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飞☆☆ ☆☆想飞☆☆
关注数: 1,021 粉丝数: 1,452 发帖数: 427,264 关注贴吧数: 2,979
任丘一男子“百度贴吧”诋毁交警被拘留 任丘交警 今天 日前,一个网名为“被欺压的劳百姓”的男子在“百度贴吧任丘吧”上信口雌黄,无中生有,说交警办案收取好处费,辱骂之词难以启齿,把秉公执法的任丘交警骂了个一无是处。产生了极端恶劣的社会影响。 其实,事情的真相是:任丘市公安交警大队吕公堡公路巡警中队7月12日下午在调解处理一起交通事故时,在保险公司报销过程中出现了2000多元的误差,当事人返回中队要求在协议书上予以更改,却正赶上办案民警小韩接到报警准备出警,于是让当事人等他回来再说,当事人以为是故意刁难要收取好处费,于是掏出了200元要塞给小韩,小韩当场拒绝后火速出警。 约1个多小时后,小韩处理完事故回到中队便立即为当事人核实修改了调解协议。原来,赔偿总额所差的2000余元,是对方已经提前垫付的医疗费用,理应从总数中扣除,只是追加了一句补充说明。 陪同当事双方来中队调解事故的麻家坞镇郭庄村胡某,却无中生有,添枝加叶,还把交警根本就没收的200元钱说是就当给交警家的老人随了份葬礼,恶意中伤,肆意诋毁。在“任丘贴吧”上迅速发酵。 7月15日,交警中队通过明察暗访,掌握了这个网名为“被欺压的老百姓”就是麻家坞镇郭庄村胡某之后,及时向辖区的议论堡乡派出所进行了汇报,派出所立即对胡某进行传讯,澄清事实之后已于次日被行政拘留。
沧县举办第三十届校园艺术节   5月31日上午8点,沧县第三十届校园艺术节展演在沧县礼堂隆重举行,全县中小学师生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奉献了一台异彩纷呈的精彩演出。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沧县教育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逐步构建“一园引领 六园共建”新格局,通过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不断丰富“责任校园”的内涵,学校艺术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阶段效果显著。近年来,我县师生有近200余人次参加了全国和省市级艺术类比赛活动,获30多个奖项。 出席艺术节活动的县领导有:县人大主任王静、县政协主席董永盛、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国强、县人大副主任张永瑞、县政府副县长刘文刚、县政协副主席张培昌等。市教育局思政办、县教育局、文广新局、县妇联、县医院、县电视台、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团县委、公安局等领导同志一同出席。 首先,副县长刘文刚致开幕词,对艺术节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并向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向同学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刘县长指出:校园有了文化,底蕴才会更加深厚;校园有了艺术,精神才会更加灵动。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手段。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孩子们学会欣赏与理解,陶冶情趣、释放天性,塑造健全的人格。希望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以这次艺术节为契机,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加大艺术教育投入,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学生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技能,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艺术校园。 整场节目展演共分四个篇章进行,即:歌颂祖国篇--青春舞动篇--责任校园篇--放飞梦想篇。沧县实验学校带来的开场舞《快乐的节日》拉开了序幕,整场节目精彩纷呈。舞蹈动作整齐划一,行云流水,歌曲演唱饱含深情、声情并茂,现代舞表演激情飞扬、青春律动,武术表演气贯长虹、动作飘逸……此次艺术节还增加了戏曲、快板、音乐剧、情景剧、经典诵读等多种新颖的艺术形式,格调高雅大气,内容健康向上,充分展示了我县中小学师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沧县特教中心残障儿童带来的空竹表演有板有眼、颇有章法,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刘家庙乡西戴学校的音乐快板《责任教育进校园》、杜林乡孟庄子小学的情景剧《人人有颗责任心》等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责任校园”创建的阶段性成果…… 刘文刚副县长致开幕词
沧州美食八大碗都有啥?听大厨说说“八大碗”的碗中至味 文字作者:采蓝 (ID:有美时光) “八大碗”? 吃过! 哪八碗? 一下子还真数不出。 吃“八大碗”啥感觉? 好吃。过瘾。排场。 八碗菜热腾腾同时上桌,那真叫排场。其实讲排场的往往是穷人。 过去乡下好面子,来了客人,就把有限的肉做成各色形状的“帽儿”,码放在装了豆腐、粉条、粉皮之类的碗里,然后上锅蒸,一般是八道菜,俗称“八大碗”。 后来,农村红白喜事比较隆重的场合,都会吃八大碗,省钱,看起来又不寒酸。大多冬闲季节,食材不易坏,乡里乡亲可以连吃几天。 因为都是坐在炕席上吃饭,后来就叫作“老席”。由此也看出沧州人的义气豪爽。老席在乡村里一度很盛行。 如今生活好了,美食多了,按说老席该退位了,可在市里近几年却大行其道。只是都标榜正宗,食客们却感觉怎么也吃不出从前的味道了。 真正正宗的老味道,藏在古老的乡村。 于是,和两位帅哥美女一起去“寻味”,直奔沧县姚官屯姜庄子村。 70岁的刘金鹏,不像那么大岁数,不善言谈。看着比他年轻的媳妇李树英,却快言快语,特别热乎人。 @手艺是家传 他祖父就是个厨师,当年在天津经常给小白玉霜等艺界或政界的名人做家厨,做得一手宫廷菜,整鸡整鱼脱了骨做熟后活灵活现。也不讲究食材,大白菜都做得让人吃不够。解放后曾给飞机场做飞行灶、干部灶。 他父亲学了一部分手艺,因为是村干部,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亲自上灶,也带了不少徒弟,师徒一上手,煎炒溜炸二十多个菜、十几桌就齐了。这时候,已经时兴上盘子吃炒菜了。 他曾在县广播局上班,后来下海。父亲老了,有事乡亲就请他回来主厨。他说,让我来就得听我的,于是,他把老席又拾掇起来。没想到,越来越受欢迎,四里八乡都来吃,连城里的也慕名而来。 @一大堆好奇要问老先生 #你做的老席为啥好吃? 原汁原味。有些卖的熟食,你尝下,一股子药味。为啥?十三香、麦芽粉放得太多了。做菜需要提暄增鲜,调料不是绝对不能用,是要科学、适量,并非多多益善。 # “八大碗”都是肉,人们为什么还好吃这口? 这是个误区。虽然有肉,但都是煮蒸为主,脱了脂,饱和脂肪变成不饱和脂肪,看着肥,可一点不腻。 比如红白肉,要煮了两三个小时,油大都煮了出去,再加入吸油的梅菜一起蒸制,吃起来就没有油腻感。 再比如红烧肉,要用糖色炒,炒得肉块中的水分和油都出来了,变得像乒乓球一样又轻又圆,表面发亮了,再加料酒、醋继续炒,做出来的肉就香而不腻。 #真正的“八大碗”是哪几道? 老先生给我们普及:常做的就是米粉肉、扣肉(又叫红肉)、白肉、松肉、卷煎、假鸡(用红白肉的碎料做成,也是真鸡)、红烧肉(也可以是切开的肘子,叫破刀肘)、丸子。 “八大碗”加上四凉菜,是标准席,也可以扩大规模,加上红烧鸡块、鸡蛋干、蘑菇及时鲜蔬菜,或者加上嘎巴、豆腐、豆芽等凑数,叫“跑碗”。 老先生说,做出一桌菜来,就像写出一篇好文章,或者制作出一个艺术品,看着心里就舒坦,特别有成就感。
沧州志愿军烈士在朝鲜安州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名单 刘培华 籍贯 河北沧州南河头乡中丁 番号 不详 出生日期 1927年 宋连金 籍贯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寺门村镇韩集村 番号66军 出生日期 1924 宋保信 籍贯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文庙镇军东村 番号 64军 出生日期 1923 陈笃良 籍贯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兴济镇南街 番号 64军192师575团3营9连 出生日期 1926年9月 刘君 籍贯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卧佛堂镇屯庄 番号 65军195师584团 出生日期 1926年 (备注 1949年4月参加革命) 张竹林 籍贯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杨庄乡海丰镇 番号 40军118师 出生日期 1924年 (备注 1945年参加革命) 范兴元 籍贯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赵村乡柳林庄 番号 194师582团 出生日期 1926 张沐荣 籍贯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大浪淀乡马四拨 番号 46军137师410团2营4连 出生日期 1932年2月 (备注 1952年参加革命) 王国支 籍贯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清州镇双庙堤一村 番号 63军189师567炮团 出生日期 1930年8月(备注 1949年参加革命) 王福来 籍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城关公社沙王本村. 番号 505团 出生日期1929 牺牲日期 1950年 刘连德 籍贯 河北沧州海兴县东王文庄 番号 不详 出生日期 1930年6月 李文成 籍贯 河北沧州黄骅市常郭乡前尙 番号65军194师581团3营8连 出生日期1929年 牺牲日期1951年5月 李德祥 籍贯河北沧州李天木公社李天木 番号63军188师563团 出生日期1927年9月 周克信 籍贯河北沧州任丘天门口 番号65军193师炮兵团出 生日期1926年 牺牲日期1953年5月 曹长其 籍贯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贾象乡大六间房 番号65军194师582团 出生日期1928年 王茂林 籍贯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仁村乡前沙洼村 番号65军193师炮兵团一连出生日期1930年 牺牲日期1953年5月 苏金生 籍贯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清州镇罗家店 番号不详 出生日期1925年8月 张保龙 籍贯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西城乡禁西 番号不详出
沧县张官屯乡舍女寺的传说 沧县舍女寺的传说: 张官屯乡舍女寺原先不叫舍女寺,叫良村堡,到了明朝,良村堡才改叫含女寺。 围绕着村名,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在汉朝时期,梁武帝坐拥天下,他非常狠毒,刚当上皇帝,就变着法儿治人,整天疑神疑鬼,就怕别人夺了他的江山。 有一天,他的一个军师从良村堡路过,这家伙坏主意最多,硬说村西的那两顷多地是块凤凰地,将来这里要出一个帝王。这下可把梁武帝吓坏了,他把军师找来,让他出主意,阻止风凰地出帝王。 军师一肚子坏水,就说:“万岁,我倒有个主意,自古以来佛法无边,只要把佛爷请来坐镇就能破那风水宝地,你的江山就能世代传下去。” 皇上一听,立刻下了一道圣旨,在良村堡西那两顷地的中间盖了一座庙。他怕一位佛爷镇不住,便盖三层大殿的大庙,请来三位佛爷来坐镇。 皇上的圣旨一下,就抓来了成千上万的人,全国最好的石匠也被抓来了,昼夜不停地施工建造,大庙很快建起来了,名叫“弥陀寺”。嗬,真是好威武的一座庙。坐北朝南、红砖绿瓦,那气派真比北京的金銮宝殿还威武。 庙里的三层大殿,由北向南,第一层殿里供着如来佛,第二层殿里供着释迦摩尼佛,第三层殿里供着弥勒佛爷,佛像一丈多高,第三层的前殿还铸了两尊大铁佛,身高丈二,膀宽三尺,分左右站在门前,每天有十几个和尚念经。 庙盖好了,和尚也有了,可就是庙内少一口大钟,官府又命铁匠们铸造。开火那天甭提多热闹啦,庙前炉火腾腾,笙管齐鸣,念经放炮,烧香上供。和尚们合掌眯眼念经,大官们三跪九叩,百姓们捧香磕头。 良村堡有个十来岁的女孩,长得伶俐俊俏,不知怎么回事儿,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哇的一声哭了,谁哄也不行,气得她娘说了一句:“你再哭,把你扔到炉里。”这句话还真灵,孩子不哭了。可是这口大钟折腾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铸成。 这天一早,军师带一伙官兵来到女孩家,对孩子她娘说:“你家欠还愿,不还愿这口大钟铸不成。”孩子她娘很是纳闷儿,问:“什么愿?”军师说:“开火那天,你不是说把你的闺女扔进炉里吗?” 孩子她娘一听,吓傻了眼,她结结巴巴地忙解释说:“大大大老爷,那不不不是愿,是吓唬孩子的呀。”军师火了,恶狠狠地说:“把孩子交出来扔进炉里,要是不交,满门抄斩!” 孩子娘一听,扑通跪在了军师脚下,浑身发抖,泪如雨下,哭天抢地地央求道:“大老爷呀,开开恩吧,我那不是许的愿呐,大老爷开开恩吧……” 军师根本不听,冲着官兵一努嘴,牙缝里迸出两个字:“带走!”两个大汉抱起小女孩,孩子娘死死搂着女儿的两条腿,夺来夺去还是被官兵抢走了,活生生的孩子被扔进了炉子,只留下孩子的一只鞋。 后来,那口大钟铸成了,但孩子她娘也疯了。她拿着孩子的那只鞋,没黑没白地围着村子围着庙转,一边转一边喊:“孩子呀!孩子呀!” 说也怪,每当和尚撞钟时,这钟却不出正音,总是发出小孩的呼喊声:“娘一啊!娘一啊!”这声音像一把刀子直剜人的心,只要钟声一响,全村人人害怕,个个流泪。 后来人们实在忍受不住了,来到庙里,请和尚不要再撞了,和尚们架不住人们的再三请求,最后只得把钟落了下来。 一天夜里,正是三更天的时候,这口大钟突然变成了那个女孩,悄悄地走出寺院,找着她娘,驾着五彩祥云升天去了。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