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影满人间♀ huanhuan97
关注数: 0 粉丝数: 41 发帖数: 3,309 关注贴吧数: 13
邵阳县移民工作连续4年全市第一 人均年增收300元   红网邵阳3月30日讯(通讯员 黄又生 申俊)“去年,邵阳县的移民开发工作,再次获得全市移民系统综合考评第一名。至此,我局已连续四年全市第一,3次获省先进。”3月28日,湖南省邵阳县移民开发局局长李少华,在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上透露。 邵阳县有农村移民近两万人。为不断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移民收入,该局坚持践行群众路线,按照“不遗余力抓项目、坚定不移兴产业、持之以恒惠民生、服务中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扎实做好每项工作。 兴教扶智促文明。去年,该局争取教育项目3个,为移民区改造学校3000平方米,受益移民8300多人。2010年来,投入技能培训资金241万元,举办村干部管理、茶文化、汽修、酥脆枣、金银花、面包制作、汽车驾驶、就业技能等技术培训62期,培训移民6000余人次。同时,每年选送一批优秀人才,参加省级移民技术培训35人。经统计,至去年底,全县移民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50多人,资产上百万的有20人。 抓项目促发展。去年,该局投入360万元,实施农田水利配套工程43个,改建渠道26.3千米,维修山塘22口;新建或改造公路项目69个、硬化公路50.3公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个;投资167万元改善陈保等村基础设施。近4年完成种养、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总投资3592万元,移民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扶贫济困保稳定。去年春夏两季,邵阳县先后遭受冰雹和特大干旱,该局及时为29户困难移民发放特困救助金1万多元。全年发放困难扶助金175万元,其中水淹区46万元。4年累计拨付救灾和困难救助资金380万元,4年共落实移民后扶资金及项目建设资金10240万元,确保了移民区的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生活幸福。
邵阳东部城镇群规划面积8843平方公里 [提要]经多轮征求意见,几易其稿,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市规划局实施,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邵阳市域东部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已完成纲要评审稿,正在组织开展市级评审工作 经多轮征求意见,几易其稿,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市规划局实施,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邵阳市域东部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已完成纲要评审稿,正在组织开展市级评审工作。该纲要成果的主要内容摘要将公示30天,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的真知灼见,聚集众智众力打造我市东部城镇群。 本规划范围为市区、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和隆回县的整个行政辖区,总面积8843.5平方公里。东部城镇群的发展定位为我省“两型”社会、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地区,带动我市乃至湘中、湘西南地区跨越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现代物流为纽带,以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为特色,宜居宜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镇产业密集地区。规划2030年东部城镇群的建设用地总规模为75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5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4万,城镇化水平达66%左右。规划确立“内圈层一核三心、中圈层两带一廊、外圈层一环多镇”的城乡总体空间结构。东部城镇群将构筑以高、快速道路、铁路为主导,以航空、水运运输为辅助,与城乡空间发展互动的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邵阳县斥资900万建成全县首个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红网邵阳3月25日讯(通讯员 黄又生 黄元发)“去年全村农业总产值8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75元,获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今天上午,湖南省邵阳县农办负责人介绍。这是邵阳县目前唯一的一个省级示范村。 这个村叫福林村,属邵阳县蔡桥乡管辖。近年来,福林村依托“五龙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致力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领跑全县,成了邵阳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 2013年,邵阳县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集多方之力,致力将福林村打造成“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县委书记、县长挂点,汇聚水利、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资金875万元,完成了“五小水利工程、环境卫生连片整治、村道整修、名贵苗木基地建设、村级绿化亮化工程5件实事。修建了占地6亩的垃圾填埋场、53个垃圾处理池,绿化面积达到3750亩,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同时,福林村以省级为民办实事项目为载体,以“打造绿色品牌,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的目标,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脐橙和苗木基地、加强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在经济发展和带领群众致富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据村支书吕会龙介绍,去年,“五龙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水果、苗木、家禽、渔业、农副产品的总收入达600多万元,支付农民工工资170万元,126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老人、管好了子女,又不误自家农事,还挣到了工资,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村富民强。省新农村建设考核组肯定福林村“抓住了科学发展、特色产业和富民增收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转66个易错词难倒众人 网友惊呼:我们瞬间变文盲了。。   “‘芝麻糊’的‘糊’为什么是第四声啊!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觉已经不会说话了,我都怀疑自己是外国人……”“唉,一半读错,学中文专业的我真是惭愧!”这是部分网友在看到网络上列出的易读错字后发出的感叹。   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给出66个易读错的汉语词语,大部分人看后自惭形秽,大叹“涨姿势(知识)了”,很少有人能将其全部读对。严峻的现实甚至让有的网友调侃自己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   读写字词错大半 汉语能力遭质疑   不少人发现,很多词语平时挂在嘴边不知说了多少遍,直到现在才知道,原来一直读的是错误的音,甚至连广播、电视有一些播音员、主持人也是读错的。例如,生物学上的用语“嘌呤”二字,其实都应该读第四声,而常常被误读成第一声的“晕船”的“晕”字,应是第四声。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公共营养师周美荣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么多年念错的字,就像有些食物,可能你吃了一辈子也没吃对。”   “瞬间文盲,好多都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的词,感觉我已经不会说话了。”截至2月18日上午,在该微博超2万的转发中,逾八成的网友表示了对自己汉语能力的“怀疑”。   不仅如此,此前,微信中一篇名为《一写就错和一读就错的100个汉字》的文章也着实让人读得“直冒冷汗”。寒暄、金榜题名、修葺……很多似曾相识的字如果正儿八经地落到纸面上,能完全写对的没有多少人。   语言交流可灵活 书面教学不放松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错误。”中国社会语言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套用了一句时髦的说法。在他看来,是这些词“违反”了大家习以为常的规则,因而成为孤立的例外,也就成了易读错词。“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易读错字是形声字,而为了方便识记,我们往往习惯于读字看一半,所以在一些例外的字面前就犯了发音错误。此外,汉字家族中多音字不少,一些字的某个义项过于强大,其读音就容易在实际使用中慢慢覆盖义项较弱的读音,造成误读,‘糊’这个字就是一个例子。”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副主任王佶旻同样认为,词语错误发音的形成,是日常人们在口语交流中为了发音方便而造成的,汉语读音存在着“从俗”和“字典”之差。“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汉字的正确读音有明确的界定,但其实有一些字,我们在读错音的情况下,它的指代依旧是明确的,在实际表达沟通时也并没有产生误解。”“当然,在书面论文、汉语教学等方面,应该百分之百地严格坚持正确的读音,这是毋庸置疑的。”   唐正大和王佶旻都认为,尽管正音清源很重要,但在对待某些易读错字上,应该放宽一些规范。因为适时调整、与时俱进也是语言政策和语言生活迸发活力的必要之举。   学习汉语须自觉 严谨态度很重要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将语文课从必修课设为选修课,引来热议,不少人质疑“目前我们对汉语教育是否不够重视”,而在王佶旻老师看来,汉语教育应是一种通识教育,应更多地发挥社会的作用予以推广。“一般国民的基本语文素养培养任务在高中毕业时就完成了。因为从事职业不同,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高中语文基础上的继续学习。”   日常养成良好的汉语使用习惯,对于提高汉语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教授说:“当生活工作中错误读音出现时,要及时善意纠正、温和引导,营造规范使用母语的社会氛围。常翻字典,对于不确定的读音进行确认,能规范自己的汉语读音;书写方面,建议养成适当手写的习惯,例如随身携带个小笔记本进行日常事务记录,能有效防止提笔忘字、提笔错字现象。”   杭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教授郭永秉认为,应以一种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汉语,“对母语没有一种起码的敬畏,是很可悲的。”“对待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没有其他办法,只有老老实实地记,老老实实地翻查字典。”同时他也表示,希望社会环境能对那些对汉语汉字较真的人抱有起码的尊重,不应斥之为无聊、没有意义。   “就个人而言,只要用心,花点时间,字典、词典在手,这些都不难。说白了,解决读错字、写错字的问题是态度问题,不是能力问题。”唐正大说。
以书为友,和学共行。五吧的吧友们加油!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出身于农家的我对读书学习有着更深的情感与体会,刚开始识字时,每天在完成父母交待的农活或家务活后,最想做的就是能坐下来多读一下书,晚上经常梦见的不是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而是如何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这样,我就可以尽情地翱翔在书的海洋,最想得到的生日礼物,不是糖果鸡腿,而是一本带有浓厚油墨香的新书,有时兄弟姐妹辛苦一个假期,摘蓖麻,挖中药,积攒点零钱为的就是买一两本好书读。 这样,书成了我幼时最好的伙伴。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是著名文学家歌德说的。大学期间,每当我迷茫的时候,就会拾起一本书,仿佛自己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参加工作了,当我遇到非常压力时,我也会钻进书海,让自己沉浸其中,寻找无穷的能力,捆绑在自己心中的疙瘩气渐渐解开释怀。 古人云:非学无以之才,讳学无以名识,非学无以立清。如今,尽管工作很忙,家庭琐事也繁多,便我一直没有放松过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基本上是工作学习两不误。22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一个人成长得快慢,真的不是取决于他的天赋和起点有多高,而是取决于他学习的能力有多强,在学习上有多刻苦。 1992年秋,我有幸成为一名教育人,让我更加感觉到学习是我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功,必修课。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利要用一桶水。要想将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幼童教育好,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我们必须日日学,日日新。无论是刚入门的新教师,还是资深的老教授,都应该与书籍结为朋友,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工作方式,一种自觉要求。 圣人言,我们每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自己人生的宽度。大千世界,历史长河,也许我们都是一个平凡而简单的普通人,过着平凡而又不能再平凡的简单生活,便是读书能让我们倾听历史,触摸当前,叩响未来,让每个人能拥有广阔无垠的天地,倍感人生的充实,世界之美好。 确实,学习需要一个好的氛围,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此,我真心地希望在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和谐的学习氛围,掀起一股好读书,读好书的学习热潮,从而让每一个教育人的生活工作更加幸福而充实。
首页 1 2 3 下一页