代山东产的是滞育卵,室温条件下自然孵化需要4个月左右,广西产的是不滞育卵,孵化期14天左右。不过山东产的品系中,每一代均能发现少量不滞育卵,人为筛选后可以获得完全不滞育的品系,但比产卵器长没有明显改变。总的来说,目前的观察可以显示它们二者至少不是一次引入中国的,存在重复性引入的现象,而且引入地可能也是不一样的,但要确认它们是不是同一个物种还需要系统学数据再来说明,人为条件下两地产的可以交配,也能产生后代,目前的结果是后代发育到翅芽前一龄后死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