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新顺 衣新顺
岂能虚度光阴,空过此生!
关注数: 20 粉丝数: 53 发帖数: 2,308 关注贴吧数: 19
举世闻名的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将免费招收2012年12月预… 世界最大佛学院--举世闻名的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将免费招收2012年12月预科班学员,希望大家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学习! 有意修习的学员,请加QQ群【2012年12月预科班】群号【257791789】 到时候应该各地都会有共修小组 希望大家抓住机会哦 如果有什麽地方不清楚可以 加群 谘询下群里的师兄 报名表格 在群里 谢谢各位师兄 扎西德勒 吉祥安康 五明学院学会2012年12月预科班临时报名表 报名条件: (1) 对大乘佛法有信心; (2) 已皈依或愿意皈依三宝; (3) 愿意遵守学会的管理规定。 资料预订与发放: (1) 正式学员(不识字的除外)在报名之后,其所学课程的法本由学会免费发放;所学课程的光盘由学员请购。 【光盘需要自费,2套大约32元。能够上网下载观看内容的学员,可以不预定,但是要保证观看视频的时间和次数,因为视频也具有不共的加持力。--日月火丁】 (2) 不收取报名费。 资料预订与发放: (1) 正式学员(不识字的除外)在报名之后,其所学课程的法本由学会免费发放;所学课程的光盘由学员请购。 【光盘需要自费,2套大约32元。能够上网下载观看内容的学员,可以不预定,但是要保证观看视频的时间和次数,因为视频也具有不共的加持力。--日月火丁】 (2) 不收取报名费。 有意修习的学员,请加QQ群【2012年12月预科班】群号【257791789】
谈谈为什么不能执着神通和感应? 一.大恩上师仁波切不赞同说神通。 大恩上师在《开启修心的门扉》中说:“我希望住在学院里的人都是专注于闻思修行的人,对闻思修行没有兴趣,想要修建寺院的人和有神通神变的人,学院的环境不一定很适合他,此类人暂住一段时间后,慢慢离开好一些,住在学院里的人,种姓应该定下来,这一点很重要。 “在学院的时间比较长的人在这方面会有很甚深的体会,没有打好基础的人喜欢说自己有神通、神变,七……我们学院的弟子们总的来讲还是很出色的,言谈中都可以分辨出是一个如理的修行人,其他地方来的修行人却不一定是这样。我们喝碗茶的工夫让他讲一讲,他也许会一直讲:‘我的梦境是这样的,我梦中看到了什么,我天眼开了……’一直讲着奇奇怪怪的事情,除此之外,佛法的道理什么都讲不出来。” 二.为什么大恩上师不赞同说神通? 1.我们修行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大恩上师在《开启修心门扉》中说:“我们很多人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知道了自己修行的方向,这一点极为重要。一个修行人到底该怎么做,我们的目的究竟是希求一点今生的快乐还是希求一点神通、神变,还是为了众生生生世世的利益而发奋努力?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要明确,否则整天苦行又有何用处,无有意义。” 2.“世间上很多愚痴的人都认为这是佛法,但这不是佛法!” “然而现在有很多人,自己本不具神通却经常言说神通,我曾在课堂上说过多次,我们学院里的金刚道友,经常有一些说的,也有一些听的,常常说:‘我具有神通,你前世是什么,后世是什么,你应这样做……’一种神神秘秘不正常的心态,这样不好。希望你们真正要弘扬佛法,自己也想真正变成一个修行人,最好不要乱讲,有些世间人可能会对此有信心,看你很了不起,有神通神变,有他心通。如果你真有他心通,就到我面前来考试,其实没有吧!要切记:做说神通之类的事情无有任何实义,世间上很多愚痴的人都认为这是佛法,但这不是佛法!《开启修心门扉》” 3.“佛教的主要目的是要对治烦恼” 上师在《山法宝鬘论》中说:“有时练习气功、学习外道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一种感应,而佛教的主要目的是要对治烦恼,这不是简简单单一天两天就可以实现的事情,即使显现外在的神通,也不是我们希求的目标。” 4.“ 解救众生痛苦的方法即是使其证悟”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益西上师著)中说:“如当年佛讲说六道众生的痛苦时,舍利子以神通把六道众生放置于手掌上,但佛告舍利子说:你虽具这种神通,但仍未能减轻众生的痛苦,解救众生痛苦的方法即是使其证悟。” 5. 旁生,中阴生,鬼魔,外道都具有漏神通。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云:“所谓修法的成就也是指无明等烦恼越来越轻微。其它诸如护持气脉明点、能在天空当中飞行、能在石头上留下手印或脚印、能够遥视等,旁生和外道也具有,不算是内道真实的悉地。” 6. “殊胜的成就是少欲知足” 阿底峡尊者说:“殊胜的悉地是烦恼减少,殊胜的成就是少欲知足。” 阿底峡尊者的弟子阿兰若师对内邬苏巴说:“益希巴!以后有人问你的弟子以什么做为教授的中心,他们肯定回答:已经显发神通或见本尊。其实应当说:对业因果越来越具有深忍信,对所受的戒律能清净地护持。” 7. 神通第一不敌业力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云:“当年,目犍连尊者被裸形外道打得全身稀烂时,人们问他:‘你是声闻众中神通第一,怎么会被打成这样?’他说:‘因为被前世业力所持,我连‘神’字都想不起来,更不要说显神通了。’本来以目犍连尊者的神力,右脚指一踩,便可以撼动整个帝释天宫,然而以前世骂母的业力成熟,在业力现行的同时,如何能施展神通呢?”
能否用自己的梦境,感应,神通来利益众生? 我们一些道友以自己的梦境,感应说服身边的亲友,希望他们能因此能相信前生后世,上师三宝的存在,效果究竟如何?每一位曾经有过这样经历的道友都可以再再观察。 1. “不以正理弘扬佛法,“不仅其他人会认为佛教就是迷信,而且自己也会离解脱越来越远。《慧灯之光》” “作为佛教徒,应当稳重、本分,不能像世间某些迷信的人一样,整天神神道道,说一些神通、灵光之类的事情,否则,就会给佛法和自己的修行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慧灯之光》” 2.以神通感应的方式弘扬佛教,而非以佛法,所化不一定步入内道。 以感应录的方式,可以令众生暂时对前生后世,三世因果产生信心、怖畏心,但如果不对这些众生弘扬醍醐般的大乘佛法,所化众生不一定因此步入内道。相反,没有闻思修共同加行中的“暇满难得、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寿命无常”,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或者仅追求人天福报,或加入XX功,或很容易趋入没有解脱道的外道。 3.神通能否树立我们对因果的正信? “常见又是怎么来的呢?有些人虽然有神通,但看得不是很远。他们用神通看到自己来自于**,在做天人的时候,梵天、帝释就存在了,现在自己死了,但回头看去,帝释梵天还没有死。他继续观察帝释梵天是什么时候生的,什么时候会死,但往前看了几千年、几万年,发现他们都不会死,于是便认为他们是永远不死的;然后又往后推到几万年、几百万年,但仍然没有看到他们是哪一天生的。这时他就认为,梵天帝释以下的众生才会有生死,而梵天帝释是常住不灭的。他们把这个观点写进书里,于是很多人跟着他学,就又形成了一个教派。常见和断见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不要说一点正知正见都没有的人,就连修证比较不错的那些外道仙人,他们在因果知见上都是迷惑的。《慧灯之光》” 4.以神通弘扬佛法,容易让人片面追求神通,误入歧途。 “据《俱舍论》及其它一些论典记述,要想证得真正的禅定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以这项条件来衡量当今的修行人,则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记得无等塔波仁波切有一次曾向自己的上师表白道:‘在七八天内,我的相续中连一刹那的分别念也不曾生起。’而他的上师,至尊米拉日巴仅将之确认为一种欲界禅定而已。以无等塔波仁波切的修证与成就,他当时所达到的境界尚且如此,更何况现代的这帮整日起识造境之辈呢?社会是这样的喧嚣和浮躁,人们相续之中的烦恼与分别念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片刻也未曾停息过。这样的环境与心行让行者又如何能证得欲界以上的禅定呢?因此,我们应时刻审视自相续,看看是否存在片面追求神通而不重真正的修定、修慧的过患。 5.以什么样的方式弘扬佛法和个人的知见有关 上师仁波切曾说,我们不应以“宣传佛菩萨的果位”的方式弘扬佛法,以神通弘扬佛法,但末学在很长时间对此没有生起定解,后来因闻思佛法,相续中对菩提心和空性见略有了一些感触,此时,才一点点体会到佛法的甚深广博之处,才渐渐体会到上师金刚语的深意。上师仁波切说:“学院当中有关看相、算命、说神通等是一律不开许的,一旦被发现,这个人一定会被开除,以前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的。” 6 .“神通、神变等等能否将我们轮回的因推翻呢?也不能!” “众生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素有三种:第一、是与无常相违的常执;第二、是与痛苦相反的乐执;第三、是与无我相抵触的我执。有了这三种执着,就会造作善恶之业。造了善业,就流转于人天等善趣;造了恶业,就投生于地狱等恶趣,始终无法超越轮回而获得解脱。 通过推翻三种执着,才能解决精神的束缚;如果不断除或者毁坏这三种执着,就永世不得解脱。 如何推翻这些执着呢?烧香、拜佛、磕头能不能达到目的呢?不能!神通、神变等等能否将其推翻呢?也不能!唯一能推翻三种执着的法,就是智慧。《慧灯之光》” 7. 即使无有神通神变,未见本尊,也已经具足了圆满无上菩提佛果之因。 “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你具足各种神通、天天面见本尊等,亦无有任何意义,或许是邪魔所显;若具足菩提心,即使无有神通神变,未见本尊,也已经具足了圆满无上菩提佛果之因。因此具有智慧的大乘根器者,应当发起殊胜菩提心。”
弘一法师来青岛湛山寺事略 湛山寺位于青岛市东部湛山西南、太平山东麓。为市区唯一的佛寺。 湛山寺创建动议始于1931年。当时的国民党南京政府***长叶恭绰先生与中东铁路稽查局长陈飞青及佛学家周叔迪等人来青岛避暑,因觉此地佛寺不兴,遂商议筹措资金在青岛市内建一佛刹。此项提议得到当时青岛市长胡若愚的鼎力相助和后任市长沈鸿烈的积极支持。拨出湛山南麓150亩地为建寺之用,社会各界也资助大量资金。1932年,叶恭绰在上海遇到由西安护送经版至沪的倓虚法师,便邀请他来青主持建寺事宜。在倓虚法师殚精竭虑的操持下,湛山寺遂于1932年4月正式开工。共分为三期工程,1945年落成。寺院建筑恢宏壮丽,香火日盛。 倓虚法师,原籍河北,自幼家贫,没读过几天书,14岁即去一家铺户学买卖,中年出家,始闻佛法,八年寒窗终成一代大法师。在湛山寺时,倓虚法师就常说:“我虽然无能耐,如果有有能耐、有修行的大德,我尽量想法给请来,让大家跟着学,这样湛山寺也争光,于大家也有益。” 1936年冬天,在倓虚法师身边的门人梦参奉倓虚法师之命,代表倓虚法师从青岛到厦门,请弘一大师去湛山寺讲律。 是时,弘一大师出家已近二十年,他精研律学,在佛学界德高望重,成为民国四大名僧之一,是“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生于天津有名的富商之家,聪慧异常,幼年时即过目成诵,其倚红偎翠、诗酒流连的故事,在青年时代就传遍了从天津到上海的舞榭歌台。这样一位浊世翩翩的贵公子,到了日本后,变成了虔诚的现代艺术的信徒。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亲自主演《茶花女》;他是中国最早介绍钢琴、风琴以及油画、木刻等现代艺术的艺术家;他是中国最早的现代音乐杂志的创办者和编辑者;他是在中国最早使用**模特儿的画家。他的前半生绚烂之极。然而,1918年夏天,他却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面对种种猜测和解释,1948年,弘一大师的弟子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中这样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他认为他的老师弘一大师追求的是一种灵魂生活。 李叔同先生出家后,曾为约三章:一、凡有新友旧识来访者,暂缓接见;二、凡以写字作文等事相嘱者,暂缓动笔;三、凡以介绍请托及诸事相嘱者,暂缓承应。后来,他还有“三不”,既不做主持,他认为做主持俗务太多,妨碍事业;不开大座,有时应别人之请讲律,也只有简单的仪式;三不要闻名。 对于倓虚法师请弘一大师来湛山寺讲律的盛请,弘一大师起初没有答应,梦参在厦门住了三个多月,不断地苦苦要求,弘一大师还是没有答应。梦参感到请弘一大师去青岛讲律的希望没有了,只得向弘一大师告辞北归。 弘一大师对梦参说:“好吧!你早点回去,免得大家盼望!”梦参行礼之后,提出一个问题请弘一大师开示,梦参说: “依据‘梵网经’说:一个受持出家菩萨戒的人,如果有人请他去说法,他无缘无故推辞不去,这是违背佛制的。我从二十岁那年开始,就有人请我讲经,我不管讲得好还是讲得不好,都去讲。以后如果再有人请我讲经,我是去讲呢?还是不去讲呢?请您老给我开示!”弘一大师听后,面色非常凝重,说:“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梦参说:“我没有什么意思,只是请您老开示而已。”弘一大师默然良久,一语不发,最后,他慈和地对梦参说:“你先回寮房去吧!”过了一会儿,弘一大师派遣侍者请梦参到他的寮房里去,见面没有多说话,只说:“你先打个电报回湛山寺,告诉他们,五天后我们由厦门起程去青岛。”这使梦参喜不自胜。他苦苦地请求了三个多月,没有答应,想不到辞别时提出的这个问题,竟然出现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景象,促成弘一大师去青岛讲戒。 从漳州动身前,梦参来信说,弘老提了三个条件,第一,不为人师;第二,不开欢迎会;第三,不登报吹嘘。倓虚法师答应了这些条件。
入菩萨行论!终生受益。。 入菩萨行论 寂天菩萨 造 如石法师 译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同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若令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谁令怨敌乐,皈依彼乐源。 第一品终 第二品 忏悔罪业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宝柱生悦意,珍盖频闪烁。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