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比二雄 明月映故人
关注数: 14 粉丝数: 74 发帖数: 3,419 关注贴吧数: 55
【灌水】明不擅长大兵团作战导致屡屡败退于清的原因是什么? 纵观明清战争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小规模以及守城战,明军往往能与清军有来有回,比如著名的宁远之战,袁崇焕挡住数倍于己兵力的努尔哈赤。可一旦进入大兵团作战,明军必拉跨 从第一次萨尔浒之战开始,直到松锦之战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整整六次的数万乃至十数万的大兵团作战明军没有一次获胜,以至于皇太极后期五次入关,不仅分兵数路,甚至打到了连云港。按理说后有山海关阻隔,关内还有十几万明军,清军不应该这么放肆,因为后路很容易就会被包抄,如果坚壁清野不能以战养战很容易就会覆灭,但怪就怪在,哪怕清军分兵后也没有一支部队阻拦,导致的结果就是清军打下一个城池,洗劫一空>无限循环,每次入关都能掳掠几十万人口,几千万的金银珠宝。 明军的装备不比清军差,二者都有火炮军,几乎是相同的武备。明军的将领更不比清军差,松锦之战八总兵与洪承畴哪个不是关内随便打农民军的人。明军更不缺悍不畏死的人,浑河血战死战不退,大凌河被清军围攻半年也没有被破城。虽然明朝财政缺乏,但皇帝的私库内几百万还是能拿的出的,不然明朝也不会打输了那么多场还能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思来想去个人认为还是军事制度的问题,明朝后期卫所兵废制,全靠养家丁打仗的方式遇见成熟的军事贵族体系,在小规模形势下可以通过装备、将领见识等方面弥补,一旦规模成百上千的话,就是两国军事制度优劣的比拼。而且养家丁打仗最致命的问题就是会形成路径依赖。 李如松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有家丁的时候李如松打仗如神,可一旦没了家丁,让他领别人的兵打仗,没多长时间就 死在蒙古人的刀下 还有一点就是皇帝的战略手段,皇太极的确比崇祯高出了太多的段位,王者打青铜,皇太极评价崇祯的一句“城中痴儿”就足以道尽崇祯一生的表现,一个懂管理好的领导者比不懂管理瞎做事的领导要好的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