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awaddy IRawaddy
没想到我又点开了这个不干净的东西
关注数: 429 粉丝数: 719 发帖数: 30,163 关注贴吧数: 11
【不喜勿入】今天去给姥爷扫墓。。。 几年前,我们还在聊天,谈论我以后的理想。可以喝到他做的小米粥,吃他熏的腊肉。受委屈的时候可以倾诉,一起看喜剧捧腹大笑,虽然他喜欢看戏,我不喜欢,但是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就是相声。长大了,为了学习,我很少去见他,当时的距离,只有丰台到房山。 现在,我们的距离缩短了,却只能隔着一个冰冷的石头,再也看不见,再也摸不到他粗糙的手,听不到他说话,再也不能感受到他因为我考得好成绩而摸我的头时那种温暖。他不会再骑车带着我去他十年前工作的地方,不会再给我采青涩的海棠果。现在,薄薄的石棺盖,却成了终身的遗憾。 五年级那年,他离我远去,他终究没有实现他最终的梦想---看到我结婚并幸福生活。老爷子一辈子没有什么遗憾,他会尽力达成他的愿望,这个也许是他为什么能在得了那么痛苦的病之后坚持了一个月的原因,但是,死神终究是无情的,在我在学校和同学们上着计算机课一起cs的时候,走了,带着一丝遗憾,我却不知道,还沉溺与游戏的快感。 我很后悔我们曾经吵架,很后悔我把他气得面红耳赤,我甚至还哭了,现在想一想,我哭个p!那是多么搞笑,我又多想给自己抽一巴掌,告诉自己,要好好珍惜这段时光。 一切都太迟了,我怀念这一段时光,掩面哭泣,只祈求他可以在那边生活得快乐安康。 ——今天的月亮居然如此之红,我可是会杀掉你的哦
【量子力学基础】光的波粒二象性 一.黑体辐射问题 光的波动性在17世纪就已经发现,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以及光的电磁理论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充分肯定并支持了光的波动性,但是20世纪初,随着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现象的发现和提出,却揭示了将光看做波动的局限性。 首先,什么是黑体?黑体定义:能全部吸收投射到其上的辐射而无反射的物体,就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黑体辐射问题研究的是辐射与周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我们知道,所有物体都发射出热辐射,这种辐射是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对于外来的辐射,物体有反射或吸收的作用,而黑体则不然(详见定义),我们可以把一个空腔看做黑体,如图当空腔与内部的辐射处于平衡时,腔壁单位面积所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和其所吸收的辐射能量相等。实验得出的平衡时辐射能量密度(ε表示,热平衡时单位体积内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曲线,其形状和位置只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有关,而与空腔的形状及组成物质无关。许多人企图用经典物理学来说明这种能量分布规律,推导和实验数据相符合的能量分布公式,但未能成功。 (选看) 1.维恩从热力学的角度得出维恩公式(我们不必暂且考虑怎么推出来的):这个公式在短波情况下较为符合,但是长波情况下显著不一致。 2.瑞利和金斯从经典电动力学和统计力学角度得出瑞利-金斯公式:这个公式在长波情况下较为符合,但是短波情况下完全不符合,而且当从0波长向∞积分时,会出现紫外灾难:二.普朗克的量子概念---黑体辐射的解释 黑体辐射的问题是1900年普朗克引进量子概念后才得到解决的。普朗克假定,黑体以hν为能量单位连续不断地发射和吸收频率为ν的辐射,而不是像经典理论所要求的可以连续地发射和吸收辐射能量。能量单位hν称为能量子,其中h=6.62606896(33)×10^(-34)J.s。基于这个假定,普朗克得到了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的黑体辐射公式:其中是黑体内,频率在ν到ν+dν之间的辐射能量密度,c是光速,是波尔兹曼常数,T是黑体的热力学温度。 三.普朗克量子论的意义 普朗克的理论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的微观领域束缚,打开了认识光的微粒性的途径 配图:
【伪新闻】局域超临界场致正负电子对产生过程的磁场控制 强激光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新进展 ----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量子场论被认为是描述最本质物理规律的学科之一。利用最基本的关系式,狄拉克方程,所提出的多种预测已经被证实,并得到具有重大意义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关于最具挑战性且有重大价值的一项预测的真实性验证还仍然在探索中:光是否能够直接转化成物质,即强场下真空中是否能够激发出正负粒子对。1951年诺贝尔奖得主Julian Schwinger给出了电子对在均匀稳恒电场中产生率的表达式,这项先驱性的工作引起了人们对这项对物理基础学科发展和应用极富挑战性的重大科学课题的注意,并激发人们开始投入大量精力来挑战这个未解的难题。超快超强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为开展这项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实验条件,使其逐渐成为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前沿热点。迄今为止,人们在实验上已经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重离子对撞实验以及美国斯坦福线型加速器上进行的46.6GeV电子束和强激光碰撞实验,已经证实了正负电子对的产生。但是到目前为止,由强光场直接引起的真空击穿和相应的正负电子对产生过程的实验还未能实现,主要原因是目前激光系统的最大强度虽然已经高达2×1022W/cm2,但仍不足以直接“击穿“真空。为了获得更高功率的激光系统,跨国研究中心也正在建设中。我们能够预期,在不久的将来,激光就可接近甚至达到“击穿”真空并自发产生正负电子对的强度,在避免其它效应的情况下对超临界场产生正负粒子对的过程进行直接检验。如果能够实现,将是人类首次证实光可以直接转化成为物质,即爱因斯坦的能质公式E=mc2, 这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和所带来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这一重要问题,理论和数值方面已经得到了非常有意义的结果,但大部分工作都只考虑了电场而并没有考虑磁场效应。最近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光物理实验室强激光高能量密度物理组与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者一起,首次研究了磁场效应对局域超临界电场下正负电子对产生过程的影响。通过运用基于量子场论的非微扰的精确数值模拟,发现 在超临界的电场中即使考虑强度非常小的磁场,只要其空间宽度足够宽,仍然可以关闭正负电子对产生通道,使系统变为次临界,并且伴随产生粒子数在时间上的震荡效应(下图)。(图片注解:不同磁场宽度下正负电子对的产生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其中WB=1.25/c约为电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半径:磁场宽度小于回旋半径时,粒子数持续产生,系统为超临界;磁场宽度大于回旋半径时,系统变为次临界。) 一直被公认的Schwinger公式和Hund公式都无法对这种效应做出描述。通过计算系统总哈密顿量的能量本征值得出,磁场变宽的同时正负能态的上下限随之相互远移,当磁场宽度达到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半径的时候系统就变为次临界(下图)(图片注解:根据总哈密顿量得到的能级分布随磁场宽度WB变化关系。宽度小于回旋半径时,正负能态交叠,能够持续产生电子对;宽度大于回旋半径时,正负能态分离并出现离散的朗道能级。),并且出现离散的朗道能级引发粒子数在时间上的震荡效应。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