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c1075007971 wstc1075007971
关注数: 3 粉丝数: 33 发帖数: 1,169 关注贴吧数: 72
关于我校课堂改造 时下有不少人持有这样一个观点,原来一向引以为豪的办学“条件优势”,在面对课改时一下变成了“软肋”,比如多媒体用不上了,而教室太多的玻璃窗子也不适合安装黑板,更有因为“名师”太多,限制“讲课”则难免招致不少的抵触,而学生都是些走读生,无法像寄宿学校那样组织有效的预习,等等,城市学校到底应该如何课改,或者说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学校,如何在课改中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并切实实现优势向优质的转变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在最能表现教师尊严的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则处在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之中。所以,在中国学校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齐齐。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并且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犹如到了军营一般。每当我想到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在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发迹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我国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上的差距,我们不能回避对实施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反思,我们必须发出这样的问题: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 "在我所参观、听课的加拿大学校的课堂,老师实行松弛管理,学生爱怎么坐就怎么坐。教室里的课桌椅也不提倡排排坐认真听讲,而是或围作圆圈讲课,或分组讨论,大家都参与。学生的坐相五花八门,各种坐姿都有,有的学生甚至是坐在地上而不是椅子上。老师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学生们在底下七嘴八舌地发言……学生上课从来不会感受到老师的压力,他们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勇气,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以及与老师争辩的口才,都会使人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在高年级的课堂里,通常是对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教师不会先提供一种模式,而是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有时整堂课全部是学生发言。与国内的课堂相比,感觉最突出的是,这里的老师与学生完全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充实,高水平的老师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加拿大学校的课堂教学很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我所听的每一堂课,学生积极参与,提出种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则鼓励学生提问题,表扬独立见解,提倡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展开对话。在他们的课堂上,提问特别的多,这里所谓的提问多,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多,而是学生问教师的问题多。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打断教师的讲授,提出疑问或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事先举手示意教授,有的就干脆直接插嘴。教师很鼓励这样的提问或评论,认为即使是一个学生的问题,也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学生的评论更是喜欢。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反观我们的课堂,即使在大学也缺乏这种探讨的气氛。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西方学者来华讲课总是不满于中国学生埋头记笔记,一言不发的场面。没有回应的课堂气氛,不仅使外国的老师困惑于自己讲课的内容是否有恰当的效果,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其讲课的热情。遗憾的是,中国的大学生没有积极发言的习惯,他们之中的大多数甚至于缺乏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说话的勇气,以及缺乏在众人面前流畅自如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课堂怎么啦?我们的学生怎么啦?为什么会是这样? "袁振国先生在其《课堂的**》一文中深刻指出:“传统的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致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