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阅兵 华夏大阅兵
钟爱历史类的书籍、电视节目、电视剧还有科教类节目,喜爱围棋,爱听古中国元素的音乐
关注数: 13 粉丝数: 66 发帖数: 3,008 关注贴吧数: 8
【转】汉文曾经跨出国界通行东南亚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越南汉喃研究院首次合作完成《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专家揭秘—— 20世纪以前的东南亚,由中国人创造发明的汉字及其书面语形式——汉文,与早期欧洲的拉丁文一样,具有跨国界通用语的功能,并成为东南亚汉文化圈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前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大型文献丛书《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新书发布会上,专家们揭秘了一个重要史实,那就是在我国周边区域确实出现过一个共享由汉文连缀起的华夏文化,并共同受其教养的时代。  出使中国线路图   在中越邦交史上,两国使者在多个世纪里不断接触交流。越南汉喃研究院和其他图书馆的汉喃书库中,目前还保存着一批史料相当丰富的北使文献,其中大部分是越南使臣出使中国时用汉文撰述的各类作品。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是指历史上越南官方使节北使中国,或民间人士来华旅行而撰述的相关汉文记录。这些作品以诗歌或散文形式呈现,内容涉及出使途中日记、见闻纪事和抒发离家乡愁的杂感等。还有一些作品绘制了从升龙(越南河内)到燕京(中国北京)沿途线路图,每个使团经过或停留的地点都绘制成图,并题诗吟咏。   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越南汉喃研究院首次合作完成的《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包括53位越南作者的79部作品,系统展示了公元1314年至1884年这500多年间中越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记录史实很细致   据这部文献披露,当年越南使者来华大部分是通过镇南关(今友谊关)入境的。在经过广西和两湖后,其行进路线因历史时期不同而大致分为前后两路,前期是向东折向长江顺流而下,经南京北上赴燕京;后期则在湖北渡长江,北上河南过黄河,再经河北抵燕京。由于往返往往要花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加上外国人对异国他乡的好奇,这些燕行人员在中国境内所撰述编绘的有关我国的文字或图像,时常比中国本土同时期的记录更为细致、直白和不加粉饰,成为今天我们追溯往昔时代生活细节与真相的重要参考文献。   所收诸书中,既有道光皇帝人到中年就牙齿落尽的内廷实录,也有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现存最早时期的两首佚诗等重要的文史资料。   从周边反思中国   2010年是中越友好年,又恰逢中越建交60周年和越南首都河内(古名升龙)建城1000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提出了“从周边看中国”这一重要课题:“我们对于中国的自我认识,不仅要走出‘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自我想象’时代,也要走出‘仅仅依靠西方一面镜子看中国’的时代,学会从周边各种不同文化的立场和视角重新思考中国。”   据了解,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出版为契机,复旦大学出版社还将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日本、韩国相关研究机构合作,继续推出《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日本汉文燕行集》和“日本汉籍荟萃”,为学界研究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东南亚文化的交流提供第一手的必备文献。         本报记者 王蔚
好久没有感慨一下了,我的明朝吧! 感慨一下,本人08年进明朝吧时感觉这个吧很是稳定、吧友们发的帖子也多是很有学术性和研讨性的,水贴不太多,吧内管理层在我这个普通吧友看来很是团结,几个吧主特别是小吧主特别热心,我还记得那时候的有个小吧主泪亦寒很是勤快,经常解答吧友问题并带动吧友发帖,他的尽职让我对明朝吧的第一印象良好,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离开了。。。       经历了明朝吧一次纷乱,几个吧主被某些人恶意投诉后被BAIDU免职了,幸好客观还在,后来由于大家的努力明朝吧又恢复了稳定,勤奋的南冠子等人通过努力获得广大把有支持而当上了小吧后来又顶起了吧主大任直到自己主动卸任,很好的完成了明朝吧过渡期的管理任务,不容易,现在明朝吧的风云人物又换了一波又一波,管理层也有了较大变动,但明朝吧更受欢迎了,这主要还得归功于明朝吧的主心骨、明朝吧当之无愧的伟大舵手,是他在明朝吧危难时毅然独承大局力图稳定;是他通过精选和培养了一批新管理层由他们扛起了明朝吧管理的重任;又是他不断听取吧友建议和善言更好的维持了吧内的公平和公正;还是他为了顺应贴吧时代的新发展而率先带领明朝吧众人进行了“贴吧结构改革”,并积极鼓励吧友展现个人才华、与外吧组织演讲和研讨活动等、使明朝吧多次出现在百度贴吧首页,贴吧会员人数和日月汉魂大有突破万人大关的趋势,这都是客观吧主和大家共同努力的功劳啊 顺便做个广告“明朝吧,让你的生活多姿多彩!”“明朝吧,你的另一个家”
【最新调查成果】明长城总长8851.8千米!!!   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赵亚辉)今天上午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共同发布明长城调查成果——明长城总长8851.8千米!   由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合作开展明长城资源调查获得最新数据显示,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东经124°30′56.70〃北纬40°13′19.10〃 ),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 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千米。   调查结果还显示,明长城现存敌台7062座,马面3357座,烽火台5723座,关堡1176座, 相关遗存1026处。通过本次调查还新发现了与长城有关的各类历史遗迹498处,例如天津市发现的火池、烟灶等相关遗存,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将军石摩崖石刻,北京延庆县发现的石墙遗迹等。   长城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资源调查是长城保护工程的重要基础工作,计划分为明长城、秦汉长城、其他时代长城等三个部分进行。   自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先后在北京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进行。此次明长城资源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物和测绘部门进行跨学科合作,对明长城进行定性、定量研究。通过科学的田野考古调查,全面获取明长城保存现状等第一手资料,并按照1:10000测图精度量测、获得明长城的准确长度等各种基本数据。   二是第一次全面掌握了明长城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的现存状况,包括其具体分布、走向,墙体和附属设施建筑特点,以及长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和管理现状等,可以说基本摸清了明长城的家底。这些成果为各地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修缮方案、建立长城档案等提供了支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