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竹影摇 清风竹影摇
关注数: 8 粉丝数: 19 发帖数: 4,002 关注贴吧数: 3
【成语】邻人偷斧----主观意念使同样的条件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列子·说符》中讲述了另一个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借锤人”犯了多疑的错误,“亡斧者”也犯了多疑的错误。不过,“借锤人”走得更远,怀疑、武断最终上门声讨,显得十分可笑。 [说明] 《列子· 说符》中记载著这样一则寓言:有一个人丢了斧子,怎找也没有找到,怀疑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就仔细观察他,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象偷了斧子,说话的样子象偷了斧子,脸上的表情、动作举止,没有一样不象偷了自己斧子。可是过了不久,他偶然在一个地方发现了丢失的那把斧子,才想起来是几天前在那儿干活时忘在那儿了。这时他再看邻居的儿子,发现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很正常,怎麼看也不象偷了斧子的样子。 丢斧子的这个人为什麼会产生错觉呢?原因是他对邻居儿子的怀疑从产生开始就逐渐累积、不断膨胀,从而在思想中形成了一个对邻居儿子的主观印象,即“偷了他的斧子”。由于人思想中的印象、观念必然会对相关的思维活动产生作用,所以在观察分析对方时,他会不自觉的把对方同这个印象联系起来并且用它去解释对方行为的每个细节,得到的结果自然就是“象偷了他斧子的样子”。而这个过程发生在他自己的思想中,他没有意识到是印象在起作用,因此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感觉。也就是说他的这个“感觉”是主观印象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对事实的客观判断。
ZT中国疆域变迁图--话说中国民族的强势生存(有中国历代疆域图) 历史对民族的兴亡提出了三个严峻结论: 民族是人类生存竞争的结晶体,是大浪淘沙的结果。任何一个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曾经经历了种种严酷的生存考验。无论大河民族、山地民族、岛屿民族、草原民族,只要她能够稳定的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并持续发展一定的时间阶段,她就获得了自立的根基。 但是,纵然有了这个根基,也并非每个民族都能够确保自己的文明不突然中民族是人类生存竞争的结晶体,是大浪淘沙的结果。任何一个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曾经经历了种种严酷的生存考验。无论大河民族、山地民族、岛屿民族、草原民族,只要她能够稳定的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并持续发展一定的时间阶段,她就获得了自立的根基。但是,纵然有了这个根基,也并非每个民族都能够确保自己的文明不突然中断,不骤然消亡。稍微留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看到许多令人不胜惋惜的民族消亡案例。在五六千年前就以法制文明规范社会生活方式的巴比仑人,可谓人类第一朵灿烂的文明之花。可是,她如今在哪里呢?三四千年前的希腊人,在爱琴海诸岛创造了辉煌文明,其哲学、法学、神话文学至今还都是熠熠生辉的明珠。然而,那些“希腊人”如今在哪里呢?两千多年前的亚平宁山地人以绝对的尚武精神吞并希腊横扫欧洲而建立了罗马帝国,可是,那些罗马人如今在哪里呢?(对历史无知而又骂口常开的新新人类们,可别将今日希腊、今日意大利当成了古希腊与古罗马)。 在墨西哥高原留下神秘踪迹,以至于被某些颇具想象力的“家”们说成是“外星人”的那个发达民族,如今在哪里呢?创造了金字塔与诸多伟大文明的古埃及法老们的族群,如今在哪里呢?所谓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佛教文化,可是其中间几百年的历史却是一个中断的黑洞,今日印度人竟是忝居古印度人后裔的光荣!蒙古人曾经横扫欧亚、统一中国,建立了其广袤无与伦比的草原帝国。可是,以国家实体为依托的古蒙古人,数百年间却国亡族破,至今仍然支离破碎。中世纪的铁血帝国拜占庭、奥斯曼、神圣罗马,同样也是灰飞烟灭,其主体民族星散消亡于人类海洋了。还有那些绝对尚武的强悍王国,马其顿、波斯、波希米亚、大月氏、西夏、辽、金、楼兰等等等等,一个个都成了供人凭吊的遗址,当时的主体民族也都星散融会,那些独有的文明也都成了漂浮于人类天宇的流星。 为什么?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尊重自己的历史,正视自己的历史。因为那是经过漫长严酷考验的、能够证明自己其所以优秀的事实。那种无法撼动的事实中存在着一个民族原生文明的强大力量,存在着百试百灵行之有效的生存大智慧、抗争大技巧与饱满激扬的生命状态。紧要关头对历史的反思,往往能激发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勇气,从久经考验的生存大技巧中创造出适合于本时代的生存谋略。 还是让我们具体看看中国民族“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历史吧。 中国民族第一次的生存大危机发生在春秋中期。周王室东迁洛阳后百余年间,王权的衰落与诸侯国内部的争斗,对外夷的防范早已经形同虚设。野蛮部族如汪洋大海般从四面进逼中原。那时侯,岭南、江南、东海、陇西、高原、草原,无处不敌。南苗、东夷、西戎、北胡,四方皆夷。大约数以百计的野蛮部族从各个方向向中原蚕食。华夏民族危在旦夕!这时候,却恰恰正是中原世界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前夜,各种形式的新旧较量都正在激烈进行。
ZT千秋悠客读《史记》之十:张汤之死 张汤之死 1、节外生枝 赵王刘彭祖以精通法律,擅长商贸著称,在那个时代来说,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又以阴险狡诈著称,他曾告过汉帝的两个大臣,一个是主父偃,一个是张汤。最终结果都是导了被告的死亡,但我们发现他每次告状都是一些小罪,至少是罪不致死的,比如告主父偃受贿,这不是死罪,告张汤与鲁谒居关系亲密,疑有大奸(大阴谋)。这些都不是死罪。而且他的本意也不一定要置被告于死地。但是为什么这些被告偏偏就死了呢?主父偃之死,我们在前面《倒行暴施》一集已经讲过,现在我们单讲张汤之死。 张汤有个心腹官吏叫鲁谒居。一次,鲁谒居生了病,当时身为御史大夫的张汤亲自去看他,甚至为他按摩,(为谒居摩足)。这件事情被赵王刘彭祖知道了,赵王固为铁矿开采与冶铸的事情,经常产生纠纷诉讼,但总是受到张汤的排斥,所以心理一直郁闷,于是就逮住了这个机会,上书告状,其实他告这个状,有点莫需有的味道,仅仅是怀疑,怎么能够确定张汤犯了什么罪呢?作为被告,鲁谒居病死后,他的弟弟被抓了起来,等候审讯,本来如果不能坐实是什么“大奸”事,以张汤的地位和能耐,鲁弟弟是会很快获释,一切就风平浪静的但。没想到节外生枝,出了点意外。
ZT【对阵王立群】:拷问王立群的学术良心 作者:千秋悠客 王立群跟易中天都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他们在近期的《对话》节目中,都多次提到了文人的操守与学术的良心。所谓“学术良心”者,就像“龙”一样虚幻莫测。小时候就学过一个故事,叫《叶公好龙》,说一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不管是器皿,还是家俱,墙壁、柱头之类的,几乎到处都雕刻了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后,就跑来会他,结果这位叶公就吓得屁滚尿流了。原来他喜欢的,并不是真正的龙,只是一种像龙的东西而已。现在我们的王立群教授,就很有些这种味道。他所谓的“学术良心”,这个字眼究竟是什么?恐怕他自己也不清楚。 首先我们来看何谓“学术良心”?这个字眼不知是易、王二人的首创还是社会的流行语,反正字典上是找不琶的。那我们只好自己试着来给他定个标准了。我们人类憧憬的这个世界有三个标准,就是“真”、“善”、“美”,相对应的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如果把他用到文化上来,我宁愿先把“美”字去掉。有道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能真正做到班固一样的高度的,总是凤毛麟角,所以先去掉一个难度最大且又最易迷惑人的标准。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这“真”与“善”这两个标准。 学术良心的“真”,就是要一丝不苟,注重每一个细节,要力求甚解。正如王立群先生所言,有第一历史和第二历史之分,我们根本无法还原到原始的真实的历史,但我们可以无限的接近真实。其实要做到这点,也难也不难。难的是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去筛选,去结构,难的是认真做好每一部分的工作,不难的是保持一颗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心,和力求甚解,精益求精的向学精神。但是我们看一的是,尽管号称治《史记》四十多年的王立群先生,其基本知识点的错误也是相当地多,可谓破绽百出。我之前曾有一个叫《王立群读史记之“一错再错”》的帖,指出了一个不为人察觉,但作为稍微读过一遍《史记》的读者都能看出的错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是不应该犯的。另外一些错误我没有单独列举出来,而只要对照一下我的《千秋悠客读史记》,就能够看出来。有人会说这是钻牛角尖,扭到一些细枝末节不放。那我就还真是钻牛角尖呢。而且也希望更多的人都来钻牛角尖,希望王立群教授少让我们钻牛角尖。当然学术研究的东西,是允许有错误的,但是如果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而且经常出现,那就只能说王立群先生是在误导我们了。要么是误导的讲课内容,要么就是误导的资深经历。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传媒,且本人又以本学科专家,治学四十多年的经历,那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更应该力求准确吗? 学术良心的“善”,是价值的方面。传播历史知识是为了“引人向善”、“与人为善”,而不是误人子弟。以正确的知识,正确的态度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才会真会把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才能真正的让别人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一本古书,却可有多种读法。比如《孙子兵法》,本意是“死生之道,存亡之计,不可不察也”的国家大计,是要人们慎战,巧战,善战。所以他虽有一篇《用间》,却最终指向的是“仁心”。所以孙武说为准者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善保其民而利合于主”这才是真正的国宝。但是如果把他理解成是“以诈立,以诡动”的“诡道”,是用来搞坑蒙拐骗的阴谋诡计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大肆夸奖贾诩、而极力贬低袁结、刘表、张昭就属此类。而王立群的价值观也是有问题的。 现在正处于一个价值观极端混乱的年代,而迷罔的青年们正亟需引导,如果引导得当,将对他们有一番好的影响。否则,那可能就是引人入歧途,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从《王立群读史记》,我们就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说卫青、李广、霍去病这几个武帝时期的名将。这些人怎样讲?我们必须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好的方面。卫青几乎是武帝时代唯一的完人,我们能从那个尔虞我诈的人群中发现他,然后不掩善、不隐恶的叙述,就已经足够。当然要夸奖他歌颂他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看到,王立群无生因为卫青是皇亲国戚,因为他导致了李广的悲剧,就极尽挖苦之能事。而在夸奖李广仁爱士卒时把卫青完全给忽略了。这与其说会导致青少年听众的价值观的混乱, 不如说王先生的价值观本身就是混乱的。所以我在《千秋悠客读史记》中第一句话就是“卫青奋于奴仆是汉武帝选贤任能的一段佳话”,注意,是“选贤任能”而不是“任人唯亲”。在对待卫青的封侯问题上,汉武帝一视同仁,不是草率的像封武安侯、盖侯等人一样。而是量功行赏,逐步提升,所以龙城告捷他也仅仅是封了个关内侯。我写卫青,用的题目就是《卫青封侯》,我没用“初露锋芒”“平步青云”之类的字眼,因为这既不符合卫青低调处世的风格,对卫青的真才实学也是不够尊重的。在讲《李广难封》时,当时也可以同情他的难封的遭遇,但同情代替不了论功行赏,不能因为喜爱这个人物而极力贬低一个本不该被贬低的人物。毕竟,在汉匈战场上,韩安国和李广不是主角。他们只是配角。可以说李广是作为韩将军的替补上场的。在欣赏李广的人格魅力的时候,也必须同时注意到他的匹夫之勇和使性尚气。同样,讲霍去病,既不因为他对士兵的冷酷无情而埋没他的事业,也不因他的功勋而忽略他周围的士卒。
ZT 三辅黄图校书 (汉宫部分) 宣室,温室、清凉,皆在未央宫殿北。宣明、广明,皆在未央殿东。昆德、玉堂.皆在未央殿西。直按:《史记·贾生传》索隐引《三辅故事》云:“宣室在未央殿北。”与本文同。又《汉书·李寻传》云:“久污玉堂之署。”颜师古注云:“玉堂殿在未央宫。”《汉书·扬雄传》云:“上玉堂。”《文选·西都赋》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未央宫有太玉堂殿。。今本仅称“王堂”。《水经注·渭水》则作“玉堂”,在未央宫之东。宣室殿编者按:目录有“殿”字,据补,未央前殿正室也。《淮南子》曰:“周武王杀纣于宣室。”汉取旧名也。《汉书》曰:“文帝受厘宜室,夜半前席贾生,问鬼神之事”即此也。又王莽地皇四年,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烧宫,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直按:《汉书·贾谊传》:“上方受厘,坐宣室。”苏林注云:“宣室,未央前正室也。”《刑法志》云:“时上(宣帝)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如淳注云:“宣室,布政教之室也。”晋灼注云:“未央宫有宣室殴。”顾师古注云:“盖其殿在前殿之侧也,斋则居之。”《淮南子》云:“武王杀纣于宣室。汉盖取旧名也。”颜师古注与本文同。周武王杀纣于宣室事,见《淮南子·本经训》。《汉书·王莽传下》原文云;“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恐见卤掠,趋灌并和,堤作室门,斧敬法闼。”本文盖节引也。
ZT甘泉宫考辩 甘泉宫考辩来源:王根权《雍录》云:"甘泉,古帝王之所常都"。据《关中记》说甘泉宫"有宫十二,台十一。"《读史方舆纪要》说它"宫观楼观略与建章比,百官皆有邸舍"。甘泉宫规模广大,景象雄伟,不仅山高气爽引人主多来消暑行猎,且其地理位置具有屏蔽咸阳,抵御匈奴的重要作用。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汉武帝时"烽火两通"。武帝在这里"朝见诸侯王","飨外国客"。不难看出,甘泉宫在秦汉军事、政治,以及外交等方面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甘泉宫的研究卓有成就,但有些问题仍未解决。诸如甘泉宫究竟是在山上还是甘泉山下?秦甘泉宫在渭南还是渭北?汉甘泉宫和秦甘泉宫的关系如何?甘泉宫、林光宫、云阳宫是一宫还是各有其宫?等等。继甘泉山秦汉宫殿遗址群的发现报道后,现在就以上问题作以考证。(一)、甘泉宫在甘泉山上甘泉宫在甘泉山上,史有明载,本无非议。只因山高林深,遗址未被发现,今人多将今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北古云阳城遗址误作为"汉甘泉宫遗址"。甘泉宫从甘泉山上移到了甘泉山下。山上山下虽一字之差却含义相背,造成了极大混乱。山上山下两处遗址位于南北同一直线,相互同视,直距7公里。甘泉山地处淳化县境北三十公里,是旬邑、耀县、淳化三县分界处,属乔山山系余脉。主峰好花圪瘩其地最高,海拔1809米。周围群峰重峦,林木丛生。主峰遗址、箭杆梁遗址、孟家湾遗址、石门遗址,遥相能望。古道迹至今犹存,平直相通。秦直道出云阳城(山下遗址)北门上英烈山(甘泉山分支)经庙堂遗址、鬼门口抵主峰遗址,再经箭杆梁遗址下坡,越过七里川,沿庙沟直去石门。山下遗址至主峰这段为今简易公路所代。主峰遗址至箭杆梁遗址这段为天然卵石路基,故保持较好,路面最宽处约20米,最窄处7米,今已被草木覆盖,但人工开凿痕迹依然能见。踏草拔树大卡车依然能行至箭杆梁遗址,并原地调头返回。箭杆梁以下因路处陡坡,山雨冲刷,路面破坏很大,只能单人行走。山下遗址地处今卜家、铁王平原,原面459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距山脚4公里,原面北高南低,平均坡降2%。山上山下的概念无论今人还是古人都是显而易分,不可能混淆的。
ZT《暧昧的政治》 《暧昧的政治》 第三部分 无用的李广(1) 无用的李广 在司马迁竭力推荐的伟人中,有极少数为我深所不喜,如李广。 李广死后,声名无限。唐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在后人的心目中,他几乎等于一座活的长城,寄寓着几多文人百姓御敌靖边以保国泰民安的满腔希望。 实际上,李广在世时就已经威名远扬。史书明载:匈奴入侵,杀辽西太守,汉武帝任命居于家中的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远避数岁,不敢犯界。而武帝的爷爷汉文帝见李广手格猛兽,横冲直撞,也早为这位雄壮的青年武士鸣不平:“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如果在高皇帝夺取天下时,以你的身手,万户侯何足道哉!”汉景帝时,匈奴犯边,爱才的公孙昆邪泣告皇帝:“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敌战,真怕他横死疆场。”景帝也同情,便将李广调开。 如果李广终身生活在文、景主张无为、力求少事的时期,那么,他一定会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生不逢时、有奇才而不得施展的典型人物。问题只在于,继承文景之业的汉武帝,一改前朝旧制,屡开边衅,四面拓疆,卫青、霍去病率虎狼之师,远渡绝漠,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以善战闻名的李广竟然寸功不立,反至获罪自杀。这桩千古疑案,真使人百思不得其解。千古文祖司马迁也是满腹疑团。无奈之余,他写了一段李广与某算命者的对话——李广说:“汉军与匈奴的战斗,我没有一次不参加,那些才质平庸、官职比我小的将领,因军功封侯的十余人,而我竟不得建尺寸之功。是我的相生得不对,还是命不好?”算命者说:“将军请扪心自问平生有何憾事。”李广说:“我当陇西太守时,曾诱降羌人800余,后同日杀之。”算命者回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将军不得封侯,正由此也。” 李广的运气不好,似乎当日已普遍传开,甚至上达天听,汉武帝在出师时就曾密嘱大将军卫青勿让李广独当单于。而在我看来,李广上面的那段对白,除了说明汉代已有对待俘虏的人道观念,别无其他。我个人今日尚不相信命相之说,我想司马迁也不一定相信。那不过是太史公无奈之余的一个尝试性解释罢了。 一个人的一生中,运气或曰机遇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担当重任的素质,全凭机遇,大事也毕竟难成。倘若承认这个平实的观点,那么,对李广的素质就可以重新探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