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河的杨树林
霸王河的杨树林
关注数: 0
粉丝数: 3
发帖数: 36
关注贴吧数: 0
急需二级建造师 有二级建造师的请联系241217004,有效期5天。
乙肝携带者孩子不能上学吗? 金渠红星三队的一个孩子有乙肝,村里的孩子在大人的说教下不和他玩,这也没有什么,最可气的连学校都不收孩子,8岁了,还在家呆着。 我想请问: 一、这个孩子愿意得乙肝吗? 二、乙肝就那么可怕? 三、学校根据什么不接收乙肝孩子入学? 世人对乙肝的误解深深,到底深几许? 一、什么是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2、传染病分类: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空气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水,饮食传播) 血液传染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 (生物媒介等传播) 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 (接触传播) 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人畜共通传染病 二、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乙肝患者什么有传染性?”是最重要的,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的概念包括唾液、泪液、汗液、乳汁、**、内分泌液、血液,这些都属于人体的体液,只要体液就含有乙肝病毒,就具有传染性。 第一,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第二,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第三,输血传播 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第四,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吃饭,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后乙肝患者的体液再落到你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引起HBV传播,这都叫密切生活感染。 第五,性传播 对于乙肝患者是可以通过性传染的,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