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怛罗 般怛罗
关注数: 1 粉丝数: 10 发帖数: 610 关注贴吧数: 15
吴天明曾筹备《秦始皇》数年 计划继续(转)  吴天明好友、电影人于运河在北京参加完吴天明告别会回到西安,从连日的悲痛情绪中暂缓后,他决定继续吴天明未竟的计划——《秦始皇》。记者获悉,此前数年,吴天明一直在筹备电影《秦始皇》,并已邀请张艺谋、赵季平、黄建新、孙皓晖、芦苇、郭线庐等一线精英加盟。   合伙人:有责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吴天明生前在多个场合接受采访时表示过,陕西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故乡有深厚感情,早就有心将秦始皇、法门寺、兰花花等题材改编成电影。于运河与吴天明有三十多年的交往,他告诉记者,几年前开始,吴天明就已经开始了对《秦始皇》的筹备。“这几年天明把有关秦始皇的东西几乎都看完了,无论国内国外,小说、影视、民间故事、小人书、绘本,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小人书中的服装造型,他都不放过。”于运河告诉记者。   他介绍,为了拍摄《秦始皇》,吴天明专门组建了一家影视公司,于运河在该公司任运营总监,去年8月开始,《秦始皇》已经正式提上公司议事日程,吴天明几乎每个月都回西安一次,每次在西安待一周左右,约见编剧、作曲、美术等各方力量。在吴天明离世的这几天,于运河每天都守在他的灵前,嗓子已经哭得沙哑,在回到西安后,他猛然醒悟,自己有责任,将天明未竟的电影事业完成。   谈起这部电影的筹备工作,于运河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于运河这位运营总监的努力下,这部电影的先期投资已经基本到位,两位陕西本地企业家刘云、王维库全力支持这部电影。在投资靠实之后,一部电影的制作水准就看制作团队了。   孙皓晖:天明走了,商量好的事情还是要干   除了上亿元的投资已经基本落实,吴天明更是希望《秦始皇》的制作团队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此前就邀请了张艺谋、黄建新联合导演,赵季平作曲,孙皓晖、芦苇编剧,郭线庐美术造型,这几位既是目前中国最顶级的艺术家,也是陕西的骄子,更是吴天明多年的好友,让他们来联手制作本土题材的电影《秦始皇》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于运河说,“我想,有这些顶级艺术家联手,有投资人的理解与支持,即便天明走了,《秦始皇》也不会改变初衷。”  吴天明这几年往返于西安和北京之间,多次与几位主创约谈。去年夏天,有报道称吴天明秘密会见张艺谋,传说为商讨回陕西拍电影事宜,但具体拍摄什么电影,吴天明并未透露,只称还是个“秘密”。于运河称,二人谈的正是《秦始皇》的拍摄事宜,吴天明当时带着自己的女儿吴妍妍,吴妍妍在美国留学多年,学习影视制作,现在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张艺谋已经应邀加入《秦始皇》的拍摄。按照吴天明的计划,《秦始皇》要在陕西本地拍摄,并要在电影中强化中国的民族精神,宣扬其大一统思想,将这段历史作为中华文明正源。   记者昨日从著名作家孙皓晖口中得知,几年来,吴天明的确与他多次商讨《秦始皇》剧本,故事大纲与梗概基本都已商定,要将《秦始皇》作为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树立起来。目前,孙皓晖已经完成了剧本创作的部分工作,但是至于更细致的内容,因为尚未完成创作,现在不便透露。对吴天明的离世,孙皓晖非常遗憾,但孙皓晖和于运河一样,不愿放弃筹划已久的《秦始皇》,他说:“天明走了,商量好的大事情还是要干。”   本报记者狄蕊红
《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不可信(转载) 《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不可信 赵生群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其中的一种后来被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下文有时简称帛书),共27章,中有11章见于《史记》和《战国策》,另外16章则未见著录。《战国纵横家书》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其中有关“苏秦”的资料比较集中,且与《史记》、《国策》大相径庭。因而它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史记》、《国策》中有关苏秦的资料是否可信,一时成了学者们注意的焦点。 唐兰先生、杨宽先生据此认为张仪活动的时间在苏秦之前,《史记》和《战国策》把真正的苏秦事迹都搅混乱了。马雍先生则认为《史记》中有关苏秦的记载错误百出,其材料来源多出伪造,可凭信者十无一二。他们的观点,一时间几成定论。 其实,类似《战国纵横家书》一类的资料,司马迁、刘向独见到过,但他们得出的结论依然是苏秦在前,张仪在后。 司马迁、刘向对苏秦、张仪活动先后的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 司马迁作《六国年表》,主要是根据《秦记》。《六国年表》记载苏秦、张仪的事迹共有九条:(燕文公二十八年)苏秦说燕;(秦惠文王十年)张仪相;(秦惠文王后元元年)相张仪将兵取陕;(二年)相张仪与齐楚会啮桑;(三年)张仪免相,相魏;(八年)张仪复相;(楚怀王十六年)张仪来相;(秦武王元年)张仪、魏章皆出之魏;(魏哀王十年)张仪死。 《六国年表》的资料多出自《秦记》,所以为秦连横六国的张仪材料多达八条,而有关苏秦的史料仅一条,但苏、张纵横的时间线索却仍相当清楚。《秦本纪》记载张仪事迹,与《六国年表》完全一致,两者在时间上也全都吻合。 《太史公自序》:“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这些所谓“史记”,除《秦记》外,还应包括其它诸侯国的历史记载。《燕召公世家》称:“(燕孝王)三年卒,子今王喜立。”又称:“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喜初年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有一百几十年,而《燕召公世家》二称“今王”,显然是抄录燕国史记未遑改写留下的痕迹,说明作者见到并利用了有关史料。《燕召公世家》载:“(文公)二十八年,苏秦始来见。”这条记载在时间上与《六国年表》相符,当是苏秦最初从事合纵活动的真实记录。《燕召公世家》又云:“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我,取十城;苏秦说齐,使复归燕十城。十年,燕君为王。苏秦与燕文公夫人私通。”“燕哙既立,齐人杀苏秦。”“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王哙三年)苏代为齐使于燕。”文中不仅明确记载了苏秦、苏代的活动时间先后,而且有准确的纪年。这些材料,当是作者参考了燕国史记后加以剪裁编排而写定的。 其它国家的历史资料,司马迁也可能同时运用。《周本纪》、《秦本纪》、《六国年表》、各世家、列传记载苏氏兄弟及张仪的事迹,往往都有编年。与零碎散漫的《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相比较,苏、张等人的事迹在《史记》中被排列得系统而有条理,人物活动因果分明,首尾清楚。这表明作者排比他们的事迹,有相当充分准确的史料依据。 《六国年表》序言说“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史记》载录苏秦、张仪等人的事迹,常常超出《战国策》的范围,不少记事与《战国策》有异,有些事件虽与《战国策》相同,而文辞往往各异。这表明司马迁看到了《战国策》以外的不少纵横家资料。 刘向见过的有关资料,也非常丰富。《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原注:“名秦,有《列传》。”“《张子》十篇。”原注:“名仪,有《列传》。”刘向校书时,《苏子》、《张子》俱在,而诸子部分又是由刘向亲自校定他在《战国策书录》中对苏秦、张仪以及苏氏兄弟三人先后时序的论述,应属可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