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娇音 玉娇音
关注数: 2 粉丝数: 21 发帖数: 1,222 关注贴吧数: 17
醒着的呓语 2008年8月23日 Sat 雨 接到麦子的电话,聊了许久。她的烦恼,我的心情。 哭哭笑笑,也不知言语间究竟懂得了对方几分。挂了电话,无意识地拉开纱门,第一次在新家阳台的栏杆前停留。或许是被这帘外的雨声吸引。 搬来快20天了,却一直病着。这两天好些了,该打开门窗帘子看看外面了。何况正下着雨,何况正独自一人,何况心绪正与这天气呼应和共鸣。 静静地伏在栏杆上,看时疏时密的雨珠垂落,打在栏杆上,溅到我身上、脸上。清凉之后是阵阵微寒—— 这才记起来,已立秋好些日子了。 庭院的护栏外是一片农田,满眼都是绿色。远处有几座青瓦的、红瓦的、疏疏落落的房子。 庭院里真安静。长长的甬路,两边的草坪、花圃、石凳、路灯……都被雨冲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只纯白色的鸟从眼前飞过,落在对面的树枝上。我不知它叫什么,只知道不是鸽子。但这不重要。我喜欢它白色的羽毛:干净、纯洁,特别是在这满眼的绿色里,在这雨天里。 它却飞走了。——它只是个过客,没有理由多做停留,尽管这里很美,却不是它的归宿。或许在它眼里,对面正凝望着它的我,也只是一名过客?不知它飞往何方,不知这记忆能停留多久,只觉得它来去都那么洒脱。这洒脱独独是我所缺少的。我不知这洒脱究竟算不算是一种无情,只知道我自己从来就不是个可以洒脱的人。我总无法将任何一个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痕迹的人和事看作过客,就那么轻轻挥一挥手,便能教曾一起经历过的悲欢和所有的情谊、记忆都灰飞烟灭、了无痕迹。不管那些曾经的痕迹是深是浅、情谊是浓是淡,只要是真实的,我都无比珍惜并固执地期求永恒、惧怕消逝。 过客,这是个多么冰冷淡漠的字眼!在我的眼睛、我的心里,从未有过“过客”。但是今天,一只白色的鸟儿告诉我:任何人于任何地,最终都只不过是个过客,你也是。 何必太固执? 想起了辞别醉师时曾对他说过的:离别只是早晚。若记得,是情分;若忘怀,是缘浅。 说虽说了,但对于“过客”,我想我仍未全懂,否则便不会这样心痛。要学会“洒脱”,学会无情和淡漠,我必须承认我完全没有这个天分。我不信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假如学会这些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么我愿意努力。只是不知这样的改变,究竟将会是在何年何日;而那时的我,是否还是真正的我? 雨依旧落着。手指触碰到脖子上的琉璃。我自己都分不清这触碰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 松开拉环,丝绳系着的琉璃在手上摇摆。这是我?突然间有种绝望和冲动,想松开手任它从这高楼的栏杆坠到地面,看它瞬间化成晶莹剔透的碎片,听它清脆纯净的绝响。那声音应该就是心碎的声音吧?可是我没有勇气。这么多年来我只学会了去珍惜,没有学会去毁灭。伤心、失落、痛苦、愤怒……所有这些都无法让我洒脱地冲动一回。难道已经麻木得完全没有了锋芒和锐气?我只知我始终是我,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换,我始终只有一面。即便摔碎了这琉璃,我也依旧是我,又何必自欺欺人! 忍不住嘲讽自己,这一世注定要做个自扰的庸人,脱不了俗。太上忘情,使我永远都无法企及亦不屑去攀求的境界,就任洒脱的人们去嘲笑吧。 重新把琉璃挂回脖子上,想起了两句话:所有的痛苦和悲伤都是因为你对别人抱有希望。对别人真正的爱和尊重,在于你向他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美好的自己。第一句话我懂,但无能为力;第二句话,虽然还未能完全做好,但我从未停止和放弃努力。于我心,已足够。 腮边悄然滑落的,一半是雨水,一半是泪水。在这样的天气里,能独自一人静静地流一回眼泪,其实是件很享受的事。心里很满足了。 远处起了薄薄的烟雾。该回房了。 转身拉开纱门,绿色、雨都留在了身后,隔断在帘外。 摊开久违了的纸笔,任泪珠随着这些文字流出、滚落、晕开……
佩服纪老师的涵养 请大家原谅我的孤陋寡闻,由于工作的关系,这些年来我极少看电视,所以对很多热门的电视节目都一无所知。一个星期之前,偶尔闲了,打开电视正好看到上海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播出的纪连海老师主讲的《历史上的非凡女人》这档节目,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纪老师。恰巧今天上百度,我空间有位访客的链接有这里的地址,出于好奇就来了。看到很多批评的贴子,也看到了纪老师的很多回复,就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我喜欢历史,但知识并不丰富,因此我没有资格来评价纪老师的课的内容本身如何。我想仅仅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来评价他。我认为他做得很好。学问再高深的学者都是不可能不出错误和纰漏的,如果我们在对待别人的错误时,能够像对待自己的错误那么宽容,那我们的心灵将会高尚得多。 韩愈先生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站在教师本人的立场上,当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所以纪老师对于批评是很大方地接受的。然而,站在相对的立场上,则不必对一点错误如此剑拔弩张。或许每个人都恰恰在某个方面有远胜于这些学者、老师的地方,但如果因此就拿着自己知道的这点拼命去攻击那个其他都比你强、唯有这点不如你的人,窃以为这是很可鄙的。善意的批评和讨论是任何一个有修养的人都应该谦和对待的,从我在这里看到的,我想纪连海已经做得很好了,即使对那些人身攻击和无礼谩骂他也表现得很有风度,我想这不是任何号称自己如何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能做得到的。 健康的心态应该是:如果你从纪连海的课里学到了你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你应该感谢他;如果你从他的课里发现了跟你以前所了解的东西完全不同的,不应该马上就批判是他错了,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真正严谨的人,你应该去查证之后再发言。那么最后不管纪连海是对是错,至少从你自己的角度,你经历了一次严肃的亲自考证的过程,你获得了知识和成就感,你仍然应该感谢他,当然你也可以有理有据地向他提出批评。 再说说有关历史常识的问题。或许我不是专业学习历史的人,没资格妄言,但我想每个人都有权利提出自己的观点。个人认为,历史都是人书写的,古人书写的历史,流传到今天已经不能真正地代表真相了,它只能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真实提供线索罢了。因为当初写史的人是否讲了真话,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只要是人,就避免不了主观,如果一个写史的人带着自己的主观好恶去写史,甚至是加入了自己的很多想象,那么他所写的历史就已经不是真的历史了,今天依据他们的记录来判断史实,也就不再合理了。古人所写的史书,不要把它当作真正的史实,它仅能供我们参考罢了。因此,我们似乎也不该盲目地把自己读到的那点史料奉作金科玉律。有怀疑、有思考才能有发现。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也正在这里吗? 其实我想讲的很简单,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如此:听纪连海的课,我不重视到底听他讲了些什么内容,我重视的是我从他的课里学到了一种读史、看史的客观态度和方法,从他的风格里学到了一种可以吸引别人来求知的技巧,也学到了面对责难和批评时应有的风度和胸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