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花落💫
好肚饿31
关注数: 72
粉丝数: 321
发帖数: 5,793
关注贴吧数: 37
新安晚报:安徽省属高校建设的首个大科学装置亮相,在高交会主展览厅一楼大厅展出的安徽省属高校建设的首个大科学装置——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
又增加一位杰青学术副校长,校领导里杰青级已经很多位了。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院院士金虎林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分享。
2023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出炉 安大应至少为6个,统计机构还没有将孙校长的机构改回来。
材料学科再新增一国家杰青 材料学科再新增一国家杰青,磁性材料,自旋电子,也属于主攻方向了,现在材料学科全职国家级人才已经十几个了。
安徽省高校最新esi学科
安徽省高校最新esi学科,缺失医学和农学,确实是硬伤。
安徽大学58名学者入选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10月4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第六期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榜单共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关注整个学术生涯迄今的影响力,及“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聚焦本年度(2023年)的学术成就。我校19名学者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58名学者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再创新高。
匡光力校长被提名为今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匡光力被提名为今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发布时间:2023-09-01 本网讯(宗禾)8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发布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告,全国共有1238名“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入选,其中中国科学院583人、中国工程院655人。我校校长匡光力被提名为今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人工智能学院新增一枚优青
刚刚,自然指数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 刚刚,自然指数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统计时间节点为2022.5.1-2023.4.30)。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哈佛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2,内地高校第1位。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是依托于全球顶级期刊(《自然》系列、《科学》《细胞》等8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运用这个数据库,可以根据各机构的论文发表数量及类别来进行排名和期刊索引。目前,自然指数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
刚刚,自然指数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 刚刚,自然指数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统计时间节点为2022.5.1-2023.4.30)。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哈佛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2,内地高校第1位。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是依托于全球顶级期刊(《自然》系列、《科学》《细胞》等8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运用这个数据库,可以根据各机构的论文发表数量及类别来进行排名和期刊索引。目前,自然指数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
刚刚,自然指数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 刚刚,自然指数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统计时间节点为2022.5.1-2023.4.30)。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哈佛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2,内地高校第1位。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是依托于全球顶级期刊(《自然》系列、《科学》《细胞》等8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运用这个数据库,可以根据各机构的论文发表数量及类别来进行排名和期刊索引。目前,自然指数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
安徽大学材料学科Science正刊 安徽大学 材料学科SCience正刊第一唯一单位,第一唯一作者,唯一通讯作者
安徽大学材料学科Science正刊 安徽大学 材料学科SCience正刊第一唯一单位,第一唯一作者,唯一通讯作者
安徽大学材料学科SCience正刊第一单位,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安徽大学材料学科SCience正刊第一单位,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光致发光分子和纳米材料作为有源波导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往往受到高光学损耗和复杂制造工艺的限制。 在此,安徽大学朱满洲教授和陈爽副教授等人探索了配体保护的金属纳米簇,其作为波导具有强,稳定和可调的发射。具体来说,作者合成了两种合金配体保护金属纳米团簇Pt1Ag18和AuxAg19-x(7≤x≤9),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确定。 两种纳米团簇的晶体表现出优异的光波导性能,光损耗系数分别为5.26×10-3和7.77×10-3 dB μm-1,低于大多数无机、有机和杂化材料的光损耗系数。同时,Pt1Ag18化合物的晶体排列和分子取向导致了极高的极化比,达到0.91。 此外,Pt1Ag18和AuxAg19-x纳米团簇的量子产率分别提高了115倍和1.5倍,这种低损耗、高极化的光子团簇为有源波导和极化材料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多功能平台。 相关文章以“Ligand-protected metal nanoclusters as low-loss, highly polarized emitters for optical waveguides”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院揭牌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院揭牌,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院揭牌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院揭牌,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院揭牌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院揭牌, 安徽大学是全国第1个拥有高密度器件封装与测试需求研发线的高校,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4吋半导体晶圆全套生产实训线,8吋集成电路研发线的高校
安徽大学获批集成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 近期,安徽大学获批集成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至此,安徽大学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为省内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最多的高校。 (1)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 (5)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6)电能质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大学获批集成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 近期,安徽大学获批集成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至此,安徽大学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为省内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最多的高校。 (1)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 (5)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6)电能质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大学获批集成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 近期,安徽大学获批集成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至此,安徽大学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为省内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最多的高校。 (1)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 (5)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6)电能质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大学强光磁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历程 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项目,由安徽大学牵头,其建设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磁体装置(55T级混合磁体、36T级全超导混合磁体、41T水冷磁体、30T级分裂磁体等)与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低温装置三相合一及时间、空间、光谱、能谱表征系统。 1、安徽省教育厅会同安徽大学与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以强有力举措推动“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立项工作。经过多方论证,“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于2020年获批立项。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已安排8550万元支持项目预研。 2、2020年7月,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书,三方联合申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省政府致函请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 3、经多轮评审,该项目已于2021年2月28日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复评答辩。 4、2022年2月21日,“强光磁试验装置”建设方案论证会在磬苑校区召开,校长匡光力、副校长钱家盛、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主任俞本立、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思跃出席会议。 5、2022年4月安徽省教育厅设立2个亿的强光磁试验装置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 6、2022年4月30日上午,安徽大学在磬苑校区材料科学大楼A座101会议厅召开“强光磁试验装置”项目启动暨建设方案评审会。与会专家进行了质询和充分讨论,一致通过“强光磁试验装置”建设方案。副省长王翠凤出席,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主持“强光磁试验装置”项目启动暨建设方案评审会第一阶段会议。15位院士出席评审会,强光磁装置正式开始建设。 7、2022年6月,安徽省环保厅为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安徽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顺利推动“强光磁试验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厅核安全处、辐射环境监督站与安徽大学进行了工作座谈交流。 7、2022年6月30日上午,安徽大学在磬苑校区材料科学大楼A座101会议厅举行“强光磁试验装置”工作进展报告会暨课题任务书签订仪式。校长匡光力,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长银出席。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卞光文主持。 8、2022年7月13日下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副厅长储常连现场解读《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 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政策。重申支持安徽大学立项建设强光磁国家大科学装置。 9、2022年10月22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意见的函。 10、2023年1月5日,为加快推进强光磁试验装置建设,促进学校“双一流”高质量建设,根据工作需要,经2023年1月5日校长办公会议、校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安徽大学强光磁科学中心,为学校直属的科研机构。 11、2023年5月14日上午,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振荡器设计方案及光束传输与光学诊断评审会在磬苑校区材料科学大楼举行。校长匡光力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多慧、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研究所副所长杨兴繁研究员、清华大学黄文会教授等七位评审专家出席会议。评审环节由何多慧院士主持。首席科学顾问贾启卡教授、装置总工陈思跃研究员、光束输运线魏宇学副教授向专家们详细汇报了自由电子激光波荡器设计方案、谐振腔及机械结构设计方案和光束传输与光学诊断方案。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了该大科学工程又扎实向前推进了一步。
安徽大学强光磁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历程集合 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项目,由安徽大学牵头,其建设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磁体装置(55T级混合磁体、36T级全超导混合磁体、41T水冷磁体、30T级分裂磁体等)与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低温装置三相合一及时间、空间、光谱、能谱表征系统。 1、安徽省教育厅会同安徽大学与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以强有力举措推动“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立项工作。经过多方论证,“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于2020年获批立项。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已安排8550万元支持项目预研。 2、2020年7月,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书,三方联合申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省政府致函请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 3、经多轮评审,该项目已于2021年2月28日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复评答辩。 4、2022年2月21日,“强光磁试验装置”建设方案论证会在磬苑校区召开,校长匡光力、副校长钱家盛、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主任俞本立、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思跃出席会议。 5、2022年4月安徽省教育厅设立2个亿的强光磁试验装置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 6、2022年4月30日上午,安徽大学在磬苑校区材料科学大楼A座101会议厅召开“强光磁试验装置”项目启动暨建设方案评审会。与会专家进行了质询和充分讨论,一致通过“强光磁试验装置”建设方案。副省长王翠凤出席,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主持“强光磁试验装置”项目启动暨建设方案评审会第一阶段会议。15位院士出席评审会,强光磁装置正式开始建设。 7、2022年6月,安徽省环保厅为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安徽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顺利推动“强光磁试验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厅核安全处、辐射环境监督站与安徽大学进行了工作座谈交流。 7、2022年6月30日上午,安徽大学在磬苑校区材料科学大楼A座101会议厅举行“强光磁试验装置”工作进展报告会暨课题任务书签订仪式。校长匡光力,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长银出席。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卞光文主持。 8、2022年7月13日下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副厅长储常连现场解读《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 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政策。重申支持安徽大学立项建设强光磁国家大科学装置。 9、2022年10月22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意见的函。 10、2023年1月5日,为加快推进强光磁试验装置建设,促进学校“双一流”高质量建设,根据工作需要,经2023年1月5日校长办公会议、校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安徽大学强光磁科学中心,为学校直属的科研机构。 11、2023年5月14日上午,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振荡器设计方案及光束传输与光学诊断评审会在磬苑校区材料科学大楼举行。校长匡光力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多慧、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研究所副所长杨兴繁研究员、清华大学黄文会教授等七位评审专家出席会议。评审环节由何多慧院士主持。首席科学顾问贾启卡教授、装置总工陈思跃研究员、光束输运线魏宇学副教授向专家们详细汇报了自由电子激光波荡器设计方案、谐振腔及机械结构设计方案和光束传输与光学诊断方案。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了该大科学工程又扎实向前推进了一步。
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强光磁试验装置”工程召开评审会 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强光磁试验装置”工程召开评审会
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强光磁试验装置”工程召开评审会 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强光磁试验装置”工程召开评审会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