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海鸥
消失的海鸥
关注数: 7
粉丝数: 606
发帖数: 5,720
关注贴吧数: 2
告别贴吧,晋城安好 这是我思考了很久做出的决定,我决定是该为以前的是非恩怨做一个了断了。身为家乡人,我深爱着我的家乡,但是每当看见晋城被人在网络上糟蹋玷污的时候,我也会在网上找他们理论。每当他们扭曲篡改晋城历史的时候,我也会痛心棘手,甚至不惜痛下血本买下1000多元的晋城市地方志《泽州府志》等,仔细研究清楚搞懂晋城的完整历史。 ============ ============ 经过漫长的等待,刻苦的专研了近10年之久,晋城历史终于被本人搞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其自古就是山西省的一地级行政区,从东晋孝武帝十一年,西燕慕容永分晋东南上党郡南部,所置建兴郡之后,历经北魏罢郡置建州,隋代再改置泽州,经唐、宋、金、元、明,至清雍正六年提升为泽州府(据中国古代正史《二十四史》地理志部分),虽名称几经变更,但其所管辖晋东南南部五县的范围,近1500余年不变。 =========== =========== 但因为时局变迁,世事难料,1912年民国建立,1913年北洋政府,在全国范围的实行废府留县制之后,晋城从此便进入了近70年的为县时期,直到1985年4月30日,撤晋东南地区,建立地级晋城市为止。这期间晋城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还遭受到了交通不便,煤、铁两大经济支柱产业,没有销路,西洋针的倾销,及北伐、抗战、国共内战等各种战火的波及,导致经济衰败,元气大伤。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又经历了大Y进、文化GM等各种内耗,直到70年代发展五小工业,晋城经济才得以逐步恢复。 ============ ============ 每当回首往事,都心痛晋城的遭遇,她被耽搁了那么久,但看到网上还有一群不争气的人,一会要将晋城划归那,一会又要回归哪。更加悲从中来,山西晋城市历史严谨,完整而有规律可循。可是却无法用真实而准确的语言传达给别人,令人悲愤交加。。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 晋城所遭遇到的,这一切的一切之不幸,都是因为战争的波及和自己的内耗所造成的。。。于是集本人毕生之心血,终于总结出一条真理:归根结底,是因为晋城太弱!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还是由强者所决定的,你没有实力,就不会得到尊重!幸运的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当战火和内耗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晋城恢复了元气,从此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铭记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愿天下再也不要有战争,再也不要犯过去同样的错误,再也不要。。。强大自身,努力发展自己,就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 ========== 贴吧乃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的所有作品和研究,已经保存在我所发表的帖子中,可以供有兴趣的人自己去研究,再见了,我未来可能会远走他乡。当以前的不幸已经成为往事,未来晋城新的历史就交给你们新的下一辈去谱写了。愿来生我们再在网上相见的时候,再也不要遭受到网上是非的骚扰之苦,愿来生我们看到的会是一个美丽而、富强的、充满活力的山西省晋城市。 ========== ========== 最后引用俄国诗人普希金1825年,所做的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做我的闭幕告白: ==========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大自然的进化 啥叫做进化?简单的字面理解就是进步和变化。学过一点哲学的应该知道,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当中的,只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进化就是进步的变化,属于正面变化,反之就是退化,退步的变化。 ============== ============== 比如你在几十年前是吃糠咽菜的,今天吃起了四菜一汤,这就是一种进化。你以前是用手写字的,现在用电脑打字,甚至由AI来代替你打字,由智能设备代替你播放广播,歌曲等,这也是一种进化。以前你不理解的知识,经过学习变的理解了,这还是一种进化。 ============== ============== 大自然总体是在进化当中的,但也偶尔存在着退化的问题,但总体来看始终是在进化当中的,如果不存在进化,那么今天的世界有可能还是动物世界,还是侏罗纪公园当中,爬行动物和恐龙,甚至还是昆虫所主导的世界,毕竟昆虫在这个地球上存活的历史已经有上亿年了。 ============== ============== 很多愚蠢的人,不懂得进化这个道理,以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以前落后,今天也注定落后,以前不行,今天也绝对不行,而忽视了物种和万物进化的本能。这种落后的思维是注定要失败的,回过头来,面对现实后,他们也会自己打脸自己的无知。 ============== ============== 牢记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当中的,一时的衰败落魄,只能代表一时的不行,代表不了永远,请用发展和进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 ============== 等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那么,你就是进化的!南极洲发现在地上而不是树上著巢的鸟类,亚南极棘尾雷雀
百里沁河建设正酣 沁河流经晋城市境西部的沁水、阳城两县晋阳高速改扩建工程玉皇庙星轨转载自晋城新闻网
详解山西晋城市郡级行政区驻地的变迁 第一章引言:经常有人会问的一个问题,山西晋城市的驻地为什么在今天的城区,而不在高平市,或者阳城县?下面我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晋城市的驻地为什么只可能是今天的城区,而不是别的地方,以及城区经过怎样的变迁,是如何成为晋城市目前下辖1区、4县、代管1县级市的老大的。 ============ ============ 1、基础知识:地级市产生的源头 ============ ============ 欲了解晋城市驻地的变迁,必须先了解地级市这个概念,地级市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 ============ 地级市这个概念,其实不是在今天的才有的,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当时不称之为地级市,而称呼为”郡“。 ============ ============ 秦统一六国后,将全中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下辖若干个县,其中的郡就充当了今天地级市的职能。但是当时的郡划分的很大,比如上党郡统领晋东南的14个县,会稽郡统领今天浙江的20多个县等。郡可以说就是今天地级市的雏形,当时的主要行政区划也就是郡下领县的制度,简称为郡县制。 ============ ============ 到了秦代以后,基本依然实行的是郡县制,不过这时候的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所以又进行了新的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大郡分小郡,比如汉代,从太原郡分出了西河郡,从上党郡分出乐平郡,从雁门郡内分出新兴郡,三国魏时期,从河东郡分出平阳郡,西燕时期,从上党郡分出建兴郡。以及从会稽郡分出吴郡等等。 ============ ============ 也就是说,后期的许多郡,其实都是在秦代郡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时期从原来的母郡分出来的,只不过分出去的时间不竟相同罢了。 ============ ============ 经过大郡分小郡的一系列调整,则进入了隋唐阶段的“改郡为州”时期,州取代了秦汉时期”郡“的职能来管理各县。时间又经过了几百年,到了明清时期,”升州为府“阶段,这时期”府“又取代了州,和郡的职能,来管理下属各县。(其实州领县制不始于隋唐时期,而始于北魏,不过到了隋唐时期才日趋完善罢了,这是后话了,暂且不表。) ============ ============ 那么既然是郡、州、府来领县,谁又来管理郡、州、府呢?秦代是由内史(中央)来直领的,汉代因为郡分的越来越多,所以设置了”州刺史部“来领郡,到了唐代依山川行便,改以道来领州(府),全国划分为十道,每道下辖若干州,州再下辖若干个县。比如河东道(今山西)之泽州(今晋城南五县),这个河东道也是在那个时候所产生的,到了宋代改道为路,金代沿袭不变,元明清改以省来领导州、府,州、府再领下辖各县。这便是明清时期省、府、县管理制的由来。 ============ ============ 是不是和今天的省、市、县很像?其实明清的府的确就是充当了今天地级市的职能。 ============ ============ 但这样的管理制,在1911年因为武昌一声炮响,而嘎然而止,1912年民国建立,结束了清王朝的260余年统治。至1913年,北洋正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简称为”划一令“,全国府州厅一律撤废,仅保留县,省下设置若干个道,改以道来领县,改省、府、县管理为省、道、县管理制。 ============ ============ 1927年老蒋北伐成功后,又废除了道,改以省直辖各县,后期因为事务繁琐,管理不过来,才又在省、县之间设置了行政督察区,各省设置若干行政督察区来管理各县,行政督察区的名称初期以序号命名,例如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后期则全部改以驻地命名。在此同时,市的雏形也产生了,它一般是从县的中间分出许多人口大镇来设市的,有的是直接分出县城来设的市,在这一阶段县与市是同级的,县的地位甚至高于市。 ============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行政督察区为专区,1971年又改专区为地区,其管理机构称为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行署,例如晋东南专区行署等。 ============ ============ 专区行署下分设有县和市两类行政区,这时候的县和市也基本是平级的,分为省辖市和专区行署辖市,所设置的市的办法,基本是从原来县的一部分例如工矿区,或者县的某个工业镇,分出來设的,市不领县,有的隶属省管,有的隶属专区(地区)行署管。分别称为省辖市,和专辖市(后期改为地辖市)。 ============ ============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市管理的基本是工业地区,县管理的基本是农业地区。 ============ ============ 在这个阶段,有过一次市管县的尝试,那就是59年到60年代初期,允许一部分省辖市管理周边1到2个县,但60年代后,因为缺乏经济基础,所以市领县制度又很快降温,全部恢复了专区管理县制。到1983年左右,伴随改革开放,全国才正式实行市管县制,大概分为两波:第一波为1983年,其具体办法是,将原有的地区撤销,省辖市改称地级市,同时县级市升为地级市,原来的县级市改设为市辖区,地区行署下辖的各县划归地级市管理。有的一个地区拆分为两个地级市,有的则单设为一个地级市,这一波称为撤地设市。第二波则到了2000年左右,具体办法是直接将原来的地区改设为地级市,原来地区下辖的县级市,改设为地级市所下辖的区,这一波称为地市合并。 ============ ============ 以上这便是今日地级市所产生的由来。 ============ ============ 第二章引言:既然地级市的概念源自秦汉时期的郡,而不是今日才产生的,那1985年起诞生的晋城市的概念自然也不会是今日才有的,而源自古代的郡,所以欲了解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驻地的变迁,必须先了解晋城市在历史上做为郡级行政区产生的由来。 ============ ============ 2、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的由来 ============ ============ 本章节紧扣百度贴吧”晋城“吧置顶贴“晋城市从古自今形成的由来”一贴,没看过的赶快去看,在此不再赘述。 ============ ============ 简单来说,晋城做为郡级行政区诞生自很早以前,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即公元386年,西燕慕容永分上党郡所置的建兴郡,其在当时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郡治阳阿县。此五县不产生于东晋,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东晋只是从上党郡分出划归新设的建兴郡而已。简单来说境内东部丹河流域北、南分设有玄氏、高都两县,西部沁河流域北、南分设有端氏、濩泽两县,中部的长河流域设阳阿一县,此即是当时的五县,当时的建兴郡其管辖范围已经与今日晋城市所下辖的六个县区基本一致了。 ============ ============ 注意上面提到了“东晋”和“西燕”两个纪元,一个时间点为什么会有两个纪元呢?这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讲起,西晋时期,司马炎结束了三国时代魏、蜀、吴割据的局面,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但没过多久,因为八王之乱,又陷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西晋王室迁徙到南方的临安建立了东晋,北方空虚后,匈奴、鲜卑、羯、氐、羌即所谓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建立了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成汉等割据势力。之所以用“前”这个名称冠名,是为了与春秋时期的朝代相区别,例如前秦即今天的关中一带,为了与春秋时期发源于陕西的秦国相区分,前凉即今天的甘肃一带,前赵即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等,为与春秋时期的赵国相区分。 ============ ============ 在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征服北方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的基本统一,但却在南争东晋时,于淝水之战,被谢安和谢玄所领导的军队所打败,北方再度陷入纷乱之中,被前秦裹挟到长安的慕容垂,跑到河北建立后燕,公元386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河东王慕容永亦率众东迁,从长安跑到今天的山西,建立西燕,定都长子县,划设上党、太原、武乡、建兴、西河、新兴、平阳和河东共八郡,进行有效管理,此八郡史称新八郡。 ============ ============ 此时的”建兴郡“便是从那时起,从晋东南上党郡分出,形成一地区级行政区的开始。 ============ ============ 当然这不是我凭空猜测的,有史书可以佐证,无论是晋城市的地方志《泽州府志》还是二十四史《魏书》地形志,及《山西通志》等史书都不敢有所缺漏的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史实:“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县十,高都郡领县二:高都、阳阿,长平郡领县二:玄氏、高平,安平郡领县二:端氏、濩泽,泰宁郡领县四: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 ============ ============ 而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河篇亦有引用《魏土地记》的如下记载:“《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其斑斑史料可考,同时在2009年时,晋城市考古队亦在今泽州县川底镇附近挖掘出土了”建兴遗址“,再次佐证了史书上的记载,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建兴郡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古代地名,其就是今晋城市的前身。 ============ ============ 至于慕容永为何设置建兴郡,已经无从考证,可能出于军事防守的考量,可能出于扩充实力的考量,总总因素吧,这里我们不能替古人下结论。 ============ ============ 后来后燕慕容垂在壶壁之战中,打败西燕慕容永,将西燕所统的八个郡划归后燕所有,而盘踞今内蒙的北魏拓跋氏又南下征服了后燕,最终完成了北方的再次统一。北魏统一后将都城由平城(今大同)迁徙至洛阳。同时行政区又进行了新的调整,为了拉拢地方豪强的势力,所以遍设郡县。北魏永安二年,罢建兴郡,改设建州,内置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由原建兴郡境内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又分出了高都、阳阿、玄氏、高平、端氏、濩泽、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共十县的格局,虽由原五县分做十县,但其管辖范围并没有任何大的改变。 ============ ============ 但此时的驻地也已经不在长河流域的阳阿县了,而是由阳阿县迁徙到了高都郡高都县,治所在今天的高都镇。因此当时的高都镇是建州、高都郡、高都县这三个级别行政区的共同治所。 ============ ============ 到了北齐天保七年,为了限制地方豪强的势力,所以北方进行了一次大的并省郡县改革,也是在次背景下,境内十县又进行了新的整合。首先位于沁河以西梅、杏两河流域的泰宁郡废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以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高都郡领高都县,阳阿县并入,长平郡领高平县,玄氏县并入,三郡又同隶属于建州,驻地依然在高都郡的高都县,其治所依然在今高都镇。 ============ ============ 北周再次郡县整合,并高都、长平两郡为高平郡,以高平郡领高都、高平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两郡又同属于建州,驻地在高平郡高都县,其治所依然在今高都镇。 ============ ============ 接下来的历史大家应该很清楚了,隋开皇元年文帝南下灭陈,统一南北,隋开皇三年废郡,取境内濩泽河为名,改建州为泽州,以泽州领高都、高平、端氏、濩泽、永宁五县,州治高都县,其治依然在今高都镇。其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管辖范围依然没有任何大的变化,但是境内县的变化比较平凡,隋开皇十六年分高平以东置陵川县,十八年改高都为丹川县,改永宁为沁水县。唐初的时候又由丹川县丹河以西分置晋城县,其后丹川县又并入晋城县,最终在唐贞观元年时,以泽州领晋城、高平、陵川、端氏、濩泽、沁水六县,州治晋城县。其治也正是在唐贞观时期,即公元627年,由高都镇,搬迁到了今老城区。 ============ ============ 其后境内各县变更已经基本保持稳定,只是有两次变更,一次是唐天宝元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一次是元至元三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至元代时期泽州便只领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了,州治晋城县,治所依然在今天的老城区。 ============ ============ 明洪武初年,省州治晋城县入泽州,隶平阳府(废晋宁路改设平阳府)。洪武二年,升为山西泽州直隶州,领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至清雍正六年,又提升为山西省泽州府,于府治设凤台县,下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府治凤台县。 ============ ============ 1913年,全国废府留县,废泽州府留此五县,改隶山西省冀宁道。 ============ ============ 这便是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的大致由来。 ============ ============ 第三章引言:晋城市既然产生自东晋孝武帝十一年,西燕慕容永分上党郡所置的建兴郡,北魏废郡改设建州,隋又改建州为泽州,历经唐宋元明,至清雍正六年升为泽州府,于1913年废府留县。其郡驻地一开始在阳阿县(今长河流域)、改郡为州后,驻地搬往高都郡高都县(今丹河流域的高都镇),至唐贞观元年之后,又搬迁到晋城县(即今老城区)。其后一直稳定到清代升州为府,其驻地依然不改。那郡驻地为什么要进行频繁的搬迁呢??这就是下一章节讨论的问题: ============ ============ 3、晋城市郡级行政区驻地的变迁的原因 ============ ============ 前一章节已经讲过,西燕分上党郡置建兴郡之后,历经北魏建州、隋代泽州,至清代泽州府,其行政管辖范围,一直到稳定到今日晋城市,历经1500与年,其基本是不变的。 ============ ============ 西燕建兴郡当时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郡治阳阿县。这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河篇引用《魏土地记》中的资料所记载的,而《魏土地记》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判断此记载的由来如何。但我们翻开晋城市的谷歌地形图便可得知,阳阿县其作为建兴郡的驻地为什么是合理的。 ============ ============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山西东南部本身是一块大的盆地,以丹朱岭和羊头山为界,其大致可分为北、南两部分,北部为今天的长治盆地,地处清浊漳河流域。南部为今天的晋城盆地,地处丹河与沁河流域。晋城盆地四面环山,其大致为北部丹朱岭,西部太岳山,西南中条山,东部太行山,南部王屋山,惟有中间相对平坦。境内主要有东部丹河,和西部的沁河自北向南流经整块盆地。其中丹河发源于高平的丹朱岭一带,沁河发源于今沁源县一带,两条河流在晋城境内并不交汇,一直穿过晋城盆地之后,越过太行山脉,流经华北平原,在河南武陟县附近交汇,并共同流入黄河。 ============ ============ 其中丹沁两河上、下游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邑,因为有水源的地方是最容易形成人口聚集区的。至秦代推行郡县制的大背景下,以此四邑为中心升为高都县、玄氏县、端氏县、濩泽县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中间的阳阿县所谓何来呢? ============ ============ 刚才说了东丹河与西沁河纵向的穿越晋城盆地,却并不交汇。原来在丹沁两河流域的中间,还有一块地区是我们所忽略的,那就是长河流域,长河古称阳阿河,是沁河的一条南部支流,位于今泽州县的西部,自东北向西南流经今泽州县西部,并注入沁河。而其流经的区域是大阳、下村、东沟、周村、川底五镇,统称为长河五镇。此五镇本身就构成一四周环山的小盆地的地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中间狭长,两头窄。 ============ ============ 长河古称阳阿河,而有水源的地方会形成人口聚集区,因此在汉代将长河五镇从高都县划分出设立阳阿县,也就不足为奇了。 ============ ============ 这便是西燕建兴郡所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产生的由来。 ============ ============ 似乎离题了了,现在回到题目中去,阳阿县即长河五镇,作为建兴郡的郡治所为什么是合理的。看晋城地形图便可得知,阳阿县位于长河流域,而长河流域位于东部丹河,西部沁河两河的中间,也就是说长河五镇的阳阿县地处丹河高都、玄氏两县,沁河端氏、濩泽两县的地理中心位置!从阳阿县的县城川底镇到其它四县的县中心的距离都是等长的,如果不了解可以回去翻看晋城的置顶贴。 ============ ============ 但既然阳阿县是一小盆地,又是地处建兴郡五县的地理中心,这么好的位置,为什么在北魏时期又进行了搬迁,搬迁到了高都郡高都县,也就是今高都镇呢? ============ ============ 这得回到另一个话题了,即阳阿县是一个合理的郡级驻地,但却不是理想的郡级驻地。 ============ ============ 所谓合理即是上诉两个原因,地处小盆地地形,且是五县的地理中心,但其最大的缺点却是正是其地形的因素,其地形南北狭长,东西狭窄,这样的地形对于郡级驻地来说实在是太差了,地形不够宽阔,试想当时在车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要到郡中心要经过狭长的长河谷地,对当时的防守、消息的传达等,都是不利的地形。 ============ ============ 所以北魏废建兴建改设建州时,驻地也就跟着搬迁了,从长河流域搬到了今天土地更为开阔平坦的丹河流域,也就是高都郡高都县,县城即在今天的高都镇。高都镇固然是好,首先地形开阔,地形方面的因素是没有了,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了,那就是高都镇地处丹河沿岸,晋城盆地偏东的位置,虽然可以辐射到高都、高平两县绰绰有余,但是其距离晋城盆地西部端氏,濩泽两县的距离过远,因此不利于辐射今沁水、阳城两县。 ============ ============ 所以归根结底,高都县作为建州这一州级正府的驻地虽说是合理的选择,但也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高都作为州驻地还是苟延到了隋代时,改建州为泽州时期。 ============ ============ 唐武德元年开始,州正府又开始找新的驻地了,一开始是濩泽县,因为其崎岖不平的地形,又位于盆地偏西,试了几年不成功。后来又是高平县,挨着潞州太近,不行。最终在武德九年,才选择了晋城县城,也就是今天的老城区,作为泽州所下辖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这五县的州中心稳定下来。 ============ ============ 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从此再没有大的变更。清代泽州升为泽州府,于府治设凤台县,下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不改。府治位于老城区大十字,凤台县衙位于老城区小十字。至1913年废泽州府留南五县为止,府驻地废除,南五县的县驻地保留。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南五县划归于晋东南专区和地区,1983年升为县级晋城市(驻地老城区),隶属晋东南地区代管。1985年4月30日,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市撤销分设城区(驻地新市西街)和郊区(驻地老城区西安街),原晋东南地区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回归晋城市管辖,晋城市下辖两区四县,1993年5月,高平县升为县级市,1996年撤销郊区设立泽州县(驻地依然在老城区西安街)。 ============ ============ 山西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在被废弃70余年后,恢复其西燕建兴郡、北魏建州、隋代泽州、唐代河东道(今山西)泽州、宋代河东路(今山西)泽州,元代河东山西道(今山西)晋宁路泽州,明代山西泽州,至清代山西泽州府,近1500余年的始终不变不更的管辖范围。但郡驻地也已经从废弃的老城区大十字,搬迁到了今天的城区凤台西街289号。而在此之下,公元2018年,今泽州县驻地由老城区西安街搬往金村镇府城村,也只能算它在新世纪的再一次轮回罢了。 ============ ============ 全文完!
关于晋城你所不知道的六个常识 1、山西晋城市目前所下辖1区4县1市,这片地域,最迟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了,且和今天已经相差无几。当时全境统为建州,下辖有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个郡共十个县,不过治所不在今天的城区,而在今天的高都镇,它是当时的建州、高都郡、高都县,这三个州、郡、县级别的共同治所。但至1913年因为全国废府留县,所以丢失州、府级地位,至1985年正式以晋城市这一地级市的名义,恢复其管辖范围。 ========================================= ========================================= 2、高都、端氏在历史上都是县名,因为并入了其它的县,才形成了今天镇的名称。 ========================================= ========================================= 3、位于泽州县西部的长河古称阳阿河,是沁河的一条南部支流,历史上在这里曾经建立过阳阿县,且是名为“建兴郡”的郡级正府所在地。 ========================================= ========================================= 4、濩泽河不但是阳城县境内一条河的名称,在历史上还是县的名称,濩泽县即是今天阳城县的古称。 ========================================= ========================================= 5、玄氏、长平不但是今高平两条大街的名称,还是古代地名,玄氏县长平亭,即今天的高平市长平村,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此战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 ========================================= 6、泽州县和历史上的泽州无关,泽州县是1996年撤销晋城市郊区而设置的,而泽州一直是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这五个县的统称,州治晋城县。1728年升为泽州府,下辖此五县管辖范围不变,至1913年全国废府留县,废掉泽州府后,保留此五县,隶属山西省冀宁道。
晋城西站未来可能选址的地方 晋侯高铁,未来晋城西站可能选址的地方,大概就在晋普山脚下,司匠村附近。理由有两个,首先这个地方远离市区,但是也不是挨着很远,所以不会影响到未来南村镇片区的发展; 其次,这块地方属于一个小盆地的地形,和晋城东站一样,因此是一绝佳的风景所在地,前提是如果晋普山森林公园如果能改造的好的话。 ================================= ================================= 另外,好像这里已经有一条申匠运煤铁路线穿过,如果这样的话我感觉这里的铁路因该会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运铁路,一类为运煤铁路,但同属于一个车站,即晋城西站管理。
丹河湿地公园,为什么不能搞个赛龙舟的比赛 我看丹河湿地公园那片水域挺宽的,为什么就不能搞个赛龙舟的比赛,难道只能在南方搞??好好的一块地方没有利用起来,真真败兴啊。难道是因为交通不便的关系?不过外地人来晋城要么是包车,要么是坐高铁,没有飞机场这是一个大麻烦。再不行省运会、或者晋城市运会也可以搞一个赛龙舟的比赛啊,知名度岂不是一下子就提高了?!
不拾文化自信,晋城很难再次崛起 历史上的晋城,原本就一直是州、府这一级别的。从公元386年,西燕分晋东南上党郡南部,所置建兴郡之后,历经北魏建州、隋代泽州、唐宋元明,一直至清代泽州府。其管辖范围一直是南五县,历经1500余年的风霜雪雨,管辖范围却始终未变。但自1913年北洋实行全国废府留县之后,晋城便进入了70年左右的折腾期,直到1985年撤晋东南地区设地级晋城市为止。这期间还经历了各种战乱的折腾,例如北伐、抗战,内战等。其中侵华曰军对晋城的伤害最为巨大,试想一下,若不是曰本侵华就不会为了联合周边共同抗战,而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太行区,也就不会衍生出后来的晋东南专区和地区,致使晋城上世纪的历史被彻底改写。 =============================== =============================== 由于缺乏文化自信,导致晋城人口的陆续流失,目前晋城有三大客观上的硬伤。 =============================== =============================== 其一,是行政区名称的硬伤。本来古代泽州和泽州府一直都是南五县的统称,1913年全国废府留县,废泽州府留五县之后,于1949年解放后南五县划入晋东南专区和地区,到1983年设县级晋城市,1985年撤销地区设立地级晋城市,晋城市恢复其历史管辖范围,而“泽州”之名就已经走入了历史。但是1996年撤销郊区却设立了泽州县,改郊区为县的时候,却莫名其妙的借用了古代“泽州”代表南五县统称的,这一地级行政区的名称。使晋城人不敢再言泽州,若言泽州,则必定会与历史上代表南五县统称的泽州发生名词的混淆。因为言泽州必定会使人首先想到的是今天的泽州县,而不是历史上南五县的统称。这是行政区名称之严重的硬伤。本来晋城的行政区划演变,都可以载入历史教科书这一级别了,1500余年保持了行政区域的稳定,如此的严谨而有规律可循,但就是因为此一硬伤,导致晋城不可能再重新拾起历史的自信。 =============================== =============================== 其二,古城的硬伤,原本晋城是一座千年古城,老城区东西南北大街,所围成的城墙内,一直是南五县的州、府级治所所在地。它即是掌管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这五县的泽州府的府城,又是凤台县的县城。府县同治一城,古代把这种现象称为“附郭”。但抗战时期,日军将许多老城内的古建筑夷为平地,1945年老城城墙又几乎全部被拆除,解放后因为发展和交通的需要,又陆续的拆除了一些古建筑。至使导致今天的晋城成了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本来晋城早就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了,1500余年的地级行政区管辖范围且长期不变,1000余年的州、府治所所在地,且长期未变。试想那些冒名顶替的所谓历史文化名城,在晋城面前有什么资格?!!但就是这一古城硬伤,导致晋城至今无法把“历史文化名城”这一金字招牌囊括在自己的怀中。 =============================== =============================== 第三,交通的硬伤,过境晋城的货运铁路,目前是一条位于市西,修建于90年代的连接侯马至月山,途经沁水、阳城的侯月铁路,一条是东边修建于70年代的,连接太原到焦作,途径高平、城区和泽州县的太焦铁路。这两条铁路纵向的平行穿越晋城市境内,却呈现互补交织的状态。众说周知,很多城市都是由铁路而崛起的,比如阳泉、焦作、武汉、郑州等号称为铁路拉来的城市。晋城境内虽然有两条货运铁路,但却呈现互不交织的状态,也即没有在晋城境内形成十字交叉,这样自然也就延缓了晋城的发展。临近的长治和焦作都是有两条铁路穿过的,并形成十字交叉的。比如邯长和太焦,太焦和焦柳铁路,都在境内形成十字交叉,而过境晋城的铁路是没有交叉的。这使得晋城无论再怎么努力发展,但交通不便的因素,始终制约着晋城的发展。 =============================== =============================== 此三大硬伤,至今都无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办法,如果此三硬伤无法解决,将严重制约晋城的发展,导致晋城人缺乏文化自信,人口的流失自然也是一种必然现象了,纵然你盖再多的高楼,铺设再多的桥梁,修再多宽阔的道路,此三大硬伤不解决,也是无济于事的。 =============================== =============================== 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不拾文化自信,晋城很难再次崛起。
山西晋城市,从古至今简单形成过程(申请置顶) 结合史料,为了使大家对山西晋城市的行政区划沿革有个一目了然的过程,现总结绘制出晋城市几个比较重要阶段的区划沿革图,请大家欣赏。 =================================== =================================== 春秋时期,今山西晋城市全境属晋,市境内丹河与沁河上、下游的沿岸已经诞生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城邑。至春秋末期,晋国为赵、魏、韩三家所分,并将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废为庶民,迁于端氏邑(今沁水县端氏镇)安置。到战国时期全境属韩之上党郡,冯亭献上党17城于赵后,改属赵。战国末期,秦、赵于玄氏邑之长平亭(村),爆发著名的长平之战。秦一统六国,设36郡,山西置有雁门、太原、上党、河东四郡,于晋东南置上党郡。历经两汉、三国魏、西晋。(境内以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邑为中心,也升置为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县,至汉代又由高都县西长河流域分出阳阿县,形成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之五县的格局,大部分属上党郡,唯濩泽、端氏两县属河东郡,为简便起见,仅统称此五县属上党郡。)东晋太元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此为晋城市设郡之始。《魏书》地理志二记载:“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县十(高都郡领高都、阳阿二县,长平郡领高平、玄氏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二县,泰宁郡领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 =================================== =================================== 西燕建兴郡下辖五县即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河篇记载“建兴郡驻阳阿县”。北魏永安二年,罢郡改设建州,治高都郡高都县,领高都郡、长平郡、安平郡、泰宁郡共四郡十县。(高都郡领高都、阳阿二县,长平郡领高平、玄氏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二县,泰宁郡领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此皆由原建兴郡五县所分置。北齐天保七年,并省天下郡县,以建州领高都、长平、安平三郡,泰宁郡废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高都郡领高都县,阳阿县并入;长平郡领高平县,玄氏县并入;安平郡领端氏县、濩泽县,西濩泽县并入;泰宁郡西河、高延两县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东永安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以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北周建德三年,并高都、长平两郡为高平郡,以建州领高平、安平两郡,高平郡领高都、高平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州治高平郡高都县。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建州为泽州,取境内濩泽河为名,以泽州领高都、高平、端氏、濩泽、永宁五县,州治高都县。隋开皇十六年分高平置陵川县,十八年改高都为丹川县,改永宁为沁水县。以泽州领丹川、高平、陵川、端氏、濩泽、沁水六县,州治丹川县。 =================================== =================================== 隋大业三年,改州为郡,改泽州为长平郡,郡治丹川,领六县,即丹川、高平、陵川、端氏、濩泽、沁水。(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长平郡(旧曰建州,开皇初改泽州,统县六)),隋义宁二年,复改长平郡为泽州。唐河东道(今山西)泽州,领六县,即晋城、高平、陵川、端氏、阳城、沁水,州治晋城县。(唐天宝年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历经宋(山西之河东路)、金(析宋河东路为南、北两路)两代。元河东山西道(今山西),晋宁路,泽州,领五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州治晋城县。(元至元三年并端氏县入沁水县)。明洪武二年,山西行省,泽州直隶州,领四县,即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州治晋城县省入泽州。清雍正六年,山西省泽州府,领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府治凤台县。(于附郭复置凤台县)。据《清史稿》地理志山西五记载:“泽州府,初沿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四,雍正六年为府,增附郭。领县五,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民国二年,全国废府存县,废除泽州府,保留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隶属山西省冀宁道。(三年因凤台县与安徽凤台县同名,遂复改名为晋城县)。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同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和华北局之太岳太行区行署,与此同时,1948年10月析出晋城县城关区设市,与晋城县并存,49年8月复并晋城市入晋城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山西划设为八个专区,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同隶属于山西省晋东南专区行署,1958年并高平、陵川入晋城县,并沁水入阳城县,1960年恢复五县建制。1967年改晋东南专区为晋东南地区。1983年7月,撤销晋城县,设立县级晋城市,由山西省直辖,晋东南地区代管。1985年4月30日,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分别成立长治和晋城两个地级市,原晋东南地区北部9县划归长治市管辖;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晋城市撤销分别成立城区和郊区两个市辖区,同时原晋东南地区南部的阳城、高平、陵川、沁水4县划归晋城市管辖,晋城市领2区4县。(1993年5月,高平县升为县级市,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城市代管。)至此,晋城市恢复其历史上的管辖范围。1996年8月,撤销晋城市郊区设立泽州县,县驻地南村镇,2018年泽州县驻地由晋城市城区西安街,搬往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现晋城市下辖1区、4县、代管1县级市,即城区(驻新市西街)、泽州县(驻金村镇府城村)、阳城县(驻凤城镇)、陵川县(驻崇文镇)、沁水县(驻龙岗镇),县级高平市(驻长平西街);晋城市驻地“城区凤台西街289号”。全文完!
清末时期,山西的行政区划是这样的 山西省建制始于明代,唐代称河东道,宋称河东路,金分河东路为南北两路,元初改河东北路为冀宁路,河东南路为平阳路,于晋北置大同路,三路以河东山西道统领之。明洪武元年,废路为府,改河东山西道为山西行中书省,简称山西行省,九年改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沿袭明代,统称为山西省,民国因之,1949年新中国因之,仍然称山西省。 ========================================== ========================================== 清末山西省划设为九府,10个直隶州,分别为: ========================================== ========================================== 大同府:今大同市 朔平府:今朔州市 宁武府+忻州+代州+保德州:今忻州市 太原府:今太原市 平定州:今阳泉市 汾州府:今吕梁市 辽州:今晋中市 隰州+霍州+平阳府:今临汾市 蒲州府+绛州+解州:今运城市 沁州+潞安府:今长治市 泽州府:今晋城市 ========================================== ========================================== 民国成立后,1913年全国废府留县,府、州、厅一律撤销,仅保留县,后来省下设道,以道领县,后来又以行政督察区领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后设置了七、八个左右的专区,1967-1971年改专区为地区,以专区和地区领县,其驻地称为专区或地区行署。1983年开始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地区,成立地级市,形成今天的11个地级市。 ========================================== ========================================== 山西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行政区划,当然和山西地貌密不可分,全省大致可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大地理行政单元,其中每个地理行政单元,又可以细分为两到三个不同的小单元。秦一统六国后,于晋北置雁门郡、于晋中置太原郡、于晋南置河东郡、于晋东南置上党郡。汉代以后在此四郡的基础上,又陆续的分出了其他的郡,分雁门郡置代郡、新兴郡等,分太原郡置乐平郡、西河郡,分上党置建兴郡,分河东郡置平阳郡。到隋代时改郡为州,最终形成清代的九府,和今天的11个地级市。 ========================================== ========================================== 参考资料:《山西通志》、《二十四史》地理志部分、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 ========================================== 清代九府10州图山西地形图全文完
山西晋城市详细行政区划沿革史(视频版)
宋刻版《魏书》中对“建州”的原版记载 在国学网中的《魏书》都是现代打字版,终于在国家图书馆官网中找到了对“建州”的完整原版毛笔字真迹记载,编撰者为北齐时期史学家魏收,品名为《魏书》属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记录于《魏书》第五十六册地形志二上第五。 下面为读者指引,引导大家阅读: 1、百度搜索“国家图书馆”,点击下方“古籍特藏” 2、打开“数字古籍”,搜索“魏书” 3、下面有很多版本的魏书,但是年代不同,选择第一个宋刻版本 4、找到第五十六册,点目录下方回显示“地形志二上第五”,点击在线阅读进入 5、拉到下方第27页,即可看到 下面为图示:
山西晋城市境内,历史上的古代县名考究 山西晋城,地处山西东南部上党高原的南半部分,地处晋城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丹沁二水纵流,天生构成一完整的地理行政区。 据二十四史《魏书》地形志记载: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县十)。《隋书》地理志记载:长平郡(旧曰建州,开皇初改泽州,统县六)。《清史稿》地理志山西五记载:泽州府,初沿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四,雍正六年升为府,设附郭。领县五: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其中凤台,为府治所在首县。 据此可知,早在西燕时期,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时起,晋城地区便形成一完整的地级行政区,北魏罢郡改置建州,隋又改泽州,一直到清雍正六年提升为泽州府,历经1500余年管辖范围不变。 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时期今晋城市全境统称为建州,治高都城,内置有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 其中: 高都郡领:高都、阳阿2县,治高都。 长平郡领:玄氏、高平2县,治玄氏。 安平郡领:端氏、濩泽2县,治端氏。 泰宁郡领: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治东永安。 想知道今天这些县到底在晋城的哪些地方,又经历了哪些变迁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高都县:即为今天的城区和泽州县地,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春秋置高都邑,秦置高都县,治所在今泽州县东北的高都镇。隋又改丹川县,取县东之丹河为名。唐武德初年,分丹川县丹河以西置晋城县,武德八年丹川并入晋城县,治所才移于今主城区,为泽州治所。明省入泽州,清雍正六年升泽州府,复设凤台县为府治所在首县。直到1913年废府留县,1914年改因与安徽凤台重名,而改晋城县为止。 阳阿县:即为今天的泽州县西部长河流域大阳、下村、东沟、川底、周村、北留6个镇,治所初期在今川底镇建兴村,后移徙于今大阳镇。其历史上与高都县同为一县,西汉时期方才由高都县西部分出设阳阿县,西晋时期并入高都县,东晋时期复置,同时慕容永分上党在此置建兴郡(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5县),阳阿县为建兴郡的初期驻地。北魏改建兴郡为建州时,驻地方才从阳阿移于高都县。北齐时期阳阿并入高都县,隶建州高都郡。 玄氏县,即为今天的高平和陵川2县地,据《泽州府志》记载:玄氏县,初期驻地在今高平寺庄镇的王报村,春秋置玄氏邑,秦代置玄氏县,北魏时期方分为玄氏、高平2县,玄氏县驻地仍在王报村,而高平县驻地在今高平市区。两县以丹河为界,到了北齐时期,在并省州县的大背景下,玄氏县方才并入今高平县。到了隋代,因盗匪时常出没,不便管理,才又将高平东部析出置陵川县,形成高平、陵川两县,此后千年未改。 高平县,即今高平县,北魏时期由玄氏县丹河以东部分分出置,北齐时玄氏县并入高平县,一直到隋代将高平县东部分出设陵川县,形成今高平、陵川两县,其一直沿用至今。 濩泽县,即今阳城县,驻地在今阳城县西的固隆乡泽城村,春秋置濩泽邑,秦置濩泽县。北魏时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两县,濩泽县移于今阳城县城,西濩泽县仍治今泽城村。北齐时濩泽和西濩泽方才并为一县,驻地在今阳城县城。唐代天宝元年,又改濩泽县为阳城县,沿用至今。 西濩泽县,即今阳城县西部,北魏时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两县,濩泽县治今阳城县城,西濩泽县治今泽城村。北齐时西濩泽县并入濩泽县。唐天宝元年改为阳城县,形成今阳城县一部分。 端氏县,即今沁水县,驻地在今沁水县东的端氏镇,春秋置端氏邑,秦置端氏县,一直到北魏时,分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设东永安、西河、高延3县,北齐时西河、高延两县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为永宁县,隋又改永宁为沁水县,和端氏县同属泽州,一直到元代,端氏县方才并入今沁水县,治所移于今沁水县城。 东永安县,即今沁水县西部,驻地在今沁水县城。北魏时,将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分出设东永安、西河、高延3县,北齐时西河、高延两县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为永宁县,隋又改永宁为沁水县,和端氏县同属泽州,一直到元代,端氏县方才并入今沁水县,治所移于今沁水县城。 西河县,即今沁水县西北部,驻地在今沁水县梅河流域的固镇村,北魏时,由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析置,北齐时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东永安为永宁县,隋改沁水县,形成今沁水县一部分。 高延县,即今沁水县西南部,驻地因为年代久远其已不可考,驻地约在今沁水县杏河流域,约为今土沃乡一带。北魏时,由端氏县沁河以西部分析置,北齐时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东永安为永宁县,隋改沁水县,形成今沁水县一部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