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風布阵 迎風布阵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关注数: 5 粉丝数: 63 发帖数: 5,300 关注贴吧数: 20
【开汤】浅述活动蹭茶并开汤作业 蹭茶诚然是件很欢乐的事情,特别是这样的团蹭,感官的不同,得以造就一个百花齐放的世界。 蹭茶,蹭什么样的茶,是个学问。并不是蹭的多,蹭的贵就好。茶叶因产地、制法鱼龙混杂,霍乱不堪,,即便是从业者都为此头疼不已。所以一直都有个不成熟的看法,蹭就得蹭一些明明白白,知根知底的茶,好不好在其次,能确实体验到那些地方那些人的风物民情,才是蹭的关键。 骏德红茶,是有目共睹的,以前也仅闻其名,不知其茶。能有这样的机会品饮,实属难得。在此感谢多方努力促成此活动的虫帮主,还有茶叶的提供者骏德茶业及贴吧平台。 开汤意想中并没有那么难,以为好坏也就三言两语几个形容词。总害怕因不专业而乱言,但又不想扼杀那些感官里的小念头?我是用了不少时间来总结开汤的,刚喝完时竟无从下笔。 先开的老枞小种,干茶香味很足,浓浓的香味中隐有一股淡淡的野花野草香,条索紧结,但不够规整。冲开前三道水,香味并不浓,淡扬着似有似无的木质香,汤色圆润清澈,入口水底适中,茶水柔滑,不足之处在于水里无香,也无回甘,茶水虽柔毕竟新茶,不能有细腻的顺滑。三至六道水,水底渐渐转浓,入口饱满,喉咙略有回韵,香味漫起却不显得腻,而至第九道水,茶已转淡,香如雨后春林徐徐悄隐,水底仍有些许余味。此茶能称得上是好茶,虽没有惊喜,也无诟病,不难看出制茶者工艺上的稳健之处。 小赤甘有个好听的名字,且是初尝。此前曾想,它会是什么样的性子呢,是小家碧玉的小,还是赤日炎炎的烈呢?它总会是一款有独特个性的茶吧。剪开封装的袋子,香味一跃而出,似欢跳的喜鹊,如脱缰的奔马。干茶条索细致规整,冲开后香味更是奔袭而出起,徐徐喝到第九水,香味很高很有野性,并能一直持续,水底浓稠,略有淡淡的清甜,茶水甘,亦有淡淡的回甘。一道道认认真真的喝,比喝小种还认真,最后不免有些无奈,茶很好,好的全面,甚至有突出点,。可正是这样稳健的工艺,感觉像束缚住了它的野性,这本该是一匹绝尘的马,硬要让它来拉磨一样。可能作为一款商品茶,稳定是基础吧,特点过于张扬了难免会影响到其他方面,得失之间必要有所取舍,茶不都是如此吗?
《茶似茶,肉非肉》 中秋悄然而过,迟来的祝福大家健康,美满。 说起来可笑,每一次敲点稍有篇幅的文字出来,似乎都似在泄愤一样,可我又感觉不到自己的愤怒。怕只是一些愤慨的念头,然后就像燎原之火一样,偶尔熄灭了,又似乎特容易被点燃。 这篇,是为“牛肉.马肉”等而来的,可说真的我没喝过什么牛肉马肉,只是有些话,不得不说,虽然我仅能代表自己。 贴吧我熟,可是贴吧的人我一个都不熟,了解的最多也就是知道某某吧友是哪里人而已,甚至名字都没去问。为什么会想到讨论牛肉马肉这个问题呢,经常是贴吧,或者群里的吧友,动不动就晒出牛肉马肉等,喝完还像吸毒一样自我陶醉一番,顿时有了想法,是羡慕嫉妒也好,是实事求是也罢。 在我的认知当中,牛肉的产量每年都是不多的,并且在景区里,如这样的茶,早已是金主眼中的菜了,扣除那些大品牌,大企业,官或权者手能触及到的,真正留在茶农手里的茶能有多少?茶农既然留下,应该就不完全是为了钱了,送亲戚朋友,送至交故旧,然而毕竟也不多。再一些,有茶商通过手段或者关系等每年能分得一点回来,那也是视若珍宝,不是知交好友上门,还不拿出来分享。这里只想说,类似这样高端的茶,因各种原因被炒价,也因各种原因被封锁在一定的范围内流通了。类似于凤凰的单枞,那不是你开车去凤凰山顶找茶农,花高价就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名枞的,越是那样的地方,可能假货会更加肆无忌惮。 我想,真不要太自我陶醉了,当你在喝一泡牛肉的时候,是否想过,为什么它是“牛肉”?你知道这道茶的来源吗?给你这道茶的人,是当地很亲或者很值得相信的茶农?又或者是每年都可以收刮一些的官,还是某个大企大厂等等直接第一手拿到货源的主?不要说是当地茶农直接给的,当地茶农那也不是个个家里都有牛肉。如果你不能确定这些,只是给你的人说是“牛肉”你都不知道那茶转过几手才到你手上,那么,你的肉也太营养丰富了。 有的朋友或许会说,从口感上分辨出来,确实有部分多年经验的茶农或者专家能准确去分辨这些,可你觉得自己是吗?有人说,我喝岩茶多少多少年了,我喝肉桂多少多少年了,茶的悟性暂且一般来说,光是用“喝”的,那么没二三十年恐怕你也入不了岩茶的门。或许这样说,许多人会觉得危言耸听,是不是危言耸听你得找个敢跟你聊的人问问。 茶叶的每一道工序里,蕴含了多少代人,多少次复杂的尝试,从失败中一步步走出来,对每一道工序的理解,包括后期的焙制,以及退货储藏等等这些才是茶叶的灵魂。喝,不过是最末的展现,光用喝,你能逆流而上,破开一道道的关隘,追溯到茶叶的源头吗?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若说你制茶,焙茶,喝茶有个三五年叫入门,倒是真入门了。 所以对于茶,牛肉马肉也好,普通肉,甚至外山肉,又或者其他等等品种,光用喝的你觉得它“似什么”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不小的问题了。你或许可以用毫无知觉的去认识它,也比光用感觉去证实它更有意义。
对吧规的派茶提点建议 看了机器猫拟的吧规,临时想到一点建议,大家出来讨论讨论有没有可行性。 派茶的注意事项第二条,“每款茶必须配有开汤图,包括干茶、茶汤、叶底”这个我觉得让收货人来开更好,茶商一派就是几款,晒出来就好多图了,眼花缭乱的。 派茶更多的是为了让茶客更详细的了解茶,学习茶的品鉴。 我这有个建议,派茶的人对每款茶做出的介绍,要有火候、香的清浊高低、底的浓淡(以山场同等同类茶为标准),水的滑度(对火候以及相关原因可以略介绍),以及最后一道焙火的大概时间。最重要一点,也是我说的提议的关键,就是茶商对每一款茶,必须指出一个口味方面的缺点,方可以派出这茶。 为什么要指出一个缺点?这想法会不会有点不可思议? 在我的认识里,茶是不会没有缺点的,从山场到天气,到每一个做茶的环节,到后期的焙火等等,才形成一道茶汤,那么每一个细小的不足,都可能留下瑕疵。当然,如果茶商自认为自己的茶是完美无缺的,我也没能力在此做出争辩,只是想问,派这样的茶有何目的?大家不要忘了,贴吧为什么能凝聚一群爱好者?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习,一道找不到任何瑕疵的茶对于他们来说,是毫无学习意义的。反之,指出每一道茶的缺点,并得以验证,不但让广大茶友能很好认识茶如何品鉴,找到方向,久了也能找到衡量的标准,还能提高茶商的诚信度,何乐不为?
《茶品》 似乎,了解一道茶,跟了解一个人一样,茶性既人性,茶品也似人品了。 这些年,笼笼统统的也算品尝过不少茶,好的茶的,贵的贱的,名山出的也有出身不值一提的。各类茶也偶有接触,有些只能算是缘分,偶然喝过。 “茶”,俗叫“饮”,雅称“品”,在这两者之间其实涵盖不少学问的。贩夫走卒解渴,邻里亲朋待客,这些与茶不存在交流的,大可说是饮茶,茶是次要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接洽。至于品茶,是人与茶之间的融合,通过感官与茶在精神层次上交流,试茶之人需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对每一道茶的茶性要有过接触,每一道茶都是独一无二的,具备基础的认知,才能准确的挖掘一道茶的优点,才有资格去评判一道茶的品性。 以茶为业者,身边总有爱茶之人,或是亲朋,或是宾客。每得一道好茶,难免有较技之痒,我便是如此一个人。遇到与己见知相同的,相互切磋讨论,这无疑增添不少乐趣。可经常遇到的,却是一帮辈分不小,茶龄不少,见闻也算颇多,然则又世故又不懂变通之人,往往品茶只用单一种标准,焙茶也经常只有一套工艺。他家的茶,都是一个火候,一种口感,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今天与某长辈喝茶,我带了泡今春的肉桂,走水而已未进一步烘焙,投茶12.5克,老人家着手冲泡,第一道20秒出,已经不是我预想的口感了,第二道1分钟后出,喝完后,老人家说这肉桂不行,水不好(意思是不够滑),我便说这茶不能闷这么久的,他便说一般顾客也都如此冲泡,农村有的还闷更久,我无语。经我一说,第三道茶3秒出水,一看水的颜色,就知道这茶至此已经坏了。第四道我冲的,直至第五.第六道,才重新找回这泡茶的感觉,不过我已经 懒得再听他们对此茶的评价了。可以说他们懂一部分茶,但对茶性是完全不了解的,每一种茶都有它的性子,你不由着来,便喝不到它的味。 “茶性”的基本我是这样理解的,就以岩茶论,先区分品种,然后是产地,做工,季节,火候,最后才是冲泡鉴定口感。品种因产地不同,会出现各自的特点,比如同是水仙,建瓯与武夷山就能明显区分;因做工不同又会产生不同的口感,比如摇青的轻重,发酵的时间长短,揉捻的程度等等每个做茶的细节。季节也是很关键的,春夏秋冬各个茶口感都不同的。毛茶筛选完便是焙茶的火候,走水的是什么口感,轻中高又各有什么不同的感官,我只能是大致的介绍,但这些都非常有必要区分出来,经常也用来为一道茶估值。 至此不得不说许多人容易犯的错误了,往往会形成我那个长辈的情况,以肉桂来说,广东地区投茶量多,肉桂的底是非常厚重的,轻火的茶水粗糙也是正常现象,不能以中高火的润滑来对比,再有今天我带那道肉桂这几天在精选,经常开箱子取茶吹到风,走水茶是非常容易吸收水分返青的,第一道茶出来,香味已经疲软可以见得。第二道茶闷1分钟,本身就是非常错误的,喝这样的茶再指茶水粗糙,这样的评价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常说,了解一个人的性子,就可以容他的优缺点,这是知交。对茶如何不是?世上本来就无完美的人事,了解一道茶的茶性,所谓的优点缺点不正是如此一道茶,才体现它的与众不同吗?
我的复出,会不会又是腥风血雨。 我是不常发言的,但是经常在贴吧溜达,和大多的茶客一样,希望能在学到更多茶叶的知识与文化,当然,最希望能在这里认识更多的茶与茶人。 贴吧,在我的想法里,是可以认识一帮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不管是茶农,茶商,或者是茶客。交流所涉及的也应该是茶,茶文化,茶的制作加工,以及人文情怀等等。不过久而久之,发现更多的是一些茶商穿插于茶客之间,把贴吧当成一个推销平台,把一群对茶有着兴趣爱好的同仁,当成外面那些只为解渴或者只为充雅的骚人。 派茶我一直就是冷眼旁观,偶尔兴之所至才会去参与。第一次与人争执也是因为派茶,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一句,茶商派茶的确不赚,但是也不亏,有也亏得很少很少,我很负责任的在这说的。所以不要别人一批评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也许别人真的不懂你的茶,但万一别人就懂了呢?做茶的人难道不知道茶叶的发酵过程,口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你就能保证你发出去的茶,还是你印象中的品质吗?刚走水的茶,半个月内经常是一天一种口感。 一个品牌,赚钱基本不是卖什么正岩半岩,那些只是噱头,倒是一些茶农自己出来销售的,可能还能淘到好茶,也真心希望大多茶农,能真正拿出地道的茶,普及武夷山的茶文化,帮助业界培养一群爱好者和生力军。人活一辈子,赚钱是必要的,但偶尔在赚钱的同时,也能帮助许多的人,生意应该是这样做的。 最后,说几条我给初学者的忠告 1.关于“蛤蟆背”的出现,并不能证明什么。碳焙电焙都非常容易出蛤蟆背,蛤蟆背唯一能证明的就是这茶的水走透过,至于什么是“透”要自己掌握了。设想一下,如果一泡茶,水色,或者没香味,或者底薄等等缺点出来后,那即使焙出蛤蟆背有什么意义?茶好不好,方方面面的原因。 2. 所谓的“花香”,这是我最想吐槽的,动不动就花香,你们忽悠谁啊?是狗尾巴花的香,还是牵牛花的香啊?哦,你们是想说“|兰花”香吧,那行我就解释解释兰花怎么个香法。茶叶中的兰花香,我认为是以”幽,高洁,清雅,体现为细水长流一样“。”幽是暗香,不张扬。高洁是说香气高贵又圣洁,清雅是说,味道清新入肺,带有自然的草木之息,但又超脱于芳草之外。而不管什么茶的香味,都是从茶水里飘出来的,能做出兰花香的茶水,非常不容易的,茶水要柔,底蕴要够,才能藏得住香味,并缓缓的一道道茶出来,都是若有若无,延绵不断的香味。而卖茶的人说的花香,经常是拿那种区别于品种之外,清新带点草青味,味道张扬飘香的茶,说是什么花香,这样的茶, 一焙火,什么味都没了。至于那些焙接近中火以上,还告诉你是花香的,呵呵······我没试过把花烤熟了,闻起来会是什么味道,恕我见识浅薄。 3.再说说“涩“这个大家经常弄混的字。茶叶的”水“是千变万化的,无法一一列举,但是喝茶,首先你要会区分这茶的新旧,火候,再结合自己平时的口感,新茶水比较粗糙,隔年就会好了,火候轻的茶,水是偏正常,无法入口就往喉咙滑的。所以首先区分茶是水粗糙,还是水涩,这也挺关键。涩的茶,不会只是舌面上感觉结厚厚一层,或者是舌根上粗糙,而是上下两排牙齿缝间,是会僵硬像什么绑一起一样。但是有一点,不管是水粗糙或者是水涩,都不是好茶,就算茶青,山厂不错,那要不是做工不好,要不就是焙火不好,或者是后发酵时间不好比如返青等。头春的,星村一带的地道水仙,不要做坏,基本都不会让你感觉舌头粗糙。你们才喝七八克,潮汕地区都是12克,水如果粗糙谁会买。 太晚了,耽误看世界杯,不写了······我是茶商,但是我不在某宝,所以不卖茶。有什么我就说什么,喝酒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