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1128 wt1128
关注数: 4 粉丝数: 28 发帖数: 651 关注贴吧数: 11
大唐属国渤海国事记    渤海国的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嫩江,南至长白山地区,北至黑龙江口及鄂霍茨克海的广大地区。      渤海国的经济,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商贸业,建筑业等。渤海国的造船业很发达,出航日本海,最多时一船载65人。渤海国的人口有300万左右,铁匠就有五、六千人之多。渤海国的冶金技术发达,已出土很多鎏金器物。      渤海国的饮食文化,食五谷,有玉米、麦子、水稻、大豆,各种水果、蔬菜和肉食、水产品等。      渤海国共有100多座城,建筑讲究,宫殿华丽。础石、坯墙、青瓦或釉瓦,白灰抹墙。睡火炕,用火墙。      渤海国的水陆交通,主要有5条:鸭绿-朝贡道,长岭-营州道,扶余-契丹道,龙原-日本道,南海-新罗道。      渤海国的婚俗,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女人不容侧室。在发掘的渤海墓葬中,凡男女合葬的,都是一男一女,无一男多女者。女人如发现其男人有外遇,闻者必谋置毒,死其所爱。大氏与他姓结为十姊妹,互相稽察其夫,一夫若有所犯,而妻不觉者,九人则群聚而垢之,争以忌嫉相夸。      渤海国的葬俗,墓葬成群,合葬,二次葬。有土坑墓、土坑封土墓、石圹封土墓、石棺封土墓、石室封土墓、砖室石顶封土墓。细分有9类。墓内有壁画、随葬品、碑刻、地面建筑。      渤海国的宗教,原始教为萨满教,以后吸收了儒教、道教、佛教,调和儒、佛、道三教。王室提倡佛教,现已发现20多座寺院,长白县现存1座灵光塔。      渤海国的文字,用汉字,主要书契、文件、碑铭,均用汉字书写。同时,也有一些文字符号。      渤海国的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工艺美术等,都有珍品传世。体育,主要有滑雪、骑射、马球、足球。      渤海国的教育也很发达,天文、历法比较先进。公元859年,渤海使臣乌孝慎出使日本,传去唐朝的“长庆宣明历”。3   年后,日本开始使用“宣明历”。      渤海国作为唐朝的封国,乐意归附唐朝,大祚荣派儿子大门艺入唐为质子,宿卫京师,并接受唐朝册封,共向中原王朝派出150多次朝贡使团。又通好于新罗,与突厥结盟,与日本有密切交往,共派过37批使团。      自唐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祚荣在敖东建国,到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渤海国以今之敦化为都57年。第3位王文王大钦茂,将渤海国都城从旧国迁到上京龙泉府。渤海国在敦化留下大量文物,其中贞惠、贞孝公主墓志,用汉字书写,不论是从考古上还是从书法上看,都是很宝贵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14个儿子的可悲结局 唐太宗李世民可真正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但说到他的儿子,这些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尔后又被流放。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佑;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后来,李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系狱当死。“帝诏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绩、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杂治,废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帝为废朝,葬以国公礼。”(《新唐书·太宗诸子》)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着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2子楚王李宽,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国除。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4子李泰,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十年,改封魏王,心怀夺嫡之计。于是太子和魏王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太子李承乾被杀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35岁就死了。高宗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       第5子李佑,武德八年,封宜阳王,其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佑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佑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第6子李愔,贞观五年,封梁王,十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田猎无度,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屡次为非作歹,是个浪荡公子,太宗怒曰:“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贬为虢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第7子李恽,贞观五年,封郯王,十年,改封蒋王、安州都督。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惧自杀。       第8子李贞,贞观五年,封汉王,十年,改封越王、扬州都督。“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第9子李治,贞观五年,封晋王。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       第10子李慎,贞观五年,封申王,十年,改封纪王。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越王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第11子李嚣,贞观五年封江王,六年薨,谥曰殇。       第12子李简,贞观五年封代王,其年薨,无后,国除。       第13子李福,贞观十三年封赵王,十八年,授秦州都督。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       第14子李明,贞观二十一年封曹王。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       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       无能的李治继位,娶了父亲的才人武则天,他们的儿子几被武则天杀光!唐改元为周。我看很有点是老天对李世民“杀兄弟黜父亲”的报应。从这个角度看,李世民算不得是个好儿子好兄弟,也算不得是个好皇帝。因为他的道德不足为后世表。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尽管规定了嫡长传世等一套办法,但它却无法保证皇位的和平过渡。觊觎皇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相互残杀,这是许多皇室后代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骄侈”二字,更是促使这些人堕落的重要原因。封建制度规定了这些“龙种”的特殊地位。李承乾8岁便被立为太子,成为东宫之主。东宫内,有文臣听他支配,有武士为其鹰犬,有妃嫔供其淫乐。有一次他竟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新唐书》)封建帝王们原想以这些特权来抬高儿子们的地位,以便巩固家天下的统治,结果却事与愿违,走向反面。       在中国的封建帝王时代,何止李世民如此,刘邦是个大皇帝吧,他的儿子又怎么样?不也被吕后砍瓜切菜般收拾!其后的几次“王乱”更是使汉朝元气大伤。       康熙的儿子们也是相互残杀,血流成河。       中国人礼法繁复,但守之者寡。真应了那句古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